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读论语心得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0:36:09
最热读论语心得范文(14篇)
时间:2023-11-02 10:36:09 小编:梦幻泡

写总结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在总结中要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读论语心得篇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读论语心得篇二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读论语心得篇三

《论语“学而”》中曾子每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们每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入手进行自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于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一个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传不习乎?”要自省的就是“习”字,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不忘记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读论语心得篇四

《论语・学而》中有这么一句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而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很需要对孩子进行这种”孝弟“的教育。因为在我们同学当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是最高的,爷爷奶奶都得顺从小孩,家庭里的中心就是孩子。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妄为的坏毛病。小则对父母的说话语气不好,瞧不起父母,对父母不尊重。大则一言不合,与父母吵闹,离家出走。

是呀,我们在慢慢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见、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了青春叛逆期,可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我们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有隔阂,甚至产生矛盾。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孝敬父母,理解父母,这些现象就不会发生,我自身也有这样的经历。

爸爸每次喝酒回家,就会找我讲话。在我眼里,爸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是听不懂的,也听不进去,甚至有点反感。

读了这则《论语》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在学会思考:爸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

慢慢地我明白了父亲在外喝酒,其实是为了工作,之所以和我讲“废话”,是因为他平时不善表达自己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父亲的“酒后真言”十分无趣。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的爱呀。

什么是孝道,怎样行孝道?看似很高深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以”孝弟"为尺子把小事做好就可以了。如在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声拜拜,回到家主动跟父母打个招呼,在外玩耍向父母报告行踪,不让父母担心,静心倾听长辈的教诲……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牢记孝道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读论语心得篇五

《论语》心得之二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读论语心得篇六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读论语心得篇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个语句。前者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后者则是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中蕴含这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不到五十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吧,虚心请教,我们会成长更快!

读论语心得篇八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智慧。阅读《论语》可以为人提供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启示。在我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中的理念所感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论语》教导了我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口德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就,还会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例如,他说:“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保持和睦相处,以达到协调共赢的目标。这个理念让我明白,在人际关系中,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论语》启发了我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点。这些观点都在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追求,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正如孔子所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品德和能力,使我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论语》启迪了我对品德修养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品德修养的观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感受,并始终秉持公正和诚实。这些观点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其道德和品德的修养。通过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我将有能力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帮助和贡献。

第四,《论语》教会了我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面对它们。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以安居乎?可以安身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失败,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

最后,《论语》也启迪了我对于领导和责任的认识。在《论语》中,孔子对于领导和责任的观点给予了很多的阐述。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努力给予他人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同时,他还提到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诚信、慎思、公正等。这些观点给我深刻地启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品质。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成就,更要关注他人的发展和利益。

总之,《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道德教诲的书籍。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以及领导和责任的认识。这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将指导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并为他人做出贡献。我相信,《论语》将继续为人们提供智慧和指导,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论语心得篇九

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包含孔子对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读完这本书,孔子的形象跃然我眼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他开创儒家学说,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立私学,打破贵族教育。他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人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对儿子就像对学生一样,不唠叨,用心简单引导。子曰:“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告诉儿子学《诗》的意义,告诉儿子学《礼》的好处,只告诉儿子这两个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导儿子学习《诗》与《礼》,儿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学习了《诗》与《礼》。儿子自己悟到、学到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努力的人。当鲁国不重用他时,他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去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传就忘记所有,离开妻儿,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参加夏令营,才五天,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可孔子不然,虽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一切!这种执着精神,这种坚韧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关键。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这句好学名言已经被我铭记在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多么好学的一个人呀!要是我具有这样的精神,我定会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这么伟大的人,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他那样勤奋好学的人!

读论语心得篇十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国学经典才是我们语文学科真正所学习的,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我们必须要认真阅读这一部学习的典籍。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从书柜中找到这本书,揣摩一下内在的文字。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简单意思就是三个人里面必定有一个是我的师傅,而经过我们的揣摩以后,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让我们在学习方面,要学会谦虚,告诉我们一个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论语》不但教我们学习的知识,还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处人遇事。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仅阅几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我们真的应该多看一看这些古文,让其他人对你刮目相看!这也是对现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一个练习。

论语,它就像一盏引导我们向前的明灯,教会我们做人,论语就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读论语心得篇十一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一部《论语》,清晰地证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这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这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读论语心得篇十二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还是以仁德为主,从各个方面去探讨仁德的特征。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出现过,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第一个评论人物就是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是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公冶长的了解,孔子是他的师父,我想他肯定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看待一个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钱财,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第二个评论人物是南容,姓南宫名适,他也是孔子的弟子。虽没有具体说明他到底是哪方面突出,但还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无形中对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评价。

第三个评价的.人物是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他的优秀品德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言外之意说自己就是个君子,子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有仁德的弟子。

………………

读论语心得篇十三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_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_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读论语心得篇十四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66881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