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4:16:03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时间:2023-11-30 14:16:03 小编:琴心月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总结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需要有深度的思维和全面的观察。通过研究下面的范文,你可以更好地把握总结的要点和写作方法。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一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4][5][6]。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二

1、会认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拼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善待生命,关爱弱者,培养美好的心灵。

2、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语文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优势,结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加以突破。

难点:学习人物的美好心灵,品味《听》一文的语言特点。

突破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体会。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三、问题探究。

四、指导朗读。

五、制订揣摩品味。

六、课堂小结。

4短文两篇。

《放飞一只蝴蝶》。

朱兰:打开一扇窗户——放飞一只蝴蝶—打破了两块玻璃。

班主任:沉默—交了买玻璃的钱。

《听》。

清晨—大妈听邻家的小男孩念书笑。

很轻很轻:生怕……还怕……。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三

引导学生观察星天,体会星天的奇异美妙。

(这是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在学习联想和想象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培养学生在阅读作家的作品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学生将自己对星天的观察感受与作者的观察感受进行比较。(这是方法)。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作者对星天的感受理解。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结合平时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两课时。

(一)、导入:

(引用中外有关星天的传说或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每一颗星都是逝去的亡灵,他们在俯瞰着芸芸众生。也有人说,其实那些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好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天究竟是什么呢?每次谣望星空,你都回有哪些感受呢?将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

(二)、引导学生品位课文:

1、全体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几次观看星天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句。

2、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并简述理由。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情感不同,观察的景也不同;景物不同,也会影响作者的感情。同样是看星星,就有几乎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情感和景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拓展讨论:

1、你可曾观看过星天?有哪些感受?

2、你知道关于宇宙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交流一下。

你知道关于星星的哪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设计与布置:

1、描绘你曾观察过的星天,表述你的感受或看法。

2、课外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3、课外收集有关星星的诗歌和散文,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4、背诵课文第三段。

繁星巴金。

星天——如母亲似朋友。

我爱月夜,但我更爱星天。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xx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4、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四、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五、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六、文学思考: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xx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xx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五

创意说明:教学这两篇短文,不仅要讲明字词、疏通大意,更要引导深入探讨,在合作中研究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种研讨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充实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启发思考。

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却蕴含丰富。你能发现文中有些什么吗?

请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或通过思考,说说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提供选题,小组合作。

说夸父/说夸父其杖。

说两小儿/说两小儿的“笑”

说孔子/说“孔子不能决”

说神话/说太阳/说太阳距离人远近。

三、各组推荐一人,全班交流,集体评价。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六

创意说明: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问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七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扩读材料。

太阳/昊冠中。

(选自《短笛无腔》,原文略)。

使用建议:课文表达人类探索自然原始美好的愿望,这篇散文更多透射今人对太阳理性、辩证的审视与思考。可作课文延伸材料阅读,体会古今绵延不息的探索精神,从中窥见人类认识自然的漫长历程。

2.相关资源材料。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人类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如我国古代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而消失,但它叙人、叙事的艺术传统,在后世小说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八

1、会认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拼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情感。

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善待生命,关爱弱者,培养美好的心灵。

2、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语文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优势,结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加以突破。

难点:学习人物的美好心灵,品味《听》一文的语言特点。

突破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体会。

一、激情导入。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三、问题探究。

四、指导朗读。

五、制订揣摩品味。

六、课堂小结。

4短文两篇。

《放飞一只蝴蝶》。

朱兰:打开一扇窗户——放飞一只蝴蝶—打破了两块玻璃。

班主任:沉默—交了买玻璃的钱。

《听》。

清晨—大妈听邻家的小男孩念书笑。

很轻很轻:生怕……还怕……。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一、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方法。

导学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2、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请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想法。

(三)探究。

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

2、本文的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冷。

3、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目标: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本课的词语“光阴、争先恐后、羡慕、奉献”等。会用“多么……多么……”造句。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

通过文中的一、二自然段学习,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关怀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一二自然段中重点句子的蕴涵。

多媒体课件。(图片、幻灯片、音乐等)预习课文。

一、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书信格式。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封信。写过信吗?信,有固定的格式。它分为五个部分,谁来具体说说——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师:浏览下面这封信,看出它在格式上的三处错误吗?看出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爷爷,您好!

首先向您报告一个喜讯,我在全市小学生作文中获得一等奖。

…………(正文略)。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二、认识这封信的写信人、收信人。

(简单交流)。

师:打开课本第110页,默读作家卡片,你会对巴金多一些了解。同时,你也会发现这里缺少一条我们所期待的信息。(巴金的家乡在哪儿?)补充:巴金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2005年去世。他是穿越百年的世纪老人。

三、初读课文。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吗?出示生字词,文中生字词会读了吗?指名读。

(1)说说对生字的理解。

(2)想想意思,记住字形,用钢笔描红。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

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这封回信,代替他和孩子们见面。

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

写巴金老人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3、教师归纳并板书:谢意(谢谢、感谢)、歉意(请原谅)、羡慕杰出人物?写作才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生命开花结果)。

五、细读课文。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把蕴涵真情的句子划下来,词语圈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发言的同学先朗读你圈画的词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对同一个语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进行补充发言。

师伺机出示:家乡的孩子们,感谢你们给我这个老人带来温暖。

1、想象。家乡的孩子们会在信中对巴金老人说些什么?

2、感悟。内心孤寂,长期病痛折磨,远离家乡,孩子们天真可爱,孩子们的真诚话语让老人动了心,老人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这种感觉就是“温暖”。

3、朗读。

4、87岁的巴金爷爷写容易吗?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有关句子。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

5、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1)怎么理解“终于”这个词?

(2)从“终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3)同学们,孩子们手里捧读的是一封怎样的信?

6、理解“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从“多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体会巴金思念孩子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7、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口头造句。

现在如果你就是家乡的孩子们,你就是信中提到了的郭小娟同学你读到这些文字是什么感受?想一想后再读。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拓展,升华人物形象。

1、巴金爷爷以他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们,更以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的读者,感动了全中国。他被评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看评委会的颁奖辞。范读,齐读。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2、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巨匠,一位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作家,让我们聆听巴金的心声,触摸巴金爷爷和蔼可亲的面庞,感受到了巴金爷爷谦虚、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魅力吧。

请同学们用问答式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三节。

2、问——“巴金爷爷,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答——“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问——“巴金爷爷,你为什么写作?”

答——“我写作不是我要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问——“巴金爷爷,你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思考,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问——“巴金爷爷,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

答——“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3、一位在别人眼中享誉世界,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人物,在自己的眼中却是一个普通人,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这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回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巴金的日和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多媒体,预习,备课。

:一课时。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3)、《月》文中的句子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 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 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 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 《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法。

一课时。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3、了解历史背景。

(一)导入。

(一)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2、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请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想法。

(三)探究。

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

2、本文的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冷。

3、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xx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4、老师点拨。

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扞卫本组的胜利?

七、文学思考: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八

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4]。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十九

重庆市兼善中学肖代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发光、发热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巴金短文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159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