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讲课教案(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5:24:14
爱莲说讲课教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1-07 05:24:14 小编:紫薇儿

教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和教学反馈。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精心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一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 颐 蕃 濯 亵 逸 鲜

2、理解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1、朗读: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 蕃 濯 亵 逸 鲜

大家齐读两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译文并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检查译文: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4、理解内容:

(1)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的这些特点写在了黑板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3)小结: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4)举例说明: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5)归纳主旨: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b:(中等生):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册。

反思: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 莲 —— 牡丹 托物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言志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二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三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四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五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六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理解“莲”的美丽形象,理解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莲花倍受人们的青睐。莲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精美的莲花图片(11张幻灯片),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宋代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爱莲说》。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预习反馈:

1、解题

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

2、简介作者情况(出示幻灯片),谈“爱莲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看屏幕)

要求读准以下字的音: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2、教师配乐《出水莲》来范读课文

3、译读课文,分段串译,教师点拨

要注意的重点词句:

(1)可爱者甚蕃;(2)濯清莲而不妖;(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陶后鲜有闻;(5)宜乎众矣。

四、合作研讨:

(出示幻灯片)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1)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提问: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

五、拓展练习:

我们可以仿用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说话或写作: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请你用“我爱,因为它。”的句式说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借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中学生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呢,值得我们借鉴、反思的地方很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托物 言志

陶渊明 爱菊(鲜)隐逸者(正衬)洁身自好

正直质朴

以花喻人 世人 爱牡丹(众)富贵者(反衬)超凡脱俗

予独爱莲(无)君子(突出)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八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32.介绍作者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九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十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和技能:理解本文赋予莲的高洁品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衬、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互动能力,达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莲的高洁品格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联系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上的莲花主体图案,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使119字的小品文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主,引领合作为辅,达到当堂成诵,品味文章美点,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体会文章的审美情趣为本课的重点。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定为本文的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

本节课重在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1、朗读教学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2、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电教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电脑、投影、录音),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莲花、菊花、牡丹图片,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学习,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指导议读质疑、交际互动,当堂成诵的学习方法。

4、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向课外,培养人文素养,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1、引入课题

(再从电脑屏幕显示几幅近景远景不同姿态的莲花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莲花,看完以后请同学来说一说。(学生说话)看来,大家各有所爱。世上万紫千红的花很多,莲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但周敦颐先生却偏偏喜欢它,为什么?翻课文,听朗读,找原因。(以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各方面感知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锻炼观察说话能力,并直接从爱莲原因入手设疑,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指导朗读,突破重点

第一轮:请几位同学朗读(师生简单评价)。

第二轮:各组推出一名同学朗读竞赛。

第三轮:读出感受、读出画面 (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配音朗读)。

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3、设疑质疑,品味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把莲花比做什么?表现莲花的哪些品格?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知识迁移,课后延伸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两句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3)课外辩论会:甲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莲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乙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牡丹那样富贵显赫、名利双收。(第三个作业视教学条件和时间而定),反馈练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十一

依据大纲初中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的规定,我设计了以下三个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

(2)、能力目标:诵读能力;把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3、“迁移练习法”通过课堂练笔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以及促使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1、认识“爱莲”人。

2、诵读“爱莲”文。

a、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b、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

c、学生跟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d、学生齐读课文,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e、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理解文意。

3、体会“爱莲”情。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a、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

b、表现了莲哪些品格?

c、突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把握“爱莲”法。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b、作者还写了菊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5、抒写“爱莲”心。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模仿例句,引用原文句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造句:我爱莲花,因为它“”,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设计了以下的总结语:

除了课件辅助教学以外我还设计了以下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莲”人“爱莲”文“爱莲”情“爱莲”法“爱莲”心。

好!我说课完毕,请多指教,谢谢!

爱莲说讲课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一、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

香远益清――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提示:菊----惋惜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省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86828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