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将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读后感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对书籍的理解,形成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一
是在“一个人的书房”这个电台里偶然听到的这本书,起初以为是一本小说,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安妮真实的日记。
很哑然这个天真的小女孩最后还是没有逃过德军毒杀的命运,当在豆瓣上看到她不到16岁便死亡时,很心酸。于是,我又重听了一遍。
带着这种感想再次听,感受完全不一样。我很惊叹一个14岁的女孩居然能如此条理清晰记录自己的生活,能完整的分析自己,甚至能精准的判断战争的局势。
犹太人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是很好的,从日记中透露出来父亲给安妮推荐的书单,速记课,以及多门语言,甚至讨厌的合租太太,在煮豆子时也在翻看荷兰语言书籍,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的民族。再反观中国,大都以电视剧,麻将娱乐生活,连我自己看书也很少。犹太民族值得我学习。
我一直比较希特勒,认为从一穷二白到差点控制整个欧洲,厉害无敌,尤其是听闻每次他的演讲令人热血沸腾,一心参军,更是崇拜无比。所以对于他对犹太人的疯狂并无多大反感。但从一个小女孩视野来看整个屠杀,便清晰触碰他的恐惧无望。任何生命都应该杯尊敬。
最后,真的跟敬佩这个天真,带点任性的小女孩。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二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三
安妮·弗拉克是个犹太少女,他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经营这一家公司,一家四口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
1933年法西斯政权执政以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生日,他受到了一个礼物是一本日记。这是德国法西斯已经侵占拉荷兰。为了避免遭受警察的逮捕和屠杀,安妮的父亲带着一家人,躲进拉公司大楼的一间隐秘的房屋。
安妮。在与世隔绝的密室里度过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时间,没有享受到花季的幸福,快乐,只有日记本陪伴着她。她向他诉说心中苦闷,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描写各种感受和幸福。她衣少女特有的青春和语言,记录了成长中的困惑和好奇以及青春的萌动和期待。同时,她以勇敢的笔墨,控诉了法西斯邪恶的战争,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种族歧视,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安妮对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扭曲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现在,我阅读《安妮日记》中不但可以阅读到历史,战争,种族迫害,还可以读到期盼,成长与困惑最重要的是,我能从中感悟到安妮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放弃和屈服。
我还要学习安妮善于思考,认真反省自己,看清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的精神。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四
《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写的,讲的是安妮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为了躲避德国警察的追捕,躲进了父亲的办公室,于是他们开始了两年之久的“密室”生活。后来,凡·达思一家和杜塞尔也搬了进来。
而中间让我欣慰的是,当安妮的爸爸妈妈在唉声叹气时,安妮却一笑而过。因为她很乐观,之所以乐观,才会一笑而过。当时他们的生活十分受限制:走路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出还要早睡晚起……但是安妮却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每一件事。
由此可见,乐观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如果安妮不乐观,她就会像其他家人一样被笼罩在悲伤之网下。所以我喜欢安妮,因为我有时很悲观地看待事情,悲观和乐观像两面镜子,一面能照出事物的美好,另一面却只能照出事物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去看待一件事情,何不想着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就比如文中的安妮,她虽然听到家人在埋怨眼瞎的生活,但是,她却不把这当回事儿。我仿佛听见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中大声地呐喊。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五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六
战争,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名词,每一场战争,战场上的黄土下就会掩埋无数的之灵,那死神的滞留之地。因为它,带给人类的将是国破家亡的悲剧。
在德国法兰克福市曾有一个犹太少女,叫安妮弗兰克,她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纳粹兴起之后,对犹太名族进行迫害。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由于环境所迫,躲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中,只是一个与私人办公室相通的实验室,后来长期闲置,渐渐被人淡忘。从此,她就与凡丹先生一家,杜瑟尔先生在密室中生活。
安妮把所有发生地事情都记叙在她的日记本理,这本日记是安妮13岁生日时,她受到的其中一个生日礼物。
从此安妮使以它为友,倾诉了一个在战乱中生活得少女的心声,并且她为自己的日记取了一个名字吉蒂。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七
安妮日记是老师推荐给我读的一本书,我在假期间阅读了这本的书,读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
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碎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可能喷发,愤怒·绝望·恐惧·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加油吧!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八
我是一个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女孩,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中曾特写过战争,而我暑假读完的第二本书——《安妮。
日记。
》也是有关战争的。
它是由一名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写的。这本书记载着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7月21日之间的66件事,从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便收到了盖世太保给玛戈特(安妮姐姐)的传票,这使安妮一家不得不开始密室生活……安妮曾多次在日记中提到她渴望的蓝图:“很久都没看到这么明媚的阳光了,湛蓝色的天空是那么宁静,迎面吹来的微风是多么凉爽宜人,就连窗台前的小树也努力地伸展着枝丫……”和“我渴望放学后迎着风,在草地上飞快地骑车;我渴望舞池里有灵活优雅的舞步,每个人都陶醉的表情;我渴望有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都是我的一个个梦,一个个中国梦,一个个值得大家关心的中国梦!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九
因为安妮是犹太人,就整天躲在后屋里不敢出门,若稍不小心,就会被人盯上。他们做事还要轻手轻脚的,生怕弄出什么声音被人发现。他们有许多好朋友,时常会给安妮带一些小礼物。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许多礼物,最让她喜爱的就是她的日记本,她还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吉蒂!
安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吉蒂写信,向吉蒂诉说她的一切不幸,在后屋里发生的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事情。后屋里他们所有人都很团结,从不为一些小事而争吵。安妮告诉吉蒂她害怕,害怕有一天她们会遭遇不幸;安妮渴望,她渴望和平、人性、安宁!每当安妮看到一批批同胞被盖世太保抓走,就会引起她心中的愤怒与痛恨。她痛恨战争,是战争使她失去了一切,甚至于她的自由!
在后屋有时还会遭遇盗贼的偷窃,这时男人们就纷纷下楼查看,女人们则在楼上不安地等待,等知道安全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夜晚有时还会受到炮弹的轰炸,一听到轰炸声安妮就光着脚抱着枕头哭喊着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去,因为对她来说除了那里她别无去处!
有些时候因为憋闷,安妮真的想大哭一场,可是她不能,她只能从这间屋子踱到另一间屋子。为了发泄,她只能去找彼得,与彼得互诉苦衷,只有这样她才会快乐一些。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里,安妮竟说”一个快乐的人会使别人也快乐,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不会被苦难压垮。“说出这些话的安妮,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在草地上自由的奔跑啊!
当形势好一些的时候,安妮就日日盼望能够重回校园,与伙伴们共同玩耍。安妮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她渴望自由、渴望友情、渴望独处,但这些渴望,善良、美丽、可爱的安妮都无法得到。
1944年安妮以及8名藏在后屋的犹太人统统被英军带走,分散到各个集中营。1945年,安妮死于3月初,而就在同年4月12日,英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藏匿的8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
可怜的安妮,如果当时没有战争,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生活得很快乐呢?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如果世间没有战争该多么的美好啊!!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真的很难想象,当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为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文中有一段曾写道“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段艰辛的事情当作我日记的材料。”安妮虽然恐惧,但她不放弃,而是把逆境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见她的精神家园是丰硕的,富有的。
再看看我们自己,从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们就好似一个美丽的泡泡,尽管耀眼夺目,但却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随时可能破碎。因此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但相对于经历战争痛苦的安妮,我们所谓的“逆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难都勇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因为,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永远快乐的女孩;一个面对逆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激励着我们冲出逆境!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安妮,记录下她生活的一点一滴,听起来像梦魇,但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或许该说这本日记,是陪伴着安妮成长的一件不会消逝的物品,亦是一本让读者在看了后,会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的日记。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我很热衷于世界名著。后来品德书里有《安妮日记》资料,我便顺便把《安妮日记》找来读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没什么感觉。唯一的感触也就是觉得,安妮是个很朴素很认真的女孩,她偶尔受了委屈,也能默默地忍着,但面对自己觉得不正确的现象就会勇敢地反驳。我认为安妮是个很不错的少女。尽管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但也正好反映了一个花季少女的倔强、纯真与可爱。而在搬进密室后,她变得更加成熟了。当然,这是后话。
后来继承自己奇怪的读书习惯,直接翻了结尾。看到“后记”,我简直是义愤填膺,气愤不已。在当时纳粹的侵略下,住在密室里的8人,7人死于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监狱等。而那几位帮助密室住户的几个好心人,也被加害,或是心力交瘁而死去。安妮执着的立场,认真的叙述,尽管只是一本普通的日记,但还是深深感动了我。
“生活最真实的就是背叛。”没有谁背叛了犹太人,他们却被命运所背弃。安妮心中所向往的正义、公平之所以是一个奢望,终究在于这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在当时的世界,公平啦、正直啦,即使有人怀着这样的情感,但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犹太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可惜智慧无法改变命运,这正可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既然如此,所谓的正直有从何而来呢?因为血统而被杀,因为言行而被杀,因为反抗而被杀——这就是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和无奈。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还是战争罢了,还是野心罢了。
我所庆幸的是,那样一个被权利和战争所左右的年代结束了。在安妮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不公平,假如安妮能够看到这一切,该是多么美好。我静静地沉思着。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二
常常有犹太人被抓,有时会看到火光,有时会听到枪声,还有时会发生袭击。
连安妮一共有8个藏匿者,是安妮、安妮的爸爸、安妮的'妈妈、范丹先生、范丹太太、玛戈特、彼得,他们在1944年8月4日上午10点至10点30分之间被捕,没过多久,库格勒和克莱曼也被捕了,只有米普和贝普没有捕到(这些是我从后记中知道的)。
最后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把安妮的日记编成了《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中另我最感人的一段是:安妮生前曾经说过:“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她的愿望实现了。这个坚强的犹太小姑娘同她的作品一起长存不朽。
我相信,大家读完以后也会觉得安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三
安妮日记读后感xx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安妮日记读后感xx年的年轻生命,却正如她日记里写的那样“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做到了,用她的心记录了仿佛发生在一个美丽天使身上的故事。记住了一个天使一样的少女,踏着凡间的尘埃,抚摸着战争的伤口,在痛苦和绝望的世界里种下星星点点的种子,漫浸希望的火种,灌注勃发的力量,储蓄着对于光明、和平的一切美好设想,对于未来世界的无限展望和期许。静静地躺在那本泛黄的日记里,淌在后人对于这段岁月无尽的沉思里。
读完了全本书,我有很多的感叹,为这个美丽感性的女孩。同时也深深触动了内心的和平,珍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祈求和平。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四
安妮日记中的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个公司的密室里。她收到一本笔记本,安妮就把它当作笔记本了。
在密室里,他们每天的早餐是干面包和咖啡的代用品,午餐不是菠菜就是土豆,晚餐就吃黄油加蔬菜。每天都带着德国人随时来袭击的'忐忑心情。他们简直像生活在地狱之中。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和安妮当时的处境相比,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担心衣食住行。
安妮在这么糟糕的环境下也坚持写日记,我们和她相比更加要好好学习。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五
起初知道安妮宝贝是在报纸见到介绍她的文章,然后在榕树下看了对她作品的简介《绝望的歌行感受安妮宝贝》,最后在逛书店时,买了一本她的书,里面收集了她的成名作《告别薇安》和《瞬间空白》、《七月和安生》等作品,看后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虽然现在对网络文学的非议还很多,网络作家就如满天闪烁的星辰,大多已象流星般划过,但显然,对于安妮宝贝的作品依然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有人说她的作品情节雷同,人物似曾相识,表现得相当阴郁与灰暗,甚至令人晚上看了睡不着觉。我却恰恰相反。记得那天晚上静静地看那本书,慢慢地一页一页地看,简直是不舍得看太快,有时还会停下来,作一些所谓的思索,也是为了歇息。然后,狂乱不知所措的心仿佛得到了引导和安慰,渐渐得到了平息。那天晚上我睡得出奇的好,一直不容易平静的思绪仿似沉淀了,几乎没多想什么就很安然地入眠了。
也许,是因为我在真正接触安妮宝贝的文字时,刚好有着太多因网络而起的、杂乱无章的思绪无法理清。无法言说的种种感受,却在安妮宝贝的文字中找到了合适的表达形式。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过,就是:一个穷得没有鞋子穿的小男孩,深感委屈地哭泣和抱怨,直到他在路上遇上另一个没有双脚的人。我看安妮宝贝的文字得到的一种感觉便是自己就象故事中的小孩一般,很奇怪。
也许有孤单,有寂寞,有不快乐,有难受,有伤心,有无奈,可是,这又怎么样?茫茫人海中,不只我一个人这样。在安妮宝贝的文字中,我触摸到了这种自己无法表达清楚的感受,而且,我还知道,有很多的人有着同样的感受,安妮的文字曾风靡一时就是明证。
换一句话说,或许每一个人都有孤独感,强烈程度不同,激发的原因不同,但大可不必自怨自艾,因为世间上这样的人不会少。正是想到了这一点,除去了一段时期以来束缚心灵的枷锁,人也感觉轻快了。即使不是完全解脱,也算有所收获。就如晴天阴天刮风下雨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一般,人们的心灵总也有被乌云遮盖的时候,要努力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自己一个艳阳天。在我,看安妮宝贝的文字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六
她还写道:“我抬头仰望天空,期望着世界将会改变,困难会有尽头,这场残酷的战争也会告终,和平与安宁会重新降临。我执着地维护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的理想!”真的很难想象,安妮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每天面对随时被发现的恐惧,面对死亡的恐惧,但她不放弃,而是把逆境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在关进密室一年半后,安妮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理想。她有写作才能,希望在战后成为一名记者或作家,她希望这些写于密室里的故事能够公开发表。但盖世太保发现了他们并逮捕了密室里的躲藏者,把他们送往集中营。安妮妈妈因饥寒交迫死亡,安妮和姐姐先后病亡。她没能看到日记公开发表的那一刻。在安妮病亡后的一个月她所在的集中营获得解放,但安妮没能等到这一天,唯一得以生还的是安妮的父亲。
图片。
然而,历史总是会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的。被盖世太保抓走后,在同一幢楼里工作的两个秘书,梅爱朴和爱丽,沃森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于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梅爱朴的写字台里,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后,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吉斯便将这批日记交给了安妮的父亲。安妮的父亲最终完成了女儿的夙愿,以书的形式出版了日记。安妮的日记最终从1947年出版荷兰语版本之后,这本书成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它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的总印数达到了近3000万册,成为“感动世界的日记”。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读完这部书后的感想,涌到心头中的是德国对犹太人以及安妮.弗兰克一家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对德国法西斯用残酷手段迫害犹太人行为的愤怒,不解。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我为安妮残酷的厄运悄然泪下。更被她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态度,永远满怀着理想、身处险境不气馁、不屈服的精神而感动。当我合上《安妮日记》这本书,我为安妮的悲惨命运而惋惜,我痛恨战争,痛恨侵略者。
小学读后感安妮日记读后感篇十七
安妮-弗兰克是一名犹太人,生活在荷兰,他是一个活泼可爱,性子急的姑娘,在11岁那年,得到了一个生日礼物—日记本,从此变开始了写日记的生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安妮一家因为德国人疯狂的迫害犹太人,所以躲进了父亲公司的一间密室,和他们一起躲进密室的还有达尔恩一家和杜萨尔先生。
安妮从她的日记本里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以及安妮的爱情。在密室里的生活是没有头的,知道大战结束。在密室里他们几乎光抱怨,吵架,同时时刻也要提高警惕,晚上8点以后不能发出一点声音,白天讲话也不能大声,所以在密室里的生活很是痛苦难受。
安妮非常爱彼得-达尔恩,渴望与他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里,他们两个相处的非常好,可一开始安妮又不肯表白,所以安妮把小甜蜜全部写在了日记上。
密室里不可能每一天都有着充足的食物,一开始他们还有黄油、糖、草莓酱、土豆-------,后来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只有些烂土豆、烂莴苣,或者是大豆、豆荚、炖草莓、煮草莓、煎草莓,食物非常单一,生活越来越困难。
终于,在安妮15-16岁时,由于有人告发,他们被抓紧了集中营,几个月后安妮得了伤寒,离开了人世。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他整理且出版了安妮的日记,所以才有了《安妮的日记》。
安妮,想起世界大战,就想起了安妮。安妮至今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日记,也影响了全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想,安妮那么努力学习,努力写日记,我们现在的生活要比她好100倍,我们不用像安妮一样东躲西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41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