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教学案例500精选(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18:17
最新初中化学教学案例500精选(3篇)
时间:2023-06-06 16:18:17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上饶县六中:蔡祥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 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1、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引入新课

2.5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观看】

【思考并回答】略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复习回顾交流

4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

【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

【交流汇报】略

【思考并回答】略

【思考并回答】略

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总结交流

12min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点评】学生探究报告

【介绍】着火点

【小结】燃烧的条件

【思考并回答】略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交流汇报与讨论】

【倾听】

【思考并回答】略

【倾听】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课堂练习

2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的条件示意图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

【思考并回答】略

【倾听】

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水火相容》

4min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分析小结】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

课堂练习

3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完成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交流

5min

【演示实验】多次点燃一支蜡烛,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同学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并思考】略

3min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4幅与灭火有关的图片。

【分析】

【观看并思考】略

【思考并回答】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分析小结练习

2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完成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

3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与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总结】

播放录像

4min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和自救》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结束语

0.5min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七、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两方面入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在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学习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活动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各占50分。

(1)学生活动评价(分值50%)

“燃烧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价表

班级姓名学号

评价项目

质 性 评 价

量化评价(等级分)

具体评价内容

填写具体事实

满分

自评

互评

师评

1

提出问题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6

2

做出假设

1、

物质可燃;

2、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6

3

设计实验方案

能否自行设计合理的

实验方案

10

4

实验操作

能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效

10

5

分析并得出结论

分析推断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6

6

表达和交流

是否具有与他人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6

7

反思、提出新问题

物质在其他气体中能燃烧吗?

6

等级

50

评语(教师填写)

(说明:1、等级分的评价标准:单项表现 优——6或10分,良——5或8分,中——3或6分,需努力——2或5分,特优——加2分; 2、等级评定标准:7项总分50以上为特优、45—50为优、40—45为良、30—40为中、30以下需努力)

自评(×40%)

小组互评(×30%)

教师评价(×30%)

总 评

(2)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分值50%)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本课题设计了10分钟测试题(课内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根据结果给学生打分。两次评价的总分即为学生该课题的总成绩。(附《燃烧与灭火》的10分钟测试卷)

《燃烧与灭火》10分钟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1.

2.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

3.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4.

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5.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1.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2.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创设问题情景并播放教学录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4.提供一些网上课堂的网址,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知识的习惯。

九、教学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这点初中老师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

本次课前,我以课本的实验为蓝本演示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的实验,感觉操作较困难,白磷在热水中融化且游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用制氧气不好控制氧气的流量。鉴于此,我作了如下改进,事先收集好一集气瓶氧气,实验时将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并且环保。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跃,学生才可能更活跃更投入,才能使他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附:第七单元

课题1燃烧与灭火学案

[提出问题]

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燃烧的一种现象。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事例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如镁条的燃烧、,,等。

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问题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假设1、物质可燃;2、;3、。

实验步骤

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

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

3、

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分析实验

请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探究问题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燃烧与物质有关吗?

可燃物才能燃烧

2、燃烧与温度有关吗?

常温下蜡烛不燃烧

点燃后的蜡烛燃烧

3、

烧杯内的蜡烛熄灭了

烧杯外的蜡烛继续燃烧

结论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1)可燃物;(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氧气(或空气)

你所知道的灭火的方法有:、、

二、灭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牢记下列安全警示标志]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845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