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7、读范文可以开阔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学习他人。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谈、提高协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怎样读好课文,做到感情真挚。
让学生情景表演,综合应用语文,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生如何与别人谈论天气。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并通过课外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谈了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写雪的文章。板书:第一场雪。
这是峻青爷爷写的,写于1962年,(板书:峻青1962)注意:问题就出在这个年代上,这三年是什么年代?你们听说过没有?1960到1962年我国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农业歉收,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叫做“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冬天,作家看到了这么一场预兆着丰年的大雪,非常高兴,写下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来读,你们看着文章,想一想他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那些内容。
师读课文。学生听,思考。
二、学生回答理清文路。
师问:课文的写作顺序什么?写了那些内容?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课文结构)。
三、创设情景培养说话。
咱们先来看雪前的天气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当时人们一定都注意到了,人们想没想到要下雪了?希望不希望下雪呢?试着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谈论天气,根据你从文中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出示对话:
小王:兄弟,你还别说,这天气预报还真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李:可不是,你看前几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就是,你看今天,这天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李:是呀,你看今天,这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
小李:……。
表演的真好,眼看一场瑞雪就要从天而降了,那雪到底下了没有?下的大吗?人们的心情?作家看到这场大雪想到了很多,人们一定也会由这场雪产生很多联想。他们在一起又会怎么谈论这场雪?请你根据你从文章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出示对话:
孙子:爷爷,这雪可下的真大呀!
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子:不就是一场雪吗?人们为什么那么高兴?
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
孙子:……。
真不错,刚才我们表演了两段对话,它是那两部分的内容?(雪前、联想)。
那谁能总结一下雪前这部分的情况。抓主要词语。
联想部分:
板书:寒风凛冽天骤变。
更喜瑞雪兆丰年。
四、以读代讲体会感悟。
这场雪到底下的怎么样?雪后的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欣赏课件。
雪下的大不大?雪景美不美?
那一部分写出了雪大?(雪中)。
这一部分是写下雪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写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写?(时间顺序)。
学生找,老师引导。
“冬天的………”
想一想,这句话以前写什么时候?(白天)以后呢?(晚上)。
白天雪的特点一个字:“大”
谁能通过读给我下一场大雪?(指导朗读)。
这是下雪的前半段,白天雪下的很大,到了晚上还能看见吗?晚上怎么办?手势(听)。
生说“听”真富有诗意“听雪”好!
那晚上听雪有什么特点?一个字“静”
既然是静,那就一定要读出静,用轻重两种方法读,指导读出“静”。
既然是这么静的,为什么还要搞出那么多声音来呢?(指导用反衬的写作手法)。
静中微响更觉其静。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通过看雪、听雪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村雪夜图”,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板书:山村夜静(听)雪漫天(看)。
课文中同样有一句话,抓住这关键的一句话,你马上会明白?学生找。
这句话是怎么写?(总写、概括写)。
以后呢?(具体写、细致写)后面写了三个细节,引导学生分别说出:银条、雪球、彩虹、
写了银条、雪球、彩虹、三个细节。读的时候,写整体的句子要读的壮阔一些,雄壮些(范读)后面就要读的细腻一些(范读)。
学生练习读课文。
男女分组读老师指导。
这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那是个怎样的世界?还可以说成怎样的世界?
学生回答。
引导板书:粉妆玉砌。
这样的美景中人们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人欢笑。
指导读出高兴。
出示读书歌:
读书做到有感情,
讲说语气要记清。
体会作者心中想,
设身处地入情境。
轻重缓急要分清,
抑扬顿挫要分明。
下面你们就用这个秘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课。
指名读。
读的不错,现在来看看老师的板书,象什么?写什么的诗?
读一读。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古人写雪的名句:
出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
探究活动。
学会求异思维。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求同思维是寻求唯一的一种答案,而求异思维是在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像杯子有什么作用?芳芳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喝。圆圆说:杯子可以装上热水当作简易熨斗用,杯子也是工艺品。显然,芳芳的回答只局限于杯子是盛液体的工具,属于求同思维。而圆圆却指出了杯子的几种特殊用途,属于求异思维的范围。
下一看,有胃病的人为什么总到眼科医院去呢?似乎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求异思维方式寻求这个答案,却并不难。
你能用求异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吗?
答案:
休漠的朋友去眼科医院上班。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人教版)第19课:《第一场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雪景录像。
授课类型:精读课。
教学特色: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主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你们喜欢雪吗?大家对下雪时的情景一定非常熟悉,谁愿意说说你印象中下雪时的情景?(生简要描述)。
(点评:通过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导入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的兴趣。)。
师:从你们对雪的印象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对我们北方的雪的喜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哪儿的雪呢?(胶东半岛),那么让我们现在就随着作者峻青一起走进胶东半岛40多年前的那[指板书,生齐读课题]——“第一场雪”
[初读感知]。
(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对课文有点认识了吗?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点认识了吗?(生:有)。
师:那么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要有深入的认识,你们还需要进一步读书。请你们快速地再读一遍课文,继续考虑一下。
(生自读0.5-1分钟)。
(生汇报,师相继板书:)。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语法]。
师:在我们进一步读书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抓住修辞方法;把心放到文中设身处地去读……)。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提升是很重要的环节,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感受和品悟课文的途径,通过调动已有经验,使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符合课标中提出的“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师:下面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书,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来了解第一场雪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提示你,读书时可以勾勾画画,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3-4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希望你们相互之间会有些启发。(2-3分钟)。
(读书汇报)。
雪前:天气变化快,骤然。
雪中:又大、又急、又猛,鹅毛般飘落(看到的,听到的)。
(略)。
雪后:
生:我觉得非常美。松树上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爱,非常动人,非常的美,到处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想粉妆玉砌是怎样的画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读。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师:他想得跟你一样吗?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生:读课文。
师:你读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丰富啊!
(点评:师生在这一部分对话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
师: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千树万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读出美来。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朗读比赛,开始读。
生读。
师:朗读比赛现在开始,谁来参加比赛,谁先开始。
两个同学比赛读。
师:他们朗读你们别闲着,一会当评委,给他们评评。
生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他们读的停顿时间不够。
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有力。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不错,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行不行?
生:行!
生齐读。
师:告诉老师你读这句心情怎么样?
生:很兴奋。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要读出喜悦。
生:我觉得彩虹应该读得重一些。
生:读得轻和读得重是两种不同的美,读得轻都读出轻飘飘的美,读得重是雪落时的那种美,但都是美的。
生读。
(点评:理解体会雪的特点,及作者的写法,在理解同时指导朗读,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师:这么大、这么美的雪景,你们想看一看吗?(示录像)。
师:他想到了什么?你现在知道了吗?说说看:(生简要谈:“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丰收、瑞雪兆丰年……)。
(点评:这一部分的读,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景物特点及课文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水到渠成。)。
歌:我爱你,胶东的雪,
飘飘洒洒,满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
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
你用生命融进土地哟,
滋润着山村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胶东的雪,胶东的雪。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课虽完,但意未尽,如果你喜欢这篇课文,请你课后再去仔细品味这篇文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下课!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和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粉妆玉砌、瑞雪兆丰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喜悦之情。初步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写出了这一场雪的哪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构想:
先布置预习,再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结果,解决问题,最后欣赏平时积累的有关于描写雪景的段落。学生可充当小导游,介绍雪后美景。
教学准备。
积累有关于描写雪景的词句段、雪景录象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感受雪景的美,并能感情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雪,它美在哪里?今天,我们来学习峻青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小黑板,点名汇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共同纠正读音。记住字形。
2、开火车按自然段初读课文。
3、读后请大家结合预习课文的情况,说说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以往教学情况和学生心理,一般说,学生对课文中“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最感兴趣。因势利导先学习这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场雪下得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
2、在书上找一找,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场雪下得很大?
(1)注意指导学生突出理解“鹅毛般”、“一会儿”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鹅毛般”读成重音;“一会儿”可读快些。)。
3、同学们,下雪与下雨不同,没有声响。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又写“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雪下得大,并指导学生在讨论后朗读这两句。)。
4、按照刚才的学习要求,请大家把第三自然段完整地轻声读一读。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请1—2人有感情地朗读。)。
5、这场雪下得真大啊!刚才我们一起学的是下雪时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雪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后引导学生说说又从哪里看出这场雪下得真大、真美。(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好大”、“全都罩上”、“挂满”、“堆满”等词语。)。
6、我们来看看这一句:“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里作者连用了两个感叹号。想一想,作者当时看到这雪景是什么感觉?(作者内心充满了惊叹、赞美,脱口而出。)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重音,要表达出惊叹、赞美、欣喜之情。)。
7、再想想,作者在赞美、惊叹什么?(让学生在轻声朗读中学习体会。)。
8、谁能把第四、五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请几个学生起来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抄写本课生字词。难写的可多写几遍。
大
(静)美。
快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谈自己的感受,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2、能背诵的,把你喜欢的部分背给大家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同学们,想想看,如果由你来写这《第一场雪》,光写“雪中,雪后”完整吗?你认为还应该写些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2、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怎样写“下雪之前”的。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骤然变冷”以及“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
3、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理解“瑞雪兆丰年”、“及时”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
4、要求学生把全课轻声朗读一遍。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读给大家听。
5、继续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1)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板书:赞美喜悦)。
(2)还从哪儿能看出作者看到这场雪心里很高兴?(板书:瑞雪兆丰年)。
6、谁能照着板书总结一下这篇课文。
7、课文为什么以“第一场雪”为题?为什么不以“雪”或者“一场雪”为题?
8、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
9、介绍背景。
10、你喜欢这场雪吗?带着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片段欣赏。
投影:学生抄词抄句本上的描写雪景的片段。同学一起欣赏。
1、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从报刊、书籍中或上网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大、美)。
赞美瑞雪兆丰年。
课后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和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粉妆玉砌、瑞雪兆丰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喜悦之情。初步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写出了这一场雪的哪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构想:
先布置预习,再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结果,解决问题,最后欣赏平时积累的有关于描写雪景的段落。学生可充当小导游,介绍雪后美景。
教学准备。
积累有关于描写雪景的词句段、雪景录象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感受雪景的美,并能感情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雪,它美在哪里?今天,我们来学习峻青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小黑板,点名汇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共同纠正读音。记住字形。
2、开火车按自然段初读课文。
3、读后请大家结合预习课文的情况,说说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以往教学情况和学生心理,一般说,学生对课文中“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最感兴趣。因势利导先学习这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场雪下得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
2、在书上找一找,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场雪下得很大?
(1)注意指导学生突出理解“鹅毛般”、“一会儿”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鹅毛般”读成重音;“一会儿”可读快些。)。
3、同学们,下雪与下雨不同,没有声响。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又写“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雪下得大,并指导学生在讨论后朗读这两句。)。
4、按照刚才的学习要求,请大家把第三自然段完整地轻声读一读。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请1—2人有感情地朗读。)。
5、这场雪下得真大啊!刚才我们一起学的是下雪时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雪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后引导学生说说又从哪里看出这场雪下得真大、真美。(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好大”、“全都罩上”、“挂满”、“堆满”等词语。)。
6、我们来看看这一句:“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里作者连用了两个感叹号。想一想,作者当时看到这雪景是什么感觉?(作者内心充满了惊叹、赞美,脱口而出。)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重音,要表达出惊叹、赞美、欣喜之情。)。
7、再想想,作者在赞美、惊叹什么?(让学生在轻声朗读中学习体会。)。
8、谁能把第四、五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请几个学生起来朗读。)。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抄写本课生字词。难写的可多写几遍。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八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生:第二种。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生:“虚”一点。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生:明年。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把全文好好读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学)你起来给推荐四个同学。谁善于读出天气剧烈变化,找一个。(学生推荐)谁读描写下雪能读好?(学生推荐)谁描写雪景读得好?(学生推荐)谁读最后一段?(推荐的学生指着自己说“我”)(笑声)啊!你自荐。他说“我”!好,好。就你们四位来读,一个接一个,开始。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读了。(对没有读得上的第四个同学)对不起!(笑声)。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生:一首诗。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生读板书)。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师:下课。(掌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
本节课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2、雪下得大。3、雪后景美。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
(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主要围绕预防电信诈骗、预防溺水、消防安全、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防欺凌教育、远离烟花爆竹和不携带管制刀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们在生活中时时都受到父母家人和老师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一)个人行为安全。
1.远离烟花爆竹。2.不携带管制刀。3.不轻信和传播电信网络谣言。4.不欺凌他人。
(二)消防安全。
1.提出问题讨论: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
2、根据讨论,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
(三)防溺水。
观看因游泳、钓鱼、玩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要求学生不能私自到河滩、水库滑冰。
(四)防校园暴力。
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若存在分歧、矛盾要及时化解,不要心存怨恨。若发现对方寻衅滋事应及时向有关老师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
(五)食品卫生安全。
住校人员一律在校内就餐,外出购物时一定要检查购买食品是否存有质量问题,对来路不明有卫生问题的食品不要购买,发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要及时上报,饮食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六)体育运动安全。
在体育运动中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和调度,不可私自活动或打闹。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认真听讲,在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加口强保护意识。在做器械运动时要检查好器械是否存有安全隐患问题。
(七)交通安全。
1.道路、交通。2.交通安全。3.交通法规。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5.看图识标志。
课堂小结。
师:刚才的同学都很聪明,对安全知识也掌握得很多。下面我们来朗读安全警句:
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别乱跑,十字路口看信号。上下楼梯不拥挤,集体活动守纪律。家用电器和煤气,使用时要注意,阅读说明再开启。发生火灾不要慌,快叫大人来帮忙。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鼎湖山听泉》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2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2课时
《画山绣水》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自由阅读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背诵、复习提问。
3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新思维小练习:
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
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
2、背诵优美段落(自由选择)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反复诵读,评析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学生轮流背诵
2教师补充及归纳对作者有代表性的评价学生交流有关作者及评论家对他作品风格的评论。
4组织交流、指导评价交流、评价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阅读普里什文的另一部作品,比较、进一步体会其作品的风格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评论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山、桂林的资料
《飞红摘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1、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看影片,并交流手中资料
3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读、为说话练习作准备。
2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3思考:1、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4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课堂小短文。2、背诵精彩语段。
《画山绣水》
学习目的:1、能说出本文在选材和组材上的独特之处。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重难点分析: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三可以和《林中小溪》比较。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黄山导入。交流手中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说出本文在选材上和前面文章的不同。读读、思思
3组织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三、拓展迁移、质疑探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探究所得形成文字。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归纳写景散文的一般路数,常用的表现手法归纳、交流
2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探讨第四题学生讨论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常州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
第4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各组交流,评判
2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组织优秀作品出展板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完成补充习题。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五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共安排4个例题。
标题例题安排。
轴对称例1轴对称的特征。
例2画轴对称图形。
旋转例3旋转的特征。
例4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
轴对称。
主题图。
编排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图形的变换。
从古至今,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引导学生从图案本身观察其数学特征。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例1。
编排意图:
复习轴对称图形有关知识。
分别观察松树和小草,再整体认识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教学。
注意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抓住“相等、垂直”特征,在知识、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例2。
编排意图。
在已经掌握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提示学生思考画的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独立画。
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的画法。
教师归纳总结画法。
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六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
师:只有这些吗? 。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
生:对。 。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
生:可以。 。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
生:同意。 。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
生:写听见的。 。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
师:这场雪大吗? 。
生:不大。 。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
(生再读课文) 。
师:够大的吗? 。
生:不够。 。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
(生读课文) 。
(生读课文) 。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
(生再读) 。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
师:为什么? 。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
生:大。 。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
生:黑夜。 。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
生:静静的。 。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
生:第二种。 。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
生:“虚”一点。 。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
(生读课文该节) 。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
(生读文) 。
(生读文) 。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
师:进去了吗? 。
生:(齐)没有。(大笑) 。
生:走了。 。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
师:这是什么句? 。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
生:欢乐。 。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生:是个夸张句。 。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
生:第一段。 。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
生:结果是关键。 。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
师:啊!天气没变! 。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
师:对不对?(生答对) 。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
生:天气变冷。 。
师:啊,变得不快。 。
生:变冷。 。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
生:骤然变冷。 。
师:谁骤然变冷? 。
生:天气骤然变冷。 。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
生:天气骤冷。 。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
师:是一天吗? 。
生:两三天。 。
(生读课文第四段) 。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
生:预兆就是预示。 。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
生:将要。 。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
生:明年。 。
生:还高兴。 。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
生:高兴。(笑声) 。
生:预示…… 。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
生:行。 。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
生:明白了。 。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
生:一首诗。 。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
(生读板书) 。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
师:下课。(掌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七
1、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通过观察和说一说达成目标1。
2、通过练习一第4、第5、第6、第7题达到目标2.
3、通过实践活动达成目标3.
介绍周围的同学。
师:来了许多老师谁愿意向介绍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介绍到谁该生站起来向老师招招手。
1、主题图学习新知。
【熟悉整幅图为下面的学习做】。
师: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名叫乐乐他坐在组个座位你能找到他吗?
学生得出几种答案:
(1)从左往右组从前往后个。
(2)从左往右组从后往前个。
(3)从右往左组从前往后个。
(4)从右往左组从后往前个。
【学生找到后点击该生则闪烁显示并文字“组个”】。
师:你们还想和一年级(5)班的哪些同学好朋友呢?(同学互说然后指名说)。
【注意:教师要学生描述清楚好朋友的位置】。
2、学习新知。
师:从左往右数请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组同学点点头;组同学笑一笑;第六组同学……。
师:从前往后个同学向老师招招手;个同学点点头;个同学笑一笑;第六个同学……。
同桌互相说从前往后数,你排在第几。
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3、活动。
设计新同学的座位。
让学生当小老师给新来的学生安排座位。
找住址。
出示漂亮的高楼,创设情景玩送信的游戏。
(3)找电影院的座位。
a、创设情境,解决难点。
乐乐去电影院找不到座位怎么办,谁来帮助他?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b、模拟影院,实践活动。
假设教室就是影院,让一名学生带领从前往后数一共有几排。
分组讨论座位上的号码是怎么样排列的。
让学生自己排队寻找自己的座位,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反馈:请同学互相检查是否做对位置了;指名说自己的座位号,其他同学帮忙检查。
看完电影,我们的课也结束了。你学会了吗。
位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96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