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3:36:48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3 03:36:48 小编:琴心月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逻辑性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具备可操作性等特点。教师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这个教案的评价方式多样,能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一

4.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传向他们宣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难点: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具: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口算。

12xx。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的是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二、新课。

(学生读题)。

分析:(1)数量关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的理解:

(2)线段图:略(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作单位“1”)。

(学生讨论)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就是求?(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板书: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x。

(3)解答:略。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解此类问题的方法是:这个数x几分之几(分率)。

三、巩固练习。

1、你会判断下列式中的单位“1”吗?(学生个人回答)。

(1)生物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

(2)鸡是鸭的,鹅是鸡的。

2、一头鲸体长28米,一个人的身高是这头鲸体长的,这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米?(2个学生上台做,并画线段图)。

3连一连。

白兔有18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灰兔是白兔的,

黑兔有多少只180x。

灰兔有多少只180x。

4.对号入座:

生物组养红金鱼48条,黑金鱼的数量是红金鱼的,花金鱼的数量是红金鱼的,根据算式48x选择问题()。

a红金鱼的数量b黑金鱼的数量c灰金鱼的数量。

四、作业:p182、3、7。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二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目标是:1.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堂学习中,我给予了学生如下机会:

1.在学习例题之前先复习“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线段图,再复习一些分率句的分析,把知识难点分散化,学生就容易把知识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去,使知识螺旋上升。

2.从线段图入手,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结构特征。体验分析方法:抓住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分率,画出线段图。其特征是:单位“1”的量和对应分率是已知的,先求出对应分率的数量,再进行增加,减少的数量计算;问题量是与分率不对应的,可以先求出问题量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提出如下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哪个量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4.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

根据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为了更好使学生学习百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的归类整理。是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例3)和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做一做第1小题)进行对比整理;是百分数应用与分数应用题的对比整理。通过这样的两次加深对比分析,让学生讨论后再总结,学生的理解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5.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新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两次对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迁移学习,让学生懂得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加强了对比题组的练习,分率句的对比,百分数题目与分数题目的对比,让学生在增强的练习对比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制第九册教材p30。

教学重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回答,小黑板出示:

指出下大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哪一个量是作单位“1”的量。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2)脐橙的重量是台湾青枣的8/9。

(3)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5/4倍。

2、指出下面每题中的两个分数,各把谁看作单位“1”

(1)脐橙的重量是桔子的6/7,桔子的重量是梨的7/8。

(2)甲厂做的是已车的5/6,两车做的是已车的5/8。

3、让学生比较1和2题的异同点。教师小结。

4解答下题。

1、学校开学初装到1200只煤球,用去2/5,用去了多少只煤球?

单号做第一题,双号做第二题,再指2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总结出这些是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授。

1、出示例: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画出线段图,标明条件和问题。(学生分成小组,画出线段图,教师再指导订正)。

(3)分析数量关系。

a、小组合作讨论提问题(要求各小组指派一名代表把自己所在组的问题的数量及推选一个最优秀的问题汇报出来)。

b、对每组说出问题的数量,进行比较。看看哪一个小组的问题质量更好。让组长代表本组提出推选好的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完成例题教学。

列举学生提出的问题:

(1)要求小会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必须先求出谁的成绩?

(2)先求小茂的成绩,要把谁看作单位“1”的量,怎样求?

(3)要求小会的成绩,要把谁看作单位“1”的量,根据哪些条件?

(4)这道题必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5)能不能先列关系式,再列式子或者把两个关系式合而为一?

(第4和第5的问题,老师先表扬他们,让学生保留问题,等一下再来解决)。

c、把这道题列出综合算式怎样列?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反馈练习。

1、p30、做一做。

2、看课本例2。

四、小结。

先解决学生的第4和第5的问题,从这两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今天所学的内容(板书出来)然后老师总结出两步应用题的关键。

五、作业:

1、书面作业:教师自拟。

2、课外作业:练习九、8和9。

3、引申作业:对练习九第九题讨论,看哪组提的问题多、质量高。下节课进行评价。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四

知识重点[单击此处输入知识重点]。

教学难点[单击此处输入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1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15150()。

除数550500。

商()()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概念分析[单击此处输入教学过程]。

例题讲解【例1】。

一、引入新课:

学生做43.5÷5=8.7。

然后改题:4.35÷0.5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出示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2)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12.6÷0.28。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课堂练习1、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11.7÷2.6=4.54.48÷3.2=1.4。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单击此处输入课堂小结]。

本课作业[单击此处输入本课作业]。

课后追记。

本课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老师要把握好扩大除数、被除数的倍数(小数点向右边移动几位)是由除数决定的,要先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就同时向右移动几位。

教学内容p21~22。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知识重点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掌握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移动方法。

教学难点p22例子6被除数小数位数少于除数小数位数情况的处理。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让学生做p20页第11题。

被除数1.515150。

除数550500。

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板书1.28÷4=0.32。

那么12.8÷40=?

0.128÷0.4=?

二、出示p21例5主题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二、例6。

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12.6÷0.28=。

课堂练习p22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本课作业[单击此处输入本课作业]。

课后追记。

应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应用于小数除法,扩大除数、被除数的倍数(小数点向右边移动几位)是由除数决定的,要先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就同时向右移动几位。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以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六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

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厘米。设()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七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全力以赴挑战困难,享受学习的快乐。

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在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运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15分钟,然后20分钟独立做完学案,正课由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25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整理落实,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17页。

2、想一想,填一填:

1)、千克是()千克的,是()克。

2)、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把()看作单位“1”。

3)、黑兔的等于白兔,把()看作单位“1”。

4)、已修这条公路的,把()看作单位“1”。

5)、一根长15米的铁丝,用去,还剩()米。

6)、苹果有48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48×表示()。

二、合作探究:

要求:请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

思考:你有几种方法?

要点提示:分析时要弄清是哪两个量相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是以哪个量为标准量(单位“1”),哪个量为比较量。

小结:

要求:请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

要点提示:正确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是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关键。

小结:

温馨提示:在已知条件较多的情况时,一定要分清哪些条件与所求的问题有关。找准所求问题以哪个量为单位“1”。

三、学以致用:

1、开动脑筋填一填。

1)、晶晶商店今年营业额的等于去年的营业额,把()看作单位“1”。

2)、甲数占乙数的,把()看作单位“1”;乙数等于甲数的,把()看作单位“1”;

3)、六年级一班有45名同学,其中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列式:

4)、一本书有246页,看了,?

列式: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2)、一根绳子长40米,第一次剪去5米,第二次剪去余下的。第二次剪去多少米?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八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大致情节。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学会阅读名著类课外读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和阅读一本课外读物。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猜书名。

1、师:是啊,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天这节课,我要向你们推荐一本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去阅读的好书。书名我先不告诉你们,请你们根据我提供的信息来猜猜我要推荐的是哪本书。(师说一条,ppt出示一条。)。

2、师:《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是我今天要给你们推荐的书。(师展示书)。

三、观察封面。

1、(ppt出示书的封面)师:拿到一本书时,我们会最先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你会从中获取到哪些信息?(师相机介绍作者和译者。)。

介绍作者:师:你们对这位作者有哪些了解?我给大家找来了一些作者的简介资料,(ppt出示作者信息)谁对这位作者感兴趣,想给大家读读这个作者的简介?(请两位学生分别读ppt的内容。)。

师:同学们,塞尔玛•拉格洛芙虽然患有腿疾,但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创作,她独自一人忍着病痛走完了瑞典的大江南北,所以书中主人公旅行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塞尔玛•拉格洛芙的足迹。因此,人们又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称为塞尔玛•拉格洛芙的旅游日志。

介绍译者:师:但是同学们,想要读懂一本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译者翻译的精彩了,读者才会读得津津有味。(ppt出示译者的图片)。

师:这本书的译者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欧文学专家石琴娥。大家可能对这个人比较陌生,但我说一本书,你会很熟悉——《安徒生童话故事集》,都看过吧,这本书也是石琴娥翻译的。

3、(ppt出示尼尔斯的图片)师:对了,就是这个男孩子,猜猜他有多大?(生猜)猜对了吗?(ppt出示书中对尼尔斯的描述,师读)。

4、师:你们身边有调皮捣蛋的人吗?他都做过那些调皮捣蛋的事?那这个尼尔斯到底有多么的调皮捣蛋呢?来看看一只叫五月玫瑰的奶牛对他的控诉吧。(ppt出示书中片段,师读。)。

6、师:一只小精灵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决定惩罚惩罚尼尔斯,于是他就将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小人。(ppt出示尼尔斯变小的图片)这个小人在一次偶然之下骑上了鹅背,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四、读目录。

1、师:你们知不知道尼尔斯骑着鹅都去了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ppt出示书的目录)。

五、片段赏析。

(一)卡尔斯克鲁纳。

1、师:这节课我要先带着你们一起去书中一个特殊的城市看看。(ppt配乐播放卡尔斯克鲁纳的图片,师解说。)卡尔斯克鲁纳是瑞典东南部的一个城市,是瑞典唯一的海军基地,也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军港基地。

2、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尼尔斯在鹅背上看到的卡尔斯克鲁纳和你们看到的一样吗?请几位同学来为我们读读书中的描述。(ppt出示书中片段,请一组同学逐句朗读)。

3、师:尼尔斯眼中的卡尔斯克鲁纳神秘吧,多么光怪陆离啊,想不想知道尼尔斯在鹅背上俯瞰其它城市时看到的又是怎样一副景象?那就去看这本书吧,书中的描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二)厄兰岛。

2、师:是啊,尼尔斯也和你们一样,他在旅行中除了领略到瑞典的美丽风光,也增长了许多的知识。

3、(ppt出示瑞典地理图片)师:尼尔斯在旅途中了解到瑞典是一个靠近北极圈的北欧的一个沿海城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将瑞典和挪威分割开来。

师:一路上气候的变化使得尼尔斯发现瑞典的南北气候虽然都是四季分明,但气温差异非常大。

4、师:除了这些地理知识,尼尔斯在旅途中还听说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比如这个厄兰岛。(ppt出示厄兰岛图片)想听吗?(师读书中厄兰岛的传说)。

5、师:神奇吧!想不到风景秀丽的厄兰岛还有这么动人的传说。其实,除了厄兰岛,有些岛屿也有一些离奇的传说,想不想知道?这本书会告诉你。

(三)袭鹅故事,设置悬念。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了解到尼尔斯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小精良为什么要把他变小?对啊,是为了惩罚他。但目前来看,这惩罚还是挺美的,又是,欣赏美景,又是学知识,又是听故事,要是惩罚都是这么美的话,我估计呀,你们一个个都去调皮捣蛋了。

3、(ppt出示故事插图,师读狐狸袭鹅的故事。)故事快读完时设置悬念。师:结果怎么样了?师:书中描述的比我讲的还要精彩,希望你们能自己翻开书去细细品读。

六、班级共读。

1、师:故事呀就讲到这儿,尼尔斯最后是回到家乡了还是继续旅行?他是恢复了原来的身高呢还是依旧那么袖珍?一切精彩尽在书中。

2、师:接下来的时间,请你们翻开《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和尼尔斯一起开始他的旅行。(ppt播放阅读背景乐)。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

《分数乘分数》是我们六年级数学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

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我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联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要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同学们,昨天看新闻了吗?谁能给大家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生:第十二届亚运会于昨天在日本广岛结束,中国队共获得137枚金牌,名列第一。)对,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上课当天为第十二届亚运会结束的第二天,1994年10月17日。)。

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的制成统计表,有的绘成统计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图。

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1994年10月。

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见过)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见过)在哪里见过?(生:在报纸上看见过;在包装盒上看见过;在爸爸单位的办公室里看见过;在像老师给我们看的这样图上见过……)。

揭示: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2、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第128页的例题。

思考: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

(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

(3)什么叫百分数?

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

[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

2、集体讨论,揭示意义。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是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

(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

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六年级17100。

五年级30200=。

(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下面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联系?(倍数联系)。

3、举例辨析,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1)鸡的只数是鸭的;。

(2)绳长是铁丝长的;。

(3)一堆煤重吨。

师生讨论:

(1)这三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

从而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板演,进行书写练习,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写得最好看。

2.教师示范书写百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三)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联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读出百分数,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练习三十第1题中的百分数。读后提问:

(1)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这组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百分数吗?(0.5%)。

(2)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指出:百分数固定分母是100,也就是把比较的标准平均分成了100份,相比较的量就可能是这样0.5份、1份、121.7份、300份等)。

2、教师投影出示下图,

(1)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

(2)用阴影表示百分数。

借用上图,让学生用阴影部分表示出65%和100%。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三十的第3题。

3、口答。

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然后要求学生用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如一学生写好3个百分号,则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或完成任务的30%。)。

4、选择练习。

6%3.9%120%98%100%。

(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今天的课上,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

(2)大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3.9%或6%)。

(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4)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必定能达到。(100%)。

5、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

(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

(4)一本书已看了40%。

(5)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

提问:

(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小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立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

(3)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60%+60%-100%=20%)。

6、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三十第4、5题。

五、课堂小结。

六、游戏。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25%”,说:“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一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第一次可以走多少人?”(一个组同学的人数14人)老师让第一组同学先离场。接着,又板书一个“25%”,提问:“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二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又可以走多少人?”又让第二组同学离场。还剩下两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离场?”(50%)这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一起离场。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计算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被乘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

25.4×362.37×1250.15×3。

1.032×243.506×10.017×21。

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观察:积的小数位数是否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为什么?(积中小数部分末尾的零省略不写,被划去了,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4=18×5=2.5×4=1.8×5=。

0.25×4=0.18×5=0.025×4=0.018×5=。

注意:计算的结果,小数部分末尾的零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4.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14个9.76是多少?

(2)6个3.25是多少?

(3)5.24的5倍是多少?

(4)1.6的8倍是多少?

5.课后作业:p4: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我们在复习中设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以及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

在新课的引入上,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通过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讨论,把学生引导到算理的探究过程之中。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展开,又有压缩,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通过画图和多个例子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编者试图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从而经历一个严谨的科学归纳过程。

教材通过题目中的情境图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新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并通过多种方法都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肯定不错,教学过程也一定自然流畅。

如何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经过深思之后,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显著。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1)了解《古诗十九首》有关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叠音词的作用,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完成“训练学生朗诵的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2)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2)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重点。

(1)理解诗歌主旨和情感,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2)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本课难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并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2.诵读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春潮涌》。

师:大家刚才欣赏了一段戏曲,这是关于谁的?

那么,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叙述故事,师进行补充。

师:好,故事很精彩,我们来看看牛郎织女星的所在位置(ppt展示星座图)。看,咱们中国人多浪漫啊!(指屏幕上银河星空图)就这样一条明亮的银河,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咱们的祖先就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人们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美文。(板书课题)。

2.古诗简介。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选自《古诗十九首》,那你们了解《古诗十九首》吗?它是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作者多为无名氏。(出示课件)。

时间:东汉末年。(战乱年代)。

思想内容:一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二是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特点: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关键性的地位。

类别:游子诗和思妇诗。

艺术风格:融情入景和运用比兴。

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

3.朗读感知。

先请同学们自读全诗(出示全诗),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出示字音)。再请学生自读诗歌,请一生朗读,学生评点。再请一生读,师多鼓励。

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ppt展示)。

ppt展示: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纤/擢/素手。

再次朗读全文,看看能否品出美感。

4.诗歌赏析。

再读诗歌,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从诗中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感的?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上做记号。

品析字词句,说说叠词的效果。

师:此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何以看出?

生:“相思”。(学生异口同声)(板书:相思)。

师: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观点。

生: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可以看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师:织女的动作娴熟?“擢”什么意思?“弄”又是什么意思?

生:“擢”举起,“弄”是摆弄。

师:那她有没有全身心地织布呢?

生:没有,正是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

师:是啊,也可以说她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啊!

生: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可以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

师:读最后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

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凝眸深情地远视牛郎,却不能与他对话。

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

师:“河汉清且浅”,是啊,让人有咫尺天涯之感!

生:也有啊!“迢迢”,遥远的样子。牛郎织女相隔天涯,这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

师:“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生:句句写相思!(板书:环境渲染,动作描摹,情感刻画)。

生:叠词的运用,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师:很好!(多媒体展示,这几组叠词)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

生:叠词使得诗歌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增强了节奏感。

师:很好,从总体上说的。还有吗?

生:叠词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显得感情凄美,婉转缠绵。

生:比如“脉脉”,让人联想到织女脉脉哀婉的眼神,咫尺天涯不能共诉衷肠。

师:再如?

生:还有“迢迢、皎皎”让人想起星空浩瀚,相思之人远隔天涯。

师:很好!当然,还有“纤纤”让人联想到织女的柔弱,“札札”写出声音,环境单调,气氛凄凉,突出了织女内心的凄苦。

师:咫尺天涯,深情难诉。人人都说——。

生:相思苦啊!

师:是,相思苦啊!

5.朗读升华:赛读(展示幻灯片)。

同学们,刚才已入情入境地研读了诗篇,接下来请你们根据所学的方法和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读得更好。

6.拓展训练。

牛郎和织女的相思是如此之苦,他们最盼望的莫过于一见啊。假设我们此刻就是牛郎或织女,七夕前夜,牛郎、织女感慨万千。用第一人称描写牛郎或织女的心理活动。

推荐写得最好的,我们共同分享!(巡视,询问哪位同学写得好,同学推荐)。

7.作业。

(1)背诵全诗。

(2)想象牛郎织女相见时的场景,写一段描写当时场景的文字。

8.教师寄语。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在欣赏诗歌精练含蓄的语言的同时,运用你们新奇美妙的想象,冥想诗歌图画般美丽的意境,感悟诗人真挚动人的情感。在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同时,收获美丽的诗意,收获精彩的语言,收获或浅或深的感动,从而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五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十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一个数乘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六

我会填(每空4分,共64分)。

1、最小的质数是最大的两位质数的。

2、m=3×3×5,n=2×3×5,m和n的最大公因数是(),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3、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

4、12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5、7.5l=()cm2=()ml。

6、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分米,每条棱长是()分米,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9999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