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12:11
2023年沪科版九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6-06 16:12:1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课件篇一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板书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课件篇二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小黑板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1、练习一的第3、4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厘米

43毫米+17毫米=()毫米

4分米=()厘米=()毫米

60米=()厘米

22分米+8分米=()分米=()米

30厘米=()毫米

90毫米=()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题练习。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课件篇三

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练结合。

多媒体。

一、谈话引入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9253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