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教案九篇(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28:55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九篇(精选)
时间:2023-06-06 14:28:55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板书:直

适应性强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3、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3、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

总结

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

总结

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1.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五、板书设计。

白杨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1.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五、板书设计。

白杨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妙手偶得、锤炼、虬枝、秀颀、恹恹”等词语。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学会象征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弄清为什么作者会用白杨来象征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的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姿”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影”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韵”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却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白杨树来言志的文章——《白杨礼赞》,看看作者托白杨树又言了什么志。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背景资料

1 / 3

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3.知识链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如果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独到之处,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

2.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答案示例: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仔细阅读全文,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点明主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紧密、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部分(7-8):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和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2 / 3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西北地区的一种“极普通”的树,它高大笔直,傲然耸立在无边无际的黄土中,它努力生长,不屈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就像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同反动势力做斗争,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懈努力。

3 / 3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本文是关于白杨课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白杨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 》 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1.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西部戈壁图)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19 白杨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三、重点段切入,感悟特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后标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可以用符号简单标记)

2、学生交流划出的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

生读这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

句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 “哪儿„„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强。(适应性强)

b “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河边、高山、草原„„)

c 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作者描写这些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一个什么词?(高大挺秀)

a “不管„„不管„„总是”“那么„„那么”(板书:坚强不屈)

b 师: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你能这样说吗?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生生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顽强地生长)

生:洪水袭来,白杨(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c 指导朗读:多么坚强的白杨 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生读,评价)

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 师激情: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读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里生根了。难怪爸爸这样深情地赞美它。(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e 你能用知二人称,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白杨树吗?

四、理解心愿,深层体验

1、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读: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板书:无私奉献)

4、现在,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爸爸的心,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生齐读)

5、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图)相信西部的明天会更好!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生读。师生合作读。

2、总结写法,完成板书。(借物喻人)

3、师:《白杨》这篇课文是赞扬西部建设者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茅盾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同样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借白杨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大家还是一读为快吧!(可提示一下读书的方式)

4、课堂总结,推荐阅读杨朔的《荔枝蜜》。

课后习题

3 白杨

课时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qīnɡ xī

()

()

()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

严肃──()

坚强──()

动摇──()

满足──()

粗壮──()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

四、课内阅读。

爸爸

着孩子,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次沉思。他在沉思()。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几棵小树"暗指

。这种写法叫:。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b.小白杨树不怕环境恶劣,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是戈壁滩的卫士。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qīnɡ xī

(戈壁)(清晰)

(抚摸)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介绍)

(边疆)

(陷入)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模糊)

严肃──(随便)

坚强──(软弱)

动摇──(坚定)

满足──(贪婪)

粗壮──(细小)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拟人)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设问)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比喻)

四、课内阅读。

爸爸

搂 着孩子,望 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看见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四

次沉思。他在沉思(b)。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借物喻人。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为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a)。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b.小白杨树不怕环境恶劣,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是戈壁滩的卫士。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4068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