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棉花姑娘课文说课稿(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26:41
最新棉花姑娘课文说课稿(三篇)
时间:2023-06-06 16:26:41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棉花姑娘课文说课稿篇一

据文本内容,教师抓住“为棉花姑娘治病”这一教学主线,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生动而富于变化的教学手段,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整体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

例如:以田野里棉花丰收的情景和棉花姑娘生病的画面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棉花姑娘生病原因”的探究;接着是对蚜虫的一种介绍,激发学生对可恶蚜虫的痛恨,对“棉花姑娘盼望有人来为自己治病”急切心情的领会;最后以对七星瓢虫的自我介绍和对全文的总结归纳,使学生懂得燕子只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捉树上的害虫,青蛙只捉稻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之所以能治好棉花姑娘的病,是因为七星瓢虫只吃棉花叶子上的蚜虫,从而懂得“动物各有各的本领”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体感强。

潘老师在教学“治”这个生字时,她出示了甲骨文,说明是以前发大水大家建筑土台,所以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个“台”字。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课堂上潘老师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喜欢潘老师的轻松幽默和有效的评价,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潘老师的这节课是扎实、高效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简单、快乐。

棉花姑娘课文说课稿篇二

听完黄xx老师带来的《棉花姑娘》一课,我受益匪浅!《棉花姑娘》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低年级教学最难的就是如何把握好识字教学有效度。林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课文的生字展开。如课题中“棉花”和“姑娘”应读轻声的教学,又如,“姑娘”的偏旁都是女字旁,跟什么有关系,教学“啄”字形象地字形分析等教学丝丝紧扣,学生学得非常扎实。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运用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识字体现在随着文本的深入逐一进行:如“姑娘”、“啄”、“蚜虫”、“盼”、“治”等生字的教学。研读完课文之后,再集中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自由认读,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以多种形式,巩固了对生字的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去感悟文中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去体味文中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朗读教学中,林老师十分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进行情感体验。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病中的棉花姑娘盼望有医生来为她解除病痛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这三位动物朋友虽然很想为棉花姑娘治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份无奈与遗憾的心情,让学生带着这份内心的体验转换角色进行朗读:如果你是棉花姑娘,你现在最想,最希望的是什么呀?然后引导学生朗读,体验着急的心情。

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读起来感情十分投入。通过朗读,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者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如在出示蚜虫的图片时一并录音介绍有关蚜虫的知识,使学生对蚜虫有更多地了解。介绍七星瓢虫的时候,以七星瓢虫的自我介绍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七星瓢虫的身份向棉花姑娘作自我介绍。然后拓展介绍了其它许多种瓢虫,明确了哪些瓢虫是益虫,哪些瓢虫是害虫,使学生对瓢虫家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仔细听的习惯。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教师到位的评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可以把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深层次的境界。林老师在这节课中也让我们感受到她语言的魅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她的评价语言又是那样的贴切,自然,丝毫没有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如:“谢谢你告诉我这个好方法!”“你真聪明!”“你真会读书,不仅体会到棉花姑娘的美,连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都能体会到,真了不起!”“同学们听得可认真啦!”“讲得非常棒!”“读得真好!”“笑得真美!”“真标准!”“真响亮!”等等,这样的评语,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鼓励,能让孩子们有很大的满足感,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棉花姑娘课文说课稿篇三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棉花姑娘精品教案四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是谁呀?(出示图片、课题卡片)你瞧,棉花姑娘长得多漂亮啊!谁来夸一夸她?(是呀,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亲热地叫叫她的名字吧!)

指着:姑、娘,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两个字?(都是女字旁)

2、小朋友们多关心棉花姑娘啊,她到底是生了什么病?有没有治好呢?赶快打开书137页,听老师来讲讲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

3、交流。(指名多个说,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随机出示词卡:蚜虫治病斑点啄木鸟

1、想要讲好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谁来说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姿势、不认识的字请教、难读的要多读、不添字不落字、注意停顿……)真能干,那赶快去读读吧!

2、刚才你们读得可真认真,那么有没有碰到难读的句子呢?

(1)

第一自然段:生字多。这里有几句话?都难读吗?

第一句:指名读,读词语:蚜虫,谁记住了“蚜”字?

第二句:谁来读?注意停顿:盼望/(停顿)

读词卡:盼望(在哪儿见过“盼”?)

治病(谁见过这个字?)

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指名读,齐读。)

3、课文中还有许多重复出现的句子,你们会读了吗?

“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来帮忙吧!”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难读的句子会读了,重复出现的句子也会读了,把课文连起来读有问题吗?那就去读读吧,老师相信这一次你会读得更好!

5、我请几个小朋友来读读课文,该请几个呢?(6,按照自然段)

6、下面我们来赛一赛,一排一排读,看看,哪一排的小朋友读得最好!

1、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中有两个特别那,谁有好办法帮帮大家?(啄、斑)

词语:姑姑、新娘、蚜虫、啄食、斑马、盼星星盼月亮)

3、生字娃娃还很调皮呢,躲在这些句子里面不出来!谁找到了,谁会读?

句子:(1)盼盼到家,安居乐业。

(2)我的小表弟盼盼把手张开,小鸟用嘴在他的手心啄了一下。

(1)啄木鸟是益虫,蚜虫是害虫。

(2)我终于把姑妈盼来了。

(3)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

只、星。

1、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写两个字:只、星

2、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上下结构)

3、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你又发现了什么?

4、谁是小小书法家?请小朋友们把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1、会认“姑、娘”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不同的益虫与益鸟的不同作用。

字形:啄、斑。字音:盼、娘、治。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图片、幻灯片、卡片。

1、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去寻找有关益虫与益鸟的知识,你都找到了哪些益虫与益鸟呀?引导:——是益虫(鸟),它能——。

2、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图片: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吗?它长着什么样呢?(大大的'眼睛,雪白雪白的棉花,碧绿碧绿的叶子)对,它长得那么漂亮,所以我们就称它为“棉花姑娘”。指名读课题,注意正音“姑娘”轻声。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1、师范读。要求:听清字音,想想刚才自已提出的问题。

2、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尽量把课文读通顺。

3、反馈:

⑴问题一:棉花姑娘得的是什么病?

①出示相关的小节,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注意“盼望、治病”的正音。

④再次指名读,要求初步读得有感情。

⑵问题二: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吗?

①出示相关的小节,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注意“咧”字音。

③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了棉花姑娘的病好了?他的心情高兴吗?

④请初步有感情地读课文。

⑶问题三: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①找到相关的小节,自由练读。

②说说从这段中知道了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他长的什么样?

③出示相关的写七星瓢虫的句子,练读。

④师生共同分角色读一读第四小节。

过渡:其实棉花姑娘在这之前碰到很多的小伙伴,只是他们都不能给他治病,他们都是谁呢?(板:燕子,啄木鸟、青蛙)

⑷朗读2-4小节。

①快速读,完成以下练习。

燕子只会捉——的害虫。

啄木鸟只会捉——的害虫。

青蛙只会捉——的害虫。

②同桌选择喜欢的一个小节练读,分角色读。

③反馈

1、出示词语:(带音节)指名读一读。

姑娘

蚜虫

盼望

治病

啄木鸟

斑点

2、读单个字,并说说在哪儿见过或有什么好方法记住。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写下词语。

(姑姑

姑妈

蚜虫

盼头

治疗

斑马

斑点)

3、读句子:

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会读课文中的生字,还把生活中的词语请进了课堂,下面就让我们运用他们来了解更多的知识吧!

小小知识库:

①啄木鸟姑娘是大树的好朋友。

②禾苗的脸上长满了黑斑,青蛙马上赶来治病了。

③蚂蚁喜欢吃蚜虫拉出来的蜜。

④猫头鹰天天盼着捉田鼠。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912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