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54:56
2023年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7篇)
时间:2023-06-06 16:54:56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篇一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习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领悟"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 你熟悉《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 (学生说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题)

检查讨论:

⑴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联系.

妒忌的意思,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⑵说说周瑜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打算怎样造箭.

⑶说说诸葛亮和鲁肃之间的事情.

b.鲁肃是怎么做的,抓住"果然",弄清和上文的关系.

⑷简要理解诸葛亮和曹操之间的关联.

4.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自由读3—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精读课文第6—10自然段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后,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向大家作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点拨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指导学生相机朗读有关句段.

小结课文,深化认识

读完了课文,你觉得文章的题目"草船借箭"起得好不好

复述课文,进一步发展语言.

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板书:

草船借箭

周瑜 派其探听 鲁肃

(气量小) (正直老实,顾全大局)

妒忌 造箭 请他帮忙

借船和军士

诸葛亮 "借"箭 曹操

(神机妙算)知人,识天 (多疑,用兵谨慎)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篇三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习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第一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篇四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 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 ,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样做的。5、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 立军令状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全文。(每人读一段)

2、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二、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1、默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⑴ 草船借箭这件事本身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前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弓箭。

后果: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计谋得到了十万多支箭。

(提示: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考虑。)

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后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三、小结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整个事情有前因后果,在这个事件的一些具体情节中也有前因后果。

四、出示幻灯片,并思考和讨论

按照下面的提纲,说说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结果:

1、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2、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3、曾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弯手射箭。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课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朗读,更深入地了解周瑜、诸葛亮及鲁肃的性格特征。

六、读写生字词

1、了解本课生字结构:

督:注意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曰”。

惩、罚: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匀称。

寨:中间是三横两竖。

2、把“思考·练习”4中的每个同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指导用“委托”“轻易”造句

1、指名读一读课文中含有“委托”“轻易”的句子,注意这两个词的用法。

2、指名用这两个词造句,不妥之处集体讨论纠正。

3、把两个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八、布置作业

预习《将相和》。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我真不如他! 十天 十万多支

鲁肃: 厚道妒忌 知人 周瑜 “故意”

曹操: 多疑神机妙算大雾漫天

诸葛亮:知天第三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篇六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三课时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篇七

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二、新授

㈠学习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习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草船借箭

妒忌才干 准备出发┌─

设计陷害 近寨佯攻 神机妙算│ 识天气

左右受箭 真不如他┤ 懂地理

满载返回│ 知己知彼

└─起因经过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259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