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研团队新闻稿(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2:35
2023年科研团队新闻稿(三篇)
时间:2023-06-06 14:32:35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研团队新闻稿篇一

在2015年4月15日-25日期间,我们连州市小学英语教学科研团队在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举办了一次英语联片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以“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为主题,在徐慧璇老师的严密筹措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让连州市各城乡的英语老师能零距离地聚焦课堂,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促进城乡英语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也正是因为此平台的成功搭建,让英语团队成员的我在其中受益匪浅,下面就具体谈谈自己在本次联片教学研讨活动中的一点收获吧!

一、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

以前的我一直误认为英语课上只要活动设计新颖,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开心那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英语课,殊不知成功的英语课必须是有效的才行。直到听了徐老师的讲座——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热闹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那怎样的课才是有效的课呢?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徐老师把理论与鲜活的教学案例相结合,向我们阐明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创造条件、灵活方法、变通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建立有效信息交流,这样的课才更可能成为一堂有效的课。有了深刻的感悟与体味后,我一定要转变理念,开拓新思路,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式,提高自己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二、大胆实践,共同探索“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这次英语联片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为全体团队成员提供了一次展示自我的平台,各成员都大胆地实践,深入课堂研究,尝试承担观摩课。盼来了,终于盼来了4月16日,因为这一天将到我们龙坪镇进行联片活动。为了上好六年级下册unit2turnleftatthecorner.课前我反复研读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照新课标确定“五维”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出:“英语要贯彻目的性、整体性、趣味性、情景性的原则,教学方法要多样、灵活、有趣。”这一理念,课中我大胆实践,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创设情景法,活动教学法,交际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我还立足学校现有资源,利用学生常用的卡片和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场景和真实场景相结合着力创设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察看地图后通过运用语言做“事”逐步掌握方位词汇和表达去某个地方行走路线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之间内容的衔接,通过听说演做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在活动中注重渗透交通安全知识,突出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一节课下来后自己也适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本课时容量安排多,活动和歌谣设计难度加大,以致活动时老师节奏跑得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欠充裕,使课堂有效性降低。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做到”四个一点”,即“内容少一点、难度小一点、节奏慢一点、操练多一点”。通过做课很好地进行了一次“有效课堂”的探索,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帮助自我在教学研究中发挥和提高自己的才能,使自我综合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现场观课、互动交流及专家点评促专业化成长。

通过在本镇做课,在东陂镇、西江镇等其他5个镇的中心小学听了5节有效教学研讨观摩课,各学校的英语教师都能结合“新课标理念下”的'有效课堂进行互动交流,研讨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针对观摩课结合自己的学习、领悟和教学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徐老师的点评让我对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更为清晰:初步形成“热身活动——新知呈现——语言操练——综合运用——反馈——小结——布置作业”的有效教学模式。

正可谓听别人的课是一种享受,在听了五节成功的观摩课后进一步拓宽了本人提高和发展的空间,团队成员用课堂教学实践很好的诠释了有效教学的深刻内涵:团队成员都能深入课堂,进行充分而认真的准备,从说课的准备、教学的流程、教学课件的设计到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学情的分析等各个方面,无不要求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小学的吴丽琴和西江镇中心小学的梁彩凤两位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最为令人眼前一亮,能紧扣新课程理念,为与会的教师们展示了一节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有效的观摩课。听课是一种享受,给人评课则是一种幸福,因为评课你将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外纳良方,内修自身。结合点评再反思自我课堂,我在教学unit2turnleftatthecorner.一课时应立足课本,有效地使用教材上的现有资源,备课后还要多用新课标理念来衡量自己的上课是否有效。特别在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上,要多方位地去考虑每个活动设计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否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只有目标指向明确了,能与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相联系才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才不会觉得难,学生才能在“最近发展区”逐级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各层次能力不同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相信这样的活动设计就不会只流于形式,课堂也不会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无效课堂。

通过学习研讨、开展讲座、现场观课等方式,让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本次英语联片教研活动是一次真正有所收益的教研活动。今后的我必须要注意从重视研究教法转到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掌握有效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理解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适应有效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并能在实际课堂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学生能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科研团队新闻稿篇二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艺术类团队:

① 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5万元(含)以上;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新引进的人才可随时申报团队)。在申报时间内,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同一成员,不得同时申请参加两个或以上的团队。

2.科技处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理工类团队:

2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人均发表论文 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上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艺术类团队:

②三年建设期内,国家级展览及大赛上获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六、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技处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佳的团队,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考核合格的团队奖励人年均1.2万。

七、其他

1.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

2.省级以上展览及比赛获奖以学校认定为准。项目(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成果应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提出名单;入选团队的成员在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

4.近五年指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第一个建设期内指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5.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根据学校发展与教研工作需求特制定本教研团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 “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 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学校教科研团队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三、具体操作流程: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2、确定研究方向

(1)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 ------《“三重并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子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2)体现时代特色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3)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1)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2)教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安排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

团队成员职责:

(2)教科研团队成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实践,每学年应撰写一至两篇教学论文或案例,开设一堂研究课或讲座。 (3)教科研团队成员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将自己的科研成长历程进行展示。

团队成员权益:

1、优先享有市内外学习培训、教学研讨考察、专业交流、展示、评优的资格。

(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实际确立新的课题进行研究。

开设研究课、讲座等,展示所带课题组研究成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组建教科研团队领导小组,教科研团队在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教科室负责教科研团队相关成员的协调管理,保障科研团队成员及时参加研究活动,为成员提供开展研究活动的条件与环境。

2、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并加大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根据需要还应及时补充、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为更好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3、制度保障: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团队的制度,确定成员相关的职责和权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点带面,全员参与,集众人智慧,切实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附:南坪中心小学成员考核细则 一、日常工作(40分)

1.计划、总结(20分)

个人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各10分) 2.听课、指导、交流(20分)

要积极参加工作室的集中研讨活动;(10分) 成员之间实行听课、评课活动;(10分) 二、活动展示(10分)

要积极参与工作室举办主题展示活动;(10分) 三、名师在线(20分)

工作室成员要积极承担、参与本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0分) 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有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和经验总结材料;(10分)

工作室成员定期发表论文;(10分)

科研团队新闻稿篇三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艺术类团队:

① 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5万元(含)以上;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新引进的人才可随时申报团队)。在申报时间内,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同一成员,不得同时申请参加两个或以上的团队。

2.科技处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理工类团队: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人均发表论文 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上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艺术类团队:

②三年建设期内,国家级展览及大赛上获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六、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技处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佳的团队,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考核合格的团队奖励人年均1.2万。

七、其他

1.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

2.省级以上展览及比赛获奖以学校认定为准。项目(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成果应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3.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提出名单;入选团队的成员在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

一、目的

创新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教育科学研究群体,围绕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打造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富于创新的研究团队,形成若干个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为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二、目标

根据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形成省、市(地)、县(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团队体系。到2015 年,在市(地)和高等院校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按需、分批、择优建设100 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团队,形成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若干个智库群。

三、内容

思路、新方法, 保证决策的科学化,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

2. 建设一批指导实践的教育科学研究团队,承担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任务。探索各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新方法,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内涵发展的整体水平,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3. 建设一批理论创新的教育科学研究团队,承担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任务。探索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理论、完善学科建设,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

四、办法

(一)申报、评审与确定程序

1. 自愿申报

各申报团队根据评审标准和申报要求,向业务主管单位提出申请。

2. 逐级推荐

申报团队的业务主管单位将申报材料报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各市地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将审核后的材料上报至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所。

3. 专家评审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所制定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团队的评审标准,组织评审活动,评审专家根据评审标准进行评审。

4. 按需择优确定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例会根据评审结果,依据研究团队建设需要择优确定,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

2. 团队主要成员5 人以上,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4. 团队发展规划思路清晰,目标具体,措施得力可行;

5. 有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6. 所在单位能够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

五、团队的权利与义务

1. 团队享有以下权利

(2 )优先推荐申报上级教育科研课题;

(3 )优先安排专家到团队进行科研指导;

2. 团队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2 )培育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

(3 )组织开展本团队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联合攻关;

(4 )定期提供科研工作与成果信息;

(5 )参加省组织的培训、论坛、 到基层学校指导 等活动;

(6 )接受指导与管理;

(7 )接受检查与评估。

六、管理

1. 各大中专院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和市(地)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推荐、检查和督导。

2.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所分别制定高等教育、职成教育、基础教育研究团队建设计划实施细则,组织申报与评审,对团队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每年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提交团队建设情况报告。

3. 团队所在单位每学期应检查一次团队建设方案的执行情况,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所每年组织一次年度检查。

4.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团队建设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估和管理。

合格的团队正常运行,对优秀的团队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合格的团队将进行整改一年,一年后不合格者将被淘汰。

6. 变更团队负责人需以书面形式上报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所,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所提出具体意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批。

各市(地)、县(区)、学校参照本计划及实施办法制定本地本校的计划及实施办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2555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