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思篇一
在我来读大学之前,就像每个刚入学的大学生一样,对大学充满幻想,充满期望,充满幸福。其实当时对大学并没多少认识。
将近过了一年多了,在大学读了很多东西,昨天我们社团的社长给我们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受深刻。
什么是读书?“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
大学可以学很多东西,图书馆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字之书,而什么是无字之书呢?其实你去听一场讲座,去参加一次社会实践,都叫读书。一次讲座,之所以成为讲座,能够有资格做一场讲座的人,我想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可学之处,但是很多讲座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听都去学了。大学四年我相信肯定有人一次讲座都没去听过。
杨叔子(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谈了他对当代大学教育的看法。
中国青年报:有人觉得,人文讲座对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您怎么看?
杨叔子:我觉得张口闭口“有用没用”的人,太近视!人文讲座听的人很多,但我也知道有的学生四年一次没去。不去听讲座吃亏的是学生自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错。没有金属的发现,就没有农业革命;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电磁现象的发现,不可能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谁发现,谁发明?人!人靠什么支持?精神!老子有一句话:“有之为利,无之为用”,“有”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无”则是精神力量。现在我带的博士还必须背诵《老子》、《论语》,很多人问这有什么用。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知识终究是有用的,因为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生活的。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例子。其实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表达的是,现在大学生很多人缺少文化修养。很多人就是把上大学是当做为就业做准备,只是单纯的学习技能方面的东西,很多大学生因此而变得功利、自私、冷漠等等。大学生的社会评价逐渐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在降低。大学不应是培养出这样一批失败的学生。不禁要问:大学究竟是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学基础知识的,不是学就业的。现在该大学生转变观念了:读大学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不是为了找工作。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如果把教育和就业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受高等教育=就业”这个观点不全面,社会越进步就越不全面。我希望现在的大学的教育跟中小学的教育一样,不能忘记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说到这个问题,我又想起我们的一个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堂课,那节课他花了半节课来训斥我们,就因为班上有人交的作业是从网上直接抄下来的。老师给我们讲到:即使这个社会是多么的复杂,多么的黑暗,但是你们有什么理由就要变的如此的差劲,你们凭什么作假。每个人都有正义、光明、积极的一面,为什么要变的如此的负面呢。。。这个社会可以黑暗,消极,但是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跟着消极,黑暗呢。。。你来读大学不是叫你来学坏的,是来学好的,花了钱你学到了什么?骗人的伎俩、我不允许你们自甘堕落,即使你们学不到知识,但是你们不能把你们的人格学坏了。。。。
这节课是我来大学来,上的最有意义、最为深刻的一节课。
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思篇二
针对过渡环节孩子也是主人的行为问题的教育反思
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为环节过渡,我一直费心不少,因为幼儿在这段时间的“行为问题”总是不断,教育反思――过渡环节孩子也是主人。
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以及工作实践,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老师环节过渡组织得不合理,而不是孩子的问题。因此,我对环节过渡进行了一些改进,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区域活动后的环节过渡
每天早上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一般是先收玩具,然后进行游戏评价,接着集体盥洗、喝水,最后进行下一个活动,自始至终都是集体行动。在这段时间里,经常是动作快的等动作慢的,收完的等没收完的。评价的时候,幼儿由于对别的活动区的情况不了解,往往无话可说。幼儿在厕所聊天、在盥洗室打闹的时有发生。老师们常常为这些行为问题大伤脑筋。
现在,我同样是利用音乐作为环节的转换信号,但把放音乐的时间延长了,并将环节过渡中的单一化活动内容改变成了可依个人需要进行多项选择的.活动内容:幼儿可以听着音乐收玩具,然后去盥洗、喝水,喝完水后可以去各个活动区参观,或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活动情况,幼教之友《教育反思――过渡环节孩子也是主人》。最后,教师根据幼儿完成情况结束音乐。幼儿听到音乐结束回到座位,进行活动评价。这样一改,幼儿收玩具时的等待现象没有了,混乱现象减少了,评价时也有的可说了。
同样是利用音乐作为转换信号,原先是5分钟之后就可以开始评价,而现在却要在15、20分钟之后才能开始评价。从时间上看,前者看似用时很短,但实际上却浪费掉了幼儿相互等待的时间。这种隐性的时间浪费,在原来的组织过程中被忽视了。现在,我们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活动内容,把过去相互等待的时间留给孩子自己去安排,使孩子成了环节过渡的主人。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午饭前的环节过渡
午饭前,每天都有15- 20分钟的安静活动时间。以往在这段时间里,我都会组织集体活动。但是由于内容单一,不能适合每一位幼儿,活动枯燥无味。现在我们对这一环节也进行了改进。
首先,给幼儿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卧室的一角布置出了一个图书讲述区,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由于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就连平时胆小的孩子也乐于在这里大胆表现。
第二,鼓励幼儿自带玩具,交换着玩。这既丰富了幼儿在园的活动,又增进了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丰富玩具材料,促进幼儿与玩具材料间的互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手头操作材料,如钓鱼、夹球、摸箱等,并针对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这个时间进行观察、指导。
由于这一环节的活动内容多了,活动材料丰富了,孩子可以自己去支配时间,饭前的这段时间就不再难挨了。
每个孩子个性不同,需要不同,选择活动的内容就会不同。而原先在过渡环节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需要,也就坐失了培养幼儿个性发展的良机。而今,不论是哪个活动后的过渡环节,教师都把时间交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既满足了孩子的合理需要,又照顾到了个体差异。
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思篇三
迷失的大学精神美国本科教育反思论文
注:“studentdebt”意为“学生(贷款)债务”
读书新闻点: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急速扩招和无序扩张,使一些大学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也让很多大学教学质量持续下降。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源的质量和经费的来源--这些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delbanco)在他的新著《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剖析。观察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也许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生意经”侵蚀“大学魂”
近年来,美国大学里人文类基础课程越来越少,而“人文学科滋润学生心灵”之类的教育箴言似乎也成了醉汉的胡话。德尔班科在书中指出,美国大学学费急剧上升,而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严峻的投入产出比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比以往更倾向将大学教育看做一场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成败要看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他的评价标准都被看做是神话:比如大学人文传统的传承等,它们在无情的市场评估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多数年轻教师又都希望尽快从基础课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因为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些基础课正是西方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最适合启发活跃的思想、最具有知识的建设性。经费压缩的结果就是精华的流失。
再说奖学金,美国大学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奖学金,国家提供给有色人种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比一个世纪前多了很多。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普通大学入学率急剧升高,固然更多人可以接受本科教育,但大学的经费却随着经济危机而急剧减少。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奖学金更是少得可怜。过去足以应付学费、生活费的奖学金,而今已经很难用来完成学业了。德尔班科认为目前保持美国传统的大学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本该是充满激情和造就学生最有效的本科教育却只能提供“缺乏声誉、利润和前途”的教育。
大ink“ >
精英大学(如常青藤联盟高校)经常以品格优异或运动成绩出色为由招更多其他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似乎折射出美国大学教育的公平。然而,这种招生的公平原则实质上相当虚伪,德尔班科调查显示,进入精英大学的绝大多数机会还是留给了名人、学校潜在赞助者甚至那些从邮政编码可以判断来自富人区的孩子。这些高校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推动社会平等,而是加剧社会不公。
德尔班科在书中对美国精英大学给出了一个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描绘,揭露了这些学校所谓的”珍视多元价值“的口号到底是什么样的本质。德尔班科还指出,最糟糕的是荒唐的大学入学考试却在制造一个只有5%到6%的申请者可以进入这些精英高校的假象,似乎这些幸运者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进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考试游戏,不仅成了对穷人的障眼法,而且那些权贵们的孩子不会像罗斯福或者肯尼迪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够进入精英大学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相反,他们不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出身而心存感激,他们误以为这些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德尔班科举例说,当他询问进入耶鲁大学的”秘诀“时,一位著名银行家告诉他,他的父辈曾经毫无愧意,甚至是自豪地跟他说过:”看看耶鲁的新生名单,这些都将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而他们没有一个(穷人才上的)公立中学毕业生。“
精英高校越来越昂贵,这就保证了这些高校生源的阶层、教师的高薪、优质的教学水准和良好的毕业前景。如此这般也造就了一个成本不断上升的系统,没钱没势的人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这真是对美国大学宣扬的所谓”民主精神“的最大讽刺。
不要为找工作而读大学
德尔班科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不要为了找工作而读大学。尽管”人们仍然看重教育“,而且在有学位和没学位的人之间很可能总是会存在经济和社会鸿沟。但是,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都在不断演变,人们对学士学位的态度也在改变。一些用人单位更看重经验、技能和态度,而不是学位;另一些用人单位则从一开始就要求员工持有更高的学位。
学士学位曾经是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胜任工作的标志,如今却失去了这一优势。时间短、花费少的培训项目提供了另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出路,而更有威望的硕士学位正在超过学士学位,使后者沦为垫脚石。一方面,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期待着从事管理性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它们需要的技能娴熟的工人。
1950年,美国约有34%的成年人完成了中学教育,而如今,超过30%的人都有大学及以上学历。20,高等院校颁发了160多万个学士学位,这一数字将在20增至近200万。”如今的学士学位就相当于过去的中学文凭。“--这已经成了社会共识。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位通胀“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必要地背上了高昂的学生贷款。
德尔班科指出,大学教育的宗旨本应是发扬科学精神、继承人文传统,当上大学仅仅为了找工作的需要时,大学的意义也就失落了。
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思篇四
复旦校长开学致辞引用学生网文反思大学教育
复旦校长开学致辞引用学生网文反思大学教育09月02日13:08新民网【新民网(微博) ・独家报道】在中小学生开学之后,高校也相继迈入教学日程。9月2日,复旦大学迎来了本年度的一年级新生,杨玉良校长在新生典礼上为学生致辞,他引用两篇复旦学生的网文,反思当下大学教育,提醒大学教师及学生在面对社会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责任。
9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举行了级新生开学典礼,常务副校长陈晓漫主持典礼,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向学生代表授志得、腾飞、克卿和任重四个书院的书院旗,陆p教授宣布复旦学院2011级学生导师名单。随后,师生代表分别进行了讲话。
会上,杨玉良校长为新生致词,他说,前一晚读到两篇学生的网文引发了自己的思考,于是对原来的讲话稿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其中,一个新生写了一篇名为《我将如何与大学》的文章提到,在还未踏入大学门槛时,就有人向他普及如何混进学生会、如何讨领导欢心云云,该学生十分害怕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得不妥协而被无情地吞没。
对此,杨玉良说,这名学生担心的,正是当前大学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担心的。他指出,复旦今日的成就凝聚了无数复旦人的心血,体现了一代代复旦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创造和对文化的传承。面对未来,复旦和同学们一样同样要保持冷静和警觉。
此外,杨玉良还引用了一名二年级生写的《我和复旦》,内容对复旦诸多方面提出批判,十分尖锐。他当众朗读了其中一段:“不要对大学抱有多大的幻想,这里有的老师上课也会非常无聊,这里的制度会让你感慨腐败已经深入到滋养精神的这个殿堂。大学经不起你们太美丽的希望,如果大家关心高等教育,一定已经看到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有很多的质疑。近年来也有许多中学生选择放弃高考而出国读书。他们用脚来表达了对高等教育的不满。”
杨玉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为什么一上来首先得要感谢你们,同时也感谢我们的老师们,因为你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复旦。”他指出,当前的大学包括整个社会当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精神和价值的迷失。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我们精神、思想上的困惑,杨玉良连提三个反问:大学没有责任吗?大学的老师们没有责任吗?尤其是难道我们在座的大学生们就没有责任吗?
杨玉良说,得到gpa却没有学到东西的人是最可悲的,如果只是想着好的成绩可以让以后出国、保研或者找工作更加有利,这是在复旦的可悲之处,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可悲之处。他表示,在这样一所高校里,一个校长其实也是显得势单力薄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切都需要共同努力,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复旦鼓励每一位学生能够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复旦希望每一个学生保持对复旦的信任和忠诚,更鼓励每个学生个性签名无可替代。(新民网记者 周晏)
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思篇五
美国本科教育反思 大学招生政策折射社会不公
注:“student debt”意为“学生(贷款)债务”
读书新闻点:高考(微博)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急速扩招和无序扩张,使一些大学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也让很多大学教学质量持续下降。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源的质量和经费的来源――这些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在他的新著《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剖析。观察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也许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生意经”侵蚀“大学魂”
近年来,美国大学里人文类基础课程越来越少,而“人文学科滋润学生心灵”之类的教育箴言似乎也成了醉汉的胡话。德尔班科在书中指出,美国大学学费急剧上升,而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严峻的投入产出比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比以往更倾向将大学教育看做一场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成败要看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他的评价标准都被看做是神话:比如大学人文传统的传承等,它们在无情的市场评估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多数年轻教师又都希望尽快从基础课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因为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些基础课正是西方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最适合启发活跃的思想、最具有知识的建设性。经费压缩的结果就是精华的流失。
再说奖学金,美国大学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奖学金,国家提供给有色人种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比一个世纪前多了很多。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普通大学入学率急剧升高,固然更多人可以接受本科教育,但大学的经费却随着经济危机而急剧减少。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奖学金更是少得可怜。过去足以应付学费、生活费的奖学金,而今已经很难用来完成学业了。德尔班科认为目前保持美国传统的大学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本该是充满激情和造就学生最有效的本科教育却只能提供“缺乏声誉、利润和前途”的教育。
大学教育折射社会不公
精英大学(如常青藤联盟高校)经常以品格优异或运动成绩出色为由招更多其他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似乎折射出美国大学教育的公平。然而,这种招生的公平原则实质上相当虚伪,德尔班科调查显示,进入精英大学的绝大多数机会还是留给了名人、学校潜在赞助者甚至那些从邮政编码可以判断来自富人区的孩子。这些高校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推动社会平等,而是加剧社会不公。
德尔班科在书中对美国精英大学给出了一个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描绘,揭露了这些学校所谓的“珍视多元价值”的口号到底是什么样的本质。德尔班科还指出,最糟糕的是荒唐的大学入学考试却在制造一个只有5%到6%的申请者可以进入这些精英高校的假象,似乎这些幸运者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进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考试游戏,不仅成了对穷人的障眼法,而且那些权贵们的孩子不会像罗斯福或者肯尼迪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够进入精英大学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相反,他们不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出身而心存感激,他们误以为这些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德尔班科举例说,当他询问进入耶鲁大学的“秘诀”时,一位著名银行家告诉他,他的父辈曾经毫无愧意,甚至是自豪地跟他说过:“看看耶鲁的新生名单,这些都将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而他们没有一个(穷人才上的)公立中学毕业生。”
精英高校越来越昂贵,这就保证了这些高校生源的阶层、教师的高薪、优质的教学水准和良好的.毕业前景。如此这般也造就了一个成本不断上升的系统,没钱没势的人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这真是对美国大学宣扬的所谓“民主精神”的最大讽刺。
不要为找工作而读大学
德尔班科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不要为了找工作而读大学。尽管“人们仍然看重教育”,而且在有学位和没学位的人之间很可能总是会存在经济和社会鸿沟。但是,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都在不断演变,人们对学士学位的态度也在改变。一些用人单位更看重经验、技能和态度,而不是学位;另一些用人单位则从一开始就要求员工持有更高的学位。
学士学位曾经是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胜任工作的标志,如今却失去了这一优势。时间短、花费少的培训项目提供了另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出路,而更有威望的硕士学位正在超过学士学位,使后者沦为垫脚石。一方面,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期待着从事管理性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它们需要的技能娴熟的工人。
1950年,美国约有34%的成年人完成了中学教育,而如今,超过30%的人都有大学及以上学历。,高等院校颁发了160多万个学士学位,这一数字将在增至近200万。“如今的学士学位就相当于过去的中学文凭。”――这已经成了社会共识。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位通胀”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必要地背上了高昂的学生贷款。
德尔班科指出,大学教育的宗旨本应是发扬科学精神、继承人文传统,当上大学仅仅为了找工作的需要时,大学的意义也就失落了。(吕慎)
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思篇六
美国本科教育反思 大学招生政策折射社会不公
注:“student debt”意为“学生(贷款)债务”
读书新闻点: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急速扩招和无序扩张,使一些大学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也让很多大学教学质量持续下降。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源的质量和经费的来源――这些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在他的新著《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剖析。观察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也许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生意经”侵蚀“大学魂”
近年来,美国大学里人文类基础课程越来越少,而“人文学科滋润学生心灵”之类的教育箴言似乎也成了醉汉的胡话。德尔班科在书中指出,美国大学学费急剧上升,而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严峻的投入产出比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比以往更倾向将大学教育看做一场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成败要看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他的评价标准都被看做是神话:比如大学人文传统的传承等,它们在无情的市场评估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多数年轻教师又都希望尽快从基础课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因为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些基础课正是西方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最适合启发活跃的思想、最具有知识的建设性。经费压缩的结果就是精华的流失。
再说奖学金,美国大学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奖学金,国家提供给有色人种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比一个世纪前多了很多。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普通大学入学率急剧升高,固然更多人可以接受本科教育,但大学的经费却随着经济危机而急剧减少。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奖学金更是少得可怜。过去足以应付学费、生活费的奖学金,而今已经很难用来完成学业了。德尔班科认为目前保持美国传统的大学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本该是充满激情和造就学生最有效的本科教育却只能提供“缺乏声誉、利润和前途”的教育。
大二学生的大学生活反思篇七
迷失的大学精神dd美国本科教育反思
[提要]读书新闻点: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注:“student debt”意为“学生(贷款)债务”
读书新闻点: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急速扩招和无序扩张,使一些大学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也让很多大学教学质量持续下降。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源的质量和经费的来源dd这些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在他的新著《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剖析。观察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也许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生意经”侵蚀“大学魂”
近年来,美国大学里人文类基础课程越来越少,而“人文学科滋润学生心灵”之类的教育箴言似乎也成了醉汉的胡话。德尔班科在书中指出,美国大学学费急剧上升,而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严峻的投入产出比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比以往更倾向将大学教育看做一场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成败要看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他的评价标准都被看做是神话:比如大学人文传统的传承等,它们在无情的市场评估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多数年轻教师又都希望尽快从基础课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因为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些基础课正是西方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最适合启发活跃的思想、最具有知识的建设性。经费压缩的结果就是精华的流失。
再说奖学金,美国大学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奖学金,国家提供给有色人种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比一个世纪前多了很多。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普通大学入学率急剧升高,固然更多人可以接受本科教育,但大学的经费却随着经济危机而急剧减少。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奖学金更是少得可怜。过去足以应付学费、生活费的奖学金,而今已经很难用来完成学业了。德尔班科认为目前保持美国传统的大学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本该是充满激情和造就学生最有效的本科教育却只能提供“缺乏声誉、利润和前途”的教育。
大学教育折射社会不公
精英大学(如常青藤联盟高校)经常以品格优异或运动成绩出色为由招更多其他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似乎折射出美国大学教育的公平。然而,这种招生的公平原则实质上相当虚伪,德尔班科调查显示,进入精英大学的绝大多数机会还是留给了名人、学校潜在赞助者甚至那些从邮政编码可以判断来自富人区的孩子。这些高校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推动社会平等,而是加剧社会不公。
德尔班科在书中对美国精英大学给出了一个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描绘,揭露了这些学校所谓的“珍视多元价值”的口号到底是什么样的本质。德尔班科还指出,最糟糕的是荒唐的大学入学考试却在制造一个只有5%到6%的申请者可以进入这些精英高校的假象,似乎这些幸运者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进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考试游戏,不仅成了对穷人的障眼法,而且那些权贵们的孩子不会像罗斯福或者肯尼迪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够进入精英大学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相反,他们不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出身而心存感激,他们误以为这些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德尔班科举例说,当他询问进入耶鲁大学的“秘诀”时,一位著名银行家告诉他,他的父辈曾经毫无愧意,甚至是自豪地跟他说过:“看看耶鲁的新生名单,这些都将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而他们没有一个(穷人才上的)公立中学毕业生。”
精英高校越来越昂贵,这就保证了这些高校生源的阶层、教师的高薪、优质的教学水准和良好的毕业前景。如此这般也造就了一个成本不断上升的系统,没钱没势的人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这真是对美国大学宣扬的所谓“民主精神”的最大讽刺。
不要为找工作而读大学
德尔班科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不要为了找工作而读大学。尽管“人们仍然看重教育”,而且在有学位和没学位的人之间很可能总是会存在经济和社会鸿沟。但是,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都在不断演变,人们对学士学位的态度也在改变。一些用人单位更看重经验、技能和态度,而不是学位;另一些用人单位则从一开始就要求员工持有更高的学位。
学士学位曾经是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胜任工作的标志,如今却失去了这一优势。时间短、花费少的培训项目提供了另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出路,而更有威望的硕士学位正在超过学士学位,使后者沦为垫脚石。一方面,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期待着从事管理性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它们需要的技能娴熟的工人。
1950年,美国约有34%的成年人完成了中学教育,而如今,超过30%的人都有大学及以上学历。,高等院校颁发了160多万个学士学位,这一数字将在增至近200万。“如今的学士学位就相当于过去的中学文凭。”dd这已经成了社会共识。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位通胀”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必要地背上了高昂的学生贷款。
德尔班科指出,大学教育的宗旨本应是发扬科学精神、继承人文传统,当上大学仅仅为了找工作的需要时,大学的意义也就失落了。(吕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