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1:37:17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时间:2023-12-04 11:37:17 小编:纸韵

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组织。编写一个好的教案需要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材的研读。如果你对教案的编写还有一些困惑或不明白之处,可以参考下面的教案范文进行学习。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一

据说神最先造出来的是动物,而且还赋予它们不同的礼物:威力给了它们中的一种,速度给了另一种,飞行也给了一种;赤条条站在一旁的人类开口说:“就剩下我没得到礼物了。”宙斯说:“尽管我要给你的是最了不起的礼物,但你也不会为此而感谢我。因为你已经得到了理智,这是众神和人类才享有的,它比威力更有力量,比速度更敏捷。”这时,人类认识到自己所受的特殊待遇,便怀着崇敬和感谢之情离去了。

捕鸟人和鹳鸟。

捕鸟人张开捕鹤的网,站在远处等候猎物。一只鹳鸟和几只鹤落网,捕鸟人跑过来,把他们一起捉住了。鹳鸟请求不要杀他,说他于人不仅无害,而且非常有益,因为他捕杀蛇和别的爬虫。捕鸟人回答说:“即使你不算太坏,但是你和坏蛋在一起,无论如何也应该受到惩罚。”

摩牟斯的裁判。

在远古时候,宙斯、雅典娜和普罗米修斯辛辛苦苦创造了世界。宙斯造了牛,普罗米修斯造了人,雅典娜造房子。他们请摩牟斯对他们的.创造作鉴定。这一位,非常嫉妒,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讲了下面的话:“呸!宙斯造的牛真笨,没有把眼睛长上角尖,那样的家伙不值得评判,它看不见戮的方向。至于普罗米修斯造的人真够惨,因为他的心没安放在外面,看不出它里面是恶是善。雅典娜把房子造得真笨,她最好在下面安上轮子,邻居如果太吹毛求疵,只消他用只手推走。”宙斯对那个嫉妒的判断,愤怒非常,用雷电把他打下奥林普斯山。

捕鸟人和冠雀。

捕鸟人正在张网,冠雀从远处看见了,问他干什么。捕鸟人回答说,是在建立城市,说完就走到远处躲起来。冠雀相信了这人的话,飞进网,被捉住了。捕鸟人跑来时,冠雀对他说:“喂,朋友,如果你建立这样的城市,你找到的居民决不会多。”

宙斯和人。

宙斯造人,叫赫耳墨斯把智慧灌进他们的身体。赫耳墨斯给每人灌进等量的智慧。结果,个子小的灌满了智慧,成为聪明人;个子大的,智慧只灌到膝头,灌不满全身,就成为比较愚蠢的人。

捕鸟人和鹧鸪。

有一天,天已晚,捕鸟人来了客人。没有什么可以款侍的东西,他就去捕杀自己喂养的鹧鸪。鹧鸪指责他这么做是昧良心的行为,因为它为主人尽心尽力,引诱过很多同类到这儿来供主人捕捉。捕鸟人说:“是的,正因为你陷害自己的同伴,我更有理由杀你。”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二

《伊索寓言》是一本全世界儿童都爱看的故事书,本书的作者是古希腊作家依索。一打开这本书我就仿佛飘飘欲仙地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妙语连珠,机智幽默,极富谐趣,脍炙人口,说理深邃。让我看了还想看。

阿波罗是太阳神和射神的儿子,他的神法独一无二。这天,阿波罗又在山上练习射箭,他越射越高兴,自言自语:“天底下还有谁敢轻视我?”“我,我敢。”他寻声望去,原来是父亲宙斯:“我认为你射得还不够远,只有一步远。”阿波罗不服气地说:“哪有这么大的步子。”于是阿波罗就开始张弓搭箭,拼尽全力一射,箭落在了远处的一座大山上。宙斯一步跨去到了山上拾起那支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勿要狂妄自大。

有只鹿发现了一位猎人,它就躲在葡萄藤底下,猎人走近望了望一点也没注意到葡萄架这边,鹿以为躲过了危险,就开始狂吃葡萄藤,猎人听见了“沙沙”声回头发现了那只鹿,一箭把它射死了。这个故事说明:那些恩将仇报的人,最终将会得到惩罚。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古希腊人的家园,了解人们怎样对待宠物?老鼠吃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些轻松有趣的故事让我获得不少教益,同学们快来看一看吧!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四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

作文。

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五

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么还要讲报酬?”

2.【老狮子】。

一头年老体衰的狮子病得有气无力,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一头野猪冲到他身旁,狠狠地咬他,报复狮子以前对他的伤害。一会儿,一头野牛也用角来顶他,把狮子视为可恨的仇敌。当驴子看到可以对这庞大的野兽为所欲为时,也用他的蹄子用力去踢狮子的头部。这头快要断气的狮子说:“我已勉强忍受了勇者的施暴,但还得含羞忍受你这个小丑的侮辱,真是死不瞑目。”

这是说,无论过去多么辉煌,都难以避免辉煌失去后别人的不敬与报复。

3.【狐狸和关在笼里的狮子】。

有头狮子被关在笼子里,狐狸看见了,便毫不畏惧地走过来大声地谩骂狮子。狮子对他说:“骂我的不是你,而是我所遇的不幸。”

这故事说明,身遭不幸的强者往往会受到地位低下的小人的蔑视。

4.【驴和哈巴狗】。

主人在集市上买来了一头拉磨的驴和一条可爱的.哈巴狗。

主人把驴安排在磨房里,每天给它喂难以下咽的草料,还用鞭子抽着它拉磨;而主人却把哈巴狗带回家,每天喂它吃各种好吃的零食,还常常在花园的草坪上逗它玩。

驴看了很不服气,就问哈巴狗:“你都干了些什么,主人怎么那么喜欢你呢?”

哈巴狗摇着尾巴回答道:“哈哈,这很简单啊,我每天在主人面前跳一跳、摇摇尾巴就可以了呀!”

“这样就行了吗?”驴听了十分羡慕,“你每天只做这些事,就能过得这么舒服啊!”

“当然啦,”哈巴狗得意地说,“我每天都是这么做的呢!”

听完哈巴狗的话,驴不免心动了,如果我每天像哈巴狗那样做,说不定主人也会非常喜欢我呢!

第二天,驴挣脱缰绳,飞快地跑进主人的屋里,又是跳又是蹦,还不停地摇尾巴。可是还没跳几下,驴就把主人最心爱的瓷花瓶踢碎了,还把屋子里弄得一团糟。驴学着哈巴狗的模样,轻轻地舔舔主人的脸,结果把主人吓得大呼救命。

佣人们听到屋里的吵闹声,带着棍棒冲了进来,把驴打得嗷嗷直叫。最终,驴被打得半死,连磨房也待不下去了。这时,驴才哀叹道:“我真是自作自受,每天拉磨有什么不好呢?我为什么偏偏要去学一只无所事事的哈巴狗呢?”

5.【山震】。

有一次,一座大山发生了大震动,震动发出的声音就像大声的呻吟和喧闹。许多人云集在山下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他们焦急地聚集在那里,担心看到什么不祥之兆时,仅看见从山里跑出一只老鼠。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六

知识目标:

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七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八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查字典,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九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六)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十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十二

宙斯与普罗米修斯与雅典娜创造万物时,宙斯创造了牛,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雅典娜创造了房子。他们选举莫摩斯来评判他们的杰作。莫摩斯却嫉妒他们的创造物,便说宙斯犯了错误,应该把牛的眼睛放在角上,让牛能看见撞到什么地方。接着,他又说普罗米修斯也做错了,没有把人的心挂在体外,好让各人心里的所有想法都能表露出来,使坏人无法伪装。最后他说雅典娜应该把房屋装上轮子,若有坏人作邻居,便很容易搬迁。宙斯对莫摩斯无端的诽谤十分气愤,便把他轰出了奥林匹斯山。

这故事说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东西。

樵夫与赫耳墨斯。

有个樵夫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到河里,被河水冲走了。他坐在河岸上失声痛哭。赫耳墨斯知道了此事,很可怜他,走来问明原因后,便下到河里,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否是他的,他说不是;接着赫耳墨斯又捞起一把银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掉下去的,他仍说不是;赫耳墨斯第三次下去,捞起樵夫自己的斧子来时,樵夫说这才是自己所失掉的那一把。赫耳墨斯很赞赏樵夫为人诚实,便把金斧、银斧都作为礼物送给他。樵夫带着三把斧子回到家里,把事情经过详细地告诉了朋友们。其中有一个人十分眼红,决定也去碰碰运气,跑到河边,故意把自己的斧子丢到急流中,然后坐在那儿痛哭起来。赫耳墨斯来到在他面前,问明了他痛哭的原因,便下河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所丢失的。那人高兴地说:“呀,正是;正是!”然而他那贪婪和不诚实的样子却遭到了赫耳墨斯的痛恨,不但没赏给他那把金斧子,就连他自己的那把斧子也没给他。

这故事说明,诚实人会得到人们帮助,狡诈的人必遭到人们唾弃。

鹅与鹤。

鹅与鹤一起在田野上觅食。突然猎人们来了,轻盈的鹤很快飞走了。身体沉重的鹅,没来得及飞,就被捉住了。

这故事是说,一无所有的人无牵无挂一身轻;而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人财富却成了他们的负担。

蜜蜂与宙斯。

蜜蜂不愿把自己的蜂蜜给人类,便飞到宙斯面前,请求给他强大的力量,可以用针刺死那些接近蜂窝的人。宙斯对他的恶意十分气愤,便使蜜蜂只要刺一回人,蜂针就断了,自己也随之死了。

这故事适用于不怀好意、自食恶果的人。

狮子与驴子合作打猎。

狮子与驴子联合,一起外出打猎。他们来到野羊居住的山洞。狮子守在洞口监视着,驴子则跑进洞里,乱喊乱跳,吓唬野羊,把他们赶出去,守候在洞口的狮子捕捉了许多野羊。之后,驴子跑出洞来,问狮子他是否很勇敢,野羊都被轰赶出来了。狮子答道:“是呀!如果我不知道你是野驴子,我也许会害怕你。”

这是说,那些在能人和行家面前自吹自擂的人,自然会被世人讥笑。

山羊与牧羊人。

很多山羊被牧羊人赶到羊圈里。有一只山羊不知在吃什么好东西,单独落在后面。牧羊人拿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正巧打断了山羊的一只角。牧羊人吓得请求山羊不要告诉主人,山羊说:“即使我不说,又怎能隐瞒下去呢?我的角已断了,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这故事说明,明显的罪状是无法隐瞒的。

挤牛奶的姑娘。

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些小鸡到市场中去卖。那么这样一年到头,我便可分得很多赏钱,用这些钱足够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圣诞节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青的小伙子们都会向我求婚,而我却要摇摇头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真的摇起头来,头顶的牛奶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随之消失了。

这是说,想入非非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

牛和屠夫。

有一天,许多牛想杀死宰牛的屠夫,因为屠夫从事屠杀他们的`职业。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办法,磨砺他们的角,准备战斗。有一头耕过许多田地的老牛说:“屠夫们确实宰杀我们,但他们是用精巧的手艺来杀我们,减少了我们的痛苦。如果没有这些手艺高明的屠夫,而让其他人来宰杀,我们便更加痛苦了。你们要知道,虽然屠夫可以杀死,但人们总是要吃牛肉的。”

这是说如果灾难和死亡是不可避免时,就要勇敢地面对它,与其痛苦而死,不如痛快而死。

小时偷针。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这故事说明,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猫和鼠。

从前,有一户人,家里有许多老鼠。猫知道后,便跑到那里去,毫不留情地抓住一只消灭一只。老鼠因为不断被杀,都躲入鼠洞里。猫再也不能抓到他们,就想出妙计来引鼠出洞。猫爬在一把木橛上,吊在上面装死。有只老鼠出来窥探一下,见到猫的情形,说,“呵,伙计,你哪怕变成一只皮袋,我也决不到你的跟前去呢。”

这故事说明,聪明人吃一亏,长一智,不会再受伪装的欺骗了。

太阳结婚。

夏天,太阳举行了婚礼。所有的动物都高高兴兴,青蛙也欢天喜地。有一只青蛙却说:“傻子们,你们为什么还高兴呢?一个太阳都能把烂泥晒干,现在他又结了婚,如再生下一个与他一样的儿子,那我们不知还要吃怎样的苦呢?”

这就是说,许多缺乏思想的人,只会跟随他人瞎起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寓言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篇十三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2636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