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音乐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一
以往的音乐教学,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无形之中,教师的教法也形成了一定的死套路。主要以教会学生课本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仅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威。而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等。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
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二)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而新《课标》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年级音乐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二
1.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为歌曲创编律动。
(一)引入。
复习歌曲《爱唱歌的小杜鹃》
(二)新授。
1.练习歌曲《快乐宝贝》
2.请同学领唱
3.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创编活动。
1.谈话
师:歌曲中唱到的快乐宝贝是谁呀?
师:谁来说说你的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2.创编律动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快乐,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尽情展现我们快乐的生活吧!
生: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三年级音乐课程教案及反思篇三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通过自我的不断反思,探索出解决音乐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二、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四、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
三年级音乐课程教案及反思篇四
律动:《跟我一起动一动》
一、
教学
目标:1.以动作体会音乐的结构。
2.
二、方法提示:
律动活动属于音乐教学内容。律动和舞蹈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表现”的不同。律动表现的是节奏、曲式、旋律、调性、和声等。音乐元素,而舞蹈更多的是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律动教学形成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用身体表现和感受音乐。
三、
主题锻炼:通过律动活动锻炼孩子对音乐的感受。与之对应的多元理论为: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
四、律动:
引子
a
b
a
c
a’
结尾
动作提示:图1(a)
图2(b)
图3(a)
图4(c)
图5(a)
音乐想像力:《火车来了》+《这是我的家》+《认识do》
1、能正确的回应音乐中休止的部分。
2、能辨认琴键上的黑白两色键,琴键的一组键的组成。
3、认识do在琴键上的位置
二、方法提示:
在相应的教学重点给以回应,使小朋友对重点地方会有更深的印象,这种手段在教学中也常常用到,我们在本课中会结合动作与声音,把这个音乐的重点突出出来。
三、准备教具:
纸键盘、多媒体软件(火车来了、这是我的家、五线谱里的故事——《小鹿芮卡》)
四、主体提炼:
通过动作、声音的结合,使孩子们正确认识休止和do的键盘位置,在活动中,休止处的回应,使重点更加突出。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之对应的多元理论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教学过程:
1)老师请孩子们想想都见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2)请小朋友们说说火车是什么样的? 火车叫声是什么?
6)请小朋友站成纵队“火车形状”,老师做车头。图1
7)“火车司机”(老师)告诉小朋友:大家一起坐火车去拜访好朋友“芮卡”,让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同去“小鹿芮卡”的家。
图2
9)让小朋友分组自己做火车活动,老师在琴键上按动两个黑键配合“嘟嘟”声。10)师:我刚才按动的是那个琴键,小朋友们再仔细看看。
索一下,这样设问,可以使孩子注意到老师再次弹奏的琴键,也可以让孩子们比比看谁看得清老师谈的那个键,这样一来也会是小朋友的专注力得以锻炼)11)师:那个小朋友像老师一样给音乐里配上“嘟嘟”声。
老师也可在音乐休止处,回应小动物造型或生活中的动作、打击乐器的声音等。
我是小小演奏家:《猫咪的晚餐》
(此课例可分解开来完成,如第一节课让孩子学会节奏型;第二节课学会唱名,第三节课学会弹奏)。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唱名do
并认识do在键盘上的位置。
2、学习节奏型,并能在相应的位置上作出回应
3、音乐故事的表演
4、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身体协调能力。
二、方法提示
x x x 0 又是这期课程的重点,因此本课要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这一节奏型。
三、准备教具
橡皮泥、彩色音筒(do)、多媒体软件
四、主题提炼
通过游戏的形式融入节奏型,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感受节奏的稳定性。同时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控制能力,而且对音筒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之相对应的多元理论方面为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五、过程
1、老师问小朋友都吃过鱼吗?小朋友家准做的鱼好吃,鱼在哪里?谁见过钓鱼等问题。
2、请小朋友们讨论探索钓鱼的方法。
3、给小朋友讲《猫咪的晚餐》的故事。
4、给小朋友橡皮泥,让孩子们用橡皮泥做鱼。
钓”开始抬起胳膊甩三下杆
图1
图2
④(do do do)时,用音筒敲击地板,嘴里念白“钓 钓 钓”然后,休止时提鱼杆。
图3:
作业:让孩子们做涂色游戏认识巩固“do”音在键盘上的位置。
儿歌唱呀唱——一级(上)
小青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青蛙与蝌蚪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作熟悉歌词
3、让小朋友们联想蝌蚪就是快乐的音符
4、让小朋友自由表达歌曲活泼快乐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
青蛙与蝌蚪的卡片,线谱板或线谱毯
(建议:也可在音乐教室地板上贴上五线表示)
四、主题提炼:
通过动作、语言进行歌曲的学习与体验,还有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与本节相对应的多元智能理论有:语言智能、数字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五、教学过程:
1、给小朋友讲授《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拿出卡片让孩子们指认哪是小蝌蚪,哪是小蝌蚪的妈妈
3、小蝌蚪与青蛙妈妈有什么区别?
(提示:颜色、大小、形状、有无尾巴等,让孩子们进行描述,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4、让小朋友认识音符的形状并与蝌蚪比较,其形状的相同于不同,并在老师的指引下放在“线”和“间”上。
5、老师读歌词,让小朋友说出小青蛙在做什么?
6、让小朋友跟老师有节奏的读歌词,一边读老师一边代领小朋友做动作。
荷叶上,排排坐 图1
小青蛙,爱唱歌 图2
呱呱呱,咯咯咯 图3
它们在上音乐课 图4
7、打开软件,播放动画,跟音乐在教室做动作。
8、跟音乐一边做动作一边演唱。
附故事:《猫咪的晚餐》
小猫咪玩儿了一整天,感觉又累又饿。回家的路上,小猫咪饿得实在走不动了,便一屁股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歇息起来。
小猫咪往河里一看:咦?有许多鱼!“真是太好了!”小猫咪急忙找来一根长长的树枝,做成了一根钓鱼竿,然后坐在小河边钓起鱼来。
小猫咪耐心地等啊等啊,可是,眼见天快黑了,就是不见鱼上钩。“有办法了!”小猫咪很快从地下挖出一只蚯蚓,挂在鱼钩上。这一招果然管用,河里的小鱼们见到蚯蚓,纷纷向这边游来。其中一条小黄鱼游得最快,一口就把蚯蚓吞了进去。可是,小黄鱼的嘴巴被鱼钩紧紧地钩住了,怎么也挣脱不掉。被小猫咪很顺利的从水里钓上了岸。
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灵活运用。如教学中教师没有类似教具,可用其他现有物品代替。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5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