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教科书教案(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5:13:15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优秀15篇)
时间:2023-11-30 15:13:15 小编:BW笔侠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准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一

我在教学第七册第五课《珍贵的教科书》第三课时,我打破了传统教学一问一答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释重点词语。

3、找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

4、用重点词语说话。

5、背好句佳段来理解课文。

6、设疑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我用设疑的方法理解课文,张指导员最后没说完的话是什么?

生: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

生:我要解释重点词语“俯冲”

师:同学们一起用手势做个“俯冲”的动作。

生:我找了重点句子,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说话断断续续语句中的停顿。

生:快牺牲了说话不流利。

师:还用了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

生:我来说段意,这段主要写了指导员为了护书牺牲了。

案例分析:

我们打破了常规,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中突破了难点,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教者如果抓住典型段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会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更能有效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自由创新的天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个体思维的创造热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二

1、正确认读七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读并理解本课的新词。

2、按要求预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学生坚持学习的艰难和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精神,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们手中的课本,你们的课本是怎么得到的呢?(学生答:每个学期开学老师发的)。

师: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书已经破了,是不珍惜的缘故,之所以不珍惜是因为你们觉得它来得来的容易,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延安小朋友得到一本书时多么不容易,甚至要牺牲生命。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珍贵的教科书》。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背景:课文记叙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三月中旬放弃延安,以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延安小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献身,指导员是怎样用他的生命和鲜血换来那些珍贵的教科书的呢?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2、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要学生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

教学难点:

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图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1、看到这个题目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想法?

2、对我们来说,一本教科书随手可得,一点儿也不稀罕,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在那战争年代,它又是显得很珍贵。(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放录音,提要求。

(1)听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3)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并完成提纲。

()。

()。

(教科书和张指导员未说完的话激励“我”前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保护教科书的。”

(学生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护书)。

“护书”的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

(板书: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讲读课文重点段,指导朗读。

那么,张指导员究竟是怎样用生命来保护书的呢?(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8——11节)。

齐读后思考: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张指导员护书的呢?

3、出示句子: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在句子中具体指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2)那么朗读这句话应抓住哪些词呢?

(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分开读。)。

教师引读: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那捆书……已经被……。

(学生跟读)。

看到书能完整无缺,“我”感到一丝欣慰,然而较多的是我对指导员的担心与心情的悲痛,所以读时语调低沉些,语速放慢些。(齐读)。

4、我们知道炸弹是有极大杀伤力的,然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看画面,想象一下,当时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交流。)。

5、刚才的发言,老师感受到大家已经进入了画面,目睹了这一幕悲壮的情景,作者同样心如刀割,我们看了这个片段后,想一想指导员和我的话该怎样读?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句子:(1)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到:“指导员,指导员……”

(2)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指名读第(1)句(指导朗读:担心、害怕,一遍又一遍,声音越来越响,指导后个别读,齐读)。

指名读第(2)句后指导:指导员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连说话也需要积蓄全身的力量,说话时断断续续不连贯。

(学生之间互读,互相点评,齐读)。

6、这两句话中,省略号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表示反复说的统一句话。

第二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7、护书之举让人感动,临终之言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吧!(学生自由读)。

指导员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师生渴望的教科书受损,这一本本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的确珍贵。(点明文章的重点“珍贵”)。

四、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四

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投影,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开学俺们就会发到许多新书,这些新书是俺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教科书、(板书:教科书)。

(从同学生活实际动身,引出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想法。

(同学考虑后自由交流)。

对俺们来说,一本教科书随手可得,一点儿也不稀罕,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在那战争年代,它又是显得很珍贵、(板书:珍贵的)。

(同学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放录音,提要求。

(1)听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同学按要求听录音,边听边想、)。

(让同学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有明确的.目的)。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维护教科书的"。

(同学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同学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五

认知: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技能: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情感:教育同学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投影,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开学俺们就会发到许多新书,这些新书是俺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教科书.(板书:教科书)。

(从同学生活实际动身,引出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想法。

(同学考虑后自由交流)。

对俺们来说,一本教科书随手可得,一点儿也不稀罕,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在那战争年代,它又是显得很珍贵.(板书:珍贵的)。

(同学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放录音,提要求。

(1)听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同学按要求听录音,边听边想.)。

(让同学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有明确的目的)。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维护教科书的"。

(同学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同学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六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七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呈现一本书,问: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我们的课本,也叫教科书。下面,老师讲一个关于教科书的故事。这个故事离现在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那是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向我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延安的党中央和人民群众面临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都非常艰苦。这个故事就是在那时发生的。

2、接着老师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二、阅读、理解、感悟。

1、潜心品读,感悟内容。

师:刚才老师只是讲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你们想自己仔细读读这个故事吗?

学生回答。

让学生打开课本,指出今天要学第20课《珍贵的教科书》,然后,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接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地方读一遍。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感受最深?

学生说明原因。

2、加强朗读,突出重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老师也想说说老师的感受。老师觉得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最感动人。因为这体现了张指导员的高大形象和可贵精神。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这一部分。

同学读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这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同学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指导员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保护了教科书,令我们感动。下面,我们一齐怀着敬佩的心情来朗读。

同学们有感情地读。

三、启发诱导,深化主题。

师:课文中张指导员牺牲时话没有说完,想想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可能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能给老师解答吗?

学生回答。

分小组讨论,组长记录,然后组长汇报,其他组补充。

五、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是编辑,你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编入书中呢?

学生纷纷回答。

板书设计。

炮火连天、战争环境 。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学习条件艰苦。

关怀、 节省——党的关心。

完整无缺、 鲜血染红——用生命换来。

盼书——取书——用生命保护书(始终围绕教科书这一线索)。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七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席、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5

一、盼书渴望。

二、取书关怀。

三、护书趴压完整无缺。

四、爱书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八

《珍贵的教科书》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在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役中,延安小学的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故事。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分“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四部分展开叙述。着重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语言生动感人,结构紧凑,感情强烈,读后催人奋进。与课文第十一自然段内容相配套的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张指导员牺牲前的情景。

课标在第二学段还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阅读目标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战争年代艰苦的学习条件,感悟张指导员奋不顾身保护教科书的英勇行为,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从而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2、默读课文,试着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依据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的实际,结合单元导读提示,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教科书的“珍贵”,从而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背景,感受师生对书的渴望。

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即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以多种形式的自主读书、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活动,最后激情朗读,并结合自身感悟进行情感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课堂结构:复习导入——合作探究,朗读体验——激情朗读,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全体,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接着教师引读回顾第一部分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朗读体验。

整节课以学生的研读、交流感受、朗读作为课堂互动的主体部分,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足时间、空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中围绕“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展开多层次的读。第一是围绕问题读。让孩子们自己默读、合作感悟,“找一找、画一画”,初步找到了文中的几个关键处。第二是引导感悟读。在学生抓重点词、句如“振奋人心”“争先恐后”“节省”“完整无缺”“念叨”等词的理解与感受后,激情朗读,使学生一步步明白了因为这些书不但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孩子们非常渴望的,而且印书用的纸是在毛同志的关怀下,从中央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的,更是张指导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的.珍贵。第三是想象补充读。通过文本中的插图及对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省略号的理解,激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读书方法。通过这堂课,我充分地认识到:多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带上表情、加上动作读,边读边想边品味,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三)激情朗读,总结全文。

归纳问题:看板书回答“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总结全文。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九

认知: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技能: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情感: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投影,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开学我们就会发到许多新书,这些新书是我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教科书.(板书:教科书)。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想法。

(学生思考后自由交流)。

对我们来说,一本教科书随手可得,一点儿也不稀罕,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在那战争年代,它又是显得很珍贵.(板书:珍贵的)。

(学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学生按要求听录音,边听边想.)。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有明确的目的.)。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保护教科书的."。

(学生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护书)。

"护书"的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

(板书: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讲读课文重点段,指导朗读。

那么,张指导员究竟是怎样用生命来保护书的呢(出示朗读要求)。

(学生齐读8——11节)(让学生在朗读之前有明确的目标)。

齐读后思考: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张指导员护书的呢。

出示: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在句子中具体指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学生自由从词语手册中查找后结合文章内容加以体会,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那么朗读这句话应抓住哪些词呢。

(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分开读.)。

教师引读: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那捆书……已经被……。

(学生跟读)(突出句子中的重点词)。

看到书能完整无缺,"我"感到一丝欣慰,然而较多的是我对指导员的担心与心情的悲痛,所以读时语调低沉些,语速放慢些.(齐读)。

(通过教师的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

我们知道炸弹是有极大杀伤力的,然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看画面,想象一下,当时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放投影)。

(学生自由想象,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同桌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出示:(1)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到:"指导员,指导员……"。

(2)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指名读第(1)句)(指导朗读:担心,害怕,一遍又一遍,声音越来越响)(指导后个别读,齐读)(教师及时纠正不足并加以指导,从而来理解文章内容.)。

(指名读第(2)句后指导:指导员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连说话也需要积蓄全身的力量,说话时断断续续不连贯)。

(学生之间互相点评,齐读)。

这两句话中,省略号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表示反复说的统一句话.

第二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抓住课后练习理解文中的难点)。

护书之举让人感动,临终之言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吧!

(学生自由读)。

指导员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师生渴望的教科书受损,这一本本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的确珍贵.

(点明文章的重点"珍贵")。

五,本课小结。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

读到这儿,我被指导员敢于牺牲的精神感动了。他竟然为了保护一捆书,而牺牲自己!他这么做,是为了谁?是为了“我们”!指导员希望“我们”学习知识,把祖国变得繁荣昌盛,变得美好!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和战争时期的孩子一样,刻苦学习,在逆境中顽强地生活?我知道,我相信,我们可以,战争时期的孩子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像战争时期的孩子们一样,刻苦学习,长大用知识的力量改变祖国,让祖国母亲更美丽!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一

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过程: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步骤: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步骤: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 :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步骤: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点评: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目标:

1.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教科书”是什么?(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条件有多艰苦吧。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 :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三

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四

我们在学校读书,是每个人都完全属于自己的教科书的。

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们就会在老师那里领到崭新的一本本教科书。这在我们是很平常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我看了《珍贵的教科书》后,我却改变了看法。那教科书是张指导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我捧在手里的教科书猛然变沉重了。是啊,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平常和应该的事情,其实它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它们其实是多么宝贵啊!

以及无数的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斗争而流血甚至牺牲的人们。不能忘记啊,忘记了就意味着背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一.盼书 渴望。

二、取书 关怀。

三、护书 趴 压 完整无缺。

四、爱书 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教案点评:

对于这篇课文,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相距时代比较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者,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还是以多读书为目的,让学生反复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复述故事的练习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296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