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听课记录及评析(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22:47
最新听课记录及评析(七篇)
时间:2023-06-06 15:22:47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一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是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古诗是辅助理解古诗的材料。难点是理解古诗中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及母子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情意。

本课学习古诗1~2句,课文1~2段。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作如下设计。

1.

渲染母爱之情,以情动人,产生共鸣。开头从《妈妈喜欢吃鱼头》的故事导入,一开始就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中充分运用幻灯,图文结合,展示母亲伟大的形象;指导朗读母亲的临别话语,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情感进一步升华。

母亲的恩情

一、 导入新课:讲《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从古到今,每一位母亲都会把自己所有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难以忘怀——母亲的恩情(读题)

课文介绍了谁的母亲,她又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呢?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

纠正:针脚(jiao) 湿润 挂念 缝补

2. 检查,分别指名读全文

三、 学习古诗1~2句

过:这篇课文真是与众不同,前面讲了一个故事,后面介绍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叫什么?《游子吟》。齐读古诗。

1. 古诗有几句话?我们学习前两句。

2. 自由轻声读读1~2句古诗,哪些词句不懂,请划一划。(慈母、游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 这些问题不用老师教,大家只要仔细读一读1

~2小节就能解决,你们想想怎么样解决?自由读读1~2小节,找出书中的词句来解决不懂的古诗意思。同桌可以讨论讨论(每人解决1~2个不懂的问题)

4. 分组讨论:

(1)游子:

a.指孟郊(你是游子吗?为什么称孟郊为游子)

师:出远门,很长时间无法回家的人叫游子。

b.出远门了(谁出远门了?)

(2)慈母:慈爱、慈祥的母亲。

(3)密密缝: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幻灯)

句子训练:这句话就是讲:

①“母亲在油灯下缝着。”

②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

1、2两句有什么不同?(幻灯)多了一针一线,知是母亲是用手中的针线缝补衣服。

③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2、3句有什么不同?

δ第3句改成了一针针一线线,知是母亲缝了很多针,缝的时间长,缝得很密。

是啊,缝补一件衣服是多么的不容易,要一针针一线线,千针万线才能缝制成一件衣服。而母亲是那么的认真,每一针、每一线都不马虎。看,这是针脚,针脚与针脚之间很近,一线挨着一线,真是密密缝啊!

δ好好为什么要密密缝呢?(孩子要出远门,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也许好多年都不回家,好好生怕孩子衣服穿破,所以要做结实一些。)这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的啊!

④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仅仅在晚上缝吗?)

师:天很晚很晚了,到了深夜,一轮弯弯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人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母亲却还在油灯灯光下,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她真是太辛苦了。

指读。评:夜深了,(吵得我们睡不着)突出“深”,“还在”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齐读。

(4)临行 什么时候出门?(第二天清早)

什么时候缝补衣服?(前几天)出远门的前几天就是临行。

这是讲了好好缝补衣服的时间。在——出远门的前几天。

(5)意恐迟迟归

①想:孩子这回出远门,还不知是什么时候回来。母亲一边缝衣服,一边为儿子担心。担心就是意恐。担心什么?迟迟不回家,要过许多许多年才能回来。

②还有哪句也是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说:“郊儿,娘天天挂念着你,可要平安回来啊!”谁来读一读。读一读。怎么说的?(幻灯)望着,眼里含着泪水,望着要出远门的儿子,心想儿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双手仅仅抓住儿子的手说。(饱含爱的心情)指名,齐读。

母亲在孟郊出远门时为他缝补衣服,一边做一边为他担心,怕他迟迟不归,儿子上路了,他又千叮万咛嘱咐,要儿子平安回来,这就是母亲,她平凡而又伟大,让多少孩子饱含着温暖,让多少游子为她而思念自己的家园,这时,使我想起了一首歌,放《世上只有妈妈》。

5.母亲疼爱孩子,孩子呢?(也爱母亲,更加的感激自己的母亲)引读,孟郊听了……湿润了。

为什么湿润?又多了几根白发。(又多的白发是为孩子熬夜缝制衣服辛苦造成的,母亲真辛苦。)

所以这件事给孩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6.让我们饱含母亲对孩子疼爱的感情,孩子对母亲感激的感情,朗读古诗前两句。

注意停顿 慈母/手中线,

δδδδ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母亲这样关怀儿子,儿子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学习生字生词

恩 补 针

指导写田字格:恩(上小下大)、补、针

关键笔画:恩的一、补的衤、针的一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二

师:夜深了,说明了什么?

生:时间已经很晚很晚了。

生:说明时间很长。

……

生:母亲对我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母亲的无怨无悔。

生:我还能从母亲一边缝着一边想着,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强烈的爱。

师:谁能读这一句?(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母亲疼爱孟郊的语气。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母亲的担忧。

师:说得好。因为疼爱所担忧。母亲担忧什么呢?

生: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回来。

师:仅此而已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课文中用省略号来表示。

生:儿子出门在外安全吗?

生:儿子生病了怎么办?有人照顾吗?

生:儿子吃什么呢?会挨饿吗?

生:儿子又睡在哪儿?睡得舒服吗?

……

生:疼爱儿子。

生:关爱儿子。

生:牵挂儿子。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

师:此时,母亲应该怎样说?

生:满怀深情地说。

生:恋恋不舍地说。

生:噙满泪水说。这是一种离别的泪、伤心的泪。

生:千叮咛,万嘱咐地说。

……

师:带着你的感悟,你的理解,自己读读这一句话。

生:他想起了就要远离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生:他想起母亲一直为自己操劳,而自己却不能留在母亲身边侍奉她。

生:他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真是恩重如山,永远也报答不了。

……

生:母亲的恩情。

生:我生病时,是母亲守护在窗前。

生:早晨,全家人还在熟睡时,是母亲悄悄起床为我准备好早餐。

生:无论天气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母亲总是一如既往送我上学。

生:母亲总把好吃的留给我,自己却舍不得吃。

生:母亲睡觉前总是讲个故事给我听。

……

生:我爱亲爱的妈妈。

生:母亲的对我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了。

生:我以后要懂事些,少让妈妈为我操心。

生:妈妈,我爱您!

……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满怀深情地齐说):亲爱的妈妈,我爱您。

[评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教者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在学生读中悟、悟后说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联系生活,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你最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倘佯于浓浓的母爱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教学过程中,教者借助“补”的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比如:母亲在缝补衣裳时还会想些什么?母亲在送别孟郊时还会说些什么?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想到了什么?……补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三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四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庐山的云雾》 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 光 添 彩

(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

遮 半包围结构

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

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千姿百态)

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瞬息万变)

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揭示中心: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

体现出作者喜爱庐山的云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带劲,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听 课 记 录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习作3 《春游》

过程:

一、看图:

师:你觉得图中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点?

要求:按顺序说,要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生: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麦苗、岸边的小草长得正旺、柳条、河流、鸭子、花

二、学习例文:

师:有一位小朋友就用文字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请同学们用“~~~~~~”划出观察的地点

用“(三角形)”划出看到的景物

生:麦田旁 麦苗 绿油油 泛起波浪

小河边 桃花、小草、河水、鸭子

(清、缓慢、荡起波纹)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呢?

用圈把相关句子划下来。

(划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生:

1、麦苗:不光写出颜色,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2、娇嫩的景物 让人不忍去破坏它。

3、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作写出了鸭子的可爱。

师:作者选出了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动物,鸭子选得与众不同。

齐读例文。

三、指导习作:

师:那天春游,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色?该怎样来写?

归纳要点:

1、写景不需要写人或事。

2、有详有略,选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来写。

3、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

学生口头说景:(内容见板书)

可挑选景物有详略地进行描写。

四、板书:

阳光、空气、风

花 柳树 动物

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杜鹃、紫藤)

柳枝吐翠 柳絮飞舞(枝、叶、絮)

柔软

忙碌的蜜蜂、昆虫

小河

重要。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3.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能够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大意有一定了解,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能够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能熟练吟诵《游子吟》。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你觉得你的妈妈对你怎么样?

2.是啊,妈妈的关怀无处不在,她常常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妈妈对子女真是恩重如山,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9课《母亲的恩情》。

3.让我们一起郑重地写下“恩”字。(注意提示“恩”字的记忆方法。)

4.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恩情?是谁在表达这种恩情?(板书:母亲孟郊)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意在由生活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针对二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恩”的教学。)

二、复习检查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孟郊写的诗歌《游子吟》。(出示诗歌《游子吟》,检查阅读情况。)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对初读效果进行检查。)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诗歌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这首诗的来历可不简单,它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就在大家的语文书中。请大家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话最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5.再次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诗歌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让我们再次细细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看一看,母亲缝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缝呢?(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解释:这里隐含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否则出门人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

2.因此,母亲此刻在想……

朗读指导:读出母亲的担忧。

3.这真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示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4.观察书中插图2,想一想,母亲此刻会说什么?

5.母亲这么担心儿子,这么期盼儿子早日归来,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母亲这样的心情。

6.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饱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习诗歌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是啊,尽管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阳光指代什么?小草又指代什么?(板书:恩情报答)你从课文中哪一句知道的?(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指导朗读: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4.(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呀,谁说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紧扣关键词语和句子,借助相关插图,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同时,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畅所欲言,使之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真正体会到母亲的慈爱,要懂得感恩。最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出来。)

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1.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一生都无法忘怀,于是,在他50岁那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子吟》,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2.划分节奏,读出重音,感悟诗歌的意蕴。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配乐吟诗。

5.听音乐学唱《游子吟》。

6.给诗歌配上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舞。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多种形式对诗歌进行复习巩固,使之熟记成诵。同时,在对诗歌的读、唱、吟、舞中,不断升华情感,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四、拓展训练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由课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感受成长过程中妈妈给予的无限关爱,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编成的一篇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让人体会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第四至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子亲情,孝敬父母,是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母子亲情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各自采用喜欢的方式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六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二、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七)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八)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九)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十)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七

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

1、以插图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母亲吗?(生:孟郊的母亲。)

2、诵读最后一段引出古诗,生自由朗读《游子吟》

生自由练读

3、明确学习目标及学法。

4、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感悟文中情感。

(2)小组交流,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

(3)集体交流,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进而理解古诗。

出示“沐浴……恩情,小草……生机勃勃”

师:你觉得小草长得好不好?(生高兴地说:好!)

师:你理解得真好!(相机画了个太阳:)

师:所以说……(生接说:沐浴着……恩情)齐读上一句话

师:看着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孟郊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生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生自由读以下两句,想一想有什么区别?

师:你从这两句话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要语气加重,强调了……

生: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反问句,比第一句感情强烈。

生:……

师:同学们真聪明,理解真深刻,让我们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师:如果说母亲的慈爱象太阳的光辉,那小草指什么呢?

出示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恩情啊!

孩子无论怎样…………恩情!

师: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个自然段,站起来读

指名读,师相机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哪一句最令你感动。

生:读“夜深了,母亲……着”这一句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

生: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表。

生:我读出了母亲的辛苦。

……

师出示母亲缝衣服的画面

师:有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吗?(生举手,指名读)

师:你最喜欢哪个句子?生读后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师:让我们带着你的感觉再一次读这句话。

你体会到哪句诗的意思。(生回答,师相机指导)

师:你读古诗,我就知道你读懂了。

师:我还想听听你们最动听的声音(指生读)

师:你能让老师知道最震撼我的是什么吗?(指生读)

师:骨肉相亲……恩重如山(相机出示画面让生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生:我们要好好学习

生:我要帮妈妈做家务

生: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不再给父母添麻烦

生:……

作业设计

必做:1、读《语文补充阅读》中《妈妈的爱》一文。

2、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言、歌曲、散文等,准备下节课交流。

选做:找伙伴表演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恩 情

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139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