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一
第一段:
作为中国大江流域的脊梁,长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景点莫过于三峡。近日,我有幸游览了中国最美丽的风景之一,荣幸地观赏到了《三峡》的壮美景色。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既是现代科技的杰作,也是国人智慧的结晶。它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贵。
第二段:
《三峡》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大自然的诗。在片中,作者恰到好处地捕捉住了万壑深处的壮丽风光和独特秀丽的峡谷风光。五花八门的云杉,青翠欲滴的茶园,还有那拔地而起的石峰,都让人心醉神迷。尤其是黄鹤楼的那一幕,让人感叹不已。山水之间,宛如仙境一般。感受到神奇而壮美的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馈赠。
第三段:
除了自然景观,影片《三峡》还关注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方方面面。片中不乏关于三峡民俗文化的介绍,各个乡村景点纷纷亮相。豁口的山泉,激浪汹涌的江水,还有传统的剪纸艺术,都让我对这里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最令我动容的则是片中那些安营扎寨的工人们,为了完成这座工程,他们不顾艰难险阻,逆水而上,用汗水与智慧创造了奇迹。他们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为感动。
第四段:
观看完《三峡》后,我不禁对这片土地和这条江流生出了一份敬意。三峡工程建成后,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片中提到的曾经沧海的居民们被迫转移,江水的水位也随之而上。而这些都是人类和自然对抗的结果。作为人类,应该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五段: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我们带来了仰望山川的骄傲,也给我们敲响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警钟。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精神与环保责任结合起来,保护好这片土地、这段历史,并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着这片纯净的土地。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从个人出发,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
总结:
《三峡》是一部让人陶醉于美景和思考于生命的片子。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可以欣赏到三峡的壮美景色,还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这让我更加明白,只有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让人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共生。让我们怀揣着对这片纯净土地的爱与敬畏,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课后注解,疏通文章意思,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读赏析,感受三峡风光的美丽
3.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略)
.二.朗读疏通
1 点学生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奏,读完后就这几个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主要从字音和节奏方面)
2 老师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同学们做个有心人,注意某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读完后,投影展示)
1 请准确读出下列红体字的读音
(略)
2 请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略)
3 学生齐读课文(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语句的停顿)
4 学生译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可以把以前在课文中没有见过的字词找出来翻译,也可以找出出现频率多的字,看看每一处都是什么意思,也可以找出你认为最难翻译的句子)
译读结束后,先让学生提出在译读环节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师生一起解疑,然后投影检测:
1 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略)
三.品读赏析
(解题: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和水是最能体现峡的特点的。)
1.提问:作者笔下的三峡的山和水各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教师预设:
(一)山
(1)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两岸连山”写出山的连绵。“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多。
(2)三峡的山非常高峻。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和“叠”是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山的高。“隐”和“蔽”是以天空和太阳来反衬山的高。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峻 。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c.“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绝”字写出了山的高峻。显示了三峡的自然特征。这是从仰视的角度写景。
总结:对山的描绘体现出了一种高峻的美,这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壮美。
(请同学美读对山的描写的文字)
(二)水
过渡:三峡的山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峻之美,那么三峡的水又呈现处什么样的美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三峡的水。
(1)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
a.“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是漫上的意思,写出了夏天水大的特点。“阻绝”是阻断隔绝的意思,写出了水不仅大,而且险的特点。这是正面写夏水的急。。
b.“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是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流速急。
总结:夏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奔放的美
(3) 三峡春冬的水是清澈的,
a.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其中“湍“写出了动态的急流,“潭”写的是静态的水。动静结合,突出了春水的清澈。这是俯视的角度写景。“素”和 “绿”则写处了水的颜色,一个“绿”字更写出了水清水深。让我们想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其中“悬”字写出了水的动态,表现了瀑布的壮美。“漱”字是冲荡的意思,更体现处从高山处飞泻而下的水的 状态。
总结:春冬之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清幽的美 。置身于这春冬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是轻松快乐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字一景,写出了三峡的美丽。
(4)三峡秋天的水是凄凉的,“林寒涧肃”,给人以清凉寂静之感,一个“寒”,一个“粛”让人心生凄寒之意,再听到凄凉怪异的猿啼,不禁悲从中来。
总结:秋天的景色给 我们 展示了 一种凄婉的美。
明确: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自由发言)
四.穿越时空,对话郦道元
句式:“ 郦道元,我想对你说:——————”
五.结束语
(略)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三
实验二校八年级一班尚博(053114879)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工程有利也有弊,我们先来看看三峡大坝的综合效益:
1、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2、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几何时,我们一面警醒,一面又善于忘记;一面拼命叫喊保护生态环境,一面又悄悄进行新的破坏。中国有句古话,叫其利大,其弊也多。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三峡工程如此巨大的.利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弊:
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7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
2、移民问题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
综述利与弊,或者说这些弊端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是一个怎样的数据和概念,目前也难以预料。三峡工程是功在当代,但利不在千秋。在此,希望国家在修建任何工程时,多调研,多论证,能修就修,不能修就等到技术成熟再修,而不应该现在需要什么就修什么,而不去充分的调研,充分的论证,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四
课题
三峡
本学期总第 课时日期
课型
复习
主备人颜贞复备人张丽君一、教学目标:
课前反馈:
复习过程:
一、了解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 地理学家 。他所 著《 》即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熟练背诵,准确默写
1. 学生竞背,互查。
2. 检查 默写。重点句
三. 积累词汇,准确翻译
1.学生自我积累文言词汇,学 生互相检查。
2.重点:阙、襄、沿、溯、绝、或、发、虽、奔、疾、良、肃、属、绝。
3.学生翻译全文,明确重点
(1)重岩叠嶂-----不见曦月
(2)或王命及宣-----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良多趣味。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竞译
四. 熟悉内容,感悟情感
1.本文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突出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三峡的水,水势大,水流急,水质清。
2.本文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五. 了解写法,体会妙处
(1)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尤其是结尾段,通过高猿长啸,引用诗歌,突出了 三峡山高、水长、岭连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六.走进中考,完善提高:(完成《金榜》真题)
七、课堂达标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列出的字词。
3.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写成了《________》。 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五
在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历史名人和文化名胜早已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余秋雨的书籍《世说新语》以及《文化苦旅》等作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内涵。而在他的一次三峡行中,余秋雨发表了一系列的评论和体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又深邃的画卷。以下是对余秋雨三峡行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进行分析和探讨的文章。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
余秋雨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化研究者之一,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学术眼光,引领了一批读者追寻中国灿烂文化的足迹。在他的三峡行中,他亲身感受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次行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峡和文化交融的机会。
第二段: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观
余秋雨在三峡行中对壮美的自然景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描绘了阳起、夜晚的月光照耀下的山峦和水波交织成的壮丽景色。这些美景让人叹为观止,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用豪迈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捕捉到了三峡的独特之处,并将其传递给了读者。
第三段: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余秋雨还不禁陷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他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川之美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以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正是在自然景观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下形成的。同时,他也指出现代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呼吁人们重新重视和传承。
第四段: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对三峡行的体会中,余秋雨也提到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关注。他觉得长江三峡是一个具有极高自然价值的地方,但由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挑战。他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关注当地的生态保护问题,共同努力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通过余秋雨的三峡行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为文化研究者,余秋雨通过自身的行动和思考,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提醒我们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希望我们能够秉承余秋雨的呼吁,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美丽的中国继续繁荣兴旺。
在余秋雨的三峡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中,我们看到了对自然景观的倾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他的行程给了我们一个了解长江三峡和中国文化的机会,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希望这次宝贵的经历能够继续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的兴趣,也让我们重视和保护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六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而三峡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我有幸来到三峡,亲身体验了三峡之秋的壮美景色。三峡的山水之间,呈现出了变幻无穷的秋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第二段:纵览壮丽的湍急流水
三峡的秋天是湍急流水的季节,这是因为降水较多,江水猛烈地激荡在两岸壮丽的峡谷之间。当我站在三峡大坝上,俯视着那一望无际的湖泊,仿佛就可以听到江水奔腾而过的声音。急流中碧绿的水花溅起,仿佛是一幅幅飞溅的画作,美不胜收。这壮丽的景色让人目眩神迷,同时也让我对大自然的威力感到敬畏。
第三段:纷飞的落叶宛如彩蝶
秋天的三峡,满眼皆是落叶。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轻轻飘落,仿佛是一只只彩蝶在舞动。我沿着三峡的小径漫步,细细品味着脚下的落叶。落叶的颜色五彩斑斓,黄色的铺成整片,红色混搭其中,让整个三峡都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大自然的灵气和生机,令人感到舒心宜人。
第四段:古韵生辉的文化遗产
三峡不仅有着壮观的自然景色,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三峡的山间,隐藏着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古建筑。我参观了白帝城,这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三峡的文化象征之一。站在城墙上,远眺长江,感受着历史沉淀的韵味,深感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崇高。在游览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关于三峡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地方。
第五段:感受三峡之秋,进一步了解自然之美
三峡之秋的景色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让我感到身心舒畅,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三峡的文化也让我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产生了无限敬佩。通过这次旅行,我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自然之美,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
总结:
三峡之秋,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湍急的流水、纷飞的落叶、古老的文化遗产,每一处景色都令人陶醉。这次旅行让我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佩。三峡之秋,让我读懂了大自然的秘密,也更加珍惜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美丽而神奇的世界。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七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三峡古诗选集: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八
三峡位于我国长江中游,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及文化遗产之一。三峡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里分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三个峡谷自古以来就是艰险之地,但也赋予了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探索三峡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三峡的伟大和宝贵之处。
第二段:感受自然景观的魅力
当我站在三峡的望岳楼上,俯瞰着滔滔江水和蜿蜒的峡谷时,我被自然的壮丽景色所震撼。这里山峦叠嶂,峡谷纵横,悬崖峭壁与茂密的森林交汇在一起。无论是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还是雨后的瀑布流淌,每个景象都美得令人心醉。同时,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令人惊叹不已。这种自然景观的壮丽往往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敬重。
第三段:感受古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自然景观,三峡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三峡大坝的附近,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白帝城。在这里,我仿佛走进了过去,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白帝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刘备登基的地方,也是古代巫山巫峡的辖区。在白帝城的古建筑中,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段:感受人文风情的独特韵味
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三峡还有悠久的人文风情。在巫山小三峡的游船上,我亲身体验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四周山水环绕,船上的导游讲解着当地的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让我领略了这里独特的人文韵味。此外,三峡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艺术表演,每一道美食和精彩的表演都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让我对三峡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第五段:深刻的历史文化体验
在探索三峡历史文化的旅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三峡的历史文化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这里蕴含着丰富而悠久的文化积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探索三峡的历史文化是一次全面的心灵之旅,它让我领略了自然的壮丽、文化的深厚和人文的韵味。同时,我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三峡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后人留下这一宝贵的财富。
总结:探索三峡的历史文化是一次难得的旅程,它能够唤起我们内心对于自然、文化和人文的敬畏与喜爱。通过这次体验,我对于三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财富也更加坚定了信念。三峡的历史文化必将继续影响着我们。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九
三峡之秋,是中国最美的景色之一。近日我有幸亲身体验了这令人震撼的美景,并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感悟。在这片壮丽的山水画卷中,我不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力量。
第二段:壮丽的景色
三峡之秋以其美丽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当我登上观景台,听着导游讲解三峡的风云变幻,感受着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我仿佛被一股巨大的能量深深吸引。放眼望去,云雾缭绕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江水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画面。红叶满山,犹如点缀在绿色背景上的艳丽宝石,将整个三峡装点得更加美丽动人。这些美景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使我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第三段: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游览三峡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大大小小的船只在长江上穿行,船工们忙碌地工作着,让丝丝入托的船舷划过江面。与此同时,江面上游览的游客们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河岸两侧山峦的壮丽景色。这种景象让我想起了人与自然共同进步的道理。人类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平共处。
第四段:大自然的伟力
三峡之秋的美景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长江一直在不断地挖陷自己的底部,形成了宽阔的河床。而山峦则是长江挖出来的泥土堆积而成。大自然以其无穷的创造力,将世界塑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我不禁想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学会尊重并珍惜大自然才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第五段: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三峡之秋的旅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重要性。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抱着敬畏之心,学会与其和谐共处。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水源,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让后代子孙也能领略到这样壮美的风景,并体验到这样的感动。
结尾:
三峡之秋的游览给了我不仅仅是美景的享受,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大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家园一样,去爱护和保护大自然。希望我能将这次旅行的感悟传递给身边的人,一起行动起来,为保护大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十
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当长江流至四川东部的奉节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跨五县市,全长200多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其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瞿塘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江面在此非常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海拔高度多在1000-1500米左右,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从两岸俯视就如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瞿塘峡文物景观多而集中,峡口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沿江而下有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景,还有惊险万状的古栈道、古代巴人的悬棺、大溪文化遗址等。
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45公里,是长江三峡中长而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非常多,最引人注意的则是屹立于两岸的巫山12峰,其中最为秀丽的就数神女峰,诗句“神女应无恙”即是指此。
西陵峡,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峡,自古以来一直以滩多水急著称,全长66公里,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今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陵峡中感觉非常的平稳和舒适。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建成后全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是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工程。
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十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可以增加用电70度。
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可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以内,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船舶的运输成本可明显降低,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十一
在暑假的最后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三峡。当我第一次抵达观船台时,立刻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吸引。三峡的陡峭峡谷如画廊般展现在我眼前,北岸的黄绿交替与南岸的红紫相映成趣。湖水泛起涟漪,碧波荡漾,仿佛一面镜子将云影山川倒映出来。这种壮丽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之中。
第二段:领略三峡的瑰丽
登上游船,我又一次被三峡的瑰丽所吸引。滚滚长江蜿蜒曲折,岸上风光犹如眉梢点缀,给人以十分美丽的印象。远望,山川连绵,云雾缭绕,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感觉。近观,江上水波粼粼,山峦蒙蒙,如诗如画。在船上,我还亲眼目睹了三大峡:风景如画的巫峡、奇险让人惊叹的西陵峡和神奇玄妙的瞿塘峡。每一处峡谷都有着它独特的风貌,令人叹为观止,让人陶醉其中,不愿再离去。
第三段:感悟三峡的伟力
站在三峡大坝上,我不禁感叹三峡的伟力。大坝巍然屹立,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整个工程耗费了无数的人力和物力,但却给我们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拓宽了长江航道,促进了水陆交通的繁荣,而且也调节了长江流域的水流,减少了洪峰控制的压力。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名胜,更是中国人民勇气和智慧的象征。
第四段:反思三峡的问题
尽管三峡大坝的重大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些与其相关的问题。例如,大坝的建设给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乡村的淹没和文化的消失。另外,三峡库区的水位上升,也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这些问题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保护好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段:对三峡之秋心得的总结
通过这次的三峡之秋之行,我不仅仅领略到了三峡的壮丽和瑰丽,也深刻感受到了三峡的伟力。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三峡大坝的辉煌成就和巨大意义。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三峡大坝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自豪和骄傲。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三峡大坝将继续成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十二
领队随员先生,请快通知您的团员到观景台上来,前面两岸,就是三峡工程工地。这一带的地层全是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是建大坝最理想的地方,大坝的中轴线从这里横截长江。请大家靠近点。我把三峡工程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1992年4月3日,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r《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完成了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转入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李鹏总理向国内外宣布:“今天,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了!”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治理长江三峡由来已久。在古代,有巫山神女协助大禹治水和西陵峡中神牛助禹开江的美好传说。在近代,孙中山率先策划利用长江三峡水能资源。美国萨凡奇对长江三峡水能资源“一见钟情”。“世界地质之父”缪勒和“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曾来长江三峡进行地质考察。早在1946年,中美专家合作在美国丹佛研究并设计三峡工程和船闸。1956年7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了名词《水调歌头?游泳》,描绘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宏伟蓝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曾来三峡工程坝址和工地考察、规划及视察。
三峡工程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1983米,坝顶总长度3035米,坝顶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2460立方米,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ll亿立方米。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度。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双线5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客货轮。水库最终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动迁移民113.18万人。
按1993年物价水平计算,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954.6亿元,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移民安置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工程总工期为。按“5.6.6”的进度安排,分三期施工:一期工程5年,1993年至大江截流;二期工程6年,至20xx年第一批两台机组发电,永久性船闸和升船机投入运行;三期工程6年,每年有4台机组投产,到20xx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
三峡工程有许多技术指标居世界同类工程之首: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装机26台、单机发电机组70万千瓦、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世界最大的混凝土坝(体积1527万立方米)、世界最大的通航建筑物(船舶3000吨级、提升总量1.18万吨、最大提升高度为113米)、世界最大的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量(10260万立方米)、世界最大的土石方填筑量(2930万立方米)、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浇筑量(2715万立方米)和世界最大的金属结构安装量(28l万吨)。
三峡工程竣工后,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十大效益。这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自建长城、开运河以来最伟大的工程,更是中华民族饮马长江、扬鞭三峡、奉功当代、造福千秋之开辟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工程。
大家看!工地上气吞山河的施工场面。这是45吨、77吨、140吨的自卸车,那是巨大的铲扬机,伸出长臂的是装载机,那是80多米高的围堰……。
请看前面的跨江悬索桥!叫西陵长江大桥,蹄三峡工程4.5公里。桥北地名叫铁条树,桥南地名叫大沱。1993年12月动工,6月竣工,总投资3.5亿元。这座桥全长1165.86米、宽18.4米(4车道),载荷290吨。最大跨径900米,誉称“神州第一跨”。西陵长江大桥的建成,解决了三峡工程两岸繁忙的运输任务,确保万吨级船队通过,并为三峡画廊添上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现在旅游船驶进了河道似“九曲回肠”的黄牛峡。因“黄牛助禹开峡有功”,人们便在黄牛岩下修建了黄牛祠。后将黄牛祠改为黄牛庙、黄陵庙。殿前石碑上刻有诸葛亮到此感禹王治水的功绩而题写的碑记,还有诸葛亮手植的铁树。1983年铁树开花,引起轰动。庙内有许多记载历史上三峡水文情况的碑刻。其中一块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发大水,淹到“玄功万古”匾额下,这是三峡的最高水位。这些历史资料都为建设葛洲坝和三峡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水文地质依据。
前方转弯处的北岸是莲沱,南岸是南沱。19,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回到祖国。1924年,他带领学生对峡区进行考察,在莲沱、南沱和庙河一带确立了含义明确、界线清楚的震旦系标准剖面,正式建立了震旦系,写出了《长江峡东地质及峡之历史》一文,使我国地质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女士们、先生们!旅游船已驶出了长江三峡的东大门??宜昌南津关。南津关两岸耸立的岸壁,形成与夔门首尾呼应的又一天然门户,素有“雄当蜀道,巍镇荆门”之说,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请看临江处。那是三游洞、白马洞、刘封城、张飞擂鼓台和至喜亭等风景名胜。前面便是万里长江第一坝、三峡工程反调节水库??葛洲坝工程。
葛洲坝工程于1970年12月30日动工,1988年12月10日建成。请看,那是船闸,共3座;那是发电厂房,共2座;那是泄水闸,共27孔;那是冲沙闸,大江9孔、三江6孔;这是防淤堤。以上是葛洲坝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坝全长2606.5米,标高70米,最大坝高53.8米(厂房坝段)。控制坝址以上长江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的55%。水库库容15.8亿立方米,装机21台,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总投资48.48亿元。每年以157亿度左右的强大电量,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路,分别送往华中、华东等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自1981年7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以来,截止1994年5月已累计发电1430多亿度,创产值120亿元。许多外国朋友称赞葛洲坝工程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诸位朋友!旅游船今天从2号船闸室通过,过闸时间约50分钟。请看:上游的'闸门已经启开,活动铁路公路两用桥在慢慢升起,提升净空18米,保证船只安全通过。现在,船慢慢驶入闸室。闸室长280米、宽34米。设有浮式系船桩,可容万吨级船队通过。看,上游闸门在慢慢关闭。闸门间隙合缝严密,滴水不漏。国内外旅游者参观后赞不绝口:“奇迹,真是奇迹!”闸室内的水通过输水廊道下泄。待水往下降约20米,闸室内水位与闸外下游水位相平……。看!下游闸门在慢慢启开。两扇闸门每扇宽39.4米,高34米;单扇闸门重600吨,比2个篮球场的面积还要大。闸门和阀门的开关,全由电气设备集中控制,操作方便,启闭灵活。现在旅游船驶出了船闸室。前面就是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素称“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宜昌市。
朋友们!长江三峡的奇伟、壮观,无一不引起旅游者的感情共鸣。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和其他外宾,赞誉“长江三峡是世界奇观!是上帝赐给全人类的财富”。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游览长江三峡后,激动地说:“三峡的风光美极了,我明天不当总理了,来当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
我们的旅游船停靠宜昌港旅游码头。今天下榻三峡宾馆(三星级),明天去武汉和西安的机票均已购好,请放心。
3天的旅途生活,使我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使我们毕生难忘。马上要分别了,我代表全船员工预祝你们下一个旅程更加愉快!更加安康!更加如意!
女士们、先生们!希望再来宜昌畅游长江三峡!
亲爱的朋友,再见!祝一路平安!
三峡原文及翻译篇十三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88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