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弟子规的故事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4:05:32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范文(14篇)
时间:2023-12-03 04:05:32 小编:字海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再次,重要的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总结范文进行参考。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一

在我七岁那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经典读物《弟子规》,它是我最早学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国学经典。这本书我虽然有许多字不会读,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读后,我感觉到书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全书分为五个部分,360句,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做到的`守则规范。

从《弟子规》中,我懂得了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姐妹,与人平等、友好相处,说话要讲信用等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要求自己做到尊敬、孝顺父母、长辈,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对于他们的教导,只要是对的,我都听从。有一次,爸爸叫我扫地,我很不想去,但忽然想起了《弟子规》上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乖乖地去扫地了。与别人交往时,我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睦相处,对人有礼貌,真诚待人,说话算数。

《弟子规》这本书十分有教育意义,它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对于这本国学经典的阅读,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朋友们,让我们大家与经典同行吧!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二

弟子规小故事: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弟子规小故事: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弟子规小故事: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弟子规小故事: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三

从前,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四

《弟子规》是一本教导我们日常生活规范的书,它既教我们怎样做人,又教我们怎样做事。

周末的一个中午,吃过午饭我就出去玩了。我们几个在小朋友家里,踢皮球,扔毽子,玩得忘乎所以。不知不觉中,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而兴奋的我却不知道因为出门前没有告知大人们,把他们给急坏了。爷爷骑着摩托车,奶奶骑着自行车,满村转,爸爸妈妈挨家问,他们焦急、惶恐不安。

最后奶奶找到了我,看着奶奶“奇怪”的表情,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奶奶没有责怪我,我们一起回到了家。事后,我听妈妈说起,才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多么的'着急,他们找到我的时候心里都松了一口气,但是又不敢有太强烈的表现,怕吓到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返必面”,随着《弟子规》的深入学习,它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知道了每次出门前都应该跟大人说清楚去向,回来也应该跟家人打招呼,以免别人不知情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妈妈说,《弟子规》就像一本“真理集锦”,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它。虽然我现在年纪小,还不能完全理解书里全部的道理,但是我相信,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一天天的学习,我一定会懂得书里教授给我们的全部知识。而那个时候,我也会更加孝顺、团结、友爱、正直、守信,为建设更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五

[译文]。

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孔融是东汉时人,他有六个兄弟,数他最小,据说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有一天,父亲请他们兄弟几个吃梨,哥哥们都一下子拥到了桌子边,只有孔融静静地在一旁等着。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走到筐边,拿了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我最小,当然吃小的。”父亲连连点头称赞。长大后,孔融仍然保持谦让的高尚品德,成了深爱百姓爱戴的好官。

读后感: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更多。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六

下午放学,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跑回家,一推开门,我就对着客厅大喊:“奶奶!奶奶!怎么办!我们要开始学习《弟子规》了。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奶奶笑着走过来说:“傻孩子学《弟子规》怎么可能要你的命呢?”“就是嘛!就是嘛!又要学习,又要写作业,还要背英语。哪还有时间学《弟子规》呢?”我嘟着嘴说。这时爷爷皱着眉头从书房走出来说:“这是谁呀!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看来真要好好学习一下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要学!一定要学!”爷爷走过来肯定的说。

真是这样吗?爷爷常说他小时候学校不让学《弟子规》,和他一起长的小伙伴有的对《弟子规》里面的内容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学习《弟子规》有什么好处。可爷爷特别喜欢《弟子规》,他对我说他小时候常常在祖父祖母不在家的时候拿出心爱的《弟子规》读了有读,背了又背,还要弄明白里面所讲的道理,爷爷一学就是一天,有时听到大人看门的声音就赶快把《弟子规》藏起来,害怕被家长骂。我都听得笑起来。爷爷见我听得入神,又跟我讲了《弟子规》的道理对现在爷爷讲的建设和谐社会都是很有用的。

每每听爷爷讲他和《弟子规》的故事时,我好像看到了爷爷小时候学习《弟子规》的样子。想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等语句,它们既教我们怎么做人还告诉我们怎么健身,真是我们不可不学啊!我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是一部流行已久的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著。它倍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最近,我们介休二中全体教师拜读了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其(师德师风学习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基本内容,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规》即据此编写,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们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现在独生子女,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与父母争执,父母的心里应该多难过呀。读完弟子规后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了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八

【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义轻财。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懂礼的.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易解】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故事】粗心的司机。

刘老师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脚受了伤,就问他:“你的脚为什么受伤?”他说:“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放进车内,这个司机朋友在前面没有看到我的脚还在外面,就用力关车门,结果脚受伤了。”这位长者的脚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送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而是要保证长者安全地离开,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晚辈应尽的责任。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九

在我升入二年级后,李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学《弟子规》。老师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弟子规》,长大后才会做人做事。”《弟子规》首先学的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等。这些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出去时要告诉父母,回来时也要告诉父母,这样父母才会放心。我懂得了我们对父母要孝,对别人要忠,要对大家有爱心。父亲叫你,就立刻答应;父亲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能拖拖拉拉。当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当弟弟的要尊敬哥哥。

我通过读《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很多,我希望所有小朋友都能看到这本书。我们大家都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帮妈妈做家务,以后,我无论学习、做事、对待人都要加倍努力,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十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

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事虽小勿擅为。

茍擅为子道亏。

[译文]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

[小故事]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他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物虽小勿私藏。

茍私藏亲心伤。

[译文]东西虽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

[小故事]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虽然只是一坛腌鱼,但也是为政不廉啊!”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为了晋朝著名的清官。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父母亲所讨厌的东西,要小心为他们拿掉。

[小故事]郯子是古代的一位大孝子,对父母特别孝顺。父母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郯子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他决定想方设法取得鹿乳。郯子来到山上,却无法靠近鹿群。于是,郯子买了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混进了鹿群中。郯子的耐心获得了回报,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郯子父母的眼疾被治好了,身体也一天天强壮起来。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也传遍了天下。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要爱惜身体,遵守道德。身体有了伤痛,会让父母担心;道德出了毛病,会让父母亲丢丑。

[小故事]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朝臣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的恶行使其家庭也受到了牵连,连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我岁了,也被依法处死。实在是可悲啊!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十一

我进入学校以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自从进入学校以后,老师教会了我很多知识。最高兴的是教我读经典,其中,我最爱读《弟子规》。

学了〈弟子规〉以后,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第一要孝顺父母;第二要友爱兄弟姐妹;第三说话做事要得当;第四要诚实不说谎话;第五要平等待人;第六要多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有一天晚上,妈妈一边剥蚕豆,一边看着我做作业。我做完作业,收好书后,我就蹲在妈妈身后,帮妈妈捶背、捶腰。妈妈剥完豆,我又抬来热水给妈妈洗手、洗脸、洗脚。

还有一次,亲戚送给我家三个大西瓜,我马上想到了老师。因为老师经常在休息时教我读拼音、读课文、改错,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送西瓜给老师吃。”妈妈同意了,帮我挑了一个大西瓜,切成两半装好,我送给了教我的两位老师。可老师没有拿回去吃,她又把西瓜分给了我们全班同学吃,同学们好高兴啊!我更是高兴。

我今后还要再学《弟子规》。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十二

近段时间,我们认真学习了《弟子规》,我也真正领会了《弟子规》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其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让我记忆有心。

有一个周末,我写完了作业。妈妈叫我练一会儿琴,我却看着电视没有理会。接着,妈妈又苦口婆心的对我讲了一番道理,这时,我不但没有听妈妈的话,反而觉得影响了我看电视,又特别烦,直接和妈妈顶了嘴,还又打又闹的。最后,我依旧看着电视,没去练琴。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觉得非常愧疚。小乌鸦还懂得把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父母,就连动物也不如啊!自古以来,“父母命,行勿懒”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却是怎么做的呢?我不但没有听从父母的话,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让妈妈伤心难过,这是多么不应该呢!仔细想想,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是谁每天起早贪黑的为我们操劳;当衣服弄脏时,辛苦工作了一天的父母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会鼓励我们;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把我们哺育成人,听父母的话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不但是每一名少先队员应该传承的精神,更是我们做人的最低准则!学了弟子规,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我决心以后一定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好好孝敬父母,哪怕给妈妈捶捶背;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等等。同时要更加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孝顺父母、体贴父母、关爱父母,做一个懂孝顺、知感恩的好孩子!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十三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珍宝。固然它没有童话故事那么出色动人观后感,也不唐诗宋词这么精美抒怀,甚至还一点皆不押韵然而它却在我们毕生中有很大的息用,在孝顺父母,尊重前辈、替己处世、读书供学方点对咱们有很大的辅助。

我野就有一标《弟子规》。在上二年级时,我未经把它腹得熟记于口了虽然对有些语句仍是似懂非懂但是经由妈妈的指导,我逐步懂得了其中的涵义。妈妈说盼望我能用弟子规的言言去束缚本人,尽力干一个有涵养的我。

记得有一个礼拜地,吃完晚饭我把筷子碗一拉,就跑去玩电脑了。妈妈说:“昨天你来洗碗吧”,我玩游戏在兴头上呢,伪装没有听到,突然想讫弟子规中的“父母吸应勿慢父母命走勿勤”,我结束了玩游戏,助妈妈洗伏碗来。

还有一次抬寒假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疯玩,大吵大闹,基本没有留神已经到昼寝的'时光了。一楼二楼的爷爷奶奶赌气的没来申斥我们,原来我还想反驳,《弟子规》面的一段话又显现在了我的面前:“语言忍,愤从悯”。起初我啼了笑就归家往啦。

《兄子规》就像一位老师时时刻刻在教诲我让我变得尊老爱幼、宽容谦让,让我在教习上不再害怕艰苦,尔要衷心肠感激它。

篇这学期刚开学,学校发给每人一本《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其中包括《论语》、《弟子规》等四篇经典故事。并要求我们每天背诵。

《弟子规》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我全能背熟,可是其中的道理却不是太懂。和妈妈一起听了《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后,才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讲到:“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

听到讲“入则孝”,我对照自己,感觉到平时自己根本没有做到。妈妈每天很早就起床为我做饭,接送我上下学,辅导我学习,她还要工作,非常繁忙,父母总是任劳任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与能力将最好、最宝贵的留给我们,从不求回报。而我却没有为他们做任何事,甚至经常惹父母生气。

学习《弟子规》后,我要学会感恩父母,作为小学生我想,我的’孝”应该就是自觉的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还要记住长辈们的生日,向他们祝福等等。

通过学习中华这些经典故事,让我变得懂事了,今后我不仅要学更多经典作品,还要把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中华文明经过我们的传承源远流长!

力行弟子规的故事篇十四

刚刚进入小学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很多的课外读物,其中有一本叫《弟子规》的书,读完后让我爱不释手。

我非常喜欢这本《弟子规》。它虽然不如童话那么异想天开,也不如漫画那么色彩丰富,但这本书非常有实用,它是讲小孩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各方面怎样养成良好习惯和品行的,所以我每天都让妈妈讲给我听。

有一天,妈妈给我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一看,这些话足足写了满满两页。我问妈妈这些都是讲的什么道理呢?于是妈妈仔细地给我讲起了故事,还告诉我故事的意思:“我们要做听话的好孩子,听见父母的'呼唤声要马上答应,不要拖拖拉拉地动作缓慢,更不能装作没听见。父母让我们做的事情要立刻完成,不能找借口,更不能偷懒。父母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时,要认真地听,不能顶嘴,并记住我们做错事时,对父母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并改正,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否则父母会伤心难过……”我停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还真有道理!后来,学校里也开展了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每天都有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时间。经过长期的学习,班上的同学几乎都能把《弟子规》给背下来,老师教了我们书中更多的知识,也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道理。

《弟子规》让我学到了很多,它真是我的好帮手,它让我改掉了以前很多的坏习惯,并监督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感谢《弟子规》,也感谢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关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70078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