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预习学案
填空
1、如果路程时间=()(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2、如果油的重量花生仁重量=()(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3、如果yx=k(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导学案
学习例1
在相同的杯子里装上水,下表显示了水的高度和体积,把表填写完整。
高度24681012
体积5010015050300
底面积
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变化?观察他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yx=k(一定)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小组讨论交流。
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检测
下列各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2、汽车每千米的耗油量一定,耗油总量和所行千米数。
3、圆的周长和直径。
4、生产800个零件,已生产个数和剩余个数。
5、全班的人数一定,一、二组的人数和与其他组的人数和。
6、和一定,加数与另一个加数。
7、小苗牌2b铅笔的总价和购买枝数。
8、出油率一定,所榨出的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课后拓展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二
【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好处》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好处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资料。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透过对两个数量持续商必须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目标预设】:
1、知识潜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好处,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潜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潜力和分析决定潜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必须),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构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必须,能够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那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好处,这一环节是概念构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正比例好处教学“复习——教学例1——教学例2——揭示概念——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用心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潜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自学材料:
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比)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50
100
150
……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2、一种圆珠笔,枝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枝)
1
2
3
4
5
6
……
总价(元)
1.6
3.2
4.8
……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二)反馈:
1、学生自由说,小组内总结。(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小结:像这样表里的两种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必须的
(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必须”)
2、概括正比例的好处。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必须)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问:谁来说说这两个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2)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资料。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追问: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必须)
(3)字母表达关系式。
【板书】:=k(必须)
(4)质疑。
(三)探究:
1、课件出示表格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强调:每个点都就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四)应用:
1、决定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必须,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长方形的长必须,它的宽的面积。
(3)每小时织布米数必须,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课件演示核对。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决定,再指名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决定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必须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4、完成练习。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同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五、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好处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必须的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k(必须)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三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
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
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小黑板)
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五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六
正比例这个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带给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会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明白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资料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资料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个性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好处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4、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5、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群众汇报
三、全课总结: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必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七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阅读教材第62~63页。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课件和口算题。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篇八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3、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52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