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一例压疮患者的个案护理篇一
;【摘要】目的:探索和学习聋哑老年患者特殊治疗时的沟通问题及解决办法,真正帮助这些特殊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享受和正常人同等的医疗服务。方法:通过对我科一例聋哑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及疾病情况的观察和了解,我科医护人员通过简单的手语学习和特殊沟通方式的应用帮助患者,使其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结果:手语的学习和特殊沟通方式的应用,确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医护与患者简单病情沟通无障碍,患者也从刚入院时的恐惧和怀疑转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当初的不接受到现在的了解治疗方式,接受治疗,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大家很是欣慰!结论:手语的学习和特殊沟通方式的应用在与聋哑人的沟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医患、护患沟通无障碍,才能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所以医护有必要学习一些简单的医学手语,更好服务于聋哑患者,也是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聋哑人;老年人;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
r969.4【文献标识码】
1 临床资料
2018年3月我科收治一名聋哑老年患者,女性,72岁,轮椅入院,会简单手语,老年性花眼,特定的大字图片能识别,不会写字。肌酐701umol/l,尿素21mmol/l,尿酸510umol/l,糖尿病患者,双下肢水肿,憋气加重3天,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老伴,74岁,聋哑人,会简单手语,能认识简单的字,会简单写。育两女,均体健,为正常其语言功能,能用哑语与其交流。此时病人表现患者精神紧张,对医护缺乏信任,非常依赖家属。
2 护理措施
2.1 医护一起学习关于如何与聋哑人进行交流的小知识。也与家属沟通后,在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学习聋哑人的心理特点和沟通交流的方法,如:大家将简单的手语,相关知识发布与微信分享,结合血液透析的专科特点,进行热情积极的讨论,寻找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沟通方法,互相讨论学习。
2.2 了解聋哑人的心理特点,聋哑人由于听力和语言能力的缺失,心理上有好奇、怀疑倔强、不信任等特点[1],医护人员必须在尊重信任关心帮助的原则下,使用恰当的沟通技巧,患者初入血透时心情紧张焦虑,对于聋哑人更是如此,护士可以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2],主动热情接待患者,面带微笑,温柔和蔼,轻握患者的手背,安慰患者,虽然听不到,但有时可根据口型猜测,或使用简单的手语打招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
2.3 与聋哑人的特殊交流方式
2.3.1 学习简单手语,医护通过患者家属、网络,微信等方式学习简单手语。手语作为聋哑人的特殊沟通方式,各地有诸多不同,更何况我们正常人初学,可能有许多不标准,学习后需向家属演示一遍,确定患者能够明白,以免出现错误的病情判断。
2.3.2 制作简单的大字图片。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清楚写在大字版上,放大数倍,且加以生动的图片,使患者能看清楚,看明白,询问患者的时候不要着急,要耐心的,缓慢的说话方式,一边指点图片,配合唇语,使患者能够明白,问题大多闭合性问题,回答方式以点头为“是”,摇头为“不是”的方式。
2.4 透析护理
2.4.1 透析是一项特殊的,需要患者高度配合的治疗方式,对于聋哑患者我们需要在透析前充分解释清楚,确定完全明白的情况下才能上机。解释内容需患者家属翻译,包括穿刺时的疼痛,穿刺侧手臂不能乱动,必要时家属同意情况下使用约束措施,呼叫器放于患者床头,透析过程中有任何不适即可按呼叫器,尤其是诱导透析阶段。
在昏迷转清醒人数、昏迷转清醒时间、干预后gcs评分、干预后qol评分、1个月内累积转醒率方面,实验组明显更加理想,统计学表达存在意义(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采用呼喚式护理干预,效果理想[4],为患者展开擦洗及按摩过程中,应使用适宜温度的清水,每天4次至6次,每次控制在10min至20min,适宜刺激患者四肢敏感部位皮肤,例如足底、十指等,不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具备一定压力,力度适中,每天4次至6次,每次控制在3min至5min。护士应保证患者处于肢体功能位,肩关节“敬礼”,肘关节、腕关节分别保持90°、背屈保持30~40°,伸直踝关节[5],避免患者发生下肢外旋,踝关节保持在90°且被动运动及主动按摩患者每一个关节,每天运动及按摩3次至4次,每次控制在10min至15min。
本组实验得出:实验组明显更加理想。
综上,重型颅脑损伤昏迷采用呼唤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一例压疮患者的个案护理篇二
;【摘 要】:目的:探讨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5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乳腺癌化疗护理操作,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以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疾病不确定感量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乳腺癌;化疗;疾病不确定感
乳腺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近几年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1]。目前乳腺癌患者大多实施辅助化疗,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化疗可能导致患者出行各种不良反应,进而使患者产生疾病不确定感,导致患者的安全感、治疗依从性明显降低,目前护理方向已经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逐渐转化为减少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文主要探讨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为减少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详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5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3例患者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8.35±3.71)岁;观察组62例患者年龄30~69.5岁、平均年龄(47.42±3.8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乳腺癌化疗护理操作,包括患者入院时,向患者说明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讲解乳腺癌的化疗治疗过程以及化疗恢复过程,向患者传授乳腺癌化疗的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于乳腺癌化疗的认识程度。提醒患者保持清淡饮食,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有关疾病的疑问。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患者入院时首先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协助患者填写《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与此同时向患者发放乳腺癌化疗相关的宣传资料,包括常见的乳腺癌相关知识、化疗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良反应等。收集完成相关的资料后对患者建立个案管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应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联系方式、以及检查结果、诊断病历、资料方案等。方便开展后续护理服务。当患者进行化疗时,安排个案管理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个案管理护士结合患者的个案管理电子档案,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解答患者的困惑,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
1.3 评价标准
通过《疾病不确定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化疗结束时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x±s表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即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的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随着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护理要求也不断变化。疾病不确定感会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是一种近年引入的新兴护理模式,打破了医疗服务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患者的个人电子档案,提供专业、整体、全程的护理服务,优化护理质量。有学者指出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表明,给予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的观察组患者化疗结束时疾病不确定感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5.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与虞亚梅、张永芳等研究者对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本次研究可信度较高[4]。
综上所述,全程专业护理个案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一例压疮患者的个案护理篇三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科75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实验两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联合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70%)显著低于参照组(21.06%)(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相比,无较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sf-36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践效果较佳,值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科2019年0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5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共38例,男女之比为22:16,年龄45~79岁,平均(58.76±2.34)岁;实验组共37例,男女之比为20:17,年龄45~80岁,平均(58.82±2.19)岁;经统计,两组基线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即根据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需求及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环境消毒、遵医处理、无菌操作等。
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施以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组建肺部感染预防个案分析针对性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成,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作为副组长,共同商讨肺部感染预防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并对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展开集体培训,内容包括:消毒隔离措施、医院感染控制等,以增强护理人员对肺部感染防控有关知识的了解。(2)个案分析针对性护理的实施:①肺部感染风险评估:查阅患者病例,了解其疾病信息,观察其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有关因素、有无意识障碍、是否需长期卧床等情况,分析是否实施机械通气、切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干预策略,是否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与免疫抑制剂,观察其是否为高龄、易感染患者,以准确把握患者具体情况,明确后期护理方向及目标。②环境干预:对患者所用物品实施严格的消毒与清洁,每次清洁1次患者所接触的医疗设备与物体。对疑似或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叮嘱专人予以卫生消毒[1]。对医疗期间所产生的废物与生活垃圾,应根据有关规定,实施相应的处理,以免二次感染的出现。③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与精神状况,依据患者性格与职业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抚慰,以消除其不良情绪。另外,还可安排家属于规定时间探望患者,偶尔还可通过手机与患者进行交流,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④用药指导:依照医师嘱咐与患者具体病情,予以相应的抗菌药物,并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另外,还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2)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利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sf-36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生活质量)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用n(%)表示,行x2检验,当p小于0.05时,便可判定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相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干预后,相较于参照组,实验组sf-36评分显著较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即通过个案分析法的引入,引导临床护理人员对肺部感染出现因素的思考,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经团队合作作用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几率[3]。除此之外,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还可有效明确护理人员职责与护理目标,提高肺部感染防控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从而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护理中,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主要是通过组建肺部感染预防个案分析针对性护理小组,明确护理内容与方向,保证后期护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本研究中,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这表示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的应用能减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实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与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好,这说明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个案分析的针对性护理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实践,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8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