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夏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优质(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13:41
最新夏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优质(3篇)
时间:2023-06-06 15:13:41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夏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篇一

夏至夏至,夏日之至,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休息变少,疲倦难免,只愿清风送你清凉,雨露送你润爽,鸟唱送你欢畅,虫鸣送你舒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夏至节气风俗,供大家参考。

1、冬至饺子夏至面,北京、山东等地居民,在夏至这天都会吃面条。

2、麦粽: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3、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4、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

5、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6、忌剃头理发:清朝时,剃头理发是夏至日中的一项习俗禁忌,但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没有这个禁忌了。

1、降水量大:夏至节气期间降水量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正是盛夏到来的时候,所以在江南地区会多次出现暴雨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有洪涝灾害;在江淮一带,还会有梅雨天气,空气变得非常潮湿阴冷,容易滋生霉菌、病菌;在北方地区,也会经常出现降雨,时不时地就有大雨、小雨或雷阵雨。

2、日照长:夏至节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日照长,夏至那一天,正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长度最为漫长的时候,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昼长夜短的,每天我们接收到的光照都非常多,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秋天。

3、气温高:夏至节气到来的时候,气温是非常高的,虽然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高温阶段,很容易会导致人中暑的情况发生,所以当夏至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地避暑。

夏至代表炎热的夏天来临,在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的来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指午,为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 ~ 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夏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篇二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篇三

今天是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中国古代很久就有夏至的记载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夏至有哪些民间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一.观莲节

夏至是观赏莲花的最好时节,民间把6月24日作为荷花的生日,早在宋代就有“观莲”节了。荷花亭亭玉立,集花、叶、香三美于一身,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经典诗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表现了荷花,圣洁无瑕的气质,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

二.夏至吃面

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是说冬至日要吃饺子,而从夏至开始则要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这是因为夏至是农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夏至一到,刚好是大麦小麦收割完毕的时候。

三.夏至祭祀

在古人看来,夏至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是重要的节日,所以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在节日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但祭地是皇上的特权。祭的礼仪是国之大典。

宋朝夏至时节,百官可以放假三天。到了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让皇帝在夏至日举行盛大的祭地仪式,现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就是明清留下的祭祀遗址。

官方重视夏至的祭祀,渐渐到了民间夏至日,也有荐新祭祖的仪式。中国人是特别讲究对祖先的祭祀的。夏至鼎盛的阳气催熟了瓜果蔬菜。这些新鲜的食物摘下来以后,活着的人不是自己来享受它,而是呈上新收的麦子与祖先共享。不过时至今日,祭祀的习俗已渐渐被人们淡忘。

四.放荷灯

放荷灯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很是令人心醉。

夏至不是入伏的开始,但是它是判断入伏的标志。民间俗语说“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夏至来临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入伏指的是三伏天,这段时间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庚日间相差10天。

三伏天分为头伏(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夏至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夏至那天不算)为初伏的第一天,初伏是十天。

中伏:初伏后的十天,也就是初伏的下一个庚日(因为天干为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个循环都是十天),中伏的天数不定,这个由末伏的开始时间决定。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为末伏的第一天。末伏为10天。末伏结束的时间在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前后。古人的命名和计算还是很贴切的。

三伏天的开始与结束都是由庚日决定的,因此,从夏至开始到立秋之间如果有4个庚日,则中伏十天。如果有5个庚日,中伏为20天。三伏天的长短与闰月无关。

1、《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2、《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3、《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5、《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唐·白居易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6、《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唐·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七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7、《夏至後得雨》

宋·苏辙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8、《夏至》

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3169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