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案要注意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借鉴他人的教案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一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5页例4的情境图。
他们算得对吗?你能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学生汇报。
2、练习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二、练习。
1、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习。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课堂作业:
85÷4 112÷9 756÷8 124÷3 。
985÷9 423÷4。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练习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
2、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老师给知一个方向(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学生说出其他的3个方向。
百货大楼邮局。
二、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
4、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
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
讲评。
5、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总结。
四、课后。
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东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区。
第4课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例4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
二、新知:
1、出示例4图,观察:多功能厅在哪两个方向之间?
2、这个方向称为“东北方向”。
3、我们知道了“东北方向”,你能说出下面的这几个方向是什么吗?
4、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你打算怎样记住这四个方向?请你把他们记下来。
5、请自己画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
6、观察例4图:请说说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有什么?
三、练习:
1、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第10页第1题:在黑板上标出自己家的位置。
四、总结: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吗?
第5课时。
内容:第9页例5以及练习。
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出示例5挂图: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
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
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第9页的做一做)。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
讲评。
四、总结:
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第6课时综合练习。
内容: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1、第11页第3题。
2、第11页第4题。
3、学生独立完成第12页的第5题。
4、同桌合作完成第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新课标第一网。
第7课时单元学习检测。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测试题:海淀区试卷袋。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三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6÷3=2。
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四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课件。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习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80÷20=。
80÷4=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6.小反馈。
80÷40=60÷30=90÷30=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活动三:估算。
60÷20=120÷40=420÷60=。
62÷20≈123÷40≈421÷60≈。
60÷18≈120÷38≈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习: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3_÷5_=6。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习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
教学目标:
1.经历验算除法的计算过程,感受除法验算的必要性,学会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情境图及单价。
师:如果你有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什么本?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一下,100元最多可以买什么本《寓言故事》、
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学生试做。
我们怎样来检验大家计算的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怎样验算1005=201007=142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说说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3.尝试完成25页做一做。
三、共同探究,展示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1.出示教材25页例4的情境图。汇报你从图中得到。
了哪些信息?
2.王叔叔用100元买了20本蓝笔记本,售货员没有给他找钱。张叔叔用。
100元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只给他找了两元钱。你能帮。
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
(1)蓝笔记本每本5元,王叔叔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a.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计算。
b.标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c.小组讨论: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商除数=被除数)。
d.小组讨论验算的方法。
(2)红笔记本每本7元,张叔叔用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a.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007=14(本)2(元)。
b.小组讨论。
(1)100、7、14、2各表示什么?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角12角=()元()角。
1元3角=()角15角=()元()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0.5元=5角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练习十三的部分题。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本、笔。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聪聪的图片),聪聪要完成一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三(一)班的这节体育课上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1)、请学生到展示台上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进行解释。
(2)、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余数2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规范的解答格式,提醒学生计算细心,并注意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还要写上答语。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请1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3、对比: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课件展示)。
32÷6=5(组)……2(人)。
32÷6=5(人)……2(人)。
师:为什么算式一样结果也一样,单位会不一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一理解)。
小结: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所以平时我们在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问题,弄清商和余数的单位。
1、看大屏幕,解决读书节中的问题(57页,4题)。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25元呢?”
学生独立解答,反馈。
2、课件出示:
a、航模小组用25个车轮组装四驱车,
最多能装几辆?
b、一辆货车载重量4吨,要运25吨货物,至少需要几辆?
(1)同学们自己先想想,再小组交流。
(2)列算式并解答。
(3)全班展示说明。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八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56÷832÷4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
(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十
2.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3.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课件。
一、新授引入。
师:这样的题要怎样思考?
生回答。
师:请学生依次任选一样物品平均分给组内4人。
小组活动。
师:平均分给4个人,分完了吗?
生回答。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现在有14个草莓,平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
生交流。
生回答。
出示表格。
师: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分草莓的情况,请你观察一下,能不能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
9÷4=2……1。
15÷4=3……3。
14÷4=3……2。
师:我们把不能再进行平均分的部分叫做余数。请你观察,余数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是不是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呢?
探究二。
师:有17个圆片,5个一圈,能圈几次?还剩几个?
学生操作。
生:能圈三次,还剩两个。
师:怎样列式呢?
生:17÷5=3……2。
师:怎样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呢?
生回答。
师:35÷4,请你自己圈一圈,算一算。
生:35÷4=8……3。
师:算得对不对呢?
师:27÷7呢?
生:27÷7=3……6。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出示大雁图片。
师:请你说说你看到的。
生:一圈大雁飞过,每5只一圈,能圈几次?
师:请你说出算式。
生:32÷5。
师:谁能算一算?
生:32÷5=6……2。
师:你用的哪一句口诀?
生回答。
出示企鹅图片。
师:这幅图呢?
生回答。
师:谁来列式?
生:52÷6=8……4。
师: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小鱼图片。
师:可以怎样圈?算式:
生回答。多种算式。
练习二。
师:谁知道余数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最大填5,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谁来说说除数可能是几?为什么?
生回答。
多种算式。
练习三。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
课后小结。
四、本课小结。
1.知道分不完,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十一
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把例1的梨和盘子制成可以演示的教具;每个学生准备11根小棒。
1.复习(教科书第1页复习题)。
(1)()里最大能填几?让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指名说图意,实际分一分,然后列式解答。看着竖式着重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都分完了没有剩余。)。
出示7个梨和3个盘子。指名说图意,也实际分一分。
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3盘,分的结果我们就说“每盘放2个,还剩1个。”
怎样计算呢?说明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出示7÷3。
先说明竖式的计算方法。提问: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写。然后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几个梨?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写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那么在竖式里该怎样表示?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说明横式计算结果的写法: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是1,再写“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读作“商2余1”。让学生齐读一遍。
指出像上面这样的除法,没有除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教科书第1页)。
让学生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完后,指名说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3)教学例2。
出示“38÷5=”后,提问: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着重说明试商的方法: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然后可以提问:商6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教师说明,5和6的积是30,38减去分掉的30,还余8;用5除8还可以商1,所以要商7。再提问:如果商8行不行?教师说明,5和8的积是40,比38大,说明商8就大了。然后写出完整的竖式。最后指名说出横式中计算结果该怎样写。
(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的余数和除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齐读教科书第2页的结语。
(5)做一做(教科书第2页)。
让学生看图画一画,写出竖式,再写出横式。
3.课堂练习。
练习一第1题、第2题。然后订正。
4.本课小结。
5.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3题。
除法的验算三年级教案篇十二
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能正确估算并计算、验算。
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一、基本练习。
1、p13.3。
出示第一组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指名口答。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
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
2、p13.1。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再要求计算。
集体反馈。
小结。
3、计算并验算。
536÷4321÷3872÷3。
学生分组完成,集体评讲。
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
小结。
4、p13.5。
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反馈。
二、课堂练习。
1、口答。
说出下面各题中商是两位数的,商是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
563÷4303÷5426÷6912÷3。
259÷6856÷8700÷5214÷7。
2、拓展题。
3、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么被除数=(),除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56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