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的葬礼读后感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5:08:30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大全(14篇)
时间:2023-12-04 05:08:30 小编:GZ才子

读后感是一种对所读书籍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文章形式。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进行全面的阅读和观察,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捕捉到作品的精髓和作者所想要传递的思想。其次,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思考和列提纲,确定好要表达的重点和主题。接下来,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排比、对比、例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达力。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结构的完整和条理的清晰,使读后感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最后,写完读后感后,要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确保文章的语法正确,用词准确并且表达清晰。只有如此,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名著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对经典之作的心灵触动。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一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年代。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开始从封建腐朽转向新生,而梁冰玉就是新社会女性的代表。敢于同命运搏斗,敢于为爱情付出,同时也有迷茫,也有失败,但最终她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生活。

和璧儿一样,从小时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玉儿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坚强。姐姐被生活所迫,敢于当家作主,却没有主见,没有知识;而她学会了自强,她通过知识的汲取和自我的认知,重新定义了坚强。我想这才是新时代女性所应有的思想。

随着渐渐长大,我升入了大学。大学里,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恋人,也是深深伤害了她的恋人。面对恋人的打击,同学们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对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对爱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绝对她忠爱热爱的奥立弗,说明她曾迷茫于爱情,和现代的女性一样。但不同的是,她能从奥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视爱情,并能敢于追求真爱,这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会说梁冰玉是个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起。但正如她所说,那个时候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活下去,只有两个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气。而她与韩子奇的爱,也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和后代,而更多的是因为内心所感,心灵相通。虽然因为韩子奇的懦弱,没能最终在一起,但她的决绝足以让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韩子奇般曲折,但却折射了自己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碌碌无为或是大放异彩。也许你平淡地活着可以活到100岁,但轰轰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岁,但这50岁却比100岁值得的多。

我总以为自己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儿比起来,却差了天地,我曾觉得自己足够坚强,却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抛弃,战争的恐怖,或许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不光是生活中,学习中也亦如此。玉儿凭自己的坚持考上了大学。我们坚持的不应该只是考上大学那么简单了。我们将来会有更多选择,学业上的,人生上的,都离不开坚强。

也会有风雨阻挡,不可能一帆风顺。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风破浪,不管是学习上的,爱情上的,总会充满挫折,想不为之所打败,只有努力扬帆,像玉儿一样勇敢,不为别人,但为自己。

书中的开头,便埋下了疑问,结尾的呼应才知道了前因后果。用玉儿的回来结尾或许是有深意的,她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几十年的代表。

一部悲剧书,看完没有哭,而是有了许多感触,学会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二

今年第一本让我茶不思饭不想的`作品。

第一次知道这部作品的时候是在大一,一位学长带着这本书。当时看到书名下意识的产生了偏见:这一定是本宗教的书。说不定会像追风筝的人那样让人读着摸不着头脑。所以心里也就打了退堂鼓,这种书都是豆瓣文青吹嘘的,不读也罢。

就这样与这部杰作失之交臂!好在峰回路转,让我再一次有机会能够拜读。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书中以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中间穿插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误解。文化冲突,性别冲突,国家冲突与战争。

第一次葬礼是老梁的去世。他代表的是工匠精神的葬礼。第二次葬礼是姑妈的去世。她是穆斯林勤劳勇敢的象征。第三次葬礼是新月的去世。她象征这个世界的希望同时又裹挟着误解,偏见。

这不是一本宣扬穆斯林教义的书。相反这是一本宣扬世界和而不同的书。读罢此书,你会发现穆斯林和汉族人没有区别。他们中有热忱善良的人世也有阴险狡诈之辈。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样,并无外貌上的区别。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三

《穆斯林的葬礼》讲的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回族上的三代家史。昨晚读完后感觉很压抑,不知是昨晚自己身体难受,还是书中故事情节使自己难受。

人生过去是个问题,现在是个问题,将来也会是个问题。人的一生总在不停地抗争,与自己的疾病,与自己的命运,与所谓的规矩抗争,但结局常常是悲剧,人常常用所谓的天命如此来作为妥协的借口,少的恰恰是那份坚持,坚持抗争,那么即使自己终究没扭转命运,铩羽而归,也可以问心无愧了!故事中天星的爱情就是如此,他不知道他的低头正埋下了一生的不幸福的种子,也许以后也会有幸福,但心中始终有痛。人这个个体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很多东西习惯习惯一辈子就这么过了,但这样也许和自己的幸福擦肩而过,所谓的随遇而安是指自己尽最大努力改变抗争之后而言的。

读到新月与疾病的抗争,我很痛苦,因为我自己也抗争过,我多么希望她能好起来,和楚老师一起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个美丽的生命还是凋谢了,我心中一阵惆怅,楚老师在她的坟前拉响了她最爱听的《梁祝》,人生得此一爱人,她也是幸福的吧。

我还活着,的确,还要经历着人生,()还是会有幸福与痛苦陪伴,那么就这样好好地活着吧!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四

进入师范读书后,文选老师布置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那时的我是从乡下中学刚考入师范的,中学时代对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文学名著我是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

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头蒲綬昌的门下时,她恨师兄,但是人还是要过嘛,母亲多病,妹妹尚小,谁也想不出那三年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是怎样挑起家里的大梁的,但是她的眼光毕竟不长远,可能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吧,但是她还是能了解师兄的意图,甚至忘情地投入他的怀里要嫁给他。因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生存真是太困难了,当然这也不是利用,是亲情,友情还有一点点爱情的交融吧,但是当她丈夫逃亡英伦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想他,战乱的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存,xx年,仅凭着一点点思念,她把孩子天星带大成人,但是沉重的打击还是不期而至,她最疼爱的小妹竟然取代了她的位置,这个还是她能接受的,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小妹还和自己的男人生了个小女孩,当然就是韩新月了,如果家庭的变故还不是最沉重的,那宗教上的自责就更可怕了。

这部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几乎每条每框都是穆斯林们应该牢记的,可是他的丈夫竟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不能容忍,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有两个女人,而且这两个人还是亲姐妹。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们爱情结晶的见证,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下来。想一想,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的带走,在英国找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韩子奇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然后悲剧就发生了。韩太太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爱子奇,放不开他,更恨他,恨得入骨,平时里总是无休止地找碴,但是当韩子奇摔伤以后,又是那样的关心和心疼,她爱自己的儿子天星,因为天星是新月到这个家来以后的唯一依靠了,她恨妹妹,可是妹妹不在身边,就只好朝着他们的女儿发泄了,一家四口人虽不多,加上姑妈也不过五个,但是关系却复杂的像红楼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生着的人总是痛苦的,死了的人也不见得能解脱。

如果新月,子奇,君璧,姑妈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许霍达本人也不知道了,最后的结尾还是可以安慰一下的,就好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一样,如果他死了,全世界的读者也不会答应,这本书里,虽然新月死了,雁潮和桂芳的心都死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天星和彦淑的后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就是青萍和结绿兄妹,他们应该能不受先辈们的错误所牵连,过上幸福的生活吧。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五

平静的生活变成向往,喷出的火舌在天空中炸响,玉的不慎碎裂,只在一刹那,心血瞬间化为灰烬,云团被生命染红,让红了洁白的云团。

持续的侵华降临在这里,日月不停,留下伤痕累累的城市在被曙光染红的黎明中包围。无情地推到房屋,留下它们东倒西歪的立在那里。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六

故事讲述了三代穆斯林家族的辛酸和血泪„„。

故事伴着新中国的社会背景,夹杂着人性中的欲说还休、欲言难尽的情感纠纷„„。

人物中有勇于割舍亲情爱情,让劲风苦雨伴随着人生凄美的梁冰玉,有持家主业、力挽雕弓,却被亲情与爱情阻隔的梁君碧,有曾忍辱为情为义,偷生为爱为玉,舍玉为义为家,又抱憾一生,悲痛惨淡的韩子奇,有义重情深,敢爱敢恨,却又爱上了半个生命却执着无畏,一心向着情的楚雁潮,有细腻略含羞涩,胆大有怯弱,坚强又脆弱,为了情、为了爱,追求美好,却失去了生命的韩新月。有朦胧又清晰的情感梗概,有坚强又脆弱的人生故事,有忠贞却屈于现实的情爱,有几世人的人情冷暖,更有潸然令人泪下的动人场景。不需要太多的情感流露在纸上,而那份欲言难明的情却已悄然爬上了心头,不需要技巧性的语言描述场景,而鲜活的画面却跃然纸上。他们的故事中有穆斯林人的坚持,有现代人观念的新意,有明如皓月的“新月”有秋去春来的“雁潮”„„而穿插其中的爱却是永恒的主题,在“新月葬礼”中升华的情在三十多年后依然在“葬人”的地方静静的释放生命的余辉,终究汇聚成一片至真至诚至热烈的光芒。他人虽在世间,心却随她去了天堂;她人虽在天堂,但心却跟他留在了人间。如果说雷峰塔压住的情是华丽的闹剧,那他们的故事就该叫凄美的回眸。

她带去的是一颗火热的激昂的充满了爱恋的心,留给他的是一颗玉洁的忠贞的携带着要比生命还重的深情的心。而互在彼此的心中,阻隔的不是信仰,不是家人,更不是两个世界的门,而是彼此的不渝的情,以情作为阻隔,不若说情是桥梁,这才构建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名字不是“葬礼”,不是代表着埋去一切的“葬”,而是穿越时空与时间的,不受任何羁绊"永恒”。所以《穆斯林的葬礼》葬下的并不是情爱的结局,而是种下了永恒的开始。

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七

起初我是不知道这部著作的,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通过朋友了解了它,她向我讲述了其中部分情节,书中主人公对爱情与责任的选择,因宗教隔阂而产生了不同的命运,让本来就对宗教故事感兴趣的我有了对这本书更深入了解的想法。所以,在这次寒假,我空出一个星期的时间认真品味了这部著作。

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内容却有交错复杂关系的爱情悲剧。主人翁韩子奇被奇珍斋的老板收养当学徒,韩子奇的师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君壁,二女儿冰玉,师傅由于做生意家道破落。但是韩子奇的技术没有到家,他必须到汇远斋当学徒,由于平时都来来回回,汉人都看不起他,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三年后,他终于学得了好的技术,然后就回到了奇珍斋。由于责任,他娶了壁儿。在韩子奇的经营管理下,奇珍斋发展得很好,玉儿也渐渐长大,韩子奇很喜欢英语,在她的影响下,玉儿也是很喜欢英语的,而且她的英语水平相当高。

但是后来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来到英国,玉儿不顾姐姐的反对,偷出家门和姐夫一同去了英国,玉儿在异乡孤独寂寞,在这种情况下和韩子奇相爱,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孩,女孩叫新月。回国后,韩子奇面临着的却是爱情与责任的选择,是选择璧儿还是玉儿?最终这场闹剧在韩冰玉远走异乡来结束了,她还把女儿交付给韩子奇和梁君璧。接着是第二个故事。新月在大学和自己的老师相爱,但是最后新月却得了心脏病,由于一些事情的耽搁,最后死去了。

开始阅读这本书,说实话我觉得是有点枯燥的,因为它都是一些关于宗教的知识,必须要一字一句仔细阅读才能懂其中的含义,然而,渐渐读下来,却让我多次陷入沉思,故事的曲折,命运的不公,宗教的隔阂……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梁君璧与韩子奇的爱情是悲惨的,他们之间本没有爱情二字,梁君璧在父亲去世后,要独挑家里大梁,为了重振家业,而韩子奇是为了报答师恩,实现自己的抱负,两人最终才走到了一起。后来,韩子奇和梁冰玉相爱了,韩子奇却因为内心懦弱,不敢去追求爱情,抛弃了自己的爱人。

梁君璧得知妹妹和自己丈夫在一起之后,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虽然对妹妹还有一点情谊,但还是被理智和世俗的眼光打败了,为了自己的颜面和家庭的名誉,硬要把妹妹赶走,想尽办法留下丈夫,最后却只赢得了一个没有情感的躯壳。而他们爱情的结局也预示了新月爱情的命运。

楚老师说过的话:“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感叹缘分的奇妙,新月和生母考进了同一间学校,而她的爱情也是在这个学校中萌芽。

她与楚雁潮相识在学校,继而还相爱了。但由于是不同宗教的爱情,注定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冲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话说的没错,但是在这对炽热地向往事业与爱情的年轻人面前,不是所谓人们口中扯不清道不明的师生恋,而是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这份感情是梁君璧一辈子无法体会到的,这是梁君璧的悲哀,也是封建传统妇女受生活逼迫的那个时代的悲哀!试想一下,多么青涩的面庞,当爱情撞击她的心扉的时候,她是何等的激动和忐忑,“老师,这就是……爱情吗?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书中还牵扯了一个至今都时刻关注的问题——宗教问题。起初读完这本书,我心底对伊斯兰教升起一丝难言的厌恶感,因为我以为这场悲剧的发生说到底与宗教隔阂还是有很大关系的,还有那个时代封建守旧思想的鄙夷和无奈,后来了解到伊斯兰教从未禁止过民族间的通婚,而造成一切悲剧,影响伊斯兰声誉的名族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派主义并非伊斯兰思想,也就对故事有了一种释然。

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而女人则是头戴黑纱,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我就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她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本书教会我们要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轻言放弃,还让我们体验到了人间至善至美的爱情、亲情与友情,教会我珍惜身边爱我之人和我爱之人。我们无法预测明天,但请珍惜今天。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八

《穆斯林的葬礼》叙述了北京城中两代人的命运,交叉描述,最后汇在一起。

在这本书中,我对梁君璧的印象非常深。

她的父亲梁玉清是位手艺高超的琢玉匠人,收留了孤儿韩子奇。在一夜之间,梁玉清因琢玉而逝,此时的梁君璧是坚强而有主见的。她在仇人面前不卑不亢,安葬了父亲,以卖茶撑起这个家,照顾妹妹与母亲,后又解开误会,嫁给韩子奇。

但后来发生的种种变故,使得中年的梁君璧成了一个固执、专权的人。

为了为儿子办一场风光的婚礼,她逼着韩子奇卖玉;为了掌控儿子的命运,梁君璧设计拆散了儿子与他所爱的人,使他娶了自己选的姑娘;为了宗教信仰,她宁愿女儿(实际上是她妹妹的女儿)死,也不让女儿与爱的人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我认为,梁君璧后来变成一个独断专行、心思深重的人,与她遭遇的背叛有关。在战争期间,她的丈夫韩子奇与妹妹梁冰玉远赴英国,多年后回来时,他们却已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并生下了女儿韩新月。最后梁冰玉留下女儿,独自去了英国,梁君璧争回了丈夫,但那时,他们的婚姻便已变了味。梁君璧对韩子奇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尊重,越来越害怕失去,便想尽方法去占有。

最终她的儿子意外知晓了母亲当年的谋划,但为了这个家,只好痛苦地独自承受一切,而她的丈夫临终时还是想见梁冰玉。

也许一开始,作者便暗示了梁君璧后来的做法,毕竟当初年仅十五的梁君璧便已是那般坚强和敢爱敢恨。“她相信,即使父亲丧生在荒郊野外,她也会把父亲的遗体背到祖坟上,按照穆斯林的葬礼,把亡灵送入天园。”她说:“咱娘俩儿几个就是喝西北风,也得挺起腰做人。”当初她的刚强救了一个家,没料想多年后也是她的做法毁了亲人的幸福。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太强求。属于自己的便当好好珍惜,失去时可以挽留,但该放弃时也可以放弃,该成全的也可以成全,而不因太过看重自己的意愿,硬生生地拆散了别人,还让亲人与自己都不幸福。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梁君璧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惋惜。只希望像她一样的女子仍那么刚强,却又更懂得放手。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九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最终却产生了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姐妹情深的碧玉两人,皆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爱情,对人生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气息!而作为一代妇女的代表,碧儿的迂腐和落后,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为之悲哀……新月跟楚雁潮之间的爱情令人感慨,令人怜悯,但却阴阳两隔。这是愚昧的封建礼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天星跟容桂芳的爱情也没有结局,这难道仅仅是梁君壁的错吗?不,这是整个封建社会遗留的弊端,是封建礼教的思想侵害着没有思想的梁君壁!

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看到这儿我不禁为新月的悲惨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样一个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她对学业是那么充满向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语系。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帮助寝室里英语差的罗秀竹。但她的心脏病把这一切都毁掉了,父亲姑妈的疼爱,哥哥天星的关爱,楚老师的支持,并没有让韩新月自暴自弃,而是积极的于疾病做斗争,可命运就是这样,从不眷恋人,还是让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人留有遗憾的离开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弃过对于爱,对于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穆斯林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完,已无数次地泪眼婆娑,心中无数次地哀叹,无数次地质问,最终也只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只有无奈地任凭心中潮起潮伏。也许,悲剧总是唯美动人的,尤其是爱情悲剧,总是能惹得人为之泪垂。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十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还只是高一,我的一个朋友因为看这本书而落泪,也是因为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读罢此书,让人不禁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漂泊他乡。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一

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呼吸凝结,空气已停止流动。然而永恒的爱情在楚雁潮为韩新月的坟墓试坑中得到升华,并瞬间获得永生。面对心爱的人的死亡,亲身经历的人总是撕心裂肺的心痛。

身边有不少穆斯林的朋友,我对他们的印象,是虔诚,他们对信仰以及生活的态度,让我脑海中浮出这两个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执着,他们对自己正在追逐的一切总是难以割舍,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曾经觉得太过执着的人总是活得那么苦,因为他们不愿放下心中的执念,让它操控自己的情绪与思想。但今天突然觉得,也许,生命中有那么一件事情值得让自己不惜一切去执着地追逐,也是另一种幸福。就像这本书里,每个角色都有执着的一面,也许换来了遗憾,但是否无怨无悔,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吧!

这本书,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立体,很真实,很鲜明,读起来无意中会注入一些身边人的影子。

韩子奇,新月的父亲,有着一生的悲情。拜师学艺梁亦清,少年轻狂成玉王。为玉避难赴英伦,十年流落在他乡。而那时,结发之妻梁君璧,带子年幼两茫茫。读到此处感觉异常的凄凉悲伤。人生总是充斥着无奈,孰为鱼,孰是熊掌。取舍间就看清了韩子奇的一生悲凉。

梁冰玉,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从小对韩子奇的懵懂迷恋,使她一生留下众多遗憾。私奔随奇哥哥到英伦,拒绝奥利弗的示爱,错失了本可以美满的婚姻。然而,对韩子奇的爱表现出勇敢和坚贞,虽终生无怨无悔,但也埋下了一生的苦闷。与亲生的女儿韩新月一别之后,再永无相见。

韩新月的人生境遇,美丽而有光焰。对爱的向往仿佛带有母亲的遗传。实际这是人人向往的爱情,终因心脏病情而噶然中断。韩新月在我看来最为可怜。19岁的年华,生命的最后一刻方知生母。然而,她又让人敬慕,只因生命中永远流淌着梁祝乐曲的温馨轻旋。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如盛大的生命乐章,淹没了人生中所有的苦难。

梁君壁,她是这本书中,对信仰最虔诚的人。她对传统观念的执着,让她剥夺了儿女追逐爱的权力。她对丈夫的忠诚,却换回了背叛,促使她对家庭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偏激,因而也一天一天地酿成了悲剧。

姑妈,大半辈子的忠心耿耿,为这个家庭付出一切心血,甚至到死亡的那一瞬间,都为他们保守秘密。

韩天星,他对父母的服从,对妹妹的呵护,对妻子的尽责,都是让我钦佩的。就算知道母亲的所作所为,也没有揭穿,不是因为懦弱,而是因为他顾及家里每一个人的感受,坚持地维护这个家。

楚雁潮,他不是穆斯林,他仅仅是执着地爱着一个活着的人,这个人曾经活在他的眼前,然后只能活在他的心中。

风雨中走过的三代人如露如电般一瞬而过,情感的交织,生活的无奈,风月无边不过是起心动念,岁月无痕显得那样无情。韩子奇对奥利弗的话:年轻时候不轻狂如何成就未来的事业,少年的敢恨敢爱才会无悔无怨。穆斯林的情感在梁祝的小提琴委婉轻缓的旋律中走向圆满。

这本书,给我上了残酷的一课,它告诉我:

到最后,奇迹终究没有发生,命运不会因为你的善良而对你宽容。

生命的终点,总是会到来,也许因为战争,疾病,或意外,在死亡面前,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

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也许仅仅是珍惜身边的人,做好现在的自己,到那一天,我的葬礼,我就能少一点遗憾,仅此而已。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二

两代人,两小无猜,两情相悦,两段悲剧,两行热泪。

——题记。

“人生是一条路,路走错了可以重来,人生可以重来吗?”她,脚步轻踏,一路红尘飞舞,踽踽独行的她,如黄粱一梦过,洗尽铅华,为她的女儿,在她生日那天不负天下。她迈入阔别二十年的故园,耳边的蝉儿喧嚣着重拾起那些年。有人来了,玉儿心头一喜。新月,我的新月!璧儿姐姐呢?奇哥哥呢?你们去了哪里?“完了,一切都完了,新月早去世了,你来晚了!”怀着二十多年的期待和执念不远万里奔赴此地,却被这样的噩耗击垮。一瞬间,所有的努力和执念付诸东流。眼泪柔软了她曾经的一身疏狂,从布满灰尘的脸上跌落,击在长草的坟头上,撞击的声音令天地也为之动容。“新月!新月!妈妈还是来晚了啊!”她声嘶力竭地狂吼着,回答她的,只有咆哮的风和墓碑的阴冷……远处流淌来梁祝的旋律,天上,云雾朦胧;地上,琴声缥缈。不知新月在九泉之下,能否和曲而歌?那些事呢?那些人呢?怀着饱经风霜的脸孔归来,携着笑颊粲然的遗像离去。追梦而回,方知恍如隔世。

情绵长,命苦短,香消玉殒琴声颤。寻望故园处,肠断。人世纷,愁绪乱,滚滚红尘人羁绊。重走来时路,已难。

使我最动容的是新月与楚雁潮天地可鉴的爱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睥睨天下傲狂;她,柔情似水,纯真无瑕,看淡尘世浮华。她生病时他寸步不离,她驾鹤西去他静候归来,琴声传自遥远的天堂,纵使阴阳两隔,也要相思凝望。你曾扬言要饮遍世间所有的美酒,最后才发现白水最长情。他们的爱情,不就是一碗淳朴却回味无穷的白水吗?淡淡的,暖暖的。最美的爱情莫过于阴阳两隔的忠贞不渝,等来世,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洗尽铅华,从此以后,日暮天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便是穿越两界的肺腑之言!

时光蹉跎了记忆,命运模糊了过往,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命运虽能摧毁人的肉体,但爱终究会在孤坟上渐滋渐长,绽放出永不凋零的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一些东西不可挽回,另一些却永不磨灭。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三

有幸拜读《穆斯林的葬礼》得缘于文学社的好友推荐,初次看这个书名,觉得大概也就是讲述穆斯林的丧葬习俗而已。经过认真读过之后,才知道其实并非如此。

这本书我认真的看了两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它一方面讲述了一个世代以琢玉为生的穆斯林手工艺人梁亦清所创建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兴衰和韩氏家族的情感历程。一方面又容纳了建筑、医学、玉器、民俗等方面丰富知识的书籍。

我先谈一下知识方面,从一位女士踏入一条熟悉的胡同,站在“博雅斋”大门外起,作者开始详细描写这座四合院,用了很多专业的术语如“鸱吻”“垂花门”“门簪”“悬山顶”……当然,这些都是经过上网查资料后,我才有了初步认识。当第二次阅读时,一座晚清的院子就出完整浮现于脑海了。

我是汉族,书中详细描述了回族的起始发祥,并多处引用回族母语,以及回族人每天从“榜答”(晨礼)“撇什尼”(晌礼)“沙目”(昏目礼)“府盖尔”(哺礼)到“虎伏滩”(宵礼)五次礼拜,了解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民族,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什么说是“熟悉又陌生”呢?我的亲戚当中就有回族人,可是对他们的风俗、母语、做礼、都一无所知。小说把回族婚丧嫁娶的习俗,描写的非常仔细。读梁亦清的葬礼片段,那是一个人在经历了沧桑磨难以后,最终的归宿,虽然心情沉重,但是也不乏是一种解脱。与读韩新月的葬礼是不一样的,新月太年轻了,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被命运的魔掌扼杀了,心一次次被她紧紧撕扯,生生的疼,泪眼朦胧,不禁为她叹息。

回族的婚娶,也是非常隆重的“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就可以了事儿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请“古瓦西”(媒人)去保亲,往返几个回合,双方都觉得满意,给了媒人酬谢,才能准备订婚。订婚通常要比结婚提前一年至三年,并且订婚的仪式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初次“放小订”,在清真寺或者清真饭馆或者“古瓦西”家里举行,男方的父、兄预先订下一桌饭菜,备了用串珠编织成的聘礼,前去行聘。女方的父、兄带着一只精巧的玻璃方盒,里面放着“经字堵阿”和刻着待嫁女子的经名的心形银饰。双方父、兄见面之后“拿手”,互换礼物,然后聚餐,“小订”即算完成。过了一年半载,再议“放大订”。“大订”比起“小订”,就要破费得多了,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对镯子、四只戒指、一副耳坠儿、一块手表、一对镯花儿,装在玻璃盒里,连同“团书”(喜柬),由“古瓦西”送到女家,“团书”上写了两个日子,供女方任择其一。“古瓦西”讨了女方的口信儿,再回男方通知。“团书回来了吗?订的是几儿呀?”“回了,×月×日。”这个日子就是预订的婚礼日期,所以称为“大订”。“大订”之后,男方就要依据婚期,早早地订轿子、订厨子,并且把为新娘做的服装送去,有棉、夹旗袍,棉袄棉裤,夹袄夹裤……共八件,分作两包,用红绸裹好,外面再包上蓝印花布的包袱。至此,订婚就算全部完成,只待举行婚礼了。

喜期来临,排场当然更要远远超过“放订”,当那十抬嫁妆浩浩荡荡出了门,人们才知道嫁女的父、母要花多少钱!看那嫁妆:头一抬,是二开门带抽屉的硬木首饰箱(官木箱),箱上搁着拜匣;第二抬,一件帽镜、一只掸瓶、两只帽筒;第三抬,四个棕罐;第四抬,两个盆景;第五抬,鱼缸、果盘;第六抬,两个镜支;第七、第八抬,是两只皮箱,盛着新娘的陪嫁衣物,箱上搁着对匣子和礼盒;第九抬,又是一只小皮箱;第十抬,是新娘沐浴用的木盆、汤瓶以及大铜锅、小铜锅、大铜壶、小铜壶。这十抬嫁妆,是断不可少的,如果女方家境富裕,还可以加上炉屏三色和大座钟,便是十二抬。若要摆阔斗富,再增加几倍也没有止境,多多益善,但少于十抬便觉寒酸了。”作为一个女孩做梦都想拥有这样一个排场的婚礼,可是梁君壁是在这个家族最落魄的时候嫁给韩子奇的,他们的婚礼仓促而寒酸,两人之间也谈不上所谓的爱情,大都是出于责任。韩子奇是出于对师傅的责任,壁儿做为长女是对家庭的责任。而天星的婚礼是君壁精心策划的,虽不能和传统婚礼相比,可算得上排场了。

明代有;青玉竹节式杯,青玉缠枝花卉镂雕杯,青玉“万”字耳乳丁纹杯,白玉缠枝花卉壮丹珮,茶晶梅花花插。那件花插,茶黑色像只笔筒,周身缠着一根梅枝,朵朵梅花却是白色的,完全是巧用黑白二色,匠心独运,精工巧制,是明朝琢玉大师陆子冈的作品,可见作者的知识有多渊博。

整部小说,如同一个不规则的圈,在主人公经历起起落落几十载之后,画面又返回序曲那一幕,冰玉推门踏入“博雅斋”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女儿,却不料女儿已不在人间,为小说画上了句号。

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男主人公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精明能干。在感情上却唯唯诺诺一辈子,最终遗憾离世……,的确是一部佳作!

穆斯的葬礼读后感篇十四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这就是霍达用心血打造出来的《穆斯林的葬礼》。

起初,我一直不敢读这本书,由于不信教。可是一打开书就没停下来,到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几遍。

每次都带着一个个谜团,一个个猜想,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随着谜团的一次次解开,随着猜想的验证,我不愿结局是那样,可是却无法改变。

直到读完也不愿相信这一切,总是不希望拥有这种真挚的情感的人们阴阳相隔。我想也许并不是残存的读书看故事,而是在经历一段段人生历程,在咀嚼一些痛苦,在品茗一段段感情。总是将自己带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因而不愿这种不满的结局出现。

当韩子奇重振奇珍斋,名冠金都时,我为之高兴;当韩新月如愿考取北大,成绩优异时,我为之叹服;当韩太太对新月不理不睬时,我对其厌恶至极;当新月为得不到母亲的关心,而闷闷不乐却只能压在心底时,我为之心酸;当新月发病面临死亡时,我为之痛惜;当韩太太为让天星取自己的心仪的媳妇,必须反对楚雁潮与新月的恋情而不择手段时,我为之愤懑不已;当新月死后,我同他的家人一样,我为之扼腕叹息。全篇以玉为题,从玉美到玉碎的过程,让人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韩子奇,一个玉痴,玉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直至后来离开北平,甚至抛妻弃子,都不愿意舍弃他心爱的宝玉,玉让他结束浪迹天涯的孤苦命运。后来名满京华,称为一代玉王,但是玉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辉煌,也间接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悲剧。

难道都是玉惹的祸吗?在韩太太看来是的。她从来未想过,自己的妹妹竟会夺走自己的丈夫,她感觉正是冰玉与韩子奇种下了祸根。人人都想拥有玉,但玉却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大家只不过是玉的看守者,是玉的奴隶,玉最终不会属于他们。

玉从他们手中流失,汇入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可对于像韩子奇这样爱玉,把玉视为生命的人们,他的人生因玉而有意义,如果不是玉,他早已命丧黄泉,他的执着与那最纯真的梦想将他的人生演绎得有声有色,可歌可泣,凄美深刻,感人肺腑。

韩新月,一个苦命的人,但是她却有自己的梦想,从事翻译工作,也因为这个梦想认识了楚雁潮这个深爱她的男人。对于翻译工作的执着,使得她发奋读书,考入北大西语系,使得稚嫩的心更顽强的与病魔做斗争,使得新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使得新月与楚雁潮这个与她有着共同理想的人走到了一起,虽说是跨教的爱恋,但两颗心却是紧紧的联结在一起。

爱情是大多数中共有的主题,《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哈姆莱特》都有着爱情的渴望,可是《穆斯林的葬礼》却让我最真切的感受到爱情的甜美与失去心爱之人的痛苦。

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恨情长,韩子奇在没来得及接触爱情这种神秘的东西时,就因为必须撑起梁家的重担,而草草的与梁君璧结婚了,他不懂得爱情是什么,当发现爱情的时候已经晚了,她已为人妇,可是他却无法控制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梁冰玉大胆的结婚生子,我想小说的悲剧性就在于爱上韩子奇,韩子奇所爱的竟是妻子的同胞姐妹,还在于它冲破世俗与梁冰玉在一起,但不忍抛妻弃子,丢下身价的软弱。

楚雁潮与韩新月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相爱,一切的一切来得那么的自然。然而彼此倾心且有志趣道合的两个人,会被一道道难以想象的关卡难住了。韩太太的极力阻碍,无情的病魔的剥夺,让他们无法继续在一起,甚至阴阳相隔,当新月的墓前回荡着《梁祝》,当头发花白的楚雁潮几年如一日的陪伴着新月那一幕,浮现在我眼前。

韩子奇的命运是痛苦的,为了那些玉他放弃了朝觐的使命;为了那些玉他抛妻弃子;为了那些玉他葬送了冰玉母女。

韩新月的命运同样是痛楚的,从小在缺乏母爱却极度渴望拥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当锦绣的前程随着大学的开始却因病休学,当美好的爱情降临时,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被命运带离了人世。

她的人生多么短暂,却留给大家无限的痛苦与留恋,或许以后不敢看月,每当看月时必会响起这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这痛楚的命运人生吧。

故事教会我们:珍惜。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教会我们不要总被世俗所牵绊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懂得舍弃,不要太过执着的追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人为善。

有人说,“如果存在不吵架的恋人,他们就一定如陌生人般达不到爱情的最顶峰,而最深刻的爱情却是给予对方最大极限的自由”。

也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我无法体味这话的真谛。但在这本书中,梁君璧对韩子奇的爱让人感到畏惧。梁冰玉不顾一切的爱,为了自己的爱不惜毁了姐姐的家庭,她的爱是自私的。梁君璧为了捍卫自己的爱而不惜扼杀儿子女儿的真爱,为了挽回自己未能得到的爱。她用母亲的身份强行安排女儿的爱情,为了阻止丈夫对妹妹的爱而强行赶走了妹妹,但这又得到了什么呢?她只留住了一具没有心的躯壳,她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

韩子奇为了固守自己那份追求,而不惜放弃家庭,他是在战争中保留了那些玉,可是结果呢?他的背叛使两个女人生活在痛苦中,更因为他的执着最终决定了她最爱的女儿新月无法幸福。

所有的不幸的爱情,都是因为一个穆斯林的身份,新月与楚雁潮是这样,如果新月不是一个穆斯林或者楚雁潮是个穆斯林,那么梁君壁就没有借口阻止他们,新月的生命也就不会这么快结束了,月与玉的穿插,跨越时空,奇珍斋的兴衰,韩子奇的人生经历,韩太太的心酸与无奈,韩天星的耿直,陈淑彦的贤惠,梁冰玉的倔强。

玉,象征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纯洁、善良、明净,但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罢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1800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