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庆市情导游词篇一
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66.8公里),南临孔子故里曲阜(74.6公里),东与莱芜市、临沂市相邻,西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的中间。泰安市东西长约176.6公里,南北宽约93.5公里,面积776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5.0%。下辖两区、两市和两县,分别为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和东平县。泰城为市政府驻地,位于泰山南麓。全市总人口551.7万人,其中男性279.5万人,女性272.2万人。全市有民族41个,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全市有土地面积77.62公顷,耕地31.7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8%。森林覆盖率为29.8%。
泰安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寒暑适宜。
全市有大小河流100余条,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大汶河属黄河流域,为市内第一大河。
泰安的兴起和行政区域的沿革,与泰山密切相关。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五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泰山周围生息繁衍,4000-6000年前,汶河两岸的氏族部落创造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夏商时期属青州、徐州。西汉初设泰山郡,金天会14年(公元1136年),设泰安军,为泰安得名之始。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设泰安州,隶山东西路。清雍正2年(公元1724年)改为泰安直隶州,后改设泰安府,隶山东行省。1913年裁府,境内各县分属济南、济宁、东临三道。1950年5月,泰山、泰西合并成立泰安专署。1958年10月撤专署,辖县分属济南市和聊城专署。1961年7月复置泰安专署。1978年7月成立泰安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3月,撤消泰安地区,原县级泰安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安市是一个名特优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知名度较高,生产规模较大,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传统品牌产品有泰安姜蒜、岱岳区良庄蔬菜、肥城市边院有机蔬菜、宁阳黄瓜良种、泰安花生、泰安小杂粮、新泰芹菜等10多类40多个品种。宁阳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蔬菜良种之乡”;新泰汶南镇被命名为“中国黄花菜第一镇”;岱岳区良庄镇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镇”。
泰安还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主要产地之一。果树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干杂果类为特色。主导树种有板栗、枣、桃、核桃、苹果、石榴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做为传统的畜牧业主产区,泰安境内畜牧业发达,品种资源丰富。其中的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被列入中国畜禽品种标志。
泰安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种58种,探明储量33种,产地241处,探明储量居全省第1位的矿产有自然硫、石膏、岩盐、钾盐、蛇纹岩和玉石,第2位的有铝土矿,第3位的有铁矿,第4位的有煤。
泰安的风味名吃则有干炸或清氽赤鳞鱼、州城糟鱼、鸿运酱香牛肉、泰安神豆腐、新泰楼德煎饼等。
做为旅游城市,泰安的节庆活动也不少。如每年四月份的东岳庙会,九月份的泰山国际登山节等。各县市区还有自己的节庆活动,象宁阳的中华蟋蟀节、神童山梨花会、肥城桃节等,均已形成规模。
国民经济方面,20x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全年实现51.7亿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20xx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5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6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23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3.36亿元,列全省第6位;接待海外游客12.6万人次,实现海外旅游收入5201万美元,列全省第5位。来泰游客停留时间达到1.97天。
重庆市情导游词篇二
;公文搜 ——海量公文资料,关注立即下载 hyperlink ""
重庆市情简介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6区、8县、4自治县)。户籍人口3390万人,常住人口3075万人、城镇化率64%。人口以汉族为主,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94万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壮丽景观。
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1891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负责领导国统区、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形成的“红岩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和民革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均在重庆成立。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为带动西部地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实施百万三峡移民,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直辖以来重庆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重庆紧紧围绕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等国家赋予的定位,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形成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明显提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23公里、“四小时重庆”全面实现,建成“一枢纽十干线”铁路网,港口年货运吞吐量1.97亿吨,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872万人次。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崛起,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重庆)等为支撑的开放通道全面形成,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重庆为中心运营,中国(重庆)自贸区建设务实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3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4%。
当前重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gdp1.95万亿元、增长9.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值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7%和9.4%。今年1-9月,gdp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值增长13.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4%和8.9%。
中央对重庆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为做好重庆工作指明了方向。“两点”定位,即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两地”“两高”目标,即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四个扎实”要求,即扎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做好深化改革工作、扎实落实“三严三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推动重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重庆市情导游词篇三
;重庆市市情一、概况重庆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市地处中国内陆之西南,位于长江上游,是一个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城市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重庆的总人口计算分为城市核心区与都会区全区,其中若以都会区全区(3,235万)计算,则其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列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之最,但国际一般以城市核心区人口作为排名依据。
二、行政区划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21个县(自治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三、民族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万人,其次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全市总人口3235.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四、自然地理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议,与北京、天津、上海同为四大直辖市。
面积: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2007年全市共辖19个区: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21个县(自治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县、酉阳土家族苗族县、秀山土家族苗族县。
地势: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河流: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气候: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2007年平均气温19.0℃,年总降雨量1439.2毫米。
五、经济水发展 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60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442.70亿元,增长39.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城镇建设与改造投资21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有工业产业合同单位31530户。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59亿元,增长3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4%,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6年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23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增加值845.38亿元,增长20.6%。产品销售率为98.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5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4.06亿元,增长25.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直辖以来最高水平,达到187.7%,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0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2.0%;实现利润241.73亿元,增长47.3%;总资产贡献率为12.6%,上升2.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7993元/人年,增长51.9%。重庆工业轻重并举,门类齐全,制造业发达,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重庆拥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有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企业382家,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超过二分之一。重庆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现有耕地138.46万公顷,劳动力1470万人。重庆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全市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2006年,因受旱灾影响,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7.24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农业340.95亿元,下降5.1%;渔业240.31亿元,下降3.7%。2007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加9.5%,其中农业423.84亿元,增加14.8%;渔业311.29亿元,增加1.6%。重庆两江通衢,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15.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0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200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
200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16.00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增加50.0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3%,提高1.6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6.3‰,分别上升0.2和下降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8‰,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5。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3098元,比上年增加3883元,增长20.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1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0907元,增长17.7%;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99元,增长14.1%;人均财产性收入249元,增长28.9%;人均转移性收入2999元,增长17.0%。城市人均消费支出10876元,增长15.7%。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0%。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平方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59元,比上年增长19.0%;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640元,增长21.5%;人均转移性收入266元,增长42.4%。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846元,比上年增加7.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7元,增长14.6%,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20.4%、3.8%、11.9%、17.3%和5.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4.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年末全市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329.17万人,比上年增长9.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4.67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参加失业保险196.65万人,增长1.9%。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4.99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83.32万人,增加2.04万人,增长2.5%;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71.85万人。
重庆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邮电通信畅达18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大中城市之间开展了商包直投、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等业务和国家邮件互换业务。
六、物产资源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仅号称“川东小峨嵋”的缙云山,亚热带树木就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和名胜区南川金佛山,植物种类达333科5880种,有银杉、方竹、银杏、大茶树、人参等珍稀植物52种,有黑叶猴、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6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和207种动物,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7种,珍稀动物23种。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柑桔之乡"、"油桐之乡"、"乌桕之乡"的称号。黔江有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被誉为"烤烟之乡";涪陵榨菜誉满全国,是著名的"榨菜之乡"。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中,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等。
西南铝业集团煤探明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分布在秀山、酉阳的汞矿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已探明储量1.9万吨。此外还有岩盐、重晶石、莹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产。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七、历史沿革 1954年落成的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
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8月,恢复四川省,重庆仍为直辖市。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同期由直辖市降为省辖市的还有哈尔滨、长春、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武汉、广州、西安。
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现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八、文化艺术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 ?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 “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另外,提到巴渝文化不得不提到饮食文化和重庆方言。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一,并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较大的。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种特色火锅。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
重庆菜属于川菜系(sichuan style dishes )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原来只流行于巴蜀地区,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开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对川菜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川菜风味包括重庆、成都和德阳、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是重庆饮食文化的代表,发源于重庆,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袍哥跑船常宿于江边的小米滩,停船即升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加入各种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湿,船工吃后,酣畅淋漓。这食欲便沿袭下来,并渐丰富,成为重庆人特有的美食。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火锅才真正开始出现在重庆的筵席上。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来,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重庆饮食文化代表:重庆火锅、川菜、渝菜(重庆菜、渝派川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语系,是西南官话的一种。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都自成一体。重庆话又称重庆言子,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
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例如:“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但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再如:“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活中常说:“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此外,吊脚楼也是巴渝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建筑。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建筑形式已在重庆市区绝迹,仅剩磁器口古镇。新修建的洪崖洞吊脚楼民俗建筑群即意在恢复传统建筑。
九、旅游观光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即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重庆还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发源自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遐耳。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火爆刺激的重庆火锅都是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境。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就发源于此;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解放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现在“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有“西部第一街”美誉的解放碑商贸中心区(cbd)有望跻身中国第三大商圈(仅次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 ,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江泽民题字),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长江。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邓小平、刘伯承主政西南的时候修建(解放初期,重庆作为西南局的所在地)。1950年动工兴建,1954年竣工。初名“中苏大楼”,后改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该现名。大礼堂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分礼堂、南楼和北楼三部分。大礼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筑风格,主体部分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及天安门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楼、北楼。一色绿色琉璃瓦顶,大红廊柱,淤塞栏杆。大门为一大牌坊。整个建筑布局合谐,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先后接待过苏联、日本、朝鲜、印度、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大型文艺表演团体,是重庆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人民大礼堂盛载了历史的足迹,也记载了重庆人民的磨难和欢乐。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她分明是一座静默的圣殿,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和倾听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人的光荣与梦想。
山城夜景是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重庆市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倚山筑城,建筑层叠耸起,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貌十分独特,由此形成绮丽夜景。“不览夜景,未到重庆”,雄伟的山城重庆,以辉煌的夜景闻名海内。山城夜景自古雅号“字水宵灯”,为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宵灯”更映“字水”,风流占尽天下。
清人王尔鉴诗云:“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 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于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楼房。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漫天星汉,极为瑰丽;二得益于两江环抱,双桥相邻。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桥面千红万紫,宛如游龙,动静有别,有似不夜之天。
观赏山城夜景有三大去处:南岸区南山上的一棵树观景台和大金鹰,可谓“隔岸观火”;鹅岭公园上的瞰胜楼,身临其境纵览两江;朝天门“两江游”游船,环绕扬子嘉陵,360°全方位立体饱览山水之城。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著名的“养鸡女”、“千手观音”等石刻艺术珍品就位于大足石刻。
另外,主城区景点还包括: 购物商圈:解放碑、三峡广场、观音桥步行街、杨家坪步行街、南坪步行街 观光休闲:朝天门广场、南滨路、洪崖洞、一棵树、洋人街、山城步道、中央半岛温泉、海棠晓月温泉、白市驿天赐温泉、北温泉、南温泉历史古迹:重庆人民大礼堂、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通远门、巴曼子墓、龙骨坡200万年人类遗址 红色旅游: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曾家岩50号、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桂园、史迪威将军博物馆 文化艺术:三峡博物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坦克库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画家村、国画院 寺庙道观:罗汉寺、华岩寺、老君洞道观、涂山寺名人旧居:梁实秋雅舍、徐悲鸿旧居、三毛南山故居、施光南南山故居 自然风光:金刀峡、缙云山、南山植物园、歌乐山森林公园、铁山坪森林公园、峨岭公园、广阳岛大重庆地区景点还包括: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小三峡 、小小三峡、乌江画廊、白帝城、张飞庙、天坑地缝、黑山谷、石宝寨、天生三桥、仙女山草原、红池坝草原、千野草场、东泉、西泉、中华龙泉、统景温泉、桂花温泉、冷泉、圣灯泉、海兰云天温泉、清湾泉、桃花泉、南海泉、慈母山泉、芙蓉江、阿蓬江、桃花源、小南海、汉风神谷、武陵江、神女溪、大宁河、青龙瀑布、望乡台瀑布、龙水湖、长寿湖、桥头湖、永川茶山竹海、永川野生动物园、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石篆山国家森林公园、圣灯山国家森林公园、芙蓉洞、雪玉洞、万盛石林、金佛山、四面山、雪玉洞、江南龙宫、钓鱼城、丰都鬼城、江津骆騋山、张关水溶洞 名人纪念:聂荣臻故居、刘伯承故居、赵世炎故居、冯玉祥故居、秦良玉陵墓、甘宁坟、严颜墓、红三军司令部旧址、陈独秀旧居、愚王祠、杨尚昆故居 寺庙道观:大佛寺、双桂堂、银杏堂、螺罐山、慈云寺(全国唯一和尚、尼姑同庙寺院) 历史古迹:大足石刻、白鹤梁题刻、龙河悬棺群、小三峡悬棺群、江津莲花石 特色古镇:中山古镇、涞滩古镇、龚滩古镇、偏岩古镇、龙潭古镇、东溪古镇、大昌古镇、双江古镇、西沱古镇、汉风古镇、白沙古镇、安陶古镇、洪安古镇、龙兴古镇、三江古镇、黄龙古镇、安居古镇、塘河古镇、丰盛古镇、后溪古镇、路孔古镇、清泉古镇、松溉古镇、塘河古镇、双江古镇、走马古镇 民俗风情:铜梁龙灯、綦江版画、秀山花灯、摆手舞、秀山木板画
相关热词搜索:;重庆市情导游词篇四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欢迎各位来到世界水电之都----宜昌市,我是今天大家的导游小赵,紧随着汽车的步伐,我们踏上了宜昌之旅,很高兴在这个缘分的天空下和我一起漫游宜昌。预祝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让美丽的宜昌永远留在您的记忆里。
在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湖北省西部,是三国古战场, 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如今的宜昌是全国新兴的工业和旅游城市,是全国知名的水电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峡畔有着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土地富饶,风光旖旎。这颗明珠正是“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的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重庆市东部,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西陵峡畔,因而誉为峡口明珠,她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著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国时吴蜀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宜昌。
宜昌市共辖五县三市五区,有415万人口,全市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249平方千米,城区人口133.8万,市内有三条主要干道,东山大道,夷陵大道,沿江大道,自北而南贯穿整个城区,市内横跨长江两岸,宜昌交通便利,可谓水路,公路,铁路,空路,路路皆通。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宜昌237千米,宜昌港是长江八大港口之一。焦柳铁路和宜万铁路在宜昌交汇。三峡机场是三峡地区最大民用机场也是国际备降机场。以宜黄高速,沪蓉高速和318,209,055三条国道为主干的公路四通八达。
宜昌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县治,曾有过夷陵,宜州,峡州,东湖等十几个名字,用的最长的是夷陵,有2400多年的历史,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山川形势而得名。它的意思是说:“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也就是说奔腾咆哮的长江一到宜昌,江面变的开阔,两岸的高山也逐渐成为丘陵,清朝雍正年间,朝庭认为这个夷字犯了忌讳,所以改名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呢?宜昌有顺应天时宜于昌盛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称。清朝雍正13年改称为宜昌取于“宜于昌盛”之意。更因位于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于是又有着“川鄂咽喉”“三峡门户”的美称。
夷陵千年沧桑话,距今20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战国时期为楚邑,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于此,夷陵之名始见于史。东汉建安十三年(209年)的吴魏夷陵之战;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发生于此地,三国时期,刘备为关羽报仇,率领几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吴国。吴将陆逊仅有五万人,退入夷陵一线,等蜀军“兵疲意诅”反攻条件成熟,命令以火攻蜀,大火烧了四十座营寨,蜀军大败,刘备连夜退入白帝城。这就是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夷陵大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历史悠久的宜昌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一些特有的风俗如土家族的“哭嫁”被约定成熟的沿传下来。
所谓巴楚山水育英才,宜昌人杰地灵。著名的"长阳人"在一二十万年前就在此活动,七八千年前,宜昌的先民就繁衍生息于此,相传中华民族始祖的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娘娘就是宜昌人,她辅佐皇帝,开创了中华基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宜昌走出了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宜昌孕育了民族和睦使者美人王昭君。诗仙李白、武圣关羽、茶圣陆羽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等历史名人都在宜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以及明末率土司兵勇赴国难的巾帼英雄秦良玉,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诞生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
宜昌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宜昌就是历代的州府所在地。在夏、商、周时代为古荆州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的吴蜀夷陵之战均发生在这里。明、清时期,为夷陵州治和宜昌府治。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宜昌就被辟为通商口岸,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先后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导游词《宜昌市情导游词》。1949年以宜昌县城区及近郊设市。宜昌在1949年前经济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宜昌兴建了30多家企业和一批重点企业。1994宜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并被列入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今日宜昌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宜化集团,稻花香酒业,兴发集团。
西陵山水天下佳。宜昌属于丘陵地貌,地处秦巴山脉和武夷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市内有大小溶洞,如白马洞,三游洞,龙泉洞,乃古代地下水溶蚀作用而形成,洞幽奇特,不失为旅游的好去处。宜昌不仅有山色之美,而且还有水乡之秀。宜昌的水系为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众多,河网密集,水量丰富。除长江,清江外,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9条。由于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为开发水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宜昌水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8%。游客们可能要问了3000万千瓦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通常用“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力量恢弘,三峡的水能相当于4000多匹马做功的能量,而且是只做功不吃草的马,是永远奔腾不息的骏马!建成的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工程,装机26台,年发电量达847亿度。除三峡工程外,宜昌还拥有葛洲坝电站,隔河岩电站等大小水电站。在方圆直径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拥有如此丰富的水电资源和如此充分的开发程度,宜昌是世界上是仅有的,因此宜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基地,真可谓是世界水电之都。
近代的宜昌,由于葛洲坝的兴建,带来了宜昌的第一次振兴,实现了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跃,而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宜昌插上了第二次振兴的翅膀,宜昌正在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当然宜昌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1994年,宜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宜昌东接武汉,西连重庆,是东部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结合部,是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也是湖北大角战略的一个支撑点。
宜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18度,是非常适合人居住和旅游的城市,宜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具代表性的有水能,矿产,生物,旅游四大资源。
那么在这里呢,我就说说咱们宜昌的水能资源,市域内江河纵横,除长江、清江外还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水能可开发量3000万千瓦,宜昌有全湖北最大的水电站----清江隔河岩水电站,有亚洲最大的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以及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此外还有300多座星落密布的中小水电站,拥有如此丰富的水电资源,如此充分的开发密度,世界上是仅有的,宜昌由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基地,世界水电之都。
宜昌矿产资源也相当富集,市域内探明的矿种53种,大矿床14处,磷矿是全国6大磷矿之一,石墨矿是全世界四大优质石墨矿床之一,煤矿、金、银,铜等都有极大的工业开采价值。
宜昌市气候宜人,优质的土壤为柑桔、茶树各种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宜昌也被誉为“柑橘之乡”“茶叶之乡”。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就曾提到此地是茶叶种植发展的“最适宜区”。宜昌茶叶主要分布在半高山地带,“高山云雾出好茶,低山丘陵出早茶”,宜昌既有春分“早春茶”,又有秋分“秋香茶”上市,产量居湖北省前列。在五峰后河、宜昌大老岭等地至今还保存有第四纪冰川期遗存下来的森林群落。尤其是五峰后河原始森林中的珙桐,是第四纪冰川未被灭绝的幸存者,被成为世界植物的“活化石”。
宜昌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拥有各类旅游资源747处。以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为代表的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这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巴人遗址和雄风犹存的三国古战场遗址,被誉为" 三楚名山"的玉泉山,"天下四绝"之一的当阳玉泉寺。众多的山水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宏伟的三峡大坝、葛洲坝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今日宜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昌正以她独特的风采,昂首屹立在长江之滨,朝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阔首前进。
重庆市情导游词篇五
九是“果实在里脐在外--脐橙”。脐橙大家都知道后面有一个小肚脐,因此叫脐橙。
十是“上岸生子回大海--中华鲟”。中华鲟是在金沙江生儿育女,然后顺江而下,从上海吴淞口进入大海,雄鱼9年成熟、雌鱼2017年成熟,然后顺江而上到金沙江生儿育女后回到大海。因此叫“上岸生子回大海”。
十一是“石头当宝藏起来--奇石”。
十二是“喜事当作丧事办--哭嫁”。
十三是“又唱又跳把人埋--跳丧”。这两个是土家的风俗,而且这两个民风民俗也很怪,将喜丧两事颠倒过来办。在女儿出嫁之时,一定要哭,不光一个人哭,还得有婚前十个要好的姐妹一起陪着哭,叫“陪十姊妹”,还要哭得越伤心越好,不会哭的女孩是嫁不出去。因为以前在土家族的所在地都是大山,来往交通不便利,往往出嫁后就很难得回趟娘家,因此就难舍难分,边哭边唱,“哭父母”--要父母保重身体;“哭哥嫂”--要哥嫂孝顺父母等等。在土家族是重生轻死的,当老人走顺头路后,大家觉这是一件好事,人有了一个完美的了结,因此亲朋好友还不远千里赶来送上一程。又因平时很难聚在一起,有机会在一起相聚,就又唱又跳把人埋。
在宜昌还有古八景:
二是东山图画,山势蜿蜒为宜昌屏障
三是尔雅明月,已毁
四是五龙烟收,五峰连峙,蜿蜒起伏,如游龙飞腾云雾之中
六是赤矶钓艇。已毁
七是黄牛棹歌
八是灵洞仙歌
共
2
页,当前第2
页1
2
重庆市情导游词篇六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现辖3个县级市、3个县、3个城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93.6万。市区建成区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147万。
襄阳是“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荆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汉水文化的核心区、中国古城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区域。宋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张继、米芾等众多历史名人曾在这里游历和生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出生成长,逐鹿中原建立东汉王朝;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这里隐居躬耕十年,谋划《隆中对》,定“三分天下”。《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32回故事就发生在襄阳。境内现有习家池、古隆中、古襄阳城、米公祠等名胜古迹、历史遗迹1760余处。
襄阳是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汲山水之精华,两山七水穿城绕市,鱼梁洲四城相望,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被誉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汉江之上。
襄阳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四大城市群地理区间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条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境内两座机场开通了国内多条航线,还有中国内陆河流汉江“黄金水道”,形成了“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
襄阳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条件优越;工业基础较好,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和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聚集地。现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装备制造、纺织、医药化工等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方兴未艾,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襄阳是中国中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是国内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监管最好、效率最高”的城市。《福布斯》曾连续三年把襄阳列为“中国大陆最佳百名商业城市”和“中国大陆20个最适宜开办工厂的城市”,国家商务部把襄阳确定为国内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被仲量联行评为“中国新兴城市50强”。
襄阳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城市。20xx年进入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城市行列,20xx年襄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500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49.2亿元,同比增长30%。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粮食大市、中国第22个百亿斤粮食大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襄阳围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以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为基本路径,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地位,着力实施经济跨越工程,打造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柱的“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市能级跃升,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金融、商贸、物流等多中心聚集体。未来3-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形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规模,发展成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重庆市情导游词篇七
你们好!接待你们来到避暑旅游胜地——薤山避暑山庄!
避暑旅游胜地——薤山,位于谷城县西南46公里处,其主峰女儿峰,海拔1099.3米。薤山西临道教圣地武当山,为武当山余脉。东接有“小三峡”之称的南河,河水沿山脚,滔滔东去。
薤山林木茂密,森林笼盖率93.3%,1994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薤山空气清爽,天色凉爽,常年平均气温只有12℃摆布,夏日的平均气温是22℃摆布。历代文人骚人在这里留下了良多不朽的诗篇,如清代嘉庆年间的诗人安庭松写过一手诗《薤山叠翠》,诗中唱到:“大薤峰高行影孤,青堆螺鬓接虚无,凌空不许尘凡到,一幅烟岚画入图”,将薤山的秀、丽、奇描写得尽收眼底。
“薤山叠翠”为华中闻名景不美观之一。此外,薤山还有“巨细服装藤?铫“自然溶洞”、“勾当石”、“猴儿洼”等景点。
好了,说着脞颗我们就到了,请巨匠随我一路到景区内游览不雅参观!
重庆市情导游词篇八
襄阳是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襄阳市情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襄阳市辖襄城、樊城、襄州3个区,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全市设置4个乡、72个镇、25个办事处,其中国营农场4个: 车河(枣阳平林镇)、邓林(宜城流水镇)、清河(南漳九集镇)、襄北(襄州黄集镇)。全市有357个居民委员会,2 315个村民委员会,14 521个村民小组。具体分布:襄城1乡、2镇、6办事处、43居委会、125村委会;樊城(含高新技术开发区、鱼梁洲经济开发区)4镇、10办事处、79居委会、89村委会;襄州14镇、43居委会、428村委会;南漳10镇、31居委会、274村委会;谷城1乡、9镇、31居委会、257村委会;保康1乡、10镇、12居委会、261村委会;老河口1乡、5镇、4办事处、34居委会、224村委会;枣阳12镇、3办事处、48居委会、479村委会;宜城7镇、2办事处、36居委会、178村委会。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是汉江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市。版图面积19 774.41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为:北纬31°13′~32°37′,东经110°45′~113°06′。平面版图呈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东线北端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南端宜城流水镇马头村,两端直线距离约109.5千米;西线北端老河口袁冲乡杨花岗村,南端保康马桥镇,两端直线距离约122.8千米;南北纵距北端老河口袁冲乡杨花岗村,南端南漳东巩镇苍坪村,两端直线距离约157千米;东西横距东端枣阳新市镇白竹园寺林场,西端保康马桥镇西界,两端点直线距离约228千米。边界线全长1 332.8千米。汉江在襄阳境内长195千米,流经老河口、谷城、樊城、襄城、襄州、宜城县(市)区。
襄阳市区面积3 563平方千米,城区规划面积49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其中襄州古城区面积2.4平方千米。汉江自西向东穿越襄阳城区。江北为樊城、襄州两区,樊城是襄阳市工业、商业较集中的城区,也是鄂西北的交通、邮电、物流中心,襄州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域;江南为襄城,是襄阳市市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学校相对集中,形成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城区汉江上建有铁路公路两用桥一座、公路桥一座、襄荆高速公路大桥一座,沟通南北城的交通。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阳城墙始建于汉,自唐至清多次修整,现基本完好。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辏。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樊文物资源丰富,园林较多,城西的隆中山为“三顾茅庐”、“隆中对”的发生地,现有三顾堂、武侯祠、卧龙深处、抱膝亭、草庐寺、小虹桥、老龙洞、躬耕田、广德寺、米公祠、习家池、绿影壁、檀溪、鹿门寺、李曾伯纪功铭等胜迹。 襄阳花鼓、火居道音乐、山锣鼓等是襄樊传统的民间艺术。襄樊大头菜、双菇搓头缩项鳊、安居乐蜜枣、隆中绿茶都是襄樊著名特产。
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现辖3个县级市、3个县、3个城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93.6万。市区建成区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147万。
襄阳是“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荆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汉水文化的核心区、中国古城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区域。宋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张继、米芾等众多历史名人曾在这里游历和生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出生成长,逐鹿中原建立东汉王朝;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这里隐居躬耕十年,谋划《隆中对》,定“三分天下”。《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32回故事就发生在襄阳。境内现有习家池、古隆中、古襄阳城、米公祠等名胜古迹、历史遗迹1760余处。
襄阳是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汲山水之精华,两山七水穿城绕市,鱼梁洲四城相望,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被誉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汉江之上。
襄阳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四大城市群地理区间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条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境内两座机场开通了国内多条航线,还有中国内陆河流汉江“黄金水道”,形成了“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
襄阳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条件优越;工业基础较好,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和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聚集地。现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装备制造、纺织、医药化工等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方兴未艾,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襄阳是中国中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是国内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监管最好、效率最高”的城市。《福布斯》曾连续三年把襄阳列为“中国大陆最佳百名商业城市”和“中国大陆20个最适宜开办工厂的城市”,国家商务部把襄阳确定为国内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被仲量联行评为“中国新兴城市50强”。
襄阳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城市。20xx年进入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城市行列,20xx年襄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500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49.2亿元,同比增长30%。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粮食大市、中国第22个百亿斤粮食大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襄阳围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以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为基本路径,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地位,着力实施经济跨越工程,打造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柱的“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市能级跃升,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金融、商贸、物流等多中心聚集体。未来3-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形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规模,发展成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襄阳市是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是湖北省政府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后才将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xx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xx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20xx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99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