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并且不断进步。正确使用文章结构和段落结构可以使总结更加连贯和有条理,我们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创新总结,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一
鸿门宴之时,众多实权派并立。
刘邦、项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众多实权派眼中,如果刘邦敢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杀刘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该。
但是如果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项羽只因猜忌刘邦就杀刘邦。在众多实权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项羽固然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刘邦的军队呢?项羽却显然不可能马上消灭。众多诸侯的实力,他显然了无法消除。
项羽不杀刘邦,那他当时已是无人能挑战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杀了刘邦,众多实权派必然马上人人自危。项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马上就会丧失。
项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谋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庞统劝刘备杀刘璋,程昱、荀悠的叔叔(不好意思打不来这个字了)劝曹操杀刘备,刘备与曹操都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政治利益决定的。项羽不听范增的劝说杀刘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
我常奇怪,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
后来终于发现,蒋介石在北代成功后。不敢杀冯、李、阎任何一个人,情景大约也是如此吧!
我常奇怪人们为什么说项羽妇人之仁。
最初会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觉势单力孤于是就扫项氏叔侄做帮手。项氏叔侄想当老大,于是项羽就拿刀把都尉杀了。有人不服,于是项羽拿刀一口气杀了好几十个,直到没有敢表示不服。项羽才住手。(这可是合作伙伴)。
后来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当时的人都说,项羽打仗从来都是这样子的。太野蛮太残忍了。
再后来项羽给宋义当副手。项羽不满意宋义的指挥,于是拿刀就把宋义给杀了。从此他成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这可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再后来项羽大败秦军,俘虏了二十万秦军。感觉这些秦兵留下来实是祸害。于是一黑夜把他们全活埋了。
再后来有人说项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于是项羽把他扔到锅里煮了。
再后来,项羽感觉义帝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于是派人杀了他。
我无意否定项羽的所做所为。我只想说,这种人如果都称得上妇人之仁,那杀人不眨眼该是什么样子?!我只想说,项羽绝对是一个举手不留情的人。
他为什么不杀刘邦,时也、势也!是迫于时势。这种时势,刘邦、张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则?凭刘邦那种雄才,张良那种智谋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项羽这号人的测隐之心上。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二
《再活一次》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纳塔莉·戈德堡的力作。本书是作者多年创作与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一种直接而朴素的方式告诉读者,她是如何练习写作的,怎么去想,拿什么题目练习,怎样对付编辑,如何突发异想而不受困。她教你相信自己,善待自己,开放心灵,试着描写自己的喜、乐、悲伤、痛苦、迷恋,放任想象力去尝试任何一种可能,从而让写作与人生都散发出热情。本书不但适合所有想写作的、想写出更好作品的人看,一个对写作与生活感到无力与挫败的人,也可以运用书中的方法和建议,用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她认为,写作跟修行一样,都要学习相信自己的心,珍惜并洞察生命经验的种种精髓,以专注、自我纪律、活泼创意和开放的态度,让心中回旋的歌,从笔端流泻而出。
在《我为何而写》一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写作具有庞大的能量。如果你为写作找到一个理由,随便什么理由似乎都不会否定写作这项行动反而会让你越发燃烧自己,让光芒越发照亮笔端。不去思考为何而写,拿出纸笔,用清楚、斩钉截铁的声明来回答。你想写就写,没什么道理。你写只是因为你想写。
在《打豆腐》一文中,作者强调:必须想出办法让自己动笔,否则,洗碗盘或随便什么能让你规避写作的事情,都会变成天底下最重要的大事。总之,闭嘴,坐下,写,就对了。这样做很痛苦,但写作是很单纯、基本且严苛的事,没什么有意思的小玩意儿能使它变得好玩一点。该写作时便写作,别让自己和内疚、控诉及暴力的威胁战斗。
作家有两条命。在《再活一次》一文中纳塔莉说,他们(作家)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整部书中,作者一直不断的告诉我们:用写作练习拥抱整个生命,但不要求任何逻辑形式:没什么第十九章须承续第十八章的动作这回事。这是一个你可以狂野自在、无拘无束,把梦见奶奶的汤的事和窗外千奇百怪的云层糅合在一起的地方;它没有特定的走向,只与当下整个的你息息相关。把写作练习想成是一双慈爱的臂膀,让你没有逻辑、没有来由,一心只想投入。那是我们的原始森林,我们在此凝聚能量以后,才开始修剪我们的庭园,写作我们优美的书籍和小说。要持续不断地练习,不可荒废。不论你脑子里涌现了什么,坚守当下这一刻,而且让你的手不停地写下去。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三
今天,我把《高老头》这本书读完了,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法国的巴尔扎克写的,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的作品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的确,他的“镜子”能照出善人的善行、恶人的恶行,揭发了一切。
《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是高老头,高老头原名高里奥,他有两个女儿,一个是阿娜斯大齐,另一个是但斐娜。以前,他和两个女儿、两个女婿住在一起,女儿们都很孝敬他,招呼他到这到那,但一切都是假情假意,因为她们都知道父亲那儿还有一笔巨款,都想得到那笔巨款,高老头明知她们是假情假意,但他仍真心爱着他的女儿,他的妻子早已去世,只剩下两个女儿可以给他爱,但他发现两个女婿因为遭到女儿的冷落闷闷不乐。又有一次,他一不小心把两个女儿惹火了,两个女儿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他便自觉地推出了女儿们住处,住进了一间破旧的公寓中。
高里奥本来是一位巴黎面条商,但现在退休了,他在公寓中过着寒酸的生活,最后悲惨地死在了公寓中,女儿们在他四十都未来看他一眼,他痛恨两个女儿,一直咒骂着她们。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四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不朽的作品。《鸿门宴》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我唯独被毫不起眼的左司马曹无伤所吸引。虽然曹无伤在文中充当一个内奸的角色,但我认为这也是时势所逼。当时,沛公屯兵十万想要在关中称霸,自项羽破函谷关而入,两军态势敌意甚浓,项强刘弱,一触即发。即战,刘邦那十万仁义之师又怎么敌得过项羽四十万狼虎之师!尚且不理会刘项之间兵力悬殊,且说项羽武功盖世,世称西楚霸王,范增智广而多谋。刘邦部下虽人才济济,驰骋沙场有樊哙、夏侯婴、勒强、纪信等悍将,运筹帷幄有张良等谋臣,但项羽部下也人才杰出。如果沛公和项王在鸿门激战,那么刘邦必败。曹无伤若不倒戈相向,自己也不能幸免。
当曹无伤探知“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便派人通知了项王。也对,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项强刘弱的情况下,曹无伤不得不弃主求荣。虽然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但当时起义军与秦朝兵力悬殊,武器也不能与秦朝相提并论,各路起义军万万没有想到秦朝怎么快就灭亡,这个约定或许只是为了振奋天下有志之士灭秦的决心罢了!而且项羽入关之时,将领诸侯联军四十万,挟巨鹿之威,威振天下!功勋之高,项羽内心岂容小小的刘邦称王?既然如此,关中珍宝又岂能让刘邦独占?况且项羽的祖父项燕、叔叔项梁都死在秦兵手上,项氏与秦朝有血海般世仇,继项梁之后的项羽,又岂能允许刘邦任用秦降王子婴为相?曹无伤所汇报的三点:对“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秦降王子婴做丞相,珍宝独占”——无一让项羽容忍,项羽不由怒从中来,立即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五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的悲剧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的注解。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六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坡上有一位放羊娃,他把羊鞭甩得“啪啪”直响。一群日本鬼子,拿着枪威胁着他,让他带路,不久,传来了几声枪响,紧接着,又是一阵枪声,八路军和日本鬼子的又一场激战开始了。这个放羊娃是谁呢?他便是《鸡毛信》里的主人公、年仅14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
读完这本书,海娃那机智勇敢的形象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封普通的信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可能影响到战斗的生死存亡和胜利失败,《鸡毛信》里的海娃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能够千方百计的和日本鬼子周旋,冒着生命危险把信送到了目的地,交给了孙连长。
当我读到海娃在送信时不小心把这封顶顶重要的信给弄丢了的时候,我的心十分紧张,我心里想:鸡毛信会不会被日本鬼子拿走呢?虽然海娃原路返回,在山坡下找到了鸡毛信,但是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都是在紧急的情况下粗心大意而造成的,这个情节告诉我们在紧急的情况下一定要冷静,不要慌张。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惊慌,要见机行事,不要被困难给吓倒,要学习海娃这种机智勇敢、临阵不慌的精神。
海娃的故事让我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同龄人能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更应该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七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八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公元前2,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公元前2,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曾经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他能抗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无可否认,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可他终究未能逃过悲剧的命运,故事,在一场“鸿门宴”中悄然拉开了帷幕。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鸿门宴的结局,最终决定了楚汉之争的结果,四面楚歌时,项羽迷惘了,最终,他选择了自刎,一命呜呼,一代天骄自此陨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九
“你知道这赴宴的代价吗?”
鸿门宴上,刘邦看似怯弱恭敬的表情掩盖了他的勃勃野心,也骗过了狂妄的项羽。他仿佛经过内心的重重挣扎,接过宝剑,刺向张良,通过了项羽的考验。“获救”的张良,双腿支撑不住身体,颓然跌坐在地上,意有所指的话脱口而出:“你这一剑,是最错的棋啊!”
可悲如项羽,竟听不出话里的弦外之音,最终被人用计逼走范增,一败涂地。
携手作战,最要紧的便是凝聚力,而这种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没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盘散沙,又如何能够凝聚的起来呢。称帝成功的刘邦,又何尝不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将士兄弟,轻信范增,将他们赶尽杀绝,最终只能孤独终老。
信任,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的源泉。回首历史,何处不是信任涉足的脚印。刘备,并无过人之处,军事谋划,他不如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关张二人,那又是为何这些贤士才人都心甘情愿的跟随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这些知己、这些左膀右臂。
信任陪在身边时,我们或许不会在意,但当我们渐渐丢失它时,便能体会它的可贵,刘邦在弥留之际,见到了从他的追杀中逃生的张良,他伸出颤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说:“这些年,我过得很不好,晚上总是睡不踏实,我总觉得他们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独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让人同情。但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吗?若不是当年的他不相信一同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将他们赶尽杀绝,又怎会换的这身心俱疲,孤独终老的下场呢!
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条件。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过于失信于人。信任,是人生美好的法宝!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为后人引用的佳话。如今,鸿门宴成了阴谋的代名词。但是,里边的主要人物刘邦,司马迁给出的笔墨甚少,更多的是从部下和项羽一方的博弈。后人给刘邦的评价更多的是虚假诚恳。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假如这天我们都如樊浍那样的性情,恐怕这个世界早就打起来了。战争早已不知把这个地球整死几回了。这也说明了说我们后人巴不得别人好的通病,人家刘邦一个平民百姓,凭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层、领导者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只能说是头脑不想事。
细细揣摩一下鸿门宴中刘邦说的几句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简洁。更注重把问题让部下来回答,其实他自己早就明白该怎样做了,这就是刘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话,难得糊涂,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来能够了解部下所想的,二来能够让部下感觉到在上司的眼里自己是存在的,若是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就更高兴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样,你却说出来了,时间久了那这部下肯定心里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乐于把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种持久的存在感,因为他们更偏向于不愿意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越简单越好。有时,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这都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是一个人心志成熟的表现。正所谓谎言有时也是美丽的。
刘邦登位后总结到: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但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智慧,这个布衣将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读的懂,这位真正好处上的大皇帝,能够说是有好多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的。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采取休养生息,注重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这也是汉王朝为什么能够持久400多年。外国史学家给出的评价是世界主义统治者。
有人说,刘邦狠,其实,此刻的哪个高层不是狠主角。记得小时候,村里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愿的,并且有几家还是钉子户,到最后,村干部就强行拆了,当然也得罪这几家人了,但是义无反顾,最后路通了,十好几年了,路还好好的,当别的村里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时,看到自己门前的泊油路时,都不说话了。当时,就有人说:幸亏那个谁了。人就是这样的,既然选取把担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担,担子越大,意味着承担越大,自己需要放下的就愈多。
项羽的败局,从鸿门宴一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刘邦的假意歉意,却得到项羽的答复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先不去论项羽的自负、妇人之仁、杀人成性、残暴、不仁义等等,就这一点就能够定性了项羽是鸿门宴的失败者,更是定性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十一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故事,讲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先占领了咸阳,项羽靠着强大的兵力破了刘邦函谷关的守军,一路前进,最后驻扎在鸿门。项羽的谋士进言说刘邦有野心,将来威胁项羽的霸主地位,要早除后患。当时,两军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刘邦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就请项羽的叔父项伯帮他说好话,到项羽的军营赔礼。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故意在宴席上舞剑助兴,想找机会杀掉刘邦,被项伯看出用意。于是,项伯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借此护着刘邦,使剑刺不了刘邦。刘邦看大势不好,找了机会趁机逃走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总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项伯很有义气,他虽然在项羽那边,但为了报答救命恩人张良,挺身而出救了刘邦,免得张良陪着遭难;而项羽很愚蠢,被刘邦假装的低声下气蒙骗了,没有下决心杀他,以后反被刘邦夺了天下;刘邦的手下张良和樊哙很忠心,凭着计谋和勇敢救了他们的主公。故事也描述了项羽的残暴和刘邦的亲民与智慧,让人深思。
后来人们用“鸿门宴”来比喻有阴谋和危险的会面。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十二
翻开历史的画轴,穿越时空的界线,行走于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在惊叹五彩斑斓的历史之余,禁不住感叹:许多时候,历史给予成功者的,是赞美,而留给失败者的,只有批评与嘲讽。
也许这是历史的一个通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上的“史记”,多数都是由某一时期的胜利者所抒写,所以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也不为过之。
可是,无论历史的评价如何,每个历史的观望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它不会被历史同化,它是自我精神的一种见证。正如我一直深深地坚信着,项王并非是一个卑微的失败者,而是一个完美的失败英雄。
项王有情,也许他并不像一个真正的霸主,因为他的感性,总会超出他的理性。他可以一直深深地钟爱着虞姬至死不渝,于是便有《霸王别姬》的绝唱经久不衰,悲得令人泣下,壮得令人击节;才有公元前202年那个苍凉的秋夜:一弯冷月如钩,残月照着凄清的垓下古战场,四面楚歌时,大英雄与大美人作千古诀别的凄美。于是,中国文学殿堂里又多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诗。他可以不拘小节地体恤将士,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在一场本该果断下杀手的宴会上对敌军的一员大将惺惺相惜。不怕千军万马的他,却害怕愧对江东父老。他的情,让他在帝王之路上从此多了许多的羁绊。
项王有义。他对于项伯的泄露军情并不责备。也不过多地责备别人的无心之错,这是他的义,是他的灵魂之柱,也便有了世人所谓的“妇人之仁”的骂名。
项王有勇。他是一员勇者,他的勇把战场上的暴力诠释成了艺术。当四面被诸侯兵重重包围时,他徒步杀死汉兵几百,即使身受重伤,汉军将士也不敢轻易近他。当他看见自己过去的旧将吕马童时,笑着说:你不是我过去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我人头,并赏万户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语罢自刎而死。这是何等地蔑视,这是何等的悲壮!他自杀了,死亡,算什么?死给敌人看,死给朋友看,死给天下人看。这就是勇者——项羽。
这就是生时轰轰烈烈、死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项羽,一个失败的英雄。
一个个遗恨的旧渡,曾经的楚河汉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灭了,只有这英雄的故事,还时常令人挂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激励着世人。
鸿门宴高三读书心得篇十三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鸿门宴》读后感。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鸿门宴》读后感。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老实说,看《鸿门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张涵予,因为某人真的很像他,哈哈。而写这篇影评呢,绝对不是因为他,他还没那么大的魅力让我如此煞费苦心的写文章呢。唉,说白了,就是基于我前几天制定的计划的其中一项:每个月看一部电影,并写观后感,且不少于1000字。以我废话的能力,我坚信这个数字是不足为惧滴。好吧,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我不得不说的是,这还真的是烂片。《鸿门宴》这个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历史事件,即便编剧要改成小说,改成《鸿门宴传奇》,但是也不能这么违背事实呀。看完后我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拍摄的是按照导游或者是编剧理解的、想象的、认为的项羽设宴想要杀死刘邦的故事。撇开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影片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错就错在用了这么个历史事件。历史是你无法改变的,你只能尽力去展现其完整的一面,而不是这么断章取义,搞得这么支离破碎。你可以拍一部发生在这么宏伟背景下的一件小事,没人会追究真假,可是偏偏把那些个不靠谱的事情安排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上,难怪豆瓣上那些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会如此看不过,义愤填膺,写个几千字的文章来骂这一部电影了。
到处都是不符事实的片段:1、刘邦取咸阳,张良也是劳苦功高,可是电影里面却是刘邦取下咸阳之后,萧何请来张良商量余下事宜。张良出现的时间点严重不对呀,你这样会误导很多小朋友的啦。2、啥时候刘邦也和虞姬有这么一段啦虞姬压根儿就没出现的必要嘛。项羽第一次与虞姬见面,没说两句就来一句:你喜欢我了吗害我噗噗得笑出声音来,这也太狗血了吧,什么烂桥段呀。有必要这样吗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让虞姬以项羽夫人身份出场呢。更扯的是,虞姬与项羽初次见面的那个场景,那个秦国将军有坑吧。干嘛非要人家脱-衣服,看看是秦国人还是楚国人呀,脱了衣服能看到个屁呀,难不成你还担心虞姬身上刺青了,背上写着:我爱楚国这个桥段真的是烂到爆了!3、范增是不是瞎子,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太清楚,后来一查,人家明明就好好的呀,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至于就非得眼瞎吧,就是为了后面下盲棋做准备可是人家张良在集市上与小市民下棋,不也是不看棋盘,自顾自地喝茶呢。不一定非要盲了才可以下盲棋呀。而且一来就是五盘。太坑爹了,没看见张良直冒汗呀。真是难为人家了。着实不喜欢伴随围棋比赛出现的那些血腥镜头。
除去严重违背历史事实这个致命点来说,这部电影也有不错的地方。比如演员!虽然一个好端端的鸿门宴,硬是被搞成了一个天原杯(引用豆瓣上某人的话,我觉得太对了),我表示不解。为什么我不表示愤怒呢是因为我觉得张涵予和黄秋生演技太好了,整个片段,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张涵予看,想到了以前他主演的那些片《集结号》、《风声》。虽然吉凶难料,但是他坚毅的眼神总是令人觉得心安,无论如何,主人公总是能逢凶化吉。看完电影后,搜了一下张良这个人,这才知道他在鸿门宴这一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他设计让刘邦以最最最谦卑的姿态出现在项羽面前;“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张良赶紧找来樊哙帮忙;借口上茅厕,让刘邦和萧何赶紧回去,只身一人忽悠项羽,令其卸下戒心。张良这脑袋真好使!张涵予饰演的张良真是太有男人味了,最喜欢智慧型的男人了!哈哈。
再来说点电影的其他部分:配乐很一般,感觉都不是很应景的说。该跌宕起伏的时候没有跌宕起伏,都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呢,只能是冲着演员的表演去看,还是很不错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2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