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教案,教师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一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xx年11月15日。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一、二题。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长宽长与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二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在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除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讲解法合作探究。
ppt课件。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92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9“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说收获。
分草莓。
55÷8=6(个)……7(个)。
8×6=48比55小。
8×7=56比55大。
商是6。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三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类整理等数学意识。
1.模拟“百货店”一角,巧设购物环境。
教师把毛巾、肥皂、牙膏、巧克力、奶糖、钢笔、铅笔、书包、练习本等商品放置在桌面上,每件商品的旁边都放上由学生制作的价格标签,并挂上“欢迎到百货店购物”的字样。上课前,让同学们看一看。
2.化静为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观察能力。
首先,教师利用电教平台出示如下一组文具、日用品及其价格:
3.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各自独立思考后,纷纷举手作答:
生1:用10元钱可以买到1支钢笔、1支圆珠笔和1盒巧克力。
生2:用10元钱可以买到2本练习本、1支圆珠笔和1盒奶糖。
生3:用1元钱可以买到4条毛巾和2块肥皂。
至此,教师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4.每组选派代表到“百货店”按各自需要自由选购。
经过各个小组的热烈讨论,每个小组拟定选购方案若干个,然后派代表按各自的购物方案到“百货店”选购文具或日用品。
5.巧设问题,激发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问购物代表:“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文具呀?”“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商品呀?”……各组代表积极地发言,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了。
6.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发挥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采取了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评价、教师评价等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巧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巧选文具的活动、巧评合作得出的结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口、脑、手并用和求异思维的激发,使学生懂得:用同样多的钱,可以按需要购物,按价格大小巧安排,做到合理消费。这对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四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投影仪。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五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六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多媒体课件。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七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八
1、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课件、教具。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口诀:四五二十。
20÷5=4口诀: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九
知识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算一算。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6×( )=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xx年2月有28天,合( )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十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十一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实物投影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十二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1、找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
(1)(媒体出示“直角娃娃”和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嘿!小朋友,你们还认识我吗”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哥”(它比直角大,它的两边叉开的比直角大。)“直角的弟弟呢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弟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直角的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其实,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钝角(读两遍),直角的弟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读两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2、给角的三兄弟排排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3、判断:你们能很快地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练习九(第2题)要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余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评判,答对的送给掌声。
师:最后一个角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还有的说是锐角。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像这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来,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助判断(三角板的直角)(电脑演示)这是什么角为什么(因为它比直角大)我们再请直角来帮助检查前面这两个角是不是锐角。(电脑演示)
4、探索用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谁想提醒大家,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师:用直角帮助判断要特别注意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电脑演示)
5、找生活中的角。找找下面物体中哪里有什么角(红心、背心、红领巾、剪刀)
二、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1、做角。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和其他的学具做出这三种角。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由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小组展示汇报。
(2)学生评价。
(3)全班展示。请做锐角、钝角的学生分别展示。最后展示直角。
2、画角。
要求: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3)在小组里展示,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数角。
数出每个图形有()个锐角,()个钝角,()个直角。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十三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的教案数学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234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5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