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十则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篇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儒家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论语中个人修养的句子是什么?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君子无所争。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骄。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5.贫而乐。富而好礼。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佚游。乐宴乐。损矣。
之在得。
2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9.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
出处《论语·颜渊》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子张》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出处《论语·学而》
出处《论语·述而》
大意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处《论语·里仁》
出处《论语·子张》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出处《论语·颜渊》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出处《论语·季氏》
论语十则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篇二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自我修养的思想观点。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论语十则中个人修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问是什么: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这就是学问。
学问从哪里来?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知己难求
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个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每一个都是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但是孔子没有积极去求富贵,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要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妻子、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
怨天尤人
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多岁。曾子后来嫡传了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学的。
现在一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孔子思想,其实是不大妥当的,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了。
什么是忠
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的做。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情。
曾子说的这三句话,表面看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要以做人做事体会出来,那就难了,这就是生活中的学问。
孝是什么
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
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五伦是什么
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
论语十则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篇三
论语中讲的君子是个人修养的标准,那论语个人修养的句子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君子无所争。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骄。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5.贫而乐。富而好礼。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佚游。乐宴乐。损矣。
之在得。
2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9.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余还有“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变”之类的,论语中的仁德修养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百读不厌,值得多读。
论语十则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篇四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个人修养的名句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出处《论语·学而》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
出处《论语·颜渊》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子张》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出处《论语·学而》
出处《论语·述而》
大意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处《论语·里仁》
出处《论语·子张》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出处《论语·颜渊》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出处《论语·季氏》
一、言必信 ,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二、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
成语
“怨天尤人”。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十、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十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十二、不迁怒,不贰过。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十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十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十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论语十则表现个人修养的句子篇五
2. “立”(古义)应该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的立。初二年级语文书:30岁做事和于礼。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今义)1站,引申为竖起来2做出,定出3存在,生存4马上,即刻5姓。
4. 如果服从了命令,父母亲就会有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5. ⊙xxx整理给孩子的32条教养礼仪
6. 论语六则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12.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6.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7. (名誉主编陈秋影主编陈岩)
19.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做老师了”。
21.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3. 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4. 如果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遭受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荣耀显扬,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2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0.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1.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5. (解释)过于性急求快,超过了实际可能,反而达不到目的。欲:想要。则:就。达:达到。也作“欲速不达”。(例句)①学习科学知识要循序渐进,想走捷径,反而会欲速则不达。②做任何工作,都得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③学习外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④做事切忌盲目急进,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⑤按照程序一步步进行,欲速则不达,千万急不得。⑥你学习英文不到半年就读莎士比亚的诗,这种学习方法恐怕是欲速则不达。
36. 出发点如此,那么应该如何来行孝呢?
3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8.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39. 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40. 论语十二章前六则: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见于《雍也》篇。
42.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43. 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45. 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47.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
48.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6. 《青少年国学教育读本》是大赛指定参考书
58. 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2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