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精选(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2 16:09:38
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精选(6篇)
时间:2023-04-02 16:09:38     小编:admin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篇一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45课时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篇二

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师板书一大大的繁体“爱”字。)认识吗?

生(齐答):爱。

师:不错,这是一繁体的“爱”字。认真观察它的字形,和简体的“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心。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生:(愣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师(微笑着):不要紧,咱们换个问题。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爱呢?

(许多学生举手了。)

生1:我会想到伟大的母爱。小时候,有一次晚上我发烧,妈妈硬是冒着雨送我上医院,我感到非常的幸福。

生2:那天我身体不好,下课的时候吐了一地,小慧不仅主动帮我清理脏的东西,而且她还给我到老师办公室倒来了一杯热水,我真的很感激她。我觉得这就是同学之间的关爱。

……

师:听着同学们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老师也深受感动。今天我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看老师写故事的名字。(师板书“爱之链”,写到“链”时提醒“链”的写法。)

师: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请同学们静静地,用心去读一读。

生:(静静地读课文,约3分钟,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完这个故事。)

师:故事吸引人吗?(许多学生点头)读到故事的结尾,你明白了什么?

生:乔在回家的路上帮助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又帮助了一位女侍者。读到最后,“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乔。”我才知道老太太无意中又帮助了乔,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多让人感动呀!

师;是呀,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人,而且还很感人!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吧!读到感动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把你的感动写在旁边的随感录里。如果有什么读不懂的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请教大家。

生:(再读课文,有的轻声地感情朗读,有的在画画、写写。约4分钟。)

师: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吗?

生: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第7自然段,当乔帮助了老太太后却不要她给钱,我觉得这才是最真诚的帮助,无私的帮助!

师:你说得多好呀!(出示第7自然段)请你读一读这段话,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好吗?

生:好,我试试!(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读得声情并茂。)

师:你读得真好!还有谁愿意来试试?

生:(2名学生依次站起来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还有哪儿让你感动?

生:当女侍者拿着零钱找老太太时,看到餐巾上写的一段话,老太太不要她找零钱,要她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读到这里我非常感动。

师:(出示餐巾上的话)你能读读这段话吗?

生:好。(生读那段话,全班齐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生:第2自然段中“他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这句话中的“斯”是什么意思?

生:这应该是美国的一个地名吧。

师(微笑着摇了摇头):很可惜,不是地名。请你再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它可以换成哪一个字呢?

生:(认真地读这段,边读边想)我觉得它可以换成“这”。

师:对!“斯”在这里就理解为“这”。

生:第4自然段中“搁浅”怎么理解?

生:“搁浅”在这里指的是车坏了。

生:“搁浅”原来指的'是船在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本文指老太太的车坏了,从下文可以知道老太太的车胎瘪了。

师:你理解的非常到位,特别是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我们应该向你学习。还有其它方面的问题吗?

生:乔在帮助老太太后为什么不接受她给的钱呢?

师:你能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吗?

生:好的。(上台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写这个问题)

师(生板演的同时,问全体学生):乔为什么不要老太太给的钱呢?(一、两个学生举手)快速地读读课文,想想看。

生:(生读课文,思考。)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五、六个学生举手)

师(启发):乔此刻需不需要钱?他可不可以接受这笔钱?

(许多学生举手了。)

生1:乔此刻非常需要钱,他的孩子下个月就要出生了,本来生活就很艰难,马上又要多一张嘴,生活会更困难。

生2:从第1自然段中可以知道,乔找了一天的工作也没找着,此刻他多么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呀!

生3:乔的妻子怀了8个多月的身孕还要外出工作,可见他家里确实困难,确实需要钱。

生4:从第5自然段的“穷困潦倒”一词也可以看出他急需要钱。

师:他可不可以接受这笔钱呢?

生1:当然可以呀!天那么冷,又黑下来了,乔帮老太太钻上钻下地换车胎,浑身弄得脏兮兮的,还伤了手,拿钱是应该的!

生2:那老太太是个有钱人,况且乔又帮了她一个大忙,完全可以拿这钱嘛!

生3:从第5自然段中的“饥肠辘辘”可以知道,乔是饿着肚子帮她修了半天的车,要她的钱也是合情合理的嘛!更何况是老太太自己主动要给他的!

师:是呀,那乔为什么不要呢?

生1:第7自然段说“乔却没有想到钱,这对他来说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上帝知道过去在他需要帮助时有多少人曾经帮助过他呀。”乔在帮助老太太时根本就没想到钱,而且也曾经有人这样无私地帮助过他,所以他没有接受老太太的钱。

生2:我有补充,乔之所以不要这份钱,是因为他希望老太太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给予他帮助。

生3:我觉得乔是希望老太太能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能让爱之链永远不断!

师:你们说得多好呀!同学们,老师最近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夫妇近5年共认捐了两百多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和文中的乔相比,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生:(学生在思考着,个别学生小声地议论起来。)

师: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着。)

师:谁先来说说?

生1:我觉得他们不一样。比尔·盖茨用他的金钱帮助别人,而乔却没有钱,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人。

生2:我觉得他们是一样的。比尔·盖茨和乔虽然帮助别人的方式不同,可是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生3:我认为不一样。比尔·盖茨他是自己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吃饱了,穿暖了再想着去帮助别人;而乔是在自己生活都很艰难,饿着肚子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怎么会一样呢?

生4:我想请问××同学(生3),难道你能说比尔·盖茨捐了几百亿美元那不是助人为乐吗?虽然他们的生活处境不同,可是他们的善举是一样的,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生5:我觉得他们又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他们都是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别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不一样的是他们帮助别人的方式不同。

师:是呀,无论比尔·盖茨还是乔,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都一样地值得我们尊敬。不过像乔一样在自己生活都很艰难的情况下还想着去帮助别人,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呀!

师:学到这儿,老师再问你前面我提到的问题:“爱是什么”?你现在能回答吗?想一想,用一句话写下来。

生:(许多学生静思片刻,开始动笔写。)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说?

生1:爱是一种慈善的行为,也是一条永远不断的金链。

生2:爱是亲情,是友情,是真心,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

生3:爱如一股永不枯竭的甘泉,轻轻流淌在我们的心间。

生4:爱是用自己的全部去温暖他人。

……(写的精彩的请学生上台板演)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黑板上这些精彩的语言。

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些爱的哲言。)

四、结合板书,总结延伸。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理解这个“爱”的吗?

生(齐答):想。

师:(指着繁体的“爱”字)上面是手,中间是心,下面也是手。爱是什么?手捧一颗真心,轻轻地放在别人的手上,这就是爱。同学们,当我们享受着爱的阳光,呼吸着爱的芬芳,你是否曾想过也把这份爱传递给别人呢?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之链中的一环,让爱的金链永远不断!

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篇三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教育他们热爱为造福后人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2.学习概括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能理清课文的结构。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和叠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点:解题,学习字词,给课文分段按段意总结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节。

(一)解题: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查字典后联系上下文,预习生字新词。

1.在学生回答课文共写了多少节这一问题后,找八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2.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生词:(其他同学在纸上默写)“年龄”、“痴痴”、“一辈子”“开掘”。

3.重点教以下两个字。

容易写错的字:年龄的“龄”不是“令”

容易读错的字:痴痴的“痴”读chī不读chí

多音字:

(三)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参照课后练习中1、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大段(1、2节)。

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读前教师提问:这是一口什么样的井,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来。

①教师板书、“古老”、“小小”后让学生带着…这小小的井什么样,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的古老这两个问题,出声读课文。

②让学生从

(五)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井的外形和古老,读出赞美的语气,让人体会到它虽然小而平凡,但它在作者心中,在所有的人心中却无比高大,因为它为后人做出了奉献。

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篇四

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征,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于是,便有了这个小故事。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本课确立了“享受语文,快乐语文”的理念。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生”“果”“里”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生长的小常识,培养小朋友积累知识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进行小组合作识字,使学生掌握十二个生字的读音。

2、通过帮助小松鼠找花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感。

3、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加强同伴间的交流学习。

进行多形式的识字活动

生字卡片、花生米,有田字格的纸片

1、导入

师引:小朋友们,赶快收拾起书本,现在我们马上要赶去森林,帮助一位小动物朋友解决一个难题。

(课堂中能够合起书本,对于天天读读背背的孩子们来说非常难得。况且还能去森林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孩子心里多兴奋。)

出示:插图2

师导:图中是谁,他的表情你会想到一个什么词?(着急、惊讶,不知所措等)

听他在说什么?

中小松鼠正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师导:它在跟谁说?你自己演小松鼠说一说。(读中体会这话是对自己说的)

用一个词代替,出示“自言自语”

师导:原来小松鼠在干什么?

——找花生

揭题“小松鼠找花生”

(有些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已经开始猜测答案,教师可做如下引导:小朋友真热心,都忙着给小松鼠找答案了,可花生到底是在地里还是被人偷了?小朋友不如做回小侦探,从小松鼠的话里找线索。)

2、了解课文情节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听听松鼠怎么说。

小松鼠自述:这棵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艳丽。(小松鼠边叙述,中边展示花生花的图片,图画与声音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文中所描写花生花的艳丽。)

小松鼠继续说:本来我不知道这是花生的花,我是问了鼹鼠才知道的。

出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个别抽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师:听了的话小松鼠会想什么?

学生想象

师:小松鼠多么想尝尝花生的味道啊!它是怎么做的?

松鼠继续说:于是我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我每天等啊,等啊,等到花生都落光了,可没看见一个花生。

说完小松鼠哭了起来。“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师:看小松鼠又急了,花生哪儿去了?

(“花生已经落在地底下了”这个小常识对于现在的小朋友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仍会有小朋友说被人偷走了。教师可作如下提议)

教师提议:不如马上翻土瞧瞧。

利用黑板中的图画,教师掀开泥土状的卡纸,里面露出颗颗饱满的花生。(也可通过展示)

小松鼠高兴地赞扬:真是一群聪明的小朋友,不如就在我这儿尝花生吧。

3、吃花生,学生字

每颗花生果上都有一个小秘密,能够发现的小朋友就能吃到花生。

a、指名抽读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b、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师:这块地结的果实还真不少,小松鼠已经把花生分到每个四人小组中,我们来识字赢花生。

(每四人小组有生字卡片一份,一小袋花生。由小组长负责检查学员学习情况,学员每读对生字卡片中的一个生字可得花生一颗,小组中可轮流读、强读,看谁得到的花生多。)

c、全班交流

1、展示所学成果,比比谁的花生多谁的花生少

2、得到较多花生的小朋友你愿意请其他小朋友吃花生吗?

由小朋友指名请其他小朋友读他所选的生字卡片,并分享他的花生

3、你最喜欢吃哪些花生?了解学生喜欢读哪些生字再重复。

你能让一颗花生果长出许多花吗(“一字开花”组词练习如“生”“种”“外”“许”,也可进行说句训练,如“呀”“格外”等)

4、写字指导“生”

吃了小松鼠那么多花生,让我们每人写一个字送给它,就写花生的“生”吧

看范例,全班交流“生”的字形结构及三横的特点

电脑范写

学生练习、评价

师:选出我们小朋友写的最好的送给小松鼠留纪念,记下这美丽的时刻。

自推荐,学生评议。(以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学生作品。)

5、拓展

课外你积累了哪些小知识,你愿告诉小松鼠吗?

最后你想送给小松鼠一句什么话?

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篇五

一、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一、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

二、第一层次的解读,解读文本。

(一)一读《雨巷》,共同朗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只思考)

(二)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意象(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

(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三)补充情节,分析意象。

1币导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3)“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境遇?

(4)我的“希望”结局如何?一定是这样的结局吗?为什么?

(根据诗中的情节,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币陨厦嫖侍馕线,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特点。

(1)意象特点

①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又惆怅、希望。

②姑娘:哀怨又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凄婉、迷茫、消散。

③抒情主人公所处周围的环境也值得关注:

a庇晗铮河瞥ぃ没有尽头)、寂寥(雨巷寂寥,人更寂寥)。

b庇椭缴。菏奔涫窃谀捍海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衬出撑一伞风雨,雨中彳亍的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崩榍剑骸巴芹堋倍嗔思阜主龅无奈与感伤。

d庇辏喊曲。

(问题(2)问题(3)可以使学生结合文本挖掘抒情主人公“我”“姑娘”的意象特征,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问题(4)可以结合描写环境的意象,雨巷--“悠长又寂寥”,篱墙--“颓圮”,油纸伞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说说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重点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特点。

投影: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古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颜色艳丽、香气浓烈著称,但她温柔恬静,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长,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诗人用丁香比喻所爱所欣赏赞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绪和感情上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雨巷》一开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与丁香姑娘相遇,作为最大的悬念提了出来。以下就紧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写、刻画姑娘的行为动作、外形神态,并探索着她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热烈期待的态度。但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这里表现了主人公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三、第二层次的解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可以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作者的有关材料)

二读《雨巷》。

(一)“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二)《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四、第三层次的解读--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读《雨巷》。

(一)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二)“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第四层次的解读--语言特点。

四读《雨巷》。

思考:

1痹诶识林蟹治觥⑵肺妒歌语言的特点。

2弊⒁庵匾簟⑼6佟⒒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

举例1:排比句式的运用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朗读指导: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举例2:末段和第一段构成反复,朗读处理上,要注意读出区别。

(朗读指导从略)

举例3:词的重叠运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的灵动富有生命力。

举例4:押韵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押“ɑ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举例5:用词

(朗读指导从略)

《雨巷》在用词上,用了大量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七、作业。

试将《雨巷》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抒情散文。

语文教案评语 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篇六

1、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学习本课的13个生字。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课件、蒲公英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课件:词语搭配练习。

金色的(阳光) 金色的(麦浪) 金色的(童年) 金色的(草地)……

师:《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

二、新授

1、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吗?说说你看过的蒲公英: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蒲公英,拿给学生看。

点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

课文中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蒲公英的呢?

2、自读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中批注:

⑴ 学生质疑:

老师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① 乡下是什么地方?

② 为什么蒲公英开花的时候,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

③ 什么叫不引人注目?

④ 我的新发现是什么?

⑤ 草地的颜色是做梦变化的?

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⑦ 蒲公英为什么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后当时就解决。

⑵ 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草地的颜色变化与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出示上面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直观上的不同。

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画、动手实验、查资料等)来解决问题。

⑶ 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

老师行间巡视。老师把蒲公英的实物交给动手实验的这一组学生。

点评:老师没有过多地设计问题来牵着学生,而是让学生找到有相同兴趣的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⑷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读书小组:直接读第三段。一个学生读书,其它学生补充解释。着重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读到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时,请画画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图画,并解释。

可以及时利用刚才出示的那两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随机出现蒲公英的课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动手实验组的同学来解释。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蒲公英来演示,也可以拿着蒲公英的实物来说明。

结合学生的小组汇报,看有关蒲公英的课件。其中有蒲公英开黄花、蒲公英种子的画片。

点评: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

讨论:发现了蒲公英的这种开花规律后,我和弟弟有什么变化吗?

学习第二段与第四段,进行对比。理解第二段的“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最后一段的“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引导、教育学生要爱护植物,爱护大自然。

师:蒲公英不仅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它还是药材呢。同学们在课下还搜集了不少有关蒲公英的知识、图片,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点评:通过展示、交流的 图片等 资料,激发了学生到课外去 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外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我和弟弟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的开花规律呢?

仔细观察。大自然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知道。

三、作业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花草树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金色的草地

随意揪 新发现 最喜欢

早 晨 中 午 傍 晚

绿 色 黄 色 绿 色

细心观察

小小生命,处处生长,草丛中,石缝中,处处可见,那嫩黄的叶子,像小小的锯齿,白中带粉的根。整个身体紧贴在大地上,不怕风吹雨打,就像依偎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的玩童一样。在这个时候,也是采集蒲公英的最佳季节,它的身上长出一朵朵小黄花,在微风中,就像仙女一样翩翩起舞,有的花已经开完了,又长成一朵朵毛茸茸的小白花。在微风的吹动下那一颗成熟的种子离开了它亲爱的蒲公英妈妈,在祖国的大地上又重新生根发芽,就像我们一个个幼稚的玩童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样。

你可别把那小小的东西不放在眼里了,它不仅是一种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之功效的作用。而且,它还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美味,同学是们放学后,提上小篮子到田埂上、河滩里挖它,挖回来择土根和杂草,用水洗干净,放在开水中煮三五分钟,拌上香油,味精等各种佐料,看着那盘中绿茵茵的叶子,白生生的芽,还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引得人们垂涎三尺,这可真是天然绿色食品。

有人还把它给小鸡吃,听说小鸡吃了,利于生长而不容易生病,我也想试一试,有一次,我把它挖回来。切碎在上面撒了些面。放在鸡笼中,小鸡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好像那些不懂事的小鸡也一下子领悟出那是家乡的天然绿色食品。

每当小孩子们脖子里出来疙瘩的时候(医生把它叫做腮腺炎),同学们就把蒲公英挖出来,连根带叶捣碎了,敷在疙瘩上,过不了三两天,疙瘩就消失了,而且再不会复发,这样即可以省钱又能免除打针吃药之苦。

这就是蒲公英──一种常见的草药和食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1544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