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0:38:09
热门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汇总12篇)
时间:2023-10-31 00:38:09 小编:曼珠

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良好的人际沟通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冲突和解散误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一

段xx,xx镇xx村xx组农民,家有五口人,父母都已经77岁,妻子在镇上租房照顾孩子上学,全家支出全靠段xx一人。

由于家境贫寒,为了养家,他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选择了在矿山打工,直到2009年被诊断为尘肺病,身体越来越差,在家休息两年后,为了让父母少操心,孩子可以上学,2011年继续外出在建筑工地务工,直到2016年再次发病后在汉中市中心医院住院,当时医院已经下病危通知书,家里也为其准备后事,经过医院一个多月的治疗后,被诊断为尘肺病三期,他又回到家中养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再也无法外出务工。2016年,段xx被评为贫困户。但是一贯勤劳的他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尘肺病才成为贫困户这并不光荣。

2016年在家养病的他看着家里两位老人和孩子,知道自己如果不动起来,何时才能脱贫,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外出打工,他想过养猪,但是没有体力,也想过种植业,但是自己没有能力,唯独养鸡自己可以干。2016年他就开始去购买养殖的书籍,开始学习养鸡技术。

技术学习了,但是资金又怎么办啊,自己这几年看病已经把家里积蓄花完了,现在还欠着别人的外债,只能厚着脸再去找亲戚借钱,再去银行借款,购买孵化设备。他知道现在人都注重吃的健康,他就自己在本地购买本地土鸡蛋来孵化本地土鸡养殖,直到把所有设备和养殖场地布置完毕已经花费了将近5万元了,还没有见到一点收入,他有一点担心了,但是他知道,这条路无论如何艰难都要走下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17年初春第一批小鸡500只终于孵化出来了,他非常高兴,他为了保证本地土鸡的肉质,他始终给小鸡喂养玉米,不喂饲料,自己家的玉米十天左右都已经没有了,他收购附近农户的'玉米,很多农户看他这么勤奋,也知道他家庭困难,开始赊给他几十斤,但是小鸡的食量很大,周边的收购完了就去远一点的地方收购,可他的体力无法搬运,只能靠请人搬运,这样下来玉米的成本就高了,2017年5月第二批500只小鸡又孵化出来了,这时候他的投资已经达到7万元左右了。1000只小鸡让他忙不过来了,只好把在镇上照顾孩子的妻子叫回来帮忙,孩子直接让住校,每周骑摩托接送孩子。5月份他家的帮扶干部到他家采集信息时了解情况后,与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商议后,决定给他2万元帮扶资金,并为鸡的销路联系客商。这下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的干劲更大了,让妻子在家养鸡并照顾老人,自己每天骑着摩托车去收购玉米,购买土鸡蛋继续孵化小鸡。八月份政府的产业补助又为他补助了5000元。九月份第一批鸡就该出栏了,但是鸡价格却一直不好,帮扶干部知道后积极为其联系客商,第一批土鸡已经预售,可收入25000元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共计可收入6万元。他打算今后再接再厉,在年底前再孵化500只小鸡,扩大规模。

段xx经常说,我虽然拖着病体,但是我不能等靠要,因为我还能干,我就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尽量不给政府和国家增加负担,今后还要带领更多人致富。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二

她,女,汉族,1965年5月出生,他是城郊镇堡子村的一个农村家庭的普通农村子弟,却凭自己良好的素质和惊人的胆识,搏击风云,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奋斗轨迹充分展示了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风采。

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除了有过人的胆识外,就是要能敏锐的觉察到创业的时机和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认识到在创业初始阶段,寻找一个良好的创业项目是成功的关键。1995年,在工程队打工的丁华,敏锐的观察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承包工程为代表“包工头”如雨后春笋般在河州的大地上涌现,丁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产生了以承包房屋翻新、新建为主的小型工程的想法,但是,在最初的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活,为了找活丁华想了很多办法。由于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诚信待人和他工程队工作的几年中结交了大量的朋友,这些“熟人经济”中蕴藏着巨大的金矿,只要善于挖掘、巧于利用、长于合作,就会创造出双赢的良好局面,就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来发展壮大自己,借外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创造最佳的机遇,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利润。在他的大力说服下,很多亲戚朋友为他介绍工程,顺利的解决了没活干难题。

在当时对于丁华来说搞工程就是出力气但并不难,如果想搞出个名堂,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为了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口碑,增加收益,丁华多方获取资料,深入研究房屋建筑知识。由于他吃苦、善钻研,慢慢的找他承包工程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成为了一个小队长,他以工地为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知干了多少个通宵。在施工过程中,他白天于施工人员一起干活严把工程每一关,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工程质量被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有了致富路,应该带领乡亲一起走。为此,丁华带领更多的乡亲搞起了承包工程。有了带路人,乡亲们就少走了很多弯路。“丁华人很热心,口才也好。对于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总是及时帮助我们解决。”

创业如浪中行舟,要坚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击冲浪,就能到达成功彼岸,这是丁华对创业的感悟。风雨几载,始终锐意向前,虽然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创业成果却令人欣慰,也让人刮目相看,成为当之无愧的致富带头人。用他的话说:“我以我的成功作为示范,把经验和理念传授于人,让大家一同致富,是我理所应当的义务。”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三

王xx,家住雪山镇新民村王家寨小组,1976年12月19口出生,汉族,小学文化,现年41岁。家里有父母、妻子、2个孩子,共6口人,是左邻右舍羡慕的幸福之家。

前几年,王xx凭着一副好身体,到外面打工养家。一开始,王xx在建房处做些抬砂石等苦力活,后来他想到学点手艺回家建设家乡,于是在工地边做边学,吃苦耐劳,学会了盖房子的手艺活后回到家乡,他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规划建盖了自家明晃晃的新房。

近两年来,王xx做起了建盖新房的工头,他主动召集新民村部分贫困农户和他一起做,给贫困户脱贫致富找路子。有的贫困户还不愿意跟他一起做,说什么只是给他赚钱,这话传到王xx耳里,他疼在心里,急在身上。他马上通过周边了解说这些话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了解到都是懒身子的家伙,他们对贫穷已经麻木了,口子是有一天过一天,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王xx为尽快帮助这一部分人转变思想观念从而甲日脱贫致富,便把帮思想、扶志气作为扶贫的.首要工作来抓。先后多次到贫困户家和他们谈心,告诉他们打铁需要自身硬,有好身体就是脱贫致富的最好本钱,要他们向跟着他一起干的人学习。他认真给贫困户分析脱贫优势,以理说服,以真情打动人心,在他苦u婆心的说服下,这些人终于觉醒,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树立信心,好好跟他干,争取早日脱贫。

如今,王xx带领新民村部分贫困户建盖新房干得热火朝天,建设家乡农村新房一间又一间,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新气象。他带领的贫困户也乐坏了,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年收入可达四五万元。大多数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了自家新房,一派脱贫致富的景象栩栩如生。跟着他一起干的部分贫困户学到了建盖新房的本领,也自己当工头做了起来。

正是王xx情系贫困户、爱洒乡邻间,新民村的扶贫工作才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而王xx本人也被大家誉为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四

孟xx今年52岁,家住通渭县义岗川镇簸营村营上社,家中共3口人,因其常年在家务农,缺乏致富技能,无固定的.生活经济来源,2013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被评为贫困户之后,别人都说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你的。每当他听到类似的话,脸上都是火辣辣的,他暗自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学习一项技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了解了其迫切希望脱贫的愿望之后,积极邀请他参加村上组织的技能培训。他自己也吃苦好学,培训课结束之后别人都回家了,他还拉着老师问一些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这让老师非常感动,老师对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耐心地解答他每一个问题。通过几个课时的培训,他理论实践考核都表现的非常优异,顺利的结业取得培训证书!

孟xx于2015年引进了成年母牛7头,开始了肉牛养殖,当年管理区出台了外购母牛给予贷款,并且三年免息的优惠政策,他紧紧的抓住这一机遇,在镇领导的支持下又购买了优质的西门塔尔改良母牛3头,经过精心管理,三年产犊8头,目前已有存栏8头,并且已出栏10头,烈日蚊虫没有让他退出,寒风暴雪没有阻挡他的前进,付出总有回报,每年都有3万元以上的收入。在他养好牛的同时深知防疫检疫的重要性,积极与兽医人员沟通,兽医人员上门提供防疫、检疫、疾病诊治及其他技术服务。各项疫苗注射都达到应免的100%,在检疫中发现布病、结核都及时做到了淘汰处理,他不断学习新技术,观看肉牛养殖光碟,参加养殖培训,翻阅相关书籍,这都为他把牛养好打下坚实基础。在肉牛的饲喂上,他坚持用能繁母牛进行放养和集中补料相结合的`办法,特别在冬季达到能繁母牛房和产子房都是暖房,分娩牛喝温水、补红糖、饮麦麸汤。犊牛早吃初乳、早补料、早断乳。他所饲养的犊牛不但成活率高,而且个个都膘肥体壮,惹人喜爱。根据牛的不同发育阶段,在补料时给予不同的配方。

通过几年饲养,他深知防疫是一切养殖业的重中之重,家有万贯带毛不算,疾病是畜牧业发展的最大敌人,对圈舍定期消毒,设立消毒池等设施,为牛群的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保证,优良的品种能提高生产力40%,为种群的延续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科学管理是做每项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搞好养殖业饲料全面平衡营养,可促进肉牛健康生长,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卫生环境为肉牛生产提供了舒适的生长条件,他在肉牛生产中非常注重每个环节,冬季保温去潮,他给牛舍实现温室饲养,安装上排气孔,夏季防暑降温,采用通风扇,尽最大努力发挥肉牛的生长性能。如今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村民办了实事,既提高了自家的生活水平,又带动身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乡亲们再见他时都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致富能手,他听到后总是谦虚地低下头说“国家政策好,自己加油干,一定能致富!”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五

xx,男,生于1984年,现年35岁,益民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实际,带头致富,并且不忘左邻右舍,为改善其他村民生活和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虽然不是毕业于高等学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甘于人后,反而不断刻苦钻研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报培训班等途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于向别人请教,认真学习别人的良好经验,为自己创业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在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政策鼓舞下,创立了芹菜苗种植基地。创业之初总是艰难的,但他并没有退缩,依然坚持不懈,排除困难,不但没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以及良好的服务站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

事业的发展,使得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在艰苦的创业中,得到了村民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饮水思源,总想着为村里的村民的做些贡献,为村子的发展添砖加瓦。不仅如此,该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录用了多名本村村民,特别是几名家庭困难的村民,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及收入,解决了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自创业之初,他就定下了坚持投身公益的决心,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都说明他真正把回报社会的口号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他的脚步没有停下,依旧不断的致力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的工作中,依旧不断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依旧不断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每当提起这个人时,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认为,自己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就应该兢兢业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他在村民中竖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村民学习的榜样。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六

时值初冬,秦东大地天气渐寒。走进合阳县新池镇行家庄村,你总能看到一位个头不高、走路一瘸一拐的忙碌身影,她叫张xx,是行家庄村的脱贫攻坚信息员。

“张嫂人很麻利,交办的工作,她都能按时保质地完成!。”行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雷春平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张xx整理好的登记表,表中一行行、一项项数据信息清晰明了。看着坐在电脑旁熟练打字的张xx,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一名电脑办公零基础的贫困户。

今年50岁的张xx,幼年时因病双腿致残行动不便。1991年,嫁到行家庄村后,她和丈夫几十年如一日勤恳劳作,但由于夫妻两人都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吃药治疗,加之儿子考上大学后,家中入不敷出,日渐贫困。

2015年,张xx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村上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她家的日子逐渐好转。2017年初,合阳县开设了脱贫攻坚信息员岗位,平日热心助人、做事努力认真的张xx,得到了村两委干部的一致推荐。

“刚开始啥都不懂,啥也不会!”张xx非常珍惜这份新工作,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从未接触过电脑,更没操作过办公自动化的她,明显感到吃力。

为了干好工作,张xx白天干农活,晚上在家自学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知识,做好笔记,遇到不懂的内容就请教镇上的扶贫专干。2018年12月,她报名参加了“湖南残疾人成才知心远程教育”陕西培训班进行学习,并获得了“厚德博学”奖。正是这份认真努力的学习劲头与实践工作的.锻炼,让张xx在信息员的岗位上越干越好。

“掌柜的人不在了,要销户、变更户内信息,我不识字,娃又不在家,这可咋办啊。”得知贫困户王芝侠家的情况后,张xx二话不说开上三轮车带着她去镇上办理手续。第二天天还下着雨,张xx又帮王芝侠去县城办理了丧葬补贴和养老保险补贴。后来,王芝侠逢人就夸:“多亏莉莉帮忙,手续才能办的这么顺利。”张xx一心为群众服务,大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时间长了,村民们亲切地用“联络员”来称呼她。

虽然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后,家中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张xx深知,要脱贫“摘帽”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双手奋斗,发展产业。

2017年,依托国家对贫困户农村产业补助的政策,张xx一家承包了6亩地,2018年种植了红提葡萄、花椒,加上自家以前种的4亩地,家里的产业初具规模,一家人满怀信心,一头扎进园子里用心经营。

由于行动不方便,张xx干农活总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种红提最费人的活是打药、摘须和埋根。现在地里就正在埋根,避免树根冬天受冻影响明年挂果。”忙完村部的活,张红莉骑着自行车来到地里帮忙。

丈夫党小平有哮喘病,在喷打农药的时候,一闻到药味就气短,需要停下休息,张xx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到打药季时,她总早起一会儿,一个人悄悄地背上喷雾器,一瘸一拐的来到地里打药。村上帮扶干部知道后积极为她申请到累计900元的农机补助。经过一番悉心种植,2018年,张xx家中红提葡萄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年底成功脱贫。

三年来,张xx两口子始终坚持精心管护、及时灌溉、施肥、学习农科技术,防治病害,种出的红提葡萄串行好、颗粒大、甜度高、红度匀,成为客商的抢手货。

“今年红提长势好,我家8亩地预计收入能有8万多元,我还新置办了一台新型打药机,以后喷洒农药就省事多了。”张xx笑道,“我们两口子也商量,明年开始走设施农业的路子,再承包几亩地发展大棚红提葡萄,扩大种植规模。”

贫困户李凡红是张xx的邻居。2018年,李凡红远在甘肃的娘家父亲突发急病,当时正值农忙,李凡红两口愁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张xx得知此事后,给他俩说,你们放心去吧,地里的葡萄我来帮你们管理。

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张xx带领村上的几个姐妹,葡萄该抹芽的时候给抹芽,该上架的时候给上架。灌冲施肥的时候,她让丈夫也来帮忙。等李凡红从娘家回来,葡萄地里的活一点都没落下,李凡红非常感动。平日,邻居家有任何关于红提种植技术的问题咨询张xx时,她都耐心讲解,亲手示范。就这样,在张xx一次次的帮助下,李凡红家的红提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村里的其他贫困户看到红提效益好,一个个都争先学习,扩大红提葡萄种植规模。今年,行家庄村红提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200余亩,其中,贫困户发展600余亩。

几年下来,张xx身残志坚、敬业奉献、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事迹赢得干部群众纷纷点赞。她本人也为全县贫困户起了带头引领作用。2017年,她高票当选为行家庄村第一届妇联副主席,并先后荣获“就业扶贫优秀工作者”、“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合阳县十大“脱贫标兵”、“自强励志”好人标杆、“五好脱贫户”等称号。

今年10月,张xx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脱贫致富之星”,并参加由市委讲师团组织的“决战决胜奋斗有我”宣讲活动,以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在全市10个县(市、区)分享自己的脱贫致富故事。

“虽然我腿脚不好,但现在的我也能骑自行车、摩托车、还能开三轮车,依然可以在信息员的岗位上,为全村人服务,更能和家人一起用双手致富。这不,儿子也快结婚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哩!”张xx憧憬道。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七

麦洪长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自幼便追随父亲到各地放蜂,立志致力于发展养蜂业。20xx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全国只此一间蜂学系本科,并取得了检测上岗证。其父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蜂业,于20xx年6月17日组织养蜂人士,注册了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一些成员在当地的养蜂界中都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养蜂规模。

麦洪长曾说,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提供的产品,符合富有营养,回归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费潮流。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如今,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在麦洪长的领导下,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

他领导的合作社秉承以质量为生命、以用户为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的宗旨,给社员订了一个《养蜂场采蜜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高质量谋求合作社持久的发展,为了符合国家对食品的严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办了一个符合国家qs标准的加工厂。

麦洪长为了促进各地养蜂业的发展,经常到各地进行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养蜂新技术、新品种。20xx年6月被邀请到海南省参加中欧天然林管理项目担任养蜂培训导师,同年9月被邀请到四川宝庆县担任养蜂培训导师。20xx年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麦洪长成为了广东养蜂学会的理事。

麦洪长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奔走于各地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推动蜜蜂有偿授粉,促进蜜蜂授粉形成产业。20xx年,受邀参加省农业局和广东省养蜂学会组织的会议,共同制定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八

今年39岁的袁春年,是红沙梁乡高来旺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十年来,他转变观念,吃苦耐劳,努力拼搏,成为该乡的养鸡大户,为当地群众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

2004年,袁春年毅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蛋鸡养殖,他考虑了当地的养鸡业市场行情,认真研究了鸡蛋市场的供应和价格,认为在饲养蛋鸡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

4月,他在妻子的支持下,通过借贷等途径,筹措资金15万多元,新建小型鸡舍两座,购进鸡笼,第一个在全乡搞起了蛋鸡养殖。他的行动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她无偿提供木材8m3,解决了新建鸡舍所需的檩木和椽材。6月份,他购进3000只鸡雏。为了保证鸡雏的成活率,鸡雏头两个月的室温必须维持在38℃—40℃之间。室温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他和妻子每天三次给小鸡喂食,饮水或防疫,每次下来,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为了学习养鸡技术,他亲自请来县、乡的畜牧科技工作人员做指导,另一方面,自己认真学习掌握蛋鸡各阶段的饲养配比、防疫及病鸡的治疗技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6个月后,蛋鸡进入产蛋的高峰期,鸡场每天产蛋近 斤。当年收入达6万元。

2011年,他又筹措资金55万元,扩建中型鸡舍两座,购进鸡雏5500只。 现在,他的养鸡场规模又扩大了,鸡舍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可一次存栏蛋xxx500只,年收入16万元。除此以外,家里还添了一辆小面包车,一台饲料粉碎机,家庭固定资产达到了 万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群众: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找准市场,踏踏实实做事,小康生活就不再是梦。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九

时轮村小良一家现有五口人,一家人和睦相处,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拥护党的规章制度、方针、政策。小良夫妻俩相敬相爱,遵纪守法,平等互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尊老爱幼,教子有方,在事业上,妻子贤内助,两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取得了家庭、事业双丰收。小良一家在努力搞好家庭内部关系和邻里关系的基础上,更是不断加强对各项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措施的学习。平时最关注电视里的法制栏目,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各类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学习安全防范技能,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并将学来的知识技能向邻居们传授,带领左邻右舍一起维护周边环境的稳定和谐,尤其是在创建“平安家庭”示范户的活动中,积极倡导无家庭暴力;无吸、贩、制、种毒;无违法犯罪;无不良嗜好。努力做到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防诈骗“四防”。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十

小蒋村程运明一家相敬相爱,遵纪守法,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互相照顾,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教子有方,在创建“平安家庭”示范户的活动中树立了榜样。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各级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尤其是在创建“平安家庭”示范户的活动中,她和爱人知法守法,积极倡导无暴力、无犯罪、无违法的“三无”文明户的宣传活动,努力做到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四防”,做安全文明之家。程运明还热心公益事业,带头支持村、组道路硬化建设和发展当地经济。夫妻俩平日里跟邻里乡亲的关系也相当融洽,每当谁家庭有困难,或吵架什么的,他们夫妻俩总能热心帮忙,为别人解决矛盾,自觉当起了义务调解员,隔壁邻居都非常尊敬他们。平等互爱,老有所养,邻里和睦,共建和谐,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为社会大家庭尽职尽责。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十一

在三门峡,有一个爱心之家,一家三口都是优秀志愿者,夫妻俩曾一同登上“中国好人榜”。

她就是三门峡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会长孙梅丽和丈夫王世举,女儿王怡楠。几年来孙梅丽和丈夫累计到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市老年服务中心以及敬老院做义工近3500小时,无偿抚养和资助10余名孤残儿童,个人捐款捐物15万余元。

孙梅丽与福利院结缘可以追溯到小时候,做教师的母亲经常去福利院帮忙,孙梅丽自然就和院里的孩子成了玩伴,有时还帮母亲拆缝被子等。成家立业后,她去得少了,但一直没中断过。2006年,几个经常在福利院碰面的爱心人士开始商议建个qq群什么的,便于大家联系,于是,他们给这个“家庭”起名叫“爱心之家”。孙梅丽自然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头儿。在爱心之家的活动中,常能看到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士和孙梅丽不离左右,那就是她的丈夫王世举。王世举在烟草部门上班,孙梅丽张罗公益活动,多是他写策划文案,有时为了一个活动,熬夜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福利院成了孙梅丽和爱心之家队员的基地。每个星期天,孙梅丽和丈夫都会带领志愿者们到福利院做义工,给孩子们洗澡、喂饭,做康复训练及游戏等,福利院的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她为“妈妈”。 孙梅丽还积极组织志愿者为福利院捐赠蚊帐、尿不湿、床单、被套、食品等,连续七年“一对一”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购买过年的新棉衣、棉鞋。每年大年初一他们都是到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过年。

孙梅丽还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孤残儿童进行重点抚养帮扶。福利院的孤儿党博涛脊膜膨出,做手术后走路不稳,为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2010年6 月,孙梅丽和丈夫把孩子接到家将近两年,视同己出,精心抚养,孩子一直给喊他们爸爸妈妈,直至2012年3月被一对美国夫妻收养。现在那对美国夫妻和孙梅丽家庭成了跨国亲戚。福利院的孩子党金银下肢瘫痪,为了让他将来能自立,她让党金银到自己开的手机店里免费学习维修技术,现在党金银已独立开办了手机维修业务,月收入2000余元。为了让3个智力正常的残疾青年能融入社会,孙梅丽和她的丈夫带头捐款,并组织志愿者们上街义卖玫瑰花,筹集资金7500元,为他们每人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用真情救助孤儿。2010年6月,孙梅丽在电视台看到陕县东凡乡崔家村有一对夫妇因沼气中毒双双身亡,留下两个女儿由姥爷抚养,大女儿崔刘红14岁,小的崔安心,才1岁半。第二天,她和爱人及朋友就带着食品及文具等来到了孩子的姥爷家,看着这可怜的一家老小,她决定资助两个孩子。当年9月,她将崔刘红从东凡初中转到了陕县一中上学。三年多,她和爱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崔刘红的生活,包揽了她的一切费用。去年,崔刘红中招以556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陕县重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

为扩大爱心之家影响,帮助更多的人,他们设立了十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他们组织志愿者“五对一”对社区的孤寡老人进行上门服务,开展广泛的贫困家庭扶持,从物资提供、日常帮助到免费家教等各方面开展。2012年6月,他们为会兴农民工子弟学校的6个困难家庭,各捐助500元,计3000元;同年8月底至9月初,他们组织捐款3万余元,资助陕县十个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同年10月,爱心之家协会队员家中遇到困难,她组织队员一天捐款1。2万元给予帮助;爱心之家连续两年拿出5000元,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校的“自强之星”颁发奖学金;同年11月,孙梅丽组织队员为卢氏山区贫困孩子捐赠棉衣、棉鞋,米、面、油等,捐款3000余元。2013年由三门峡文明办主办,爱心之家承办的“我的父亲母亲——黄手环爱心在行动”活动在三门峡地区全面展开,为各社区及农村老人免费提供黄手环,为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们提供有效帮助。

他们的爱心之家还连续几年和市妇联联合,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在湖滨广场举行“关爱孤残、留守儿童爱心义卖”活动,参与学生3826人,家长4325 人,共义卖善款24592元,评出“爱心小天使”425名,让孩子们在义卖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爱心教育。他们还组织卢氏山区的41名留守儿童到三门峡参加为期两天的爱心手拉手家庭生活体验活动,让山区的留守儿童走出大山,感受城市生活,帮助孩子们实现心中的梦想。

他们还走进贫困山区多次开展助学活动。2012年六一儿童节,孙梅丽带领协会队员为三门峡会兴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500余册图书,为80名学生每人捐赠一件新衣服;2012年9月,孙梅丽带领爱心之家联合市区东风小学,为卢氏山区的小学募集图书2700余册,在卢氏建12个爱心书屋,花费2万余元,给山区的孩子们购买了学习用具,并为孩子们捐赠了价值5万余元的过冬棉衣。他们还计划在卢氏山区小学逐步建立“爱心图书屋”,为山区孩子有书读,读好书。

爱心之家还联合三门峡市中心血站成立三门峡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整合三门峡地区的无偿献血及骨髓捐赠志愿者的资源,给献血志愿者搭建一个公益平台,孙梅丽和她的队员累计献血108500 毫升。

孙梅丽带领队员,还发起“爱心6+1温暖包”温暖冬天活动,先后做了27场大型寒冬送温暖活动,为卢氏马耳岩、杨庄、新坪、双槐树,下柳村、南窑、百花口、辗道小学、陕县聋儿语言培训学校、三门峡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及三门峡高庙乡特困家庭、各社区孤寡老人,福利院的孩子,总计送出价值30余元的1500 余套“爱心6+1温暖包”。

贫困户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十二

小赵,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宣传部广电中心主任;郭旭,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宣传部干事。

小赵、小郭夫妻二人都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宣传部工作,因为有着对新闻事业的共同热爱,而走在一起。尽管时下人人都向“钱”看,跳槽风劲吹,但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念和追求。在工作中他们互相鼓励、支持,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工作中的好搭档。他们都是奋战一线的记者,虽然工作繁忙,但能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济,共同承担家务劳动,遇到一方需要加班或回家写稿子、写材料等情况,另一方总是主动做好家务、带好孩子,让对方安心把工作做好。工作之余,他们还热心公益事业,一起报名当了省城助残帮扶协会的爱心志愿者,一起参加志愿者服务,帮助残疾人打扫家、上门服务,关爱聋哑儿童、资助贫困孩子、街头义卖……利用所长,举行公益活动,为需要关爱的群体,奉献爱心。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55173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