编写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教案的编写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教案名字6]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小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自学“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等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两道练习,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通过练习的展示,发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再由优生带着中下生学习,帮中下生分析问题,纠正错误,在这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可能存在的误区给予释疑和突破,以求实现以兵教兵的新课改理念。
3、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规律,这一教学设计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数据,再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寻找光折射时有哪些规律,由某一小组代表在班级上进行成果展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通过其他组学生的不断完善: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时光路可逆。这里学生能很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建构一个正确、完整的“光的折射规律”的知识。老师将课堂让给学生,在此只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动,用脑想,用口说,用耳听,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亲自感受获得知识的喜乐,体会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的过程。
4、学习了光折射规律后,设计一道画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图进行检测与巩固,利用光路图解释了筷子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折了”的现象,并就此光路图进行知识拓展:渔民用叉子叉鱼时,为什么要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为什么会出现潭清疑水浅?“水浅”骗了人的眼睛对游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进一步感受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倍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
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人还是不能将“学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一些长处发挥出来,不会灵活加以应用,使得课堂上时间安排不紧凑,容量不足,学生的学习知识点不完整,还有一些学习上的误区不能在课堂上给予解决。课堂上也留下不少的遗憾。
(1)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由于入射光线方向没有准确控制,致使光从空气一侧射向玻璃时入射角为50度,折射角为30度,而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不为50度。
(2)课堂的掌控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的引入、当堂检测等环节占了太多时间,致使后面的课堂检测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的知识学习不能很好的展开。
(3)略去了光折射共面的演示实验,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习得知识。
(4)为图简单方便,又考虑到三线共面的知识已在光反射中学习过,本节课就将三线共面的实验省略。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二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生】有一股力拽着。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
(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
(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
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
【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
【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三
1.(济宁中考)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的鱼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d)。
2.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c)。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a)。
a.0°b.30°c.45°d.60°。
(b)。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四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1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复杂的是混联电路。有的电路串联中并联,如图085所示;有的电路并联中有串联,如图086所示,从而构成复杂电路。只要我们掌握了简单的识别,就能分辨一些复杂的电路。
2识别电路的常见方法:
(1)元件连接法:分析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接在电路两点间的是并联。
(2)电流法:凡是同一电流所流经的所有元件,电路无分支,则一定是串联。如果电路出现分支,电流从正极流出后有“分”、有“合”,“并排”流过各支路上的元件,再回到电源负极,则各支路上的元件是并联。
(3)元件开路法:去掉电路中一元件出现断路是串联;去掉电路中某一元件,其他仍能正常工作则是并联。
3本节小结。
连接方式。
项目。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
电流流动特点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电流有多条通路。
元件连接特点逐个顺次连接并列的连接在电路上。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只路开关控制本只路的通断。
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理解串联、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
2会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选择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同学们交流与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学法指导:在连接实物图与画电路图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要多进行由实物图画电路图或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练习。
知识网络总结:
串联电路。
电路连接方式。
连接串联电路。
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
电路特点。
释疑解难:
1怎样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我们可以根据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去确定电路的连接方式。由课本图13—22的串联电路和图13—23的并联电路可知:串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全部经过另一个用电器;而在并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不会经过另外一个用电器。也就是说,电流经过用电器时,如果分成了几部分,分别流过用电器,这种电路是并联电路。如果不出现分流现象,则是串联。
根据电流的分合去确定电路的方式,是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要注意掌握。
2实验时应怎样连接电路?
连接电路时,可先将实验器材摆放在与电路图中元件符号相对应的位置上。若是连接串联电路,可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连接各元件,一直接到负极;若是并联电路,可先把并联部分连接好,然后在按照连接串联电路的方法进行连接。
自我检测:
1根据图087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若只使灯l1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1)若只使灯l2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4)若将开关k1、k2、k3同时闭合,则l1、l2将--------(填“亮”或“不亮”)此时电路发生----------。
2如图088所示,四个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三个电阻并联的电路是()。
3、如图089所示,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们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某同学是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均亮,断开开关时两灯均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请写出你的判断方法。
交流园地、课外空间:
1木板上装着电铃、小红灯各一个和一个电池组,另有两只开关置于前、后门处。将木板装在学校的传达室里,值班人员要从铃响判断是后门来客;从铃响且红灯亮知道是前门来客。请你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节日彩灯。
3国外新型灯具。
模拟阳光的灯:美国一家公司研制成一种与阳光一样的人工照明光源——分子弧光灯。它是靠电弧通过氯化锡分子雾化而发光,可相当均匀的让所有颜色发出的连续光谱成为可见光。这种灯的售命约5000小时,可用于井下作业,以改善矿工的生活条件。
热感应灯: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一种热感应灯。在漆黑的晚上,人踏入房间,这种灯感应到人体的温度,便会自动亮起来。这种热感应灯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防盗,比如夜晚窃贼摸入房中,感应灯突然发亮,就会使盗贼大吃一惊,立即逃走。
节电冷光灯:美国一公司生产了一种节电冷光灯,其表面玻璃镀有一层银膜,银膜上又镀一层二氧化钛膜。这两层膜结合在一起,可把红外线反射回去加热灯丝,而让可见光透过,从而大大减少了热损耗。一只100瓦的这种灯的耗电量,只相当于40瓦普通白炽灯。
塑料荧光灯:日本一家公司研究成用塑料生产荧光灯的技术,它是在透明塑料中加入荧光化合物质制成塑料管,在管内侧涂上荧光涂料,同时在管的外侧使之等离子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一层特殊的薄膜,然后制成塑料荧光灯。与传统的玻璃管荧光灯相比,塑料荧光灯具有重量轻、不易碎、节电等特点。
无极灯: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不用灯饰或电极的新型灯。该灯与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截然不同,不用灯丝和电极,而是灯泡玻璃内表涂上荧光粉,用一个高频的感应系统来激发其内部的水银蒸气放电,产生出大量的紫外线后,再照射在荧光粉上,从而使灯泡发光。由于灯内没有易损部件,因而使用寿命长达6万小时,而且比普通白炽灯节电四分之三,适用于更换灯泡困难的地方,如高空、水下等。
磁性灯:法国一专家发明了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磁性灯。这种灯的构造简单,底座是一块金属盘。在与之配套的电源上有两个嵌在塑料包里的磁体,当磁体将灯座吸定后,电流便通过这两个磁体间灯的两极送电,从而使灯发光。使用这种灯,只要用一只手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它安装到电源上去,而且绝无触电的危险。
微波灯:美国一家灯具公司推出了一种直径仅几厘米的小型灯泡。它没有灯丝、电极、外面也没有电路相连,它是利用微波能使灯泡的硫磺蒸汽加热而发光的,具有很高的照明度,约为普通白炽灯的150倍。
2、d。
3、把其中任何一个灯泡取下来,再闭合开关,若另一只灯泡还发光,则说明是并联;若另一只灯泡不发光,则说明是串联。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点。
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笔、玻璃砖、水、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板、多媒体课件、注入水的盆中出现硬币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折断、水缸中的筷子向上弯折、彩虹、海市蜃楼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得来学习《光的折射》。
二、进行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质中会是怎样的呢?譬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
演示实验:光斜射入水中。
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
总结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绍光的折射的有关名称并展示图片。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七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激光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物理教案-激光,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激光》。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激光的资料(激光器的种类,应用等)。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八
设计思想:
在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后,在这一节里再次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探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本教案立意与探究活动中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大胆探索物理规律,打开学习物理的思路,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物理的研究方法.
探究准备:
在事先分好组,按需要,一般是四五个同学一组为宜.同时提出要探究的课题.
探究中提供的实验仪器:
木块、铁块、弹簧称、天平、量筒等,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仪器.
探究中的具体操作:
2、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不拘一格;。
3、根据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也可自己设计实验仪器);。
5、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
6、写出实验步骤;。
7、得出实验结论;。
8、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
9、写出个人自评.
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
姓名实验日期
探究课题物体的沉浮条件。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仪器。
实验的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和猜想是否吻合。
自评。
学生将上表交回后,此课时完毕.
下一课时,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f浮=g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
请同学们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图8-33、图8-34、图8-36、图8-37等现象.
结论:当液〈物时,必有f浮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上浮.
注意:这里要指出物体是实心的,如果用大密度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要附在水面上,则可以把他制成空心的,如轮船等.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请同学们学习阅读材料.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九
如图13-6-1所示,机械波是横波时,当质点的振动方向与狭缝平行时,机械波能透过狭缝传播(图甲),反之,则不能传播(图乙).
对纵波而言,不管什么情况,纵波总能透过狭缝而传播(图丙).
图13-6-1。
学法一得横波只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波的偏振.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而纵波没有偏振现象.所以,光是一种横波.
2.自然光和偏振光。
(1)自然光。
从普通光源直接发出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哪一个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
如图13-6-2所示,普通光源s发出的光经过偏振片时,后面的光屏是明亮的,说明光透过了偏振片;若转动偏振片,光屏上亮度不变,说明透过光的强度不变,由此可知,自然光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
图13-6-2。
联想发散偏振片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其“狭缝”用肉眼不能看见,它只允许振动方向与“狭缝”平行的光波通过.
深化升华通过偏振片后,自然光就变成了偏振光.
(2)偏振光。
只有一个振动方向的光叫偏振光.如经过偏振片后的自然光.若偏振光再经过一个偏振片后,情况会怎样呢?如图13-6-3所示,当两偏振片的“狭缝”平行时,光屏上仍有亮光.当两偏振片的“狭缝”相互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几乎为零,光屏上是暗的,如图13-6-4所示.
图13-6-3。
图13-6-4。
深化升华光的偏振现象并不罕见.除了从光源(如太阳、电灯等)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
(3)偏振光的另一种产生方式。
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如果光入射的方向合适,使反射光和折射光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且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如图13-6-5).
图13-6-5。
二、偏振现象的应用。
1.光的偏振现象有很多应用.如在拍摄日落时水面下的景物、池中的游鱼、玻璃橱窗里陈列物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表面的反射光的干扰,常使景象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让它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减弱反射光而使景象清晰.
2.夜晚行车时,对方照射过来的光很强,若加一个偏振片,可减弱对眼睛的照射.
3.立体电影也是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
典题·热题。
知识点一偏振和偏振光。
例1有关偏振和偏振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只有电磁波才能发生偏振,机械波不能发生偏振。
b.只有横波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
c.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
教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实验.。
(二)教学过程。
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别.。
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
3、光的偏振的应用:
探究活动。
1、利用偏振镜观察光的偏振现象.。
2、考察光的偏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
二、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a、钢尺压弯反弹;
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d、读数:数值+单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二
1.在家中洗衣服所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不正确的说法是()。
2.把一个转盘分成8部分,用彩色笔交替涂上蓝色和黄色,如图所示.如果快速转动转盘,将看到盘面的颜色可能是()。
a.蓝色b.黄色c.绿色d.白色。
3.在电视节目正式播出以前,荧光屏上有测试图象,用放大镜分别支观察白色、黄色、黑色和其它颜色的色条,可以看到()。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三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4.颜料的混合。
三、课堂总结。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3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