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和物理学、数学、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多做语文习题,可以巩固基础知识。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了解总结写作的一些新颖和独特的观点。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一
《用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习有待提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一)通过实践运动使门生理解“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的含意,领会数目之间的互相联络。
(二)使学生将“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的数学题目的进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法子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育门生的合作意识,进步门生的探讨本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将“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的数学题目的进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法子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剖析推理将“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目瓜葛转化为“1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的除法含意。”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温习。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索进程;
b.请学习绘画的六位同学向人招招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老师向获得优良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二.探讨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二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运动吗?
(2).运动:门生脱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效果。
师:依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题目让人人猜一猜?引出“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数的除法含意”
(5).小组讨论。
(6).汇报效果,门生在动脑思索、充沛探讨中找到了“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绪,即“求1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的含意,就是“求1个数里含有几个另外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课件出示例三情境图。
(2).门生依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题目;
(3).依据所发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门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绪;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完成第56页实习12的第一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习十三的第2、6题。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习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习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2)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
(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设计意图】: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八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课件、导学单、教具。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1、看一看。
师:你看到这副画,想说什么?
生:一和同样多。
师:你怎么知道是同样多?
生1:有5个,也有5个。
生2:和一个一个可以相对的。
师:小朋友都回答的非常好,给你们小组各加一颗五角星。(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教师要及时给该小组加五角星。)。
2、摆一摆。
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7个。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数学问题。
生1:比少几个?
生2:比多几个?
1、跳绳比赛。
小白兔和小猫在比赛跳绳,我们看看谁能赢?
小白兔比小猫多跳了下?
小猫比小白兔少跳了下?
2、采松果。
两只松鼠在比赛采松果,哪只松鼠采的更多呢?
3、钓鱼比赛。
三只小猫每人拿了一只水桶,一根鱼竿,你猜它们在比赛什么?
对在比赛钓鱼,它们可认真了?我们赶紧去看看!
看着这幅钓鱼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比赛,哪一组问题提的多,答的好,就能获"星级小组"!
小组讨论汇报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现在我们来看看各小组得到了多少五角星,哪一组最少,哪一组最多?
你根据各小组的五角星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生:第一组比第二组少1个;第四组比第三组多个,比第1组多2个……。
p73做一做。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一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春季,教学。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2、进一步探究。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3+3+1=7种。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五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课件。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军?本42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习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6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