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的抑扬顿挫,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音乐需要节拍,演讲也需要节拍,你应该让你的演讲充满节奏感,节奏就是你口头表达进度的度量。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演讲稿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一
中华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沐浴著国学成长,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品味,渐渐悟出其中的妙处。
自牙牙学语之时,父母就抱著我坐在树荫下,诵读“人之初,性本善”,那时的我,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只知道跟著诵读。随著年龄的增长,陆续接触许多唐诗宋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渐渐地我能了解作者的思想了。到初中再读时,便觉得豁然开朗,不禁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
国学改变了我的思想,国学虽是一些古人的言论,所表达的.道理却对今天的我大有帮助。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多少为了名利得失而烦恼的人,放下心头的障碍,安静平和地面对这个世界的纷争。生活的烦琐,点滴的小事由他去吧。草荣草枯,花开花落,都别太在意,何必大动干戈?遇到困难,一笑了之,才好东山再起;遇到悲哀,理智处理,才好直挂云帆;遇到乐事,不要沉溺,才好再度欢快。
“国学”是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会在学习之余停下匆促的脚步,诵读经典,穿越时空,传承文明,走向未来。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二
第一段: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现代人对其认知的不足(200字)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和了解却非常有限。许多人甚至从未接触过国学经典,对其内涵和精髓所知甚少。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也使得人们在应对现代生活中的挑战时缺乏根本的指导和智慧。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国学经典,探寻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融入到当代生活中。
第二段: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智慧的独特魅力(200字)
品读国学经典是一次富有内涵和启发性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读到了《论语》、《道德经》、《孟子》等经典著作,发现了其中体现的深刻智慧。《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告诉我们做人应该以诚信为根本;《道德经》中道家思想的独到见解,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孟子》中的孟子讲述的劝学故事,给予我们坚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这些经典不仅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还使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智慧的独特魅力。
第三段:国学经典对于促进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200字)
国学经典不仅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有助于人们的个人修身养性。品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学到众多的道德准则和处世之道。这些准则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与人相处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通过读书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修养素质,增加自己的胸怀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第四段:国学经典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影响(200字)
国学经典不仅影响个人修养,还对于家庭和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日益复杂,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个人积极的参与和努力。国学经典中强调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是家庭和社会建设的基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经典中汲取智慧,悟出其中的精神实质,并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会提高。
第五段:培养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和持续品读的必要性(200字)
品读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一次经验,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培养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并持续地进行品读。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更好地传递给后代。同时,我们也应该推动国学经典教育的普及,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国学经典的知识和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一个文明和富有智慧的社会贡献力量。
总结: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品读国学经典是增长智慧、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从而改善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品读国学经典不仅对个人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培养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并推动国学经典教育的普及,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三
工 作 安 排
一比赛组织:文科教研组
二,比赛当日工作安排
1,演出时间:4月18日中午2点(暂定)
2,演出地点:学校前院
3,评委:(组长:张成科)
张成科 寇瑞博薛云 周桃平谢佩丽 秦继龙李慈莲 王鑫4,统分:李春怀 刘银强
5,主持:王莉红 陈亚蓉
6,奖品书写:秦怀明任永强
7,舞台设计及指挥调度组:(组长:杨雪峰)
李辉辉路云霞孟晓芳
8,音响组:张有德曹利军
9,新闻报道组:王莉红谢佩丽
10,照相:任刘忠尹俊泉
11,会场秩序及校门外安全:贾斐陈冬冬
12、请校务会成员在评委席后排就坐观看比赛。
13、需要化妆的班级,请于早上放学后在会议室由辅导老师自行化妆。三,参赛要求:
1、参赛队伍以各班为单位,由各班班主任负责本班的节目内容以及日常训练.参赛范围为:小学部四、五年级,初中部七、八年级。
2、奖项设置:比赛设一、二、三名,优秀奖4个。
3、比赛规则:
(1)、参赛节目必须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题。
(2)、音乐伴奏光碟自备,也可以清唱方式进行表演。
4、全体同学必须统一着装。少先队队员必须佩带红领巾,团员必须佩带团徽。
5、比赛结果将根据现场得分情况,在比赛结束当场公布并颁奖。
6、各参赛班级的化妆由各自班级辅导老师负责。
7、没有安排的教师务必跟好自己所带的班级,办公室负责考勤。
龙坝九年制学校文科教研组0 13 –4 – 17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四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对象。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我参加了一门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说受益匪浅。
首先,在课程中我对于国学经典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国学经典则是这个文化底蕴的精华所在。我意识到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通过研究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对于祖国历史、社会及人文的认识。
其次,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课程,我对于经典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国学经典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我在课堂上学习了《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需要不断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受益。同时,学习国学经典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如仁、礼、智等传统价值观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动。
第三,课程中培养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而闻名于世。在国学经典课程中,我们除了学习经典的文字和含义,还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例如,在学习《山水经》时,我们欣赏了一些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领悟到了中国画的独特技法和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这使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另外,课程还让我加深了内心深处对于祖国的热爱。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不仅更加了解了祖国的历史文化,还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悠久。在学习古人的言行举止时,我深感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境界。这些传统价值观和精神风貌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在当代社会应该去继承和弘扬的。因此,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通过这门国学经典课程的学习,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进一步加深对于祖国历史、社会及人文的认识。此外,课程还培养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并让我对于祖国的热爱更加深沉。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于个人精神修养的提升。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传承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五
第一段:介绍国学培训的背景和重要性(150字)
近年来,中国国学教育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往国学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培训不仅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开设国学课程,通过专业的教学和系统的培训,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国学的机会。
第二段:国学培训的内容和学习方法(250字)
国学培训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重要经典的学习,以及古代礼仪、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提高。通过学习和研读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培训注重培养孩子们品格修养,通过吟诵经典、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扣好品德的第一粒扣子。同时,国学培训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业能力,通过解读经典文献,启发孩子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国学培训方法灵活多样,有班课、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段:国学培训给孩子带来的好处(300字)
国学培训不仅能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国学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通过引导孩子们学习、理解和践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国学培训还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业水平。学习古代经典文献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词汇量、提升阅读能力和培养思辨能力,对于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和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国学培训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让他们在欣赏经典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有所收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段:国学培训的不足和解决办法(250字)
然而,国学培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一些培训机构过于注重知识点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思想的培养。此外,国学培训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和趣味性,无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针对这些问题,国学培训机构可以进行改进。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亲近经典、实践经典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段:总结国学培训的价值与意义(250字)
综上所述,国学培训在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道德观、提高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国学培训的重要使命。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国学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通过积极引导,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提高国学培训的效果和满意度,使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受益于国学的智慧和力量。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六
近年来,国学经典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学经典不仅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作为家长,我们深感国学经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国学经典是品德教育的宝库。道德素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素养之一。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例如《弟子规》教导孩子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从小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之心;《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教导孩子待人宽容、爱人如己。我们家长将这些经典化为家庭的辅导材料,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孩子理解其中的道理,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国学经典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文人们崇尚文学,注重修辞和语言的运用,因此,国学经典作为文学的瑰宝,一方面可以赋予孩子们美丽的词藻和优雅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修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例如,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读古诗文,让他们去感悟其中的美、领略其中的意境,并通过讲述和写作的方式,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此外,国学经典对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国学经典以问题呈现,要求读者深思熟虑,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例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一个启发孩子们思考友谊的名句,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其中的深意,让他们明白朋友间的珍贵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这样的讨论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国学经典有助于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是当代社会培养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是在国学经典中,孩子们可以品味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受到时间和历史的熏陶。比如《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道出了付出与奉献的重要性,使孩子们懂得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就;《史记》中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引导孩子们重视学习,了解知识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人生的选择。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总之,国学经典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孩子的品德、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学习和研读国学经典,让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智慧和力量,成为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新一代。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七
一、《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记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德伦理有很高的价值。我在学习《论语》中,深受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的启迪。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给予我很大启迪,告诉我一个人要以德行来为政,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同时我还学到了“温、良、恭、俭、让”的五德,这些德行之道在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大学》
《大学》又名《中庸》为宋代程颢所作,是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中,我学到了“格物致知”的原则。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人要从外界的现象和事物中去发现内在的道理和规律,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能够做到身心合一,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中庸》
《中庸》是孔子的言行之道,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中庸》强调“中和”之道,即“中正平和,沈静而不动,动则必有前定之象”。通过学习《中庸》,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如水,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平和,并且取得更好的成就。
四、《庄子》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通过庄子的思想和理论,提出了诸多与人生关系密切的哲学议题。庄子讲的“无为而治”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下面对事物,不需要刻意去干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为一些微小琐事而焦虑不已,而庄子的理论启发了我,不要太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要善于放下,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获得更高的境界。
五、《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古代战争兵器方面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讲述了兵法之道,还揭示了许多关于领导力和战略性思维的智慧。在学习《孙子兵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勇往直前、灵活变通、思虑周全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交往,我们都需要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结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修养。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中的道理,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八
第一段:引入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200字)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传承。阅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对于当代人来说,忙碌的生活压力让人们追求更多具有内涵和意义的东西,国学经典就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去深入探索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和素养。
第二段:国学经典给予我们的倡议和启迪(200字)
国学经典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智慧总结,它让人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幸福的路上找到了良好的指导。《大学》告诉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明了人生的目标和重要性。《论语》则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做到礼义廉耻。《周易》让我们懂得天人合一,秩序井然。这些经典的倡议和启迪,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方向和准则。
第三段:国学经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00字)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在历史上曾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人才。如今,国学经典也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有力工具。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段:国学经典对个人成长的帮助(300字)
国学经典是培育个人内涵和品质的重要源泉。在阅读经典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做人要有真诚、厚德、宽容和乐观的态度。经典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反省和积极思考。同时,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也能够启迪我们的内心世界,使我们成为更加有情感智慧和细腻情感的人。读国学经典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成为真正有思想的人。
第五段:未来继续推广国学经典的意义和方法(300字)
面对当下大量娱乐化、碎片化的阅读,我们应该努力推广国学经典的阅读。首先,学校应该将国学经典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有系统地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其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国学经典阅读兴趣。家长和社会大众都应该主动地读国学经典,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和启迪。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演绎,让国学经典走进日常生活,增加人们的接触机会。
总结(200字)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阅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阅读经典,我们能够得到宝贵的人生指导和启示,培养自己的素养和人生观。同时,推广国学经典的阅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继续推广国学经典的阅读,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演讲稿篇九
高段:
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4、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
7、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富国》
8、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1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朱子家训》
11、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墨子·亲士》
12、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13、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4、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
——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15、天生我材必有用。
——唐·李白《将进酒》
1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8、努力图树立,庶几终有成!
——宋·欧阳修《勉刘申》
19、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
——《陆九渊集·象山语录下》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三十三章
21、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22、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23、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
——《韩非子·解老》
24、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孟子·离娄下》
25、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
——《文子·自然》
26、何谓之知?先言而后当。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27、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
——汉·王充《论衡·辨崇》
28、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
中 段: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德经》六十三章
2、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
3、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不苟》
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
5、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礼记·表记》
6、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7、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左传·昭公八年》
8、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9、四海之广,不患无贤,而患在信用之不至尔。
——宋·包拯《请录用杨紘等》
10、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
——《礼记·祭义》
1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论语·乡党》
12、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13、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礼记·乐记》
14、贳酒邻里睦,曝衣场圃喧。
——唐·卢纶《送夏侯校书归华阴别墅》
15、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
——《礼记·仲尼燕居》
16、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礼记·曲礼上》
17、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18、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周易·系辞下》
19、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
——三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20、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21、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庄子·知北游》
2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23、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宋·郭熙《山水画论》(引自《宣和画谱·山水二》)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知北游》
25、(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27、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礼记·王制》
28、乡党之间,观其信诚。——《逸周书·官人解》
低 段:
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5、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 上》
6、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7、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
——《正传·僖公二十八年》
8、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 上》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论语·学而》
10、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3、夫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1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7、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
——宋·朱熹《朱子语类·学而篇上》
1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19、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尚书·无逸》
20、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孟子·滕文公下》
21、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喜采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22、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23、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
24、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国学·鲁语下》
25、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汉·张衡《应闲》
26、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清·朱用纯《朱子家训》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71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