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的学习反思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音乐教案篇一
1.通过欣赏歌剧唱段《今夜无人入睡》和《卡门序曲》《威廉·退尔序曲》,使学生初步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起源与发展。
2.随音乐划拍或指挥,并背唱《卡门序曲》主题旋律和《今夜无人入睡》的曲调,体会歌剧音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3.以歌剧《图兰朵》为例,了解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联系。
1.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歌剧《卡门》录像片段并聆听《卡门序曲》,师生共同探究歌剧《卡门》的剧情和序曲音乐特点。
2.继续聆听《卡门序曲》,使学生从音乐艺术形象的角度初步领略其艺术魅力,并知道《卡门序曲》是歌剧开始时的一首明朗而辉煌的'管弦乐曲,它仿佛概括了歌剧的内容。结构基本属于回旋曲式。乐曲主部是一首节日进行曲,它来自歌剧最后一幕的合唱旋律,气氛热烈欢快,由木管和小提琴主奏,音乐把人们带到西班牙斗牛场的喧闹狂热的气氛中。
3.引导学生随音响边划拍边哼唱“节日进行曲”和弦乐主奏著名的《斗牛士之歌》(第二插部)曲调,使学生体会《斗牛士之歌》雄壮、威武的曲调,与主部音乐“节日进行曲”形成鲜明的对比。要求学生记住这两首音乐的旋律。
4.教师简介四幕歌剧《威廉·退尔》剧情,并引导学生聆听《威廉·退尔序曲》,使学生初步了解该序曲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教师可采用边欣赏边列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每部分音乐使用的乐器、音乐主题、音乐表现要素表达的意境和音乐形象等,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序曲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5.学生可随《威廉·退尔序曲》主题音乐划拍哼唱,记住主题。
6.欣赏《今夜无人入睡》,简介歌剧《图兰朵》剧情,了解欧洲歌剧音乐融入中国民歌《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联系。并记住《今夜无人入睡》的曲调。
初中音乐教案篇二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掌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
重点:掌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1、导入:《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着名剧目。剧情是: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三载,临别亲口假借九妹许与山伯。回家后,祝父逼迫英台与马文才订婚,英台誓死不从,山伯到祝家探望英台,方知九妹就是英台。因受到婚变的打击,山伯回家病故。英台在被迫出嫁途中,吊祭山伯,一时天昏地暗,山伯坟台断裂,英台投入坟中,山伯、英台化作蝴蝶,比翼双飞。这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作品以优美动人的音乐表现了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与憧憬。
2、作者简介。
3、作品分析。
4、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6、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
(提示:1、爱情主题的音乐在第一部分中共出现了几次?2、说出下面几幅图分别于哪段音乐所描写的内容相关联,并填写出土的序号。)。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有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教什么协奏曲。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琵琶协奏曲等。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也有单乐章的。
8、讲解:奏鸣曲式。
9、复听《梁山伯与祝英台》。
初中音乐教案篇三
(1)通过演唱《樱花》,体会日本特色的都节调式。
(2)通过律动和表演,感受朝鲜、印尼音乐的风格。
一、导入:
(1)教师学生聊轻松话题:长假中开心快乐的事?(旅游)。
(2)全班学生成立旅游团,去亚洲各国旅游,最后评出最佳音乐小导游。
二、朝鲜民歌(投影朝鲜族风情照,学生猜测旅游的第一站地点)。
1、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熟悉的'朝鲜民歌?师生共同演唱。
2、欣赏歌曲《清津浦船歌》。
投影问题:
(1)歌曲的情绪?
(2)随音乐数拍子,感受强弱规律。
3、复听歌曲,随音乐打拍子,感受朝鲜音乐特点:有明显的三拍子倾向。
三、日本民歌《樱花》(多媒体投影樱花图片)。
1、教师介绍樱花:属于蔷薇科,春季开花,春日相邀赏花是日本一种传统民俗风情活动。
2、欣赏歌曲:投影问题:
a歌曲的速度?
b歌曲的旋律特点:
c歌曲中出现的音:
3、学生讨论交流。
4、演唱歌曲。
(1)学生哼唱旋律(教师语言启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
(2)演唱歌曲。
(3)学生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尝试感受。
三、印尼歌曲《星星索》(投影印尼著名建筑和大海,学生感受大海的辽阔,为以下的教学作准备)。
1、学生欣赏歌曲,用身体语言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2、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意境。
3、师生配合演唱歌曲,律动演唱表达歌曲意境。
四、小结三个国家的音乐特征。
五、反馈:听三首歌曲录音,判断国家。
六、由学生评价最佳音乐小导游,颁发导游证。
七、欣赏三个国家的器乐片断,拓展本课内容。
(投影三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形状,简单文字介绍)。
本课通过成立旅游团,评选最佳音乐小导游,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学生通过拍打节奏,律动演唱等方式,了解了三个国家的音乐特征。而多媒体教学用具的使用使整节课充满艺术美,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初中音乐教案篇四
1、欣赏:《新疆之春》小提琴曲《春晓》歌曲《春节序曲》管弦乐曲《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2、器乐:学吹竖笛《春游》3、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
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
3、通过学生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
(一)欣赏。
1、《新疆之春》。
(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如: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
(2)出示《新疆之春》的主题旋律片段(第一、二部分),引导学生对两个部分的主题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如:各部分的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主题是钢琴伴奏,小提琴以装饰音、强音、跳弓等多种演奏形式出现,第二部分则是小提琴以双音演奏舞曲般的节奏和拨弦的形式演奏,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
(3)通过欣赏《新疆之春》,使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精神风貌。
2、《春节序曲》。
(1)边听边感受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的等。学生小组讨论并谈感受。
(2)将不同部分的音乐主题用板书、投影、课件等方式呈现出来。请学生边听边对比音乐的不同特点,如:欢快的、抒情的、流畅的、赞美的等情绪特点,以及力度上的特点。
(3)学生自主地找一段主题旋律并为其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表现特征。
3、《春晓》。
使学生了解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春晓》这首诗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加入黎英海的配曲,更使其意境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曲结合歌曲的.深刻内涵,并吟诵全诗。
4、《春天奏鸣曲》。
(1)作品是贝多芬所作10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曲因音乐绚丽甘美,明澈如水而得名。共四个乐章,可以选听其中的第一乐章,教师可以根据优美、抒情的旋律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2)组织学生讨论:乐曲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和钢琴伴奏有什么特点?
(二)学吹竖笛《春游》。
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
2、学生练习吹奏。学生相互帮助掌握技术难点。
3、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变化;结尾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在有标记的地方敲击三角铁或其他打击乐器。
(三)创作与表演。
1、请学生即兴为《春节序曲》(教材内容)的旋律配一段歌词,并试着唱一唱。分小组创编,然后为大家展示成果。
2、师生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段。形式:弹奏、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演唱,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表演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教师、学生讨论安排角色。
初中音乐教案篇五
年级:初三年级。
教具准备:磁带,电源板,电子琴,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内容:
1、欣赏歌剧作品《洪湖赤卫队》、《托斯卡》。
3、音乐知识:歌剧。
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的教唱,引导学生用绵延的气息,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情感。
2、了解大型音乐作品:歌剧,并能够理解歌剧,学习欣赏方法。
教材简析:歌曲为二段体体裁,以悠长的气息,委婉的旋律抒发了对小草的热爱与歌颂,歌曲为g调。前一段较抒情,后一段是歌颂。
教学重点:
1、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体会歌剧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歌剧。
课时:三课时。
第1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目的:引出课题。
3、学生谈感受。
生:略。
4、师小结: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草》,它表达了作者对剧中主人翁的歌颂之情,听了这段音乐,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一棵小草,为社会默默贡献。
(一)、为教唱歌曲作准备。
目的:为学生设计唱歌曲的`感觉。
1、师:在唱歌前我们先以二条发声练习曲来开开嗓子。
出示课前准备的小黑板:
发声练习。
(1)连音练习。
135653|135653|1--||。
lulu。
要求:气息连贯、悠长、柔和。
(2)连音练习。
1353|1353|1-||。
lu。
要求:气息连贯、悠长、柔和。
2、在电子琴上选择弦乐合成音色(柔和效果),用中等音量伴奏,指导学生发声。
3、师:请同学们用第二条发声练习曲为老师的范唱领唱,给老师感情提示。
在同学们领唱后再接上。
(三)、教唱歌曲。
1、让学生看黑板答题。
在画报上画g调谱表。
师:请说出它是什么调号的谱表,它的音阶如何写?
学生回答板书(略)。
2、给学生二分钟时间自习视谱。
3、跟伴奏用“lu”哼唱第一声部旋律(伴奏要求同发声)。
师:请同学们找出贯穿始终的节奏。
跟伴奏哼唱第一段旋律。
先用“lu”跟伴奏轻轻哼唱,再唱歌谱,最后唱歌词。
4、完成第二段的演唱。
步骤同上。要求学生有感情演唱。
5、创编。
请同学为本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并予以表演。
生:领唱——合唱等。
三、总结教学。
初中音乐教案篇六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二)评价建议。
1、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2、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初中音乐教案篇七
1.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2.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3.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听赏乐曲。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多媒体课件。
师:首先我们来听赏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用心去感受。(播放音响)。
(1)谈谈听赏后的感想。
(2)你联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音乐感受力很强,想象力也很丰富。乐曲的动物丹顶鹤濒临灭绝的边缘,大学生因救援而献出年轻的生命,由此我们联想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人类需要真情。
师:为了减少战争,出现了许多国际组织来促进国与人类的和平。奥委会便是一个这样的组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赏二十四届奥运会的主题曲英文版手拉手。用行动来呼唤和平与真情。
老师富有表情的范唱。随琴视唱一遍。(难点节奏讲解)齐唱与课堂形式。
师: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让我们在爱的祝福和期盼中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同学们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初中音乐教案篇八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9.理解多元文化。
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初中音乐教案篇九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
1、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七子之歌》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内涵的理解,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钢琴、磁带、录音机、图片、地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及《1997.天地人》序曲。
教学目标:
1、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比较说出乐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出现的先后次序。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音乐表现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内容:欣赏《新疆之春》《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并对新疆音乐感兴趣。
2、聆听三首乐曲,能感受、体验十二木卡姆、冬不拉弹唱及小提琴齐奏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新疆各种乐器;
2、感受体验乐曲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喀什的春天》。
教学目标:
1、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认识新疆民族乐器热瓦甫及其弹唱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新疆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青春舞曲(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深感受:
(1)掌握新疆民歌的节奏型。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钢琴。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重复统一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二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1)生随琴唱重复旋律。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2)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娴熟、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3)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弱次强弱)。
师: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5、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衬词?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师示范)。
师: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6、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原生态。
师: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7、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整首歌曲有两段歌词?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2段、一问一答)。
师: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三、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2、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刻画人物的写法。
难点;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倾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激情导入?
虽然贝多芬的一生坎坷而多难,但是他所创作的作品却辉煌而不朽!今天的这篇文章就将带领我们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走进他的生活,倾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精神世界!
(二)、走近贝多芬,你读到了什么?
1、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有欧洲乐圣之称。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一生饱受耳疾折磨。耳疾起于二十八岁,五十岁时全聋,众多登峰造极这作均是这期间的作品。他一生坎坷:童年凄苦,盛年患病,晚年失意落魄!没有恋人、没有健康、没有知音、没有家族、没有理解,亦没有财富!世界没再给予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欢乐。他热爱自然,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2、速读课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主要事件: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回忆往事?
(三)、了解贝多芬你感受到什么。
1、跳读课文,认识人物:
勾画出文中肖像描写语段,对照画像你能从中感受到贝多芬的什么个性气质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2.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3.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和授新
1举反例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听赏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用心去感受。(播放音响)
(1)谈谈听赏后的感想。
(2)你联想到了什么?
2.交流听赏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老师激励评价
师: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音乐感受力很强,想象力也很丰富。乐曲的动物丹顶鹤濒临灭绝的边缘,大学生因救援而献出年轻的生命,由此我们联想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人类需要真情。
2连接转入
师:为了减少战争,出现了许多国际组织来促进国与人类的和平。奥委会便是一个这样的组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赏二十四届奥运会的主题曲英文版手拉手。用行动来呼唤和平与真情。
老师富有表情的范唱。随琴视唱一遍。(难点节奏讲解)齐唱与课堂形式
三课堂小结
师: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让我们在爱的祝福和期盼中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同学们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五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
3、知识与技能。
2、乐基本技能。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六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回答:是的,老师播放的是奥运会的场面,那么奥运会几年举办一次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是人类的大聚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一首众所周知的歌曲,将当年的“大聚会”推向高潮。老师顺势揭示课题《我和你》。
(二)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的速度是缓慢的。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是深情的。
(三)探究学习。
1.发声练习,教师提醒学生采用开口音“a”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进行哼唱,哼唱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一起用手画出旋律线。
3.老师再次弹唱,学生跟唱。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音的演唱时值,“这首歌本身很抒情且很多的音不止是唱一拍,尤其是每句结尾音都要保持四拍的长音,希望同学们能注意音的保持,还有注意分布音准。比如3这个长音,我们一起用手打拍子,一起再唱一次。”(突破难点)。
4.音准把握后,加入歌词演唱。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发现了,歌词除了有中文之外,还加入了一部分英文歌词。那接下来我们来带入英文歌词来唱一下歌曲,感受不同语言的魅力。(关注难点的二次演唱)。
5.分小组完整演唱歌曲《我和你》,学生一部分唱中文,一部分唱英文,进行对唱。进一步感受奥运会当时的场景氛围。
6.歌曲完整把握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人发现课本上新的知识点吗?
学生回答:调式。
教师总结回答:是的,这是我们今天新的内容,在我们刚才演唱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高低不同的乐音,那如果我们将这些音,按一定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就会成为一个体系,这就是我们的调式。
7.教师播放音频伴奏,学生再次完整演唱。
(四)拓展延伸。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关于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及英国民歌《乡村花园》,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下这两首民歌,大家来听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视唱并进行表演。感受中国民族调式和西方民族调式的不同。
(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回顾,师生共同进行总结。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搜集更多的关于奥运会的歌曲下节课分享。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七
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
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
二、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
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
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
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四、激励表现:
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
2、即兴创作。
五、拓展、延伸。
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八
通过学习作品《我和你》,能够从音乐中回顾奥运会的精彩瞬间,感受奥运的人文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歌曲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音乐内涵,并加强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调式概念,能够用清晰、圆润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初中音乐教案篇十九
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带来的意境,学生能够产生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通过演唱、聆听、感受等方法,学生能够进行对歌曲创编活动。
了解装饰音、衬词、力度符号、回声等,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学会哼唱。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旋律的美感,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难点:了解装饰音、衬词、力度符号、回声等,并学会哼唱歌曲。
教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苹果丰收》,并提出问题:歌曲是哪个民族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本首歌曲的是朝鲜族歌曲,我国地大物博,五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不同的歌曲,顺势引出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悠长的、宁静的,仿佛把人们带入到了乌苏里江边。
并设问:“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整体的感觉是摇曳的,具有船歌的特点,仿佛看到了在江上人们捕鱼的场景。
1.再次聆听歌曲,尝试将歌曲进行分段,通过聆听歌曲可以分为三段。
2.带领学生聆听第一段,并提问第一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第一段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力度记号、装饰音和回声等。力度记号强弱的变化,营造了歌曲的意境,回声的出现仿佛把人们带到意境中,感受乌苏里江的美。
3.带领学生哼唱第一段,注意力度以及装饰音的出现。
4.带领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问第二段歌词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第二段出现了歌词,并且出现了少量的.衬词,更加突出地描绘了乌苏里江的美景和渔民捕鱼丰收的喜悦,歌词的出现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歌曲,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5.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哼唱第二段。
6.带领学生学习第三段,并通过前两段的欣赏方式总结第三段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出现了大量的衬词,目的是将听众拉回现实,再次感受乌苏里江的美景。
7.带领学生哼唱第三段。
8.再次整体聆听歌曲,并带入刚才的体会。
9.整体的融入感情哼唱歌曲。
教师请学生自由分小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提醒学生打击乐器要根据歌曲的强弱进行选择。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乌苏里船歌》,感受到了歌曲中浓浓的春意,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回去继续搜集中外民族的船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95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