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至节气民俗汇总(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21:21
2023年夏至节气民俗汇总(七篇)
时间:2023-06-06 16:21:21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夏至节气民俗篇一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节气民俗篇二

1、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话,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关于这天为什么要吃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说法。

(1)象征夏至这天的白昼时间最长用面条的长比拟夏至的长昼时间,正如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也吃面。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夏至以后,正午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因此,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那一线不刚刚好是面条的宽度吗?

(2)预示三伏天的来临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一般来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期,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含义,所以在胶州地区,也称这天的面条为“入伏面”。

(3)夏至新麦登场要尝新夏至时节,华北、华东小麦主产区因为温度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在夏至前当季的新麦就已经成熟,用新收割的麦子磨面擀面条,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不过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2、吃鸡蛋,治苦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冥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3、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4、夏至吃狗肉

在岭南地区,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

关于吃狗肉这一习俗,民间有一种说法,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夏至节气民俗篇三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话,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关于这天为什么要吃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说法。

(2)预示三伏天的来临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一般来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期,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含义,所以在胶州地区,也称这天的面条为“入伏面”。

(3)夏至新麦登场要尝新夏至时节,华北、华东小麦主产区因为温度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在夏至前当季的新麦就已经成熟,用新收割的麦子磨面擀面条,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不过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2、吃鸡蛋,治苦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冥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3、给牛改善伙食

4、夏至吃狗肉

在岭南地区,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

关于吃狗肉这一习俗,民间有一种说法,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夏至节气民俗篇四

2、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4、高温天气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节气民俗篇五

前言有说到,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而这个习俗从周代就开始有了,朝廷除了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祈祝国泰民安。而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宋朝时期,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2、夏至吃面条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细水长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3、互赠折扇脂粉

在古代的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成为制度。而在古代的大辽国,夏至日有妇女互相赠送折扇、粉脂囊,除去身上的汗渍味的风俗。《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节气民俗篇六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2、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以比平时适当的晚睡和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午睡醒后,还可以活动活动洗洗脸,一下午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3、出行宜清凉,居室宜通风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牛仔服饰,夏季不适合穿这种衣物。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至节气民俗篇七

古时候,夏至日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它的隆重程度甚至与端午节不相上下。据说从周代开始,每到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而到了宋代,自夏至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到了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古时不仅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在民间,北方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多求晴,防止涝灾。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地方保留在这一天祭天的习俗。

忌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流传的禁忌,《清嘉录》中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意思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要按时起居,不可以口出诳语,不可以骂人,当然也不可以剃头理发,因为会破运。

忌有雷雨

民间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句话是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所以,在旧时,农家人都祈求夏至不打雷、不下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0027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