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一
丰子恺是《活着本来单纯》的作者,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理论家,在全世界都颇有盛誉。
丰子恺的散文《活着本来单纯》标题虽然只有简简单单六个字,但是同样可以说是丰子恺的人生注解。
我在寒假刚开始时读《活着本来单纯》这本书,虽然作业挺多的,但是每天挤出一点时间,现在从从容容看完了这个佳作。每看完一部分,我就会猜想下一部分,会是怎样的经历。我努力想象作者的心情,去感受作者的快乐和悲伤。
《活着本来单纯》记录着的都是丰子恺的生活往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现在回想,世间都同风景一样。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身入其中,不但美即消失,还要身受苍蝇、毛虫、啰唣与肉麻的不快。世间的苦根本就在于此。”这一段话,写出了作者丰子恺对世界的一切发出的一个感叹和感悟。
还有第五部分的《学会艺术的生活》中的一段话也十分耐人寻味:常人抚育孩子,到了渐渐成长,渐渐脱去其痴呆的童心而成为大人的模样的时代,父母往往喜慰,实则这是最可悲哀的现状,因为这是进行放失其赤子之心,而为现实的奴隶了。这段话让我知道了,赤子之心是最纯净无瑕的,我们每时每刻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孟子曾经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孩子本来的心,这个心是从俗世之外带来的,是不经这红尘造化的心。
我想丰子恺先生定拥有赤子之心,而且是一生都有的,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二
一直都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
劳累了一天回到家,洗个清爽的热水澡,躺在柔软的床上,手持一本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好书,细品一杯清香扑鼻的香茗,让自己浮躁的心情在文字中慢慢地沉淀和安静下来。我想,这应该是一天之中最为惬意的事了吧!
有人说,好的阅读是对心灵的洗涤和升华,而优秀的书籍更是思想的“清洁过滤器”,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本好书是值得去反复咀嚼的,每读完一遍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最好的读者,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
读余华,我是很费了一些心思和精力的。以前有读过他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血记》等,隐约觉得他是个残酷的作家,把现实撕去表皮给人看,惨淡不堪。
第一次读《活着》,感觉就像自己的心坠入了一个黑暗中的监狱中,令人窒息。以至于那几天吃饭、工作、睡觉都沉浸在文章的情景中不能自拔。
所幸我警醒自己,强迫自己又出来了,然后又站在不同的角度阅读了两遍,因此我保留了自己清晰的感受和洞察。这次余华把生活撕扯的比上次更加悲惨,更加零碎,仿佛就是一场浩大的人生悲剧。
但至少,我喜欢《活着》这个名字,充溢着压抑的活力和黯淡的温暖。
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面对生活,我们应该走去怎样面对、坚强地走下去?——于我,《活着》努力在讲述的,起初只有这些。
我且以为,余华在写《活着》的时候,思想是有过挣扎的。一个作家能把生活铺陈的如此颓圮不堪是需要一些勇气努力和对自己的说服力的。努力和说服之后,福贵被置于始终失去的位置。失去家产,然后失去在茅屋简单却快乐的生活,失去母亲,再相继失去一对子女,直至失去妻子,最后失去女婿乃至这个家庭唯一的香火——外孙。最后他还留下的是什么呢,一头叫“福贵”的老牛。
让福贵失去这一切,余华似乎仍意犹未尽,连失去的次序都推敲再三。一次次的让福贵失去当时最不愿失去的东西,破烂不堪的生活。生活的现实,就是如此吧。生活最坏,坏不过福贵吧。撕裂,只是余华的第一道工序。
生活撕完了,打烂了,余华又开始做针线活了。如此愁云惨淡的福贵,在如此的现实面前,该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了吧。要知道每一次的失去,都充溢着扼杀福贵生命的力量啊!但不,余华在这时候就要开始缝补了。一次一次,福贵只是直面黯淡的生活,甚至一次一次的撕裂,只有让福贵日渐习惯,习惯生活本来的样子。于是默默承受,一年一年的活了下来。
绝望是不存的。
还有一些东西是读了《活着》之后始终萦绕的。
苏东坡讲作文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一直以为生活亦是如此,不曾意识到的是,就连惨淡的生活也是这样。
福贵一生经历无数,家业凋零,亲人早殁,如此黯淡,大概也是另一种绚烂了。晚年生活却并不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只是懒懒的赶着他的“福贵”,每天几遍的念叨亲人的名字,以此来纪念以前绚烂或者惨淡的生活。绝望是从不存在的,于他,生命变成了和吃饭睡觉同样平常的事,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死也只是不活而已。生命,终于归于平淡。
失去并不总是失去,就像结束并不只是结束一样。我以为,这也是余华在作品里想说的话。龙二神气活现,赢了钱,夺了地,以为日子从此就衣食无忧了。谁知命运无常,夺的地被分了,命也没了。“哪怕他有五条命也全报销了”,作家冷冷的写出这么一句有趣的话,似乎想说的是,福贵莫名其妙的就拣回了自己的命。那么前日的失去,是不是为了今日的得到呢。“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失去和得到,本来只是一线之隔。
那么,绝对的绝望也就不存在了。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三
s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正因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好处。
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
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淡然,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以前”像一部经典被缩成了记忆。年少的福贵是富少,有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福贵也变得焦躁不安了,烟花柳巷像无形的磁场,福贵一步步陷进其中,当他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时,他不顾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也许他从未感觉到烟花易冷时的凄凉。他不顾娇妻,他忘怀于纸醉金迷的世界。人总是忘乎因此,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就悄无声息了,福贵不知道自己正在给自己挖陷阱,这一陷,福贵再也没有出来过。
烟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赌场才是富少挥手洒金的地方。福贵比钟爱他的妻子还要钟爱于赌场,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而金钱就是利的实体。叹息之余,我感叹人生换位的易,福贵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当他把家财输地一无所有之时,父亲并没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亲很平静。其实,人表面的平静是虚伪的,人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真实,福贵父亲的死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男生一旦犯错就难以让人原谅,男生一旦倾家荡产就少了拥有时的霸气,福贵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种着租来的五亩地,他要养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贵学会了耕地,看着年迈的老母蹒跚在旁福贵心中也许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儿凤霞,福贵也许在狠狠地咒骂自己。我一向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向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实得活着,那不真实也变的真实了。
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坚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最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女生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生又是坚强执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拥有时,人就会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时,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时的福贵再也不会不顾妻子了,他开始变的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感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为了一家人活着,他们真实的在劳作。
而人生总是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
他们的母亲因劳累过度卧病在床,请医治疗是务必。福贵进城了,没请到医生却被拉去当壮丁,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贵欲逃不能,看着离家越来越远,福贵越来越感伤,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尔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福贵也许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福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欣的背面,是情意绵绵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余生相逢是让人感动的人生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运似乎并不赞赏他的坚强和勇敢,无情的夺取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期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在活着,正因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女婿、小外孙相继离去,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未将他打倒,正因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托在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明白的状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动物,再怎样受打击,也磨灭不了他真实的性情。福贵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想,他已经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其实,福贵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的理解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福贵却在那个悲摧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活着》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一波之后一波的苦难象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时,才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坚韧不屈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命运,能够感激,也能够仇恨,但是它不可违抗。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生活的好处与幸福的标准,永远没有答案。《活着》向我们昭示了平静从容生活的可能,绝望的不存在。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能够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还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取,既然选取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透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福贵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期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期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期望,是他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正因只要活着就有期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其实,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四
我很久没有独自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看一本如此纯朴的小说,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感触很深,或许有种刺痛的感觉。
《活着》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故事讲的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叫福贵,由于好赌而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一个好吃懒做的富人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富的时候除了具有一切富人所应有恶习外,他还要加倍;而穷的时候,甚至比所有那个时候的穷人还要穷,还要卑贱。然而,并没有因为他变成了一个穷人,命运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且这种掠夺是用最残忍的手段:死亡!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最好的朋友一个一个相继死去,每一次失去,我不知道富贵是何心情,但都让我这个旁观者悲痛欲绝,不知所措。书中人物各种不同的死因更是让我倍感死亡的恐怖。尤其看到他的儿子有庆为了怕弄坏鞋子而提着鞋子光着脚走在雪地里的时候,眼泪真的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甚至有些责怪作者太过残忍和无情,不给这样一个卑贱的人留下一丁点什么。可是,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他们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根据就不懂抱怨,所有的一切,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的活着。当读到他的最后一个亲人苦根吃豆子撑死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福贵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勇气了,可是此时的他早已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了。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看完《活着》,很多细节都已经模糊了,可是家珍的这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如此清晰。只有经历过分离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团聚的真实可贵吧。我们应该感激,我们活着,我们的家人活着,所以我们幸福!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这是福贵在农妇们聊天时插嘴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经历生活的大起大落之后总结的生活真谛,很简单,朴实至极的话,却含义深刻。“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应该感激,我们活着,过着过去许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创造的幸福生活。
脆弱和命运的难以琢磨。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在经历过如此大的灾难后,他们需要的正是希望,祝福他们能坚强的活着。我们应该感激,我们活着,为了希望活着。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我们感激,我们活着!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五
《人为什么活着》的作者是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经营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创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可谓是一个奇迹。一个人一生创建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我想如果仅仅拥有技术、能力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于他懂得生活的真谛。1997年6月,稻圣和夫曾做过一次身体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了上胃癌。他听完以后,就像没事一样,淡淡了回应了一声:“是癌症吗?”然后马上去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进行演讲。而12年后的今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国做过一次访问。
多年前,我看到一对夫妻拉着一辆满载砖块的非常大的板车,丈夫在前面拉、妻子在后面推,他们两个人的身体前倾的差不多都是30度。我在想,就算四个我也撼不动这辆板车的,可是这个男人却让自己的妻子和自己一起到工地里拉砖,将来我可不能让我的妻子也去拉砖。
经历过这么多以后,回想起这对夫妻,却认为其实他们是幸福的。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很晚回到自己的居所,吃饭、洗澡,全身会觉得非常的放松,当一个月后拿到微薄的工资、把其中一大半寄回老家,给年迈的父母买粮食、给孩子交齐学费和生活费以后,他们的笑容是最甜美的。
现在很多人试问找工作是为了什么,那肯定很多都是为了钱,为了钱频频跳槽,选择工资更高的工作,却失去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少了关心家人与父母。
其实就象一句歌词里说的“能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是 一种浪漫,更是一种幸福。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六
一直想读一本普通人的人物传记,来平静自己不安分的内心,我感觉自己要知足,要感恩,所以我选了《活着》。我从来没想过竟然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人生,分了三次看完,并非三天晒鱼两天打网,我实在不忍看福贵的一生。
高一的时候我看过电视剧《福贵》,当时还小,不了解人生的苦楚,即便如此,我也很同情福贵的遭遇。但我翻开书一看才发现电视剧是根据《活着》改编的,不经有些感叹,时过境迁,物事而人不非,我便边读小说边看电视来了解福贵。
不得不说福贵的人生是普通农民的一生,却又是“奇葩”的一生,原谅我的词穷,实在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和他当时生存的背景有关,但他的遭遇真的当时真的是一个缩影吗?我不敢想象,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起码,心灵上好受一点,然而并没有。福贵的一生有三点让人欣慰。第一,年轻时的`放纵。吃喝嫖赌,“风光”败家后,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当你面对后面不堪的人生,你会感觉幸亏年轻时风光过,要不这样的人生怎一个“苦”字了得。第二,坚定的爱情。即是打骂妻子,依然不离不弃,即是一无所有,依然惺惺相惜,更多的是疼爱,这份温情实属珍贵,我们听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听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一点也看过《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桥段,我感觉福贵与家珍的爱情很朴素,很简单,但一点也不亚于传说,大道至简用到爱情亦是如此。第三,漫长的人生。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在经历父亲,母亲,十二三岁的儿子,难产去世的女儿,妻子,女婿,唯一的外孙苦根相继离世后,我不知道一个正常的人会是什么样子,但好死不如赖活着,福贵是坚韧的。
父亲,母亲的去世对福贵而言,仅仅只是个开始,他一直幻想着从一只鸡再变成一只羊,再变成一头牛,我原以为福贵会崛起,但残酷的现实让他鸡飞蛋打,一无所有。
接下来儿子的突然离世,让这个曾经游手好闲、不谙世事的男人一夜白了头,那种揪心,那种无处发泄 的痛苦,最后只能化作无奈,变作每天晚上去坟地说话,家里的希望瞬间破灭。
有句话叫:“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良药苦口,这种苦又有几人能懂,那是无奈。
逐渐福贵再次有了笑容,女儿的婚姻让这个家重新燃起了希望,有希望人就有劲,福贵有使不完的劲,频繁地往返于女儿与自己家,回去与妻子反复地讲述女儿的幸福,也憧憬着变成一只羊的梦想,也叹息着儿子的早逝,没看到姐姐的幸福。但貌似所有的不幸都来到了这个男人家中,女儿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去世,有了外孙,丢了女儿,这种小喜大悲的现实你让这个千疮百孔的男人如何接受,接着妻子也受不了打击,去世了,到这里,我实在无法了解得用多大的内心才能接受。
我不知道此时的福贵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如何面对剩下的人生,时间又过了几年,孙子苦根在贫穷中逐渐学会了走路,福贵也断续地看着孙子的长大,厄运再次问候了福贵,女婿离世,我不知此时会不会麻木,但他还是挺过来了。
接着过了几年,外孙吃豆子撑死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绝望,看到这里,唯一的希望也没了,真是一无所有......
最后一头老去的老黄牛陪伴着他,也许是上天实在不忍心,这头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活不了几年的老黄牛,却陪着他一年又一年,他叫老黄牛“福贵”,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像这头牛,又或者感觉这头牛的一生比他自己还苦,最后给作者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很平淡,我想他应该看开了,也看破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风光一阵子,自己的人生如此,龙儿、春生亦如此,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人以群分,同样坚韧的还有家珍。没有放弃丈夫,宁愿跟着一贫如洗的丈夫受苦,也不愿回到富裕的父亲身边,在不知丈夫死活的情况下,带着两个孩子日息而作,等着丈夫的回归。知道儿子去世,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他更多的是放不下单纯的丈夫,不放心孤单的丈夫。在最后去世前也是带着对丈夫的不舍,感觉对丈夫有说不完的话,还想下辈子继续做夫妻,这种爱,现代人望尘莫及。
最后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希望陈创这样的好演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这部电视剧可以再次回归荧幕,也希望大家能够看看看这部电视剧,对照自己的人生,懂得知足常乐!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七
一、“活着”的深意
“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失子女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犹记得两年前看《活着》时的感受——心痛。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有庆可以说是被害死了。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尽管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却始终感到沉重。因为当时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送掉了年轻的生命。我一直无法释怀,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个瘦小的男孩举着鞋,朝我跑来.他分明是笑着,我却看到了他眼底的悲哀。
二、简单的幸福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可是家珍的这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清晰。只有经历过分离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团聚的真实可贵吧。
直到看到家珍的话,我突然感到茫然,曾经执着着的梦想也开始变得模糊。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我开始回忆过去的点滴:每天早晨母亲比闹钟还准时的 morningcall,在自修课上和同桌狂吃零食,傍晚一家人围在桌前吃饭,热气给父亲的眼镜片蒙上一层白雾……我发现自己拥有的太多,也正因为自己拥有,才觉得它们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几天后,好友一脸喜悦地告诉我,她父亲出院了。看着她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更坚定了: 原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八
平凡,但不平庸。
活着或死亡都是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这薄薄的一本书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九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中扬长而去。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
“我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
我本来只想摘录原文,但是摘来摘去,整本书都画上了线。因为文字永远是读书的第一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译本没有对我没有吸引力的原因。
再苦再土的生活,加上文字这层滤镜,竟然可以产生让人向往的力量。
活着,就是这本书最大的力量。
这与我之前所信任的价值观有相当冲突。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而应该为梦想,为改变世界,为奔向更高的精神世界和更富有的小康社会而活着。有目标的人生,才足够丰满,才不虚度年华。鸡汤灌了很多,打嗝都带着哲理的味道。
但是,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序里洋洋洒洒几千字,我只被这一句屏住呼吸。接下来两个小时内快速通读全书,想找出那些可笑的论据,来一篇畅快的反驳,人怎么可以只为了活着而活着。
没想到,到头来,两个小时扫过全文,我又用几倍时间,一字一字,膜拜着读完。到最后,虽未青衫尽湿,却也眼眶湿润。
——人究竟为什么而活?
遇见福贵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一头牛,一片田。牛是老牛,耕田很费力,福贵也不再是年轻的少爷,只唱着旧日的歌谣,哄老牛犁地。“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福贵的人生也如土地一般平常,最轰轰烈烈的算是年轻时是富二代,一手败光家产后,越混越没出息。生活是各种味道掺杂在一起的酱汤,到最后发现,甜的滋味只有短暂的几瞬,下一口,总是浓烈的咸苦,到最后,酱汤稀释成水,总以为到头的日子,又过了一年又一年。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少时以为及时行乐就是最好的活法。家有良田百亩,仆人环绕。有书读的日子,不知尊敬师长。而吃喝嫖赌样样不落,无师自通,特别是掉入赌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却不自知。可能输光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产业是迈入不幸的第一步,其实这里也不算完全不幸,至少闯下大祸后,读后感福贵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荒唐,终于懂得愧疚,也终于能收手不再去赌,甚至想要努力一下改善父母妻儿的生活。可是尽孝的念头还没生根发芽,父亲就在搬家时猝死村口。就像被收走的家产,一代人,一种富贵生活,永远离开了福贵。这才是真正不幸的开始,每每是意想不到的亲人的离去。
母亲身体越发不好,福贵成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我很欣慰他能否很快适应粗布衣服与破旧茅屋,并且主动低下头,成为新地主的佃户,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少爷,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有亲人,有家在,活着依然是美好而奢侈的事情。福贵应该感恩妻子的不离不弃,不论是怀孕时走十几里路来青楼劝他回家,还是家道中落后坚持背着儿子从娘家回来,这个傻姑娘从来没有埋怨过,仿佛她生来就是福贵的附属品,总是要承担福贵酿成的恶果。
到这里,虽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艰辛,但起码家人一同劳作,互相扶持,总是温馨和睦的。
可是苦海从不平静。小船逃过一波风浪,孤灯在大海里尤为显眼,只是阴影里,有另一片望不到边际的大浪正虎视眈眈。
母亲眼睛已经将近看不见,福贵焦急得去城里买药,药没买到,却和店小二一遭,被国民党官兵抓了壮丁,部队走了三个月,福贵离家三个月。直到越走越远,远到他失去了逃的希望。紧接着就是战争,没有一块完好的土地,只有大片大片伤兵在哀嚎。那时对于所在坑道里的福贵来说,活着,才能吃到大饼;活着,才有机会再见家人。
我甚至以为福贵不可能再回家,就在这场他还没搞明白的战役里,成为炮灰或者白骨。没有一将功成的传奇故事,福贵只是历史中最普通的众人,却因为时代,一次又一次面临人生的临界点。活过了一段,却不知道下一段更为折磨。
战役也是在福贵没搞明白的情况下就结束了,不用再去等空投的大饼,成为俘虏的福贵不仅有了更香的馒头,还有了回家的盘缠。边走边乞讨,跌跌撞撞,在女儿凤霞已经八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茅草屋。
“我回家了。”
“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有家,才有活着的意义。
虽然母亲也撒手而去,虽然凤霞也失去听力,但至少,还有家。
……
我有点写不下去了。接下来的冒进时期,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天灾人祸,我有点不忍回顾他们是如何活下来的。熬过了饥荒,却没熬走政治的左倾,虽然福贵一家基本无事,可目睹了众多惨剧,饥荒只能摧残胃,却击垮人的意志。活着无望,那便不活了吧。没人知道这场运动有没有尾声,只有活着的人,才能看到。只是,再多劝慰,也喊不回在黑夜里走向远方的人。
普通人奋起一搏抵不过历史的洪荒之力,只是那种无法把握命运的感觉,那种被历史的洪流冲散只能随波起起伏伏的感觉,未免太过无奈。但是这本书从来没有对时代的怨愤。哪一种时代,都可以有福贵这样的人走出来。重要的是人,是活着。
福贵在如此波浪之后,依旧能在田埂上平静得讲述这个故事,这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被命运击垮,但是咽下一口口苦水之后,还能够带着家人的温暖,独自安然得活着,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哭天喊地,把痛苦都留在身后,把温暖捧在怀里,这就是值得敬佩的地方。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残忍的。
但也不是没有短暂的快乐。譬如凤霞嫁得如意郎君,那段日子只占很短篇章,却让我觉得,这是困在冰下的人唯一可以呼吸的缝隙。那种困久了突然而来的氧气,让人感觉很奢侈,也愈加贪婪,希望往后的日子都能这么顺风顺水。可惜只是下一段苦难的衔接石,在不断坠落的悬崖里,一根摇摇欲坠的枝桠而已。
穷,苦,灾难,伤痛,生离,死别。阻止活下去的理由,想找一个太容易。可是想要活着的理由,却那么难找,到最后,一个人轻微的生命,带着几代人沉重的记忆,在田地里,也可以安然甩着牛鞭,等它在时间里慢慢流逝。
这本书特别适合在困难中的人阅读。每一次死去,随之而来的悲怆,可以让人异常平静,从而做决定前,再多想一点点。那种麻木的力量折磨着,也鼓舞着人。作者近乎冷酷,却又用随和的笔,让悲怆一点一点从书本流淌到人心,温水煮青蛙,浑然不觉。
当然,没有人会拿这本书作为借口,只为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底线,进而教育,进而个人自尊自立。金字塔需求论从下而上是必要条件,从上而下呢,应当把握底线,毕竟,活着本身就意味着存在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十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十分沉默十分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书城转悠选书,一位刚参加完高考在店内打工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向我推荐了余华的作品《活着》、《第七天》,便买来拜读。读完个性感受到作家余华善于对死亡,残酷,阴暗进行冷静、细致的描述,“用文字制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许多年以后你已经忘了他的情节,但是他的文字带来的那种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无论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潜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读完此书,情绪是沉重的。这本薄薄的题为“活着”的小说,一路走来,却充满着死亡,悲伤,苦难。主人公福贵不曾得福,未有富贵。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去,只留下他,和一只同样风烛残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在夕阳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千钧的重压,它没有断。合上书,回想福贵的一生,不禁慨叹:人仅仅是与万物一样的物质存在,其本身没有任何好处。
也许,《活着》不是当今最杰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薄薄的小册子一旦翻阅起来却尤感滞重。总有那么一些细节,不经意间就会打动你!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贵的苦难一生,而对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贵,也许更多感受到的是归于平静的幸福。我喜欢微笑着读福贵与老牛的对话:“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阿。”其实这但是是老人编出来的。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牛,老牛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命运,让灾难与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让他的至亲至爱,一个个记忆中鲜活的生命,相继在他毫无防备中离开,徒留悲凉黄昏中,坟冢前,一双颤抖着的双手,和一双空洞的眼眸。命运,也赋予了他一种沉重的职责,让他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放弃了随之而去的解脱,而选取了留在这个悲伤的世界,去照顾健在的亲人,去尽自己活着的职责。
命运,也恩赐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来一个贤惠能干的好妻子,无怨无悔,倾尽一世温柔,陪他终老一生,以至于,他能够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着她,在落日余晖的田野中,静静地走着,怀旧地诉说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苦难中忍耐,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难。朝朝暮暮,不断轮回。我想,这便是活着吧。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一
文章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出发,讲述的是在历史大背景之下一个普通农民福贵身上发生的故事,一叶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赌,不负责任,目无尊长,一切纨绔子弟的坏习气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终正如读者想象的那样,福贵败尽了家财,沦落成为了一个穷光蛋。这样一来,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这并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的改变竟有原则有标准,界限明确,是那么的明显而迅速,连个过渡都没有。福贵一筐筐地还钱,当最后一筐放在债主手上时,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他的称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对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人们前后不同的嘴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触目惊心但却无可奈何。
文章只不过是在简单地讲一个故事,但却处处将社会的伤疤剥开来,把最丑陋却又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看,是控诉,但更像是第三者在无奈的感叹。
世事无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继续,为了活着,福贵也不得不改变。变成了农民的福贵开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将拥有的是努力、忙碌、洒满汗水的一生,却也是苦痛、悲惨无奈的一生。书中人物的生活变故与历史发展始终紧密结合。刚刚开始新生活的福贵,便赶上了抗战,不幸得被军队强行拉走,被逼上战场、当炮灰,军官蛮横无礼,战争血腥残酷,好不容易死里逃生。解放后,终于与家人相聚并分到了田地,可还没开心两天,却赶上了斗地主。当年取代福贵成为地主的龙二,在他眼前被活活斗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当年没有被龙二骗尽了钱,也许现在上法场的就是自己。可还未来得及庆幸,大炼钢铁、公社运动便开始了,随后又是数不清的饥荒与动荡。世道沧桑,人生艰难,只有拼尽全力,才可勉强度日,日子艰辛得令人落泪,可又是无比的无奈,好容易有些开心的事,却又总是好景不长。尽管拼尽全力,也只不过能维持生存,到最后连生存的权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剥夺,家人一个个的去世,最后还是一个人,只不过留下了一身伤痛,和黑白色的回忆。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别姬,同样是在那个多事之秋,时代不停地在变,人也在变,不变的是伤痛,和那悲惨的结局。但也却正是因为悲剧,它才更加深刻,给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在闪闪发光,这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给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宽容奉献,相依为命,劳动者老实勤奋,任劳任怨,都让人感动敬佩。但有时现实却无比残酷,连这为数不多的美好,都会被毁灭。
可人总要生存,我们还是会选择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难。”
虽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有时作出选择就意味着胜利。纵然要担当众多难以承受的苦难,但是依然要坚韧顽强。就像是福贵,尽管风雨飘摇,但他从未倒下,带着已被时间冲刷成黑白色的回忆,牵着那条新买的老黄牛,仍能从容的漫步与夕阳下,淡然地讲述过往。我想,这应当便是坚持的结局,生命的力量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66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