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9:58:15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时间:2023-12-05 09:58:15 小编:纸韵

总结是一种培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分配各项任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作品,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点和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总结水平。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一

美丽的西双版纳,神秘的动物世界,感人的一段故事!

嘎羧,抗日战争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岁月催它年迈,知道自己大限已近,它重披当年的战鞍,告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坟墓,庄严地将自己埋葬。课文以嘎羧行为为线索,语言细腻传神,场面生动感人,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晰,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篇课文近字,学生阅读时,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动物内心世界,感悟动物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落实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要求。

2.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3.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长文短教。

4.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初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5.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

老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发情感。

配乐朗读。

(4)小结: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心潮激荡。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营造情境,品味细节,感悟战象形象。】。

第三部分:略读“光荣归去”

(1)聚焦语句。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2)朗读出情感。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板块三)。

1.出示三段话。

(1)体会精神。

(2)发现写作方法。

2.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板块四)。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重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难点分析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课件或小黑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组织学生自学。

2.组织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3、教师小结。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引发学生思考: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2、听教师导入本课内容。

3.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4.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5.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6.集体讨论交流:

(1)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7.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8.完成课外练笔。

教学反思以自学探究为主线,通过自拟提纲,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后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思维的相互启发,朗读的相互感染,会让学生们的学习呈现百花盛开之势。所以,老师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板书:

*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被捉)。

奶桩回。

喂木放要。

老狐狸送食正太郎。

(聪明、善良)搭救(善良)。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三

二、品读12小节。

全班交流:(随机)。

1、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

a是呀,人们是如此地舍不得,在这庞大的送行队伍中,有?有?有?

b而人们的一举一动中更是饱含着依依不舍,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

人们还可能怎么做呢?

c泪眼朦胧中,26年前的那场战斗又仿佛浮现在人们的眼前,透过嘎羧,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战象,更多的已经失去的亲人!人们伤心欲绝,泣不成声。

2、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这一切让它如此不舍,它什么也没吃——。

这一切让它心潮澎湃,它什么也没吃——。

这一切更让它百感交集,它什么也没吃——。

3、整节朗读。

三、品读14小节。

请你用心读读描写这一场景的14小节,圈出让你的心弦为之一动的词句,仔细体会一下。

a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在这久久的凝望里,它的思绪不断地往前、往前:26年前惊天地、泣鬼神。

的战斗场面又一幕幕地在它的脑海中盘旋着……。

孩子们,请拿起笔来,把你想到的记录在纸上。

全班交流(层次性,3个左右)。

b“亲了又亲”的礁石,

c还有让你触动的词句吗?

你听,它似乎在诉说什么?

四、品读(20—21)。

嘎羧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它走啊走,终于找到了战友们安息的地方。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嘎羧挖掘坟墓的场景。认真读读20、21小节,用心感受一下。

你想说?

五、品读(22—23)小节。

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而你看——嘎羧——(引读)。

读着这句话,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嘎羧去了,但它依然凝望着天空,似乎在?

它死了——(引读)。

因为它忘不了?(学生说)。

六、段落引读。

最后一头战象怀着深深的爱,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自己生命的归宿。可以说,它是一个英雄,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

在它的生命轨迹中,它忘不了与人们依依惜别的深情——引片段1。

而战场上的一幕幕更让它难以忘怀——引读片段2。

终于,它如愿以偿地和战友们长眠在一起——引读片段3。

七、延伸+作业。

老师选取了其中的《斑羚飞渡》给大家,回去仔细读一读,可以将你的点滴感受记录在《阅读——我的生活上》!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3、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分析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难点分析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整体感知探究深读。

1、师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穷人》这一课讲的是……这节课将重点研究桑娜和渔夫的语言、心理、行为,体味他们的个性特点)。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填空。提出明确的要求:

3、引导找合作伙伴交流。

4、组织集体交流。

二、重点研读随机点拨。

1、导入: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语句,请大家重点研究“桑娜把孩子抱回家,渔夫回来这部分内容”

2、组织研读交流:

(1)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我嘛……缝缝补补……风喉的这么凶……”

(2)引导交流“桑娜的矛盾心情”

(3)组织朗读体会。

(4)交流对省略号的用法的体会。

3、分角色朗读。

三、质疑研读感悟品质。

1、引导学生提出几个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2、启发谈话,完成填空,提出明确的要求。

3、引导读文,组织交流感受。

四、续编《穷人》的故事。

续编就是接下去讲故事,也就是我们常间的“后来怎么样了?”今天请你也来当一回小作家,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

1、师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填空:

()的西蒙()的桑娜()的渔夫。

1)、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

2)、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以自己。

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欢迎填几点。

3、找合作伙伴交流。

4、集体交流。

5、找一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可以自己研究;可以找合作伙伴研究。

6、研读交流:

(1)交流“桑娜的矛盾心情”

(2)朗读体会。

(3)交流对省略号的用法的体会。

7、分角色朗读。

8、提出几个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9、讨论填空:括号中填入的词语,可以概扩三个人所具有的品质。

10、读一读最让你动感情的句子,与同学交流读后感受。

11、续编故事:想一想,说一说,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五

认识本课的2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1.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可是你们知道大象也曾在战场上冲杀吗?《最后一头战象》就向我们讲了战象的`最后一天。

1.读课文,每个字都读准,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3.请5位同学比赛读。评议。

4.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出示生字卡认读。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1.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

2.说一说,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感动?

1.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寻找象鞍。绕寨三圈。怀念战友。自掘象冢)。

2.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

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4.请你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怀念战友的场景。

2.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3.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并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理解战象嘎羧的行为,分析其形象。

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难点:通过品读课文写嘎羧具体行为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嘎羧内心丰富的情感,分析它的形象。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通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2、通过查找资料,对战象有一定的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动物小说,课题是《最后一头战象》。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1、大声、自由、快速的读一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用铅笔圈划出来。给每个自然段都标上序号,并想一想课文写了那些事情?能否用简练的话概括?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用小本子把主要事件记录下来。

2、解决不会的生字,或难记的生字。如寇、躁。

4、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事情连起来说清楚。

5、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三、品读感悟,分析形象。

1、师:通过刚才对课文的梳理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嘎羧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中的举动,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战象嘎羧崇高品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嘎羧赴死行为的语句,用笔圈划出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嘎羧的内心,总结出嘎羧的品质。

4、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到相关句子段落,然后划记描写嘎羧行为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细细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了嘎羧内在的品质。

四、讨论交流。

1、文章中其它地方描写嘎羧行为的语句,继续感受战象嘎羧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体会出嘎羧身上所具有的战士的品质、英雄的品质,忠诚、勇敢、团结、重感情、坚毅、感恩等)。

2、师生交流读后感触。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文章有很多,可以阅读《第七条猎狗》、《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等。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嘎羧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通过神态、动作、叫声描写将嘎羧的情感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4、拓展阅读,积累动物小说中的美好佳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交流对“象”这种动物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抓住情节、概括内容。

1、结合预习,再次浏览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炼出主要情节,指名板书。

3、指导学生根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三)走进重点、读懂内心、体会情感。

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嘎羧的美好情感?重点感悟以下句段: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3、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四)总结写法、体会表达、拓展课外。

提供《斑羚飞渡》、《红奶羊》、《第七只猎狗》等动物小说,学生分组阅读,试着概括主要内容,并小结写作方法。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八

这本书是沈石溪写的一本小说。当我见到封面上那头栩栩如生的大象,我就喜欢上了它。

《最后一头战象》写的是一头在日寇和象兵的战争中唯一活下来的战象――嘎羧被好心的村民救了出来,但身负重伤。村民每天会给它冲澡,准备食物,嘎羧的伤口渐渐愈合了,但它的一条前腿因伤得太重而瘸了。在这后的二十六年里,村民们天天给嘎羧最好的待遇,渴了饿了可以随时找一家人,他们都会给它最好的水和果子。但渐渐老去的嘎羧吃的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它不再吃东西了。正当它虚弱得站都站不稳时,忽然向村民要回了自己当年上战场用的象鞍,准备离开村子。村民们听说了,纷纷赶来为嘎羧送行,这时猎人波农丁和作者沈石溪商量后决定悄悄跟着嘎羧去象冢偷几根象牙。结果发现嘎羧去了“百象冢”――上次抗日战争时战象战死后埋的地方。嘎羧挖开土,跳进洞和战友们埋在了一起。波农丁和沈石溪觉得自己不能拿战象的象牙,默默得离开了。

这个故事向我们诉说了一头象和人的感情。象是一种非常通人性的动物,在这个故事中,嘎羧在临走前,绕着寨子起了三圈,对救它养它的人表达恋恋不舍的感情。这让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有个小女孩在路上捡了一只猫,精心喂养了它几个月,后来有一天晚上,附近有猫叫声,原来是猫妈妈来找孩子了,小女孩打开门,小猫箭一般得冲了出去,女孩好伤心呀,一会儿,小猫又回来了,在小女孩的脚边不停得蹭着,叫着,小女孩蹲下来,抚摸着小猫,终于小猫还是走了,依依不舍得跑向了它的家。

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整整二十六年,嘎羧把寨子当成了自己的家,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

但是当它感到死神降临时,却选择了离开这儿,去了“百象冢”,和曾经并肩战斗过的老同伴们葬在一起。可见嘎羧这二十六年来并未忘记它们,还有现在背在背上的,和它经历风雨,在小阁楼上放了二十六年象鞍!和战友们躺在一起,也许是对嘎羧最好的.归宿吧!

看到这儿,我鼻子酸酸的,为嘎羧感动。

过了二十六年,嘎羧依然十分清晰得记得自己的责任:一头战象的责任。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九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特别是写人记事类课文)一般都比较长,而课时又有限,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限时快速阅读课文”和“精选教学内容”是两条最有效、最基本的实施策略。比如,《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教者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迅速理清文章线索,使学生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品细节、悟感情、习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1、围绕主线,品味细节,体会思想感情。

一般来说课文的特点不同,教学设计的主线(思路)就不相同,一篇课文可以设计多条教学主线。比如,《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主线可以有这样几条:一是基于课文内容较难理解,便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教学实施时先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然后逐段提问引导,让学生学懂课文;二是基于课文情感性较强,便以体验情感为主线,教学实施时可以引导学生有侧重地朗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三是基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以“品味细节,体会感情”作为教学主线,也就是在让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抓住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细节,去领悟主人公的高尚情怀。在本课例中,教师以第三种主线实施教学,既抓住了课文“细节描写逼真、细腻、感人”的基本特点,又比较符合“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它的最大优势是既能使学生“得意”(把握主旨,体会情感),又能使他们“得言”(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把人物写具体的)。这样教,就是“一石二鸟,言意兼得”。

2、习得方法,学会学习,增强发展后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

认识本课的2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3、情感目标

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1、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可是你们知道大象也曾在战场上冲杀吗?《最后一头战象》就向我们讲了战象的`最后一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课文,每个字都读准,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3、请5位同学比赛读、评议。

4、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出示生字卡认读、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三、抓住重点句,品读课文。

1、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

2、说一说,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拓展延伸。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寻找象鞍、绕寨三圈、怀念战友、自掘象冢)

2、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

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4、请你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怀念战友的场景。

三、深入分析课文、(集体讨论)

2、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3、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作业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一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缀文者的“情”在“辞”中,观文者由“文”“辞”而“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和“观文者”的纽带。刘勰言简意赅的揭示了写作与阅读的规律和路径。阅读教学中的“文”——文本,它在认知方面的作用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习得知识的凭借;2.作文练习的范例;3.理解意义的根据;4.沟通心灵的渠道。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其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阅读教学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皮亚杰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发现儿童智力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结构特征。也就是具有这样一种特征——仿佛是“一种内部网络,一旦给定的思维内容进入了这个网络,这些思维内容就会沿着此种内部网络立即自各个方面同时散布开来了。”心理学中的“结构”对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启发,《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结构是这样表述的:“事物系统联系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2)有序性。(3)形式特征。”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文本,通过“审”、“品”、“悟”这样的阅读教学结构,解读文本,习得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涵养品性,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关于作文的篇章、修辞等知识和文字表达的人文、自然知识等要靠“审”——由审题开始到段落结构进而审视全篇,吸收文字负载的内容,仔细审查,辨别真伪,开阔视野;对文章意义的理解要靠“品”——通过品读词句,不断地向文本提问和寻找答案,努力弄清和还原作者表达的原意;对于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心灵感受、精神追索和人生感悟等要靠“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语言文字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貌。

本文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十三课《最后一头战象》为例,谈谈“审品悟”阅读教学结构的实践方法。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配上象鞍,来到打洛江边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审·视。

“审”有仔细观察和精细的意思。“审”在这里是:1.通过审题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意思;2.辨别知识真伪,获取知识信息的意思。

1、审题。

(1)写题。边写边思考,这样一个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写,进行写字训练;思考,读写结合,由课题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为下面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打下情感的和篇章结构方面的基础。

(2)读题。提问:重读“最后”说说体会到什么?重读“战象”说说体会到什么?课题的关键词是“最后”和“战象”,“最后”一词让人体会到悲壮,“战象”给人威武之感。提问:那么课文哪些部分表现出悲壮,哪些部分表现出嘎羧是一头“战象”呢?课文写了嘎羧的哪些事情?这样就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了文本的重点和情感基调,为学生高效的语文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教给了学生由题目入手把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2、审视。这是一篇动物小说,小说就有虚构的成分,对大象、战象,孩子们的知识积累是有限的。特别是其中描写大象死亡之前神秘的避开人类,独自走到同样神秘的象冢的部分,学生好奇而又怀疑,上课之前,布置学生搜索相关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大象的,还有动物界的一些不解之谜。课文中关于战象、关于傣族等少数民族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有一些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课堂的容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语文就是生活,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上,阅读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也是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二、品·读。

“品”有辨别好坏的意思。“品”在这里是:1.通过“读”来品味;2.通过“读”来表达品味到的意思和情感。

1、品味。提问:课文是围绕“最后”和“战象”两个词来写的,“最后”一词在表现出悲壮的同时,渐渐老去的嘎羧在人们的呵护下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课文哪些句子表现出人与象之间的深厚情感的?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学生阅读寻找相关语句的过程就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作者通过句子来表达的村民们对嘎羧——抗日英雄的关爱传达给阅读者。提问:课文的哪些句子表现出嘎羧作为战象的与众不同,深切表达了嘎羧的战士情怀?由寻找表现人象之情的句子到追根溯源,寻找人们为什么如此对待嘎羧的句子,学生的目光落到作者最终要歌颂的对象——战象身上,从战象身上,学生发现了人性的光辉——忠诚、勇敢、善良。

2、吟诵。语文学习应当采用语文的方法。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如果说寻找相关语句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那么,交流的过程既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更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生命对话——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文本的语言变为富有生命张力的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对话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个别读、接龙读、小组读、齐读,配乐读、小声读、诵读等等。读是理解的路径,更是表达的方式。

三、感·悟。

“悟”指对事物、道理的理解能力。“悟”在这里是:1.感受、体验作者、人物的情感;2.领会作者、文章阐述的道理。

1、感情。提问:从嘎羧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忠诚、勇敢、善良,它的故事随着作者的叙述,仿佛并不是在遥远的年代,遥远的傣乡而是就在我们眼前,当它站在战斗过的战场旁,此时,它想到什么了呢?因为有理解的基础,也因为没有类似的体验,这样的环节安排既是运用语言表述的迁移练习,也是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体会嘎羧作为一头战象,一头最后的展现的战士情怀,英雄情怀。

2、悟理。提问:嘎羧最终把自己埋在了战友的身边,伴战友长眠,其中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嘎羧和它的战友是为保卫家园而战斗的,它不回百象冢而追随战友,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战象,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它希望仍然和战友们一道守卫家乡。动物小说最终还要回到人性上来,动物小说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作者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会盛衰,礼仪会更替,道德会修正,社会文明也会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前面板书“我本战象、辞别众乡亲、重回战场、魂归战象冢”的基础上,仿照刘邦的《大风歌》和学生一道完成板书“我本战象兮颐养天年,辞别众乡亲兮再披战鞍,重回战场兮我心悲壮,魂归战象冢兮守望故园”。师生朗读板书,进一步深化情感。情与理永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以情悟理,以理动情。

“审品悟”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结构,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泥淖中举步维艰,结构性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可行性和经济高效的目标。“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任务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观照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设置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较高的发展水平。正像奥苏贝尔认为的那样把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非人为与实质性相联系的心向作为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品词析句,理解和运用语言,以理解为核心来学习语文。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为理解而教”。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指出了理解的四中不同层次的理解:字面的理解水平、解释的水平、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划分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迁移运用和品性的影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告诉我们既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并在生活中增强语文能力;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和心灵的发育。当然,“审品悟”的阅读教学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包容和涵育的,正像皮亚杰所说的“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的日趋复杂化,总是以主体已经具有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为转移的。没有一种行为构成一种绝对的开端,它是嫁接在以前的格式之上的。”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二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5.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最后一头战象人教实验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三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关于动物的小说,情感比较深沉,内涵比较丰富、篇幅较长(全文接近字)。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讲述了战象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因此,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是这样定下自己的教学目标的:1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战象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3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从中领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3951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