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人间失格是日本文学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名叫夫妻水的青年,他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自我认同的迷茫,以及他与性格迥异的浮世绘画家大贺典夫的友谊。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刻体验到了人间失格所传递的主题和情感,也思考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阅读人间失格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夫妻水对自我的否定和自我放逐。夫妻水是一个在社会中无力生存的青年,他的成长经历让他对人性和社会抱有深深的怀疑。他看似漠然无感,实则内心充满了自卑和自责。他想要脱离这个世界,但却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夫妻水的心理状态让我感到心酸和无奈,他的形象使我对社会的不公和悲剧感到深深的思考。
另一方面,夫妻水与大贺典夫的友谊让我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多的思考。大贺典夫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时,总是能从中找到一丝美好之处。他的乐观主义对夫妻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通过与大贺典夫的交流,夫妻水对生命和美好的渴望得到了唤醒。这段友谊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活在当下和积极主动的重要性。
此外,人间失格中的女性形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以被动、无助的角色出现,她们承担着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望。不论是夫妻水的初恋情人嘉代子,还是他的治疗师铃枝,她们都在男性的支配和期望下苦苦挣扎。这让我反思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呼唤着我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与关注。
总体而言,人间失格对我来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读物。通过夫妻水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立和无助,同时也思考了自我认同与改变的问题。通过与大贺典夫的友谊,我明白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女性形象的思考则让我更关注性别平等和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这本小说不仅在文学层面上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更在人生层面上促使我对自我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我学到了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勇气和信念,也明白了积极主动与付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读完人间失格后,我感到内心得到了慰藉和启发,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渴望美好的信念。读书的过程挑战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念,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期望与希望。我希望将来能够把这本书中的思考和体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积极、有价值观的人。毫无疑问,人间失格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并深思的经典之作。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总有人认为,叶藏,太宰治的缩影,是颓废,不堪的,“因为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那样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谓的处世之道教养出的做戏的习惯,伪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应该讨好的人,这个碰着棉花仿佛也会受伤的谦卑的人,只能用这种做戏的方式,保留他那颗圣洁纯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间失格》描述的不是颓废的精神,而是极度的理想主义、因太过高尚而迎来破灭的理想主义。
残缺的人丑陋,试图迈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却只能迈向毁灭。因为他太过敏感纯粹,所以,注定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小时候的叶藏是一个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敏感。虽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间,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离群索居的,与周围的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观与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都大相径庭,并为此而彻夜难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这种状态,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离经叛道的,一旦他表露这种想法的话,大概会被人当做精神病人送进冷冰冰的医院吧。
长大后的叶藏越发的颓废,逃课、酗酒、抽烟、娼妓,糜烂的生活像极了我们眼中坏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来越深了,终于在某一天,与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叶藏还活着,只是这种活着真的是叶藏所需要的吗?行尸走肉一般卑微的活着……除了压抑,还是压抑,找不到别的形容词更能形容读人间失格的感觉。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酒并不是人们主动就愿意去喝的,似乎,这是一个解脱方式,虽说是一个不高明的途径,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同阿叶说的,他一次都没有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于是他的解决方式便是伤害自己!
当世人知道书中的叶藏被送入疯人院时,书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杀,我想这或许便是最精彩的悲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读完这本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我的人生尚且刚刚开始,没有遭遇过不幸,也不懂多少人情世故,对于书中的主人公只是觉得悲哀又可怜。我觉得作者在此书中过于放大人生的黑暗面,在主人公的身上,我看不到一个正面的三观引导着他们的人生。活着真的那么难吗,以至于丧失了为人的资格?“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就不能痛快、潇洒地走完这一遭吗?是啊,如果要计算的话,每时每刻都有悲伤呢,我不漂亮也不聪明,连跟人聊天都不会,孤独的时候找不到人说话,我厌恶虚荣、妒忌的心理,可偏偏有时也能在自己身上看得到……好不痛苦,可是啊,我要因种种悲伤就整天活在阴沟里了吗?要知道幸福只是人生的驿站,而后能勇敢承担,纵情享受。?我们为人群中的相遇相知而感动,为着迷惘后的清醒而喜悦,为繁忙之中那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而珍惜……幸福是简单又不易的`。大多数时候我们要默默承受痛苦与孤独,强大的心智能阻止自己堕入黑暗,正真的朋友间是不会猜疑嫉妒的,他们能把你拉出苦海。向着阳光生长,暗处藏着妖魔鬼怪让人脊背发凉,所以我要更野蛮地生长。
这是读完此书后的一点感受,也许我还心智不熟,这些想法有些小孩说大人话的意味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现在是20xx年7月29日凌晨:3:20了。
其实这本书我很早就打开过,可是好像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又没有读完,最近又打开重新开始阅读了一遍。
其实呢,我并不觉得太宰治很丧,反而我觉得他很有才华。耄宿、揶揄,这种不常见的词汇在书中比比皆是。
而在写作上,叶藏、绢子都恰到好处,没有明了,最后的一个完结也是让你浮想联翩。不管是蟋蟀里的女主还是最后的吾面对青山而举目都能让我看出宰治对文字的细腻。所以好几次,我边阅读边去查看他的资料。
最后,很感谢太宰治陪我度过的小黑夜,让我在失眠的时光变得更有趣一些。
人生无常如水流,河畔柳枝何需愁。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读完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来写,没读之前,他们都说这本书会让人抑郁,但是我读下来,并没有觉得多么的悲哀,不如《活着》给我的哀伤强烈,换而言之,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所有人,都是没有积极生活的人。谈到太宰治,都说这是他自杀前的自白,我到是觉得贴切,我觉得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他的一个面,不同却又相同。遭遇挫折,没办法融入社会生活,想要自杀,长了张好皮囊靠女人生活,整日借酒劲麻痹自己,又破有点艺术才气。这都是他对自己的认识吧。昨天看《我是猫》,看见一句话深受启发,决定来写下感受:既然是社会动物,不论多么自命清高,也要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协调着活下去。
我倒是相信他这么做了,尝试与社会协调着活下去,就如叶藏的笑话,就是证据。可是现实是,他失败了。
其实啊,我觉得悲哀的不是世俗,而是少了一颗和社会协调的勇敢的心。最先听见“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是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松子始终在积极地生活。是啊,有时候,我们确实会抑郁,会感慨世界的虚伪与不公,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克服一切,勇敢地活下去。但是至于生活方式,是我们可以为自己选择的。
从这本书里,我还没有抑郁的同感,大概没太深层次地了解他吧。但还是是希望大家都好好的活着,像富贵一样,生而为人,不必抱歉。只读了几篇作品就否定这个人实在很片面。只是我作为女人实在很讨厌这样的男人。但作为读者,我的确又感激这样的作家,翻开自己的伤口,露出血肉,想要博取世间的感情(我不知道是不是同情,理解又也许其实他什么都不想要,只是作为一个个体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来换取一些安宁)。因为这样自我毁灭性的作家,才让读者感受到了这样多的细腻的,在希望与绝望中,爱欲与冷漠中挣扎的感情。
最后,作为一个人,我同情着故事中这个人。就像感情里的对错和人世间的善恶,这些普世的价值观其实都很难用在一个艺术家身上。我一直觉得关于艺术的'一切都是表达着不同的感觉。而感觉是没有对错的。所以他的细腻多思,和无法克制的纵欲其实只是一种感觉。他来到这个世间只是流荡在不同的故事里体会记录着不同的感觉,然后头破血流的狼狈离开。小时候总觉得要当个有故事的人,长大了才知道笑着说故事的人曾经都是流了很多血和泪的。想起蔡崇达《皮囊》里写的香港阿小,当他泪流满面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是不是心里也有几分羡慕乡下阿小打鱼回家路上放空着大脑,身边还有一只到哪里都愿意跟着他的大黄狗。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如果你不曾跌落尘埃里。
——太宰治《人间失格》
留在我的眼中《人间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对于我来说,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刚看过之后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说实话我反而是羡慕你的。
或许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抱着这本书在深夜哭泣,一次又一次的指着封面的太宰治告诉自己“不要极端”“不要抑郁”“不要像这个人一样”的说教。你们可能会对此嘲笑、讽刺、讥讽、讨厌甚至是怨恨这样的人。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曾跌入尘埃里,你们又怎么会了解那种被世界击倒在地的绝望。
其实,读完《人间失格》我一瞬间的反应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被救赎般的快乐。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仅仅是只有我自己拥有这样的消极想法。我并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才是好书。我反而认为在一本书中能从作者的笔锋中看懂自己。才是读书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
这也是我愿意在自己高三毕业在准备再次踏入大学前,再一次品读《人间失格》的原因。
初品《人间失格》这本书任何一名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给人的代入感极强,它拥有一种让自己代入去发掘自己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在读的过程中引发自己的共鸣。
至于我们在书中发现的问题,是抑郁悲观,还是下决心去解决问题,这些都不是小说可以解决的。
在书中,我认为叶藏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压抑自己的内心去讨好别人,这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完全不同的。松子的讨好来自自己的内心,无比的炙热和忠诚。然而叶藏却并不是这样的,叶藏的内心战栗不已,脸上却强颜欢笑。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失调无时无刻不消耗着叶藏的精力,让叶藏精疲力竭。同时,他认为世人对他的友善全部建立在他搞笑的基础上,所以一方面他压抑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这份压抑、欺骗感感到可耻。
就像在《人间失格》中的每个人都期待着融入这个世界,但是在积极参与这个世界的同时,却又深深的恐惧着人类。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挖掘出我们心里面那个最黑暗的自己。但是,它并不会帮我们净化掉,它不会做任何事情,这之后你要怎么处理,全部都要靠你自己,你要如何消化这种不良的情绪。太宰治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揪的却是读者的心。
如果你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那么你大可不必担心自己沉溺于悲伤的情绪,因为你不会有一丝一毫的代入感,你看到的终究也只是别人的故事而已。
我不觉得《人间失格》是一个怎么样的好书,在我的眼中,能对我起到醍醐灌顶的书无非就是好书,他黑暗、阴郁、没有光泽但是它起到了属于它的作用。就像《人间失格》中女老板形容叶藏时:神一样的好孩子。可能是对叶藏或者说对太宰治最真实的解释了。
在写完这一部作品的那一年,太宰治终于用了自己一生中的第五次自杀,成功给予了自己永久的解脱,留给了无数读者和文人永远的谈资。
所以,我们需要感谢太宰治,感谢一个和自己抗争了一生的人,用最后的勇气,为所有在未来或许将投入这漫长战争中的后来者们,下来了这样的一篇挽歌。
关于人间失格读书笔记2
生而为人,对不起。
一一题记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著作,这本书相当于太宰治的自传体,可以叫做丧失做人的资格,我觉得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人间失格?又多少人一次次演泽人间失格。
在这个比较和平的年代,科技的发展,一直以为我们的思想会逐渐进化,却发现进化后也如此不堪,我们彼此都是人,都有人的思想,别人能想到的我们也能想到,却依旧互相猜疑,依旧互相伪装,即使知道自己这样很像小丑,却依旧扮演着小丑的角色,伪装成世人爱的样子,哪怕那个不是真实的自己,很同情人间失格里面的主人公叶藏,这本书描绘了他从少年到壮年,从像神明到坠落不堪,用“我这一生尽是羞耻之事”来描述。
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反之,你的坏对别人来说就像一个疤痕,留下了就永久在。这就是人性。
对于这本书,我只是想说:“生而为人,不必对不起,你的父母生你养你,你却自杀离开世界,留下了多少伤痛?这些伤痛的源于你的父母,也源于你的亲情好友,死的确很容易,但多为你的亲人朋友想想,来到世界不容易,哪怕人间不值,也要活完一生。
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即使再孤单再寂寞,仍要继续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回头,哪怕在生活中充当小丑。
关于人间失格读书笔记3
《人间失格》一直被认定为太宰治的自传性作品,太宰治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刻画其中,借由主角大庭叶藏的人生遭遇,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行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的苦楚。
但在我看来,《人间失格》只能是一部小说,与自传无关。
天才作家,厌世。
而他的小说里,大庭叶藏自青少年时期至中年,经历了与作者本人十分相似的人生: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来麻痹自己……虽然出生在富豪之家,却一生都摆脱不了缺乏金钱的困窘,他辗转在一个又一个的女人之间,沉迷于酒精与药物下的清醒的丧失,甚至愿为此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
正如书中所说: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所以,太宰治是想写他自己的一生吗?不,并不。他想写的是他对世界、对自己的绝望。太宰治开创了“无赖派文学”(何所谓无赖派文学?灵魂憔悴破败之音),可他也写过《奔跑吧,梅勒斯》《心之王者》此类的积极的作品。他虽然自杀了,但他心中仍保留着自己的对自义的追求与对美好的渴望,只是现实不美好,人性不美好。他难过,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他找不到自我,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光阴虚度,活着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复制自己,人生看上去是多么的没有意义。不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仍是盲目地在活着,他们只是抱着不必死的心态,工作、结婚、生子,等到真挂电话老去的那一天才恍然大悟:一生活完了啊。后来再想想,活完了,那就算了吧。这样往生才感到安心。
他们是谁?他们是世人。世人是谁?世人是我们。
不乏有人称《人间失格》为无病呻吟之作,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评价是很不负责的',《人间失格》追寻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及一种虚无,这并不妨碍它思想的深刻性。个人觉得,如果要去看这样一部作品,那你就要去剖解这些隐藏在残情、风流、左翼、写作、友情、吸毒等名义之下的惨烈真相。太宰治所写的人性与现实,细腻轻易中带着悲痛,这种痛不同于余华笔下的冷静的血淋淋。它是一种如同一把尖刀插进人的咽喉的绝望,尤其还能看到倒映在刀上自己那拙劣的想活为人的可笑模样。
叶藏身上,你能看到世上每一个悲哀的活着的人的影子。
他渴望友情,所以他也曾与堀木交好,尽管他说: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当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他说: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他渴望幸福,可真正与静子和茂子生活在一起时,他又说:“她们两人真是幸福,像我这样的混蛋夹在她们两人之间,总有一天会毁了她们。”于是悄悄关上了门,再没踏进公寓半步。
他说:生活安乐时,创作绝望之诗;生活不如意时,写出生之喜悦。
他说:我一直对人类畏葸不已,并因这种畏葸而战栗,对作为人类一员的自我的言行也没有自信,因此只好将独自一人的懊恼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里,将精神上的忧郁与过敏密闭起来,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外表,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彻底变成了滑稽逗笑的畸形人。
字字都是滴着血的灵魂自白。
太宰治的作品颓废中是带着美的,这种颓废美为日本文化中最独特的部分,比如太宰治的其它作品,如《斜阳》《维庸之妻》等,又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种美不是现今许多人作文中的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完完全全的灵魂的纯净之美。
真实才愈发动人。
我的朋友中有人被《人间失格》的名字所吸引,拿了书去读,借去时表情各异,心情不一,还书时倒全都不约而同地保持了沉默。我笑着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就是感到很绝望,突然不知道现在是怎么活过来的一样。
所以我想,这本书还是不适合年轻人去读的吧,但总的来说,谁的一生不是在混沌之中游走的呢?很多事情,对错黑白,本就没必要去分得太清,拼命地过一生与堕落地过一生,谁又活得比谁高尚呢?当然,这不是一个人不愿努力的借口。对年轻人来说,他们的人生还有无数的选择与方向,如果仅因自己尚浅的阅历与不愿努力的心态舍弃了,未免太过可惜。
我记得有人说,这个世界很好,值得每个人为此奋斗,我觉得这个世界未必很好,但为此奋斗也未必不可以。
关于人间失格读书笔记4
我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像主人公叶藏这样的人对美好纯洁的人或物避而不见,一直沉迷于人们避而不及的东西,比如吸烟、喝酒,最后竟然沦落到靠着毒品才能维持清醒,继续工作。叶藏生而富裕,聪慧,帅气,他的出身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他从小到大却靠着精湛的演技蒙蔽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他对于父亲要给自己买礼物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还是是同学眼中的开心果,他会假装滑稽,做奇怪的事情逗笑身边的同学;直至成年以后,他还是女人眼中的知己。叶藏有着一张帅气的脸庞,许多女人都为之倾倒,叶藏读书时期的同学竹一就曾预言过叶藏此生会“被女生所迷恋”,譬如和女服务员常子、报社记者静子同居,和香烟店老板女儿良子结婚。
人间失格即丧失做人的资格,欧美地区的译名为《nolongerhuman》:不再是人。不再是人,那会是什么,世间无非就三种:人,恶魔,神。仔细想想的话,叶藏或许三种都是。书里老板娘说过一句话:“我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为人机灵,只要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喝了酒,他也还是神一样的好孩子。”叶藏就作文是太宰治,太宰治就是叶藏。在绝望中破碎希望,在颓废中凸显人性。
“又孤独又伤感,又迷惘又绝望,自暴,自弃,自虐,这是我的人生。愿这些苦痛挣扎,成为你的良药,去爱这世间万物。”世间件件事情都藏着委屈,每个人都有其阴暗面,只愿世人不要埋在温柔的偏激和歇斯底里中,看到人性中的纯良,宽容足矣。
关于人间失格读书笔记5
太宰治的一生早有耳闻,读了《人间失格》之后,我看到了他的生,他的死,他对自己的失望,对世人的畏惧。在这本书中,他是作者,亦是大庭叶藏。
观望叶藏短短几十年,何其不幸。他追求美好,却一生不得,人生的灰色底片自幼时被性侵的那一刹已注定。孩童时,他为了取悦别人假扮小丑,被竹一识破时变得恐慌。长大后,他遇到了很多女人,一起殉情的常子、温柔真挚的繁子、单纯善良的良子。但是天生懦弱的他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他被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终其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求爱,逃避爱,最后只能毁灭自己。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有人说,《人间失格》太过于消极,但却能让我们从细微之处找到自己的影子。我简单地认为,偌大世间,每个人都会有悲观的情绪,我们能和叶藏产生共鸣。在小说最后,酒吧的老板娘说:“我们所认识的阿叶,是个非常老实、非常可爱的人。他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便喝酒……他也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好男人。”叶藏的美好,自始至终都没有被他自己发现,他选择逃离所厌恶的世界,却又缺乏勇气,否则那年在镰仓逝去的定是两人。
生而为人,不必抱歉。
寥寥五万字,道尽了叶藏的一生,也反射出太宰治一生的悲。较于书中人,我们是幸运的,没有被这种无尽黑暗的苦痛萦绕,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而叶藏呢,他没有办法拥有快乐,只是从他选择离开繁子母子二人便可看出,那段时光毕竟是他最满足的岁月。大概,有些人本不适合活着。我们应珍惜所有,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却不能让它们吞噬。
生而为人,何必道歉。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1948年的日本,社会命运劣化了个人命运。
人间失格,nolongerhuman,不再是人?不复人类?翻译强调失去人这个标签的过程,结合叶藏从娘胎蹦哒出来到被兄长带回这段喋喋不休的诉讼,一直找寻自我,一直从外界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属性,从学着出丑搏笑就开始算nolongerhuman吧,读的时候想着48年,社会离“1亿军国化”、两颗原子弹也没几年,社会命运劣化个人命运,这种环境才能有外力把将叶藏塑造的这样更富戏剧化更有张力?对写故事来说那是最好的`时间,冲突够得上尖锐,对活在其间的人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感觉有意思的是
1、叶藏观察男男女女,投其所好,游刃其间,人类啊人类的,跳脱出来看待周围,感觉有种神性的口吻,也有看动物世界的错觉,只是没得赵忠祥那样温敦的声音衬着,冷冷的看着:憎恶怜悯惧怕,每个字一个一个扣在心上,难受。
2、从妻子角度写,能脑补那么多想法,情感细腻的紧,叶藏是个做了坏事的好人。
3、比着死,活着难,尤其是笑着活着。死看起来只是个体力活,虽然他体力不咋滴,来回折腾了几次,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抑郁症勿碰。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我最近读了那本著名的《人间失格》。
“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给交往中的人带来舒适的体验,很抱歉自己独立的思想难以苟同于众,很抱歉没能活出众人价值观所趋向的生活。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最后的最后,大庭叶藏平静、释然地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而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
大概不同阶级的人看这本书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感受,小叶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挥霍享乐之后带来的精神上的虚无。而我们,大多是平凡众生,为生活焦虑,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义。
对于前半部分的阿叶,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觉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识人间疾苦,烦恼着不知所谓的事情。越往后看,逐渐理解,我们没有办法拿自身的经历去评价别人的苦痛。为生活也好,为身体也好,为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没有一种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种都能让他生出放弃生命的想法来。
看完全书,我感觉到的阿叶至少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然后他不过活了二十七载。精神上与这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让他少年白头,用烟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经为这种人生感到悲痛,他们实实在在应该是自由的大师,却被污浊冰冷的现实桎梏,变为水沟里的臭石头,眼看着自己污浊。这种痛苦,比死亡来的可怕。
又想到现在几乎是个精神世界觉醒的时代,无数人在重复着这种痛苦。为社会感到悲哀。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难得一本书作者下方特意标注了(1909—1948),太宰治多么有名不必说,或许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更有名吧?我一开始最好奇的其实是一个终生都在寻求解脱的人到底在想些什么。
读过书之后,我只能说伟大的作家确实会有着敏感到神经质的洞察力,整本书呈现了一种生无可恋的氛围。
看着也有点闹心,可能就是这种日本文化的书籍我都不太喜欢的原因,就是接受不了,也无法体会那种作者深藏其中的思想,想要表达的想法,或许太宰治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想要读者了解他,他只是写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挣扎,活着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遇到这种看着心情不舒畅的书,我会选择一个阳光晴好的下午,迅速的浏览一遍即可,深陷其中是很可怕的一种阅读体验。同步看李诞的那本《笑场》,读起来很开心的一本书,中和一下负面情绪是有效的。
总体来说,不推荐这本书,看着太不开心了。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1.
面对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身在故乡还是身在他乡,其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演技上的难度上的差异。而且这种难度差异无论对哪一位天才而言——即便是对于神灵之子耶稣而言——不也同样存在吗?在演员看来,最难进行表演的场所莫过于故乡的剧场。在五亲六戚聚集一堂的房间,再有名的演员恐怕也会黔驴技穷吧。
于我而言,在面对亲人的时候,是没法将自己擅长的东西表演出来。比如说跳舞,要我在自己亲人面前跳一段,我是无论如何都会感觉不自在的。这种不自在,一是觉得太过熟悉,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都清楚不过;二是放不开。有时不在一起,隔着电话视频,我还是可以的。这就感觉对着空气你是可以胡说八道的。我会说个善意的谎言怕他们担心,告诉他们自己在外面过的很好。可是一看到他们的脸,尤其是他们关切的目光看着你,那真实的情感一瞬间就倾泻而出,泪也迸出来。
2.
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难与训斥时,还能愉快起来,但我却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
这种生气更是一种本能吧。平日里受的学读的书教育我们要做个谦卑有礼的人,道德和自身的约束会控制我们在面对责难与训斥时保持冷静。可是一旦束缚不住,任由其爆发,估计什么牛鬼神蛇的事情都做的出来。有时候我生气至极,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场景:我要毁了这一切,我要把门卸了,把沙发拆了,把碟子都扔地上,把书包扔到楼下,枕头我也不要了,被子、哼,我要踩几脚,别想睡觉了!等到想完这一切,气也没了,人也舒缓了很多。所以多读点书还是有必要的,它能让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约束你的行动力。而且,我刚刚所想的一切别人都不知道,他们只认为我是个性格温和稳重的好人。
3.
真正的大师,能以主观力量,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创造出美,或许丑陋的事物令他们隐隐作呕,但仍无法遮蔽他们的兴趣,大师们沉浸在表现事物的喜悦中。换言之,他们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真正厉害的人,是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易被他人影响,一是顾忌别人的眼光,二是对自己定位不清楚,三是内心不够强大。除在自己术业专攻之外的领域还能做出成就的人,都可称之为大师。当然,在自身领域做的极好之人也必定是大神。
4.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相互欺骗,却又令人惊奇地不受到任何伤害,甚至于就好像没有察觉到彼此在欺骗似的,这种不加掩饰从而显得清冽豁达的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类生活中比比皆是。倒是那些彼此欺骗,却清冽而开朗地生存着,抑或是有信心清冽而开朗地生活下去的人,才是令人费解的。
看《康熙王朝》的时候,孝庄和辅政大臣们互相试探,说话雾里探花,对此情景除了佩服,有的还是敬畏之心。康熙幼年,鳌拜想争权夺利,扩大自己门派势力,而四位辅政大臣却分成三派,索尼装病保持中立,苏克萨哈与鳌拜对立,遏必隆附和鳌拜。孝庄为制约鳌拜势力,便去索尼府上探望。索尼招呼孙女赫舍里为孝庄端茶,孝庄一眼便相中赫舍里,还称其贤良淑德适合做正宫之首,一看就喜欢上了,非要娶回家不可。如此一结缘,索尼便病好上朝,弹劾鳌拜。所以让孙女上茶是真是假,孝庄喜爱赫舍里是真是假,都微妙的很。只能说他们都是好演员,演的假戏让人毫不尴尬。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一
如果说叶藏是见不到人的人的话,我想,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大抵都是见不得人的人吧。
正如叶藏在文中说到“有一个说法叫做见不得人的人。它指的是那些人世间悲惨的败北者、背德者。我觉得自己打一出生便是一个见不得人的人,所以一旦遇到那些被世人斥之为见不得人的人,我的心就不由分说地变得善良温柔了。而且我的温柔足以使我自己也如痴如醉。”
我们人人都是“见不得人的人”,我们在新时代里难以自处,像叶藏一样隐藏自己,哪怕是很小的时候,就显得有些孤寂,不,应该说是孤僻了。而正是在这份孤僻中,一旦遇见和自己相似的人,一种共鸣感就油然而生。
相比叶藏所在的年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样见不得人的人”正在越来越多,物资上虽已满足,精神上却极度匮乏。再加上人与人的交际越来越少,我很惊恐,自己也会变成叶藏这样的人。打小开始便带着面具生活,在生活,社会的压迫下一步一步往前走,随时害怕自己被人看穿。或许有一天,自己也会像叶藏一样失去做人的资格吧。
我们渴望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却大抵是各种各样的灰暗。我们很弱小,弱小到不堪一击,难以立足。如果说叶藏是软弱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逃避,屈服,那么我其实也差不多了。但在此,我内心中怒吼的是不甘,我不想成为他,不想失去做人的资格,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活着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打你出生起,便注定了会死去,这是无法更改的'。但怎么去活着你还是可以选择的。太宰治作为日本软弱派的代表,《人间失格》也无时无刻不表达着这一点,叶藏的一生无疑是悲惨的,从头到尾的软弱,到最后悲惨的结局。你当然可以选择成为这样的人。其实在中国近现代也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一方面充满着对世俗对生活的恐惧和不安,另一方面又向往着世间的美好。我想,海子大抵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了,在他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叶藏的评价,有这么一段话:叶藏既是一个无赖,又是一个“像神一样纯正的好孩子”。他在面对难以捉摸的人类社会时选择了极端另类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今天的读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透过滑稽怪异、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
我也希望,自己能真实而又充满理想,对幸福人生有着美好而又热烈的追求,却又不像叶藏一样极端另类。而这种想法大抵是当今社会许多人的想法了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二
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我不喜欢的书。
而我不喜欢的书竟然把它读完了,我也挺佩服我自己的。
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一旦我和书中人物产生了共鸣,我浑身上下都不好了,我好些日子不能从书里的情节走出来,它让我失迷。
读了几章,就被书中描写的颓丧、压抑、恐惧、厌世的情绪深深感染,我就在想,书中主人公的形象往往都有作者或多或少的影子,以我读的这几章来看,这个作者不能寿终,非得像海子顾城一般自杀。果不其然吧,问了度娘,告诉我:太宰治,本名津岛修治,是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逆行》、《斜阳》和《人间失格》等。1948年6月13日深夜与崇拜他的女读者山崎富荣跳玉川上水自杀,时年39岁。所以我特别赞赏这句话:与其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遗著,不如说这是他留给这个冷冰冰的世界的遗书更合适。
书中主人公是一个叫叶藏的孩子,他早熟,心思重,有一颗玻璃心,他置身于人群中却过着灵魂离群索居的生活,三观与周围的人那么格格不入,却只能悲叹“我很抱歉,生而为人”,为此他常常彻夜难眠,痛苦呻吟,他说“我对人类充满恐惧,却无法让自己对他们死心,然后放弃。”挣扎、彷徨,试图以扮演一个小丑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也试图想取悦身边的人,亲人、老师、同学,他承受着不该一个孩子承受的所有的负面情绪。我真的想知道,这些消极悲观,这些颓废沮丧,一个小小的孩子,何以会被这些情绪笼罩?
叶藏终于长大了,我本以为长大后历经世事会有所改变,因为当他第一次远离故乡,他终于“觉得这他乡之地比故乡更让我轻松自在”,但我错了,那只是一时的轻松自在,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城里人的生活将我这个不分内外,只会逃避人生的肤浅笨蛋彻底拒之门外”“我没和任何人来往,也无法走向任何人的家门”;于是乎在他乡生活的日子,长大后的叶藏越发的颓废,除了逃课,他还染上了酗酒、抽烟、娼妓的恶习,糜烂的生活就跟我们眼中的小混混差不多。但我知道,那行尸走肉般的躯体里埋着的是一颗躁动不安、不屈服却又无奈的灵魂,他想“用漫画赚来的钱买烟买酒,但惶恐和忧虑与日俱增”;他看不惯世人“明明相互不了解,看不清,却要视彼此为挚友,死了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他也想自我救赎,呼喊“神啊,求您赐予我坚定的意志,让我看清‘人’的本质。人们互相倾轧,难道不是罪过吗?神啊,请赐我愤怒的面具吧!”但,救世主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
可是,叶藏无法拯救自己。追溯他的原生态家庭,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之压抑!这样的气氛让一个小孩子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要问小小的叶藏为何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我们可以猜想,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是因为天生性格阴郁,是因为少与人接触,是因为他画地为牢囚禁了自己。他用他那颗纤细敏感的心灵,发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就像是人们对空气中数不清的百日咳病菌的恐惧;澡堂里有无数能致人失明的病菌;理发店有看不见的致人秃顶的病菌;电车扶手的吊环上有数不胜数的疥癣虫在蠕动;生鱼片和烤肉里潜藏着绦虫的幼虫;还有这样那样的致病生物的卵;当你赤脚走路时玻璃碎片会划破你的脚,碎片也会进入体内到处游走,刺破眼珠等等”;即便他“以为彻底把自己隐藏起来时,竟不小心被一支从身后射来的冷箭射中”。
这支冷箭是什么?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世人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这样拐弯抹角、闪烁其词,包含着规避责任的复杂与细微的心里变化。他们总是徒劳无益地耍着小心眼,对他人严加防范,对此我一向困惑不解,既然无法理解,我就只能听之任之,要不就用滑稽搞笑搪塞,或者保持沉默,采取消极的态度面对”。叶藏的内心独白似乎让我明白了什么,因为我也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由讨厌他,到好像理解一点他,甚至于开始慢慢有点同情他的时候,我似乎也有点害怕面对自己的灵魂了。
因为我竟然发现,其实自己与叶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好像也有两张面具,出门一张,回家一张。出门的那一张面具,过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日子,无法不关注周围的人群,无法不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无法不遵循着不愿遵循的社会规则,无法拒绝内心明明不喜欢的邀请,那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不是没有,“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对叶藏的内心独白,一方面坚决抗拒着,一方面又被深深侵蚀着……我一而再地自问自己“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这能算作“朋友”吗?真是一部让读者内心极端拧巴的一部作品!
我就是觉得这是一部阴暗的小说,阴暗到让人不相信世上有蓝天白云、有山间明月、有清流急湍、有似锦繁花,“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欢畅。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凉。怪哉,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两人”!之所以说拧巴,是因为在我强烈否定的同时,又觉得叶藏的独白深深地击中了我,哪有永驻的青春?哪有永恒的誓言?哪有永远的和乐?叶藏极端沉重的独白,是人生绝望的极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最终的去路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得不承认,刚开始,我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一个近乎变态的叶藏的故事,看着看着不自觉的就在回顾和剖析过去的自己,整个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却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问自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假若你也曾有过一段晦涩孤寂的时光的话。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未来?假若那也将是一段充满荆棘艰辛的旅途的话。
书中的最后,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更重要的是没有和自己和解,他感慨自己失去做人的资格,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也终究无法做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找不到他赎也得不到自赎,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这会不会就好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忽然残缺的身体,难以挽回的那种悲恸,于是他彻底丧失了勇气,再也找不到办法去融入人间,于是他最终被世界遗弃而他也遗弃了这个世界,这是叶藏性格使然,这也是太宰治命运使然。
我真想告诉还没读打算读这部作品的人一句话:这是一本需要带着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去阅读的书,否则,这真的是一部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感觉世界都灰暗起来的作品。不管它是否引起过我内心的共鸣,我依然要说,与叶藏相比,与太宰治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我还是希望让自己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并不是我的人生一帆风顺,只是生活早已告诉我,即便有生离死别,即便有尔虞我诈,即便有难防冷箭,可是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依然要坚韧地活下去,勇敢地活下去,这就是生活!
越是看到生活的不如意,越会珍惜人间的真情与美好,试问哪个世人不是遍体鳞伤后依然彳亍前行?愿所有迷茫的人,坚定的做自己,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即便未来还会有苦痛,那又怎么样?正所谓,无痛苦,不人生。
要快乐的生活。
更要坚定地奔跑!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三
现在是20xx年7月29日 凌晨:3:20了。
其实这本书我很早就打开过,可是好像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又没有读完,最近又打开重新开始阅读了一遍。
其实呢,我并不觉得太宰治很丧,反而我觉得他很有才华。耄宿、揶揄,这种不常见的词汇在书中比比皆是。
最后,很感谢太宰治陪我度过的小黑夜,让我在失眠的时光变得更有趣一些。
人生无常如水流,河畔柳枝何需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8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