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知识面,通过学习不同学科培养综合能力。在总结结尾时,可以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来强调主要观点和启示。这是一些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和方法,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一
这个秘密我从来没有在母亲面前说过,它现在还在不断地鼓舞着我。今年的端午,母亲的秘密依旧,而我却总忍不住想揭发,但最终还是被自己说服了。
小时候过端午,母亲总会包粽子,小孩子当然禁不住诱惑,总会抓一个扔进嘴里,直到那一天,我月考第一次考得很不理想,整天食不下咽,唉声叹气,原本红润的气色,瞬间变得苍白。母亲将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十分担心我的身体,正值端午,母亲亲自买来糯米为全家包粽子,它总说:谁要是吃到板栗最大的粽子,谁将是最幸运的人,运气一定好,想什么准能实现。我来精神了,一心想着吃到那颗最幸运的粽子。果然,我拿到了。
粽子被端上来时,香气扑鼻,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最大的一个,却又想着,这是板栗最大吗?于是便又犹豫地放了回去。母亲在一旁笑了笑,尔后,拿起了一个大小适中,叶皮最绿的粽子,一拨开,白玉似的糯米上点缀着一颗圆鼓鼓的板栗,我想这一定是最大的了,果不其然,我三两口就把它吃了下去。
那天晚上,我果然又吃到了幸运粽子。我的眼眶湿润了,想着明年,一定要为母亲做一个,而今年当我做上记号时,一蒸出锅,记号全不见了,所有的粽子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于是我明白,只有饱含母爱的粽子才能被你想中的那个人吃到。
这个秘密至今我都没有说破,而母亲,还是一年一年地包着幸运粽子。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二
端午节到了,每到此时家里都会从外买现成的粽子来吃,虽说各式各样,有三角,有五角,有枕头样的;也都很好吃,有肉馅的,有蛋黄馅的,但还是没自己包的吃的爽。今年,我再也不想错过这个大好时机,商量好下午跑到有包粽子习惯的邻居家去学包粽子。
一到邻居家,受到热情款待,吃吃这个尝尝那个,小半时间都过了。“办正事,包粽子”他们便拿来粽叶,肉,米等一系列工具,开始包粽子。邻居家奶奶先把洗干净的粽叶叠成一个“蛋筒”形状,上面露出一片“大叶子”,再把糯米倒入“蛋筒”中,塞肉,然后再倒糯米,用筷子剁实,最后,把粽子折成一个狗头形状,用绳子把它捆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完成了,看起来挺简单的。我开始动手,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她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有奶奶她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不要紧,继续学,残局我来收拾”听了邻居家爷爷的话,宽慰了很多。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几只。几个包完后,我想给粽子换换照形。我用心地包着,一个比一个有趣。粽子下锅后,我没尝到我亲自包的粽子,我也不知道我最爱的蛋黄馅的粽子怎样包,但是我从包粽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三
窗外,雨淅淅沥沥。
——像乘风破浪归来的帆船,透过时间洗涤过的慵懒而迷幻的特殊味道。
一如很多年前,我透过切割整齐的木头窗棂,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那时是在奶奶家的阁楼,不知是否因为是夏日午后周围一片寂静。最明显、最深沉的也是为整个世界伴奏的雨的声响。从那一刻开始,我便觉得有一线无形的气息,就像那里的水泽与大地共同存在的一种味道。在我第一次发现它时,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片摇荡的金黄苇草,和慰藉的夕阳。这种味道似乎总是环绕在我的`身边,或是在我无意吸进一口气前转身遁走,或是在我无意间发呆时暗暗涌起,偶尔伴我入眠,在梦中带我重回那个夏日午后,指引我走上熟悉的小阁楼,见到窗前的一株香樟或凡此种种……一切都熟悉得像不能被时间所改变。
我好像曾无数次地遇到过它,它好像存在于奶奶家的每一个角落:被晒过散发着阳光味道的暖暖毛巾,陪伴我从小到大有些褪色的软软沙发,无时无刻都有一股淡淡药香的厚厚棉被……这些总会让我会想起很久以前,回想起那段早已沉浸在岁月长河里的时光。
那日重新回到小阁楼,窗外没有下雨,我透过早已斑斑驳驳的木头窗棂向外眺望,窗外的香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推开窗,日光透过香樟叶的缝隙倾泻而下,那一线熟悉的味道,竟又重新充斥在了空气中。
——而只有时间改变。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四
海安高级中学的胶粒操场上,有一个半径15米的圆圈,正中还有一个半径3米的中圈,一说要比赛了,学生们就扛着三个球门走过来,以等圆周距离放在外圈上。看看他们手里拿的球,样子更是奇怪:如同大号的粽子。三个球门,三支队伍,三角形的`球,这个就是海安县最具特色而且是自主创造的一项运动――三门球。
三门球俗称粽子球,在海安的学校中很普遍,海安县内砷所中学,有20多所都把三门球列为体育课教学项目。全省每年都会有“省中学生三门球比赛”,老牌的三门球队至今已有9年历史了,在很多人眼里,这个三角形的球类运动很独特,甚至很难想象三支队伍怎么同台竞技,但是这项新奇运动在学生们眼里只用两个字形容就足够了――“刺激”。
“海安县十年前的学校里,很少有大操场,能打半场的篮球已经很好了,但是那么多学生,怎么可能人人都有球打。”刘瑞武在的时候就开始想,总该有种运动,占地小,比如连半个篮球场都不用,玩的人多,还得有趣,“那样孩子们就能一边玩一边锻炼身体”。
刘瑞武在海安从事教育工作很多年,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就开始实施,他想到了篮球有三步上篮,想到橄榄球可以在对抗时抱住对手,想到手球的动作迅速可以让人思维活跃……还想到了足球,冰球的运动特点,甚至还有桥牌的算分方法。跟家里熬了一个礼拜之后,刘瑞武就把这些想法都柔和到一起,写了一套方案出来。“名字早就想好了,三角球看起来像粽子,就叫粽子球了。”
刘瑞武就是这样想出了江苏省学校体育的一个新名词,粽子球。在最开始的一年里,他和同校的体育老师们就按照设想的样子在操场上练习,把“撞”出来的灵感再写出来,修改了很多遍之后的粽子球运动,就和现在看到的没有很大区别了。三个队同场竞技,以将球有效射入对方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目的,这种“攻二防二”的独特竞赛规则让孩子们每次都玩得大汗淋漓。三门球需要学生们懂得”“兼顾”这个词,因为两个球门需要更宽阔的视野才能兼顾攻防,男孩子们更喜欢冲撞对抗,因为感觉好像在打橄榄球赛,女孩子们则更喜欢用巧劲,力量不足可以比速度。“玩的时候可以是15个人,要是有30个人都在圈里就更有趣了。”一个女孩子笑着说。
最近几年,刘瑞武和其他体育老师一起,把粽子球推广到了安徽,浙江,河北,湖南,福建,上海等各省市的学校里,并且把粽子球融入到社区,期盼有更多的人能认识这项运动并加入其中,刘瑞武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以后人们一提到海安,除了大公镇的农运会和海安花鼓,还有海安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粽子球。“希望它早点成为海安的另一块文化招牌,哪怕你吃粽子的时候能想起还有一项运动叫粽子球,我也心满意足喽。”刘瑞武笑着说。
范文三:[作文]美味的粽子。
我爱吃粽子,特别是刚出锅热乎乎的,每到端午节,只要有人煮了粽子,那味道准会香飘十里,老远就能闻到。
说道粽子,就不得不提起屈原,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那一年,屈原的国家打了败仗,他向皇帝提了一个建议,皇帝不仅没有听他的建议,还撤了他的官职,无奈之下,屈原只好跳江自杀,人们打捞屈原的尸体,却怎么也找不着,人们不想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把米扔到水里喂鱼虾,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惯。
每年农历五月,奶奶都会包粽子,她先给绿油油的粽叶洗个澡,然后拿几片叶子,卷成了个角锥形的桶,再在里面放上糯米,添一点肉或红豆、糖之类的,然后用粽叶把糯米裹的紧紧的,不让它们漏出来,最后用一根细细的线把粽子扎紧,就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做好了,奶奶动作很快,不一会就做好了很多个。
奶奶把它们放进锅里煮,进过几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粽子终于出锅了。
我跑到锅前,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递给我一个粽子,我小心翼翼的拿起它,啊,好香啊!
我把线剪断,剥开粽叶,便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大口,啊,糯米的甜和肉的香以及粽叶的清香留在我的唇齿之间,久久不能消除。
我吃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我吃不下,这粽子的香味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
我爱吃粽子。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五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在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顺阳登高的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又称为“端阳节”。其实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或许不管那么多节日的由来,因为每一个节日都代表着团圆与牵挂,盛如春节,念如中秋,每一个节日都指向着“团圆”二字。
作为一个两千多年的节日,或许我们从古人的诗词里更能体会到这种浓厚的文化底蕴。“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当我们品读一首首诗词,似乎可以穿越到古代,与古人在这日共醉,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那浓浓的思乡情怀。
中国似乎每一个节日都离不开吃,而每一个节日吃的都不一样,南方与北方也各有不同。端午佳节的粽子就是一个例子,别看小小的粽子,其做法却有很多讲究。粽子千百年来一直受欢迎,我想,除却屈原的原因外,也是因为它本身就特别的好吃。有枣馅儿的,蛋黄馅儿的,肉馅儿的,各种味道,满足舌尖上的欲望。如我就特别喜欢肉粽。
我喜欢母亲包的粽子。现在长大了,母亲裹粽子时总会问我,包几斤米呢,买什么豆呢,卖多少肉呢。其实这些她心里都有数,只是想通过此让我陪她去买而已,我也乐意相随,我点头答应的时候,她的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那眼神,如同幼年的我嚷求她带我去赶圩一样。
包粽子是一道繁琐且不能少的活。母亲每次包粽子,头天要先去割粽叶,还要去摘竹叶(与普通的竹叶不同),然后把二者都拿去锅里熬,熬到什么程度我不晓得,熬出来之后还要洗,这算完成第一道程序。第二天凌晨四点多母亲就得起来,这时的我总会醒来,看到窗外的灯亮起,有点昏暗,能听到母亲匆忙的脚步声以及周围蟋蟀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过了一会儿,淘米的水声就代替了匆忙的脚步声,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这淘米声如同儿时母亲唱的歌谣,渐渐地我又继续沉睡。等我醒来的时候,母亲早已把第二道淘米的程序完成,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可以说粽子之所以好吃,全在“包”这道程序了,记得那时候母亲教我包粽子的时候对我说过“粽子得包紧,包的结实,如果不结实,在最后熬粽子的时候容易水容易进去,米也可能会跑出来,那样就走味儿了”。她一边说着一边开始包,只见她先拿起一张粽叶置于另一只手,然后再拿起两片竹叶放在粽叶的上面,母亲说竹叶的作用是防止吃的时候太黏,粽叶遗留在上面,有了竹叶之后就不会了。然后她又把事先搅拌好的糯米与粳米还有豆子放在上面,还在中间划一条槽,把猪肉放进去。接着慢慢地把粽叶合起来,再把粽叶两端合起来然后用手轻轻地拍几下,紧接着就用准备好的绳子一圈一圈地绑结实。看似简单,其实绑是最难的,说来惭愧,至今我也学不会。然后母亲这时总会笑着说我只懂得吃。包好之后就是熬粽子了,一般上午十一点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后,下午两三点才可以“翻锅”(把粽子翻过来,以防一边熟一边生),等到下午五六点,粽子就可以出锅了。当然,每个地方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而我唯独就喜欢这样的粽子。
来北方已然三年,而我只吃过一次粽子,倒不是因为我排斥,亦或是融不入这里的环境,身边的人也每在这是唤我去吃个粽子,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我不是不喜欢吃,就是怕吃了之后会更思念母亲包的粽子。我是一个俗人,不晓得什么地方的食物好吃与否,儿时家中的`条件,造就了不挑食的我。人们常说,月是故乡圆,而此刻我也想借这句话,棕是家乡香,无所谓地域,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思念遍及自己的灵魂,可是我知道此刻我的灵魂已经闻到母亲粽子的香气了。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六
在我的家乡仙居,每年端午节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前夕,我来到外婆家,跟着外婆学包粽子。外婆早已准备好浸泡好的糯米和粽叶,鲜肉、板栗、豆沙等馅儿一字儿排开。只见外婆拿出两张粽叶,上下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三角锥形。接着,外婆舀了一些糯米放在粽叶里面,再用勺子把糯米均匀铺开,往里边放上豆沙,再在上面铺一层糯米,把馅裹在里边,把剩余的一半粽叶包过来,折出个尖尖的棱角来。然后,外婆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几圈,打上绳头,就这样一个边上有棱有角、四四方方的粽子包好了。
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把它卷成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外婆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住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经过几次尝试,我总算卷好了粽叶。接着,我学着外婆的样子也往粽叶里放糯米,摆好馅料,铺好糯米。可是要把剩余的粽叶包过来,似乎好难,不时有一些糯米争先恐后地往下掉,我怎么也不能把它包裹住。“太难包了!”我赌气地把没包好的粽子扔回到盆子里面。外婆见了,笑呵呵地说:“其实,包粽子包的是耐心,要掌握技巧,最后这一盖一折是最难的。要把粽叶捏紧些,用手压着两侧,不要让糯米溜出来。再跟边角对齐折出一个尖角来,才会好看。”我听了,又重新包起来,粽叶还是散架了,糯米依旧调皮。可在外婆一遍遍地耐心地教导下,我包的粽子终于有点样子了。虽然不好看,但那是我第一次包粽子!就这样,我继续学着包了几个,尽管没有外婆包得精致,可总算会包了。
一个小时过后,屋里弥漫着粽子的清香。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自己包的粽子,觉得这次粽子比以前好吃,因为以前没有亲自学过、实践过,这次我既学会了包粽子,又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必须要有诚心、细心和恒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七
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妈妈都要包很多美味的粽子。粽子可是我们全家的最爱。
妈妈最擅长包粽子,她包的粽子口味多种多样:有酱肉的,有蜜枣的、有豆沙的……甜味的,咸味的,应有尽有。我最喜欢吃甜味的`粽子了。相信很多同学跟我一样,都爱吃甜的粽子,因为甜甜的味道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看妈妈包粽子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那一片片碧绿的粽叶紧紧地包裹住雪白的糯米,就像妈妈紧紧地拥抱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温暖。三角形的粽子,被白线一圈一圈密密地缠绕住,就像妈妈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一样,格外幸福。小小的粽子,一个个都是妈妈亲手包的,她把对我的爱都包了进去。我把这“爱”一层层打开,一阵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脾,一股浓浓的爱意流入心田。
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的每一个角落都飘荡着粽子清香的味道,都洋溢着浓浓的妈妈的味道。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八
每当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我们家也不例外。当你在端午节的那一天走在大街上时,到处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每到那个时候,我便会一口气吃掉两三个,可尽管那样,我还是不知足地埋怨说:“如果天天都是端午节该都好啊!那我就可以天天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了。”
上个星期日早晨,我看见家里的冰箱内有许多粽子,便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早饭吃粽子吧!“妈妈听后,欣然同意了我的请求。
一会儿,妈妈让我把粽子拿出来解冻,我拿出粽子仔细端详着,粽子的外面穿了几层军绿色的大衣,衣服外面还系了一根腰带,呈三角形。这时,我就好奇地问妈妈,粽子是怎么裹的?妈妈说道:“首先要把糯米浸泡在水里,让它膨胀,同时把芦叶浸泡在水里,这样才有韧性。过半个小时,把水全部倒掉,拿四五片芦叶,卷成圆锥形,在里面装三勺左右糯米,然后用芦叶将上面封闭,再用绳子紧紧地扎住,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好了。”
不一会儿,粽子外面的冰块就溶化了,妈妈在锅里倒了一些水,打开了煤气灶,等水热了的时候,妈妈将粽子一个个的放到锅里,仿佛要让它们洗一次热水澡,粽子宝宝们好像也很乐意,乖乖地入了锅。
大约过了十分钟,粽子便可以吃了,我顿时感到香气扑鼻,令我垂涎欲滴。
我拿出粽子,把其中最大的一个粽子的腰带解开了,脱去了它的外衣。这时,一阵阵香气沁人心脾,我真想咬它一口,可我还是拿给了爸爸,然后又剥了一个给了妈妈。他们都不停也称赞说:“好吃、好吃。”最后我也剥了一个吃了起来,可真香,有糯米香、有花生香、有咸肉香,还是芦叶香。当我将一个吃完时,手上、脸上都沾有糯米,活像一个“大花猫”。
香,粽子可真香!明天我还要吃粽子。
随着几声嘹亮的鸡鸣,整个家乡醒来了。明天,姐姐将参加一场涉及前途的考试——中考,此时,全家人的心都被揪紧了,似乎连空气中也夹者紧张的气氛。
虽说包棕——“包中”——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习俗,可再这习以为常的习俗里却让我看到了家乡人那一颗颗淳朴的心灵,感受到天下最伟大的母爱。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九
“不要紧,继续学,残局我来收拾”听了邻居家爷爷的话,宽慰了很多。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几只。几个包完后,我想给粽子换换照形。我用心地包着,一个比一个有趣。粽子下锅后,我没尝到我亲自包的粽子,我也不知道我最爱的蛋黄馅的粽子怎样包,但是我从包粽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
不知多久没有吃到过家乡的清明果了。每逢清明,老家那儿的人会一大早开工,上山采粽叶。若恰逢雨水,就可以戴上竹编的斗笠。采完粽叶归来,全家人都聚集在后院的长桌上,每个人虽有不同的分工,节奏却和谐一致。看到外婆在揉面团,我趁外婆转身的一瞬间,扒下一小块揉捏成一个翡翠般碧绿的小圆球。外婆见面团上缺了个口,立刻就会意了,叫我洗好手来帮大伙的忙,“全家就你最闲,还净捣乱。”外婆不会说普通话,她连着说了好多遍我才明白。
大家匆匆吃了午饭,又开始忙碌了。把炉子生好乐,清明果也就恰好都做完了,要不是每年都这么做,怎么会有这样的默契呢?外婆把那些圆形的、饺子形的清明果一齐放进去蒸,缕缕炊烟飘在自家的屋顶上,加上清明时节这纷纷细雨织就的薄雾,烟雾迷蒙,难以分辨。
屋外烟雾交织,屋内也热气腾腾——清明果出炉了,阵阵清香直扑我们。刚出炉的清明果要用粽叶握住,这样才会不粘,保全了完整的形状。即使有粽叶隔着,握着还是有些烫,但是趁着热气腾腾的时候吃,才软,才有嚼劲儿。吃上一口,就有了温暖的感觉,吃完一个,就还想要下一个,馅儿里面的肥肉油而不腻,多一分嫌腻歪,少一分就不滑,可好吃了。
美味不可独食,还得分享,我们这里是最看重邻里关系的。我端着这些热腾腾的清明果下山,挨家挨户地敲响了他们的门,迎接邻居们的是一份份心意,回报我的是一张张笑脸。我想分享的不仅仅是这些诱人的清明果,更是我家外婆的手艺,那可是我家祖传的手艺。
这些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对老家的印象却一直很深。每当怀念起她,心中就会被一种甜蜜的、粘粘的东西包裹,像那清明果甜甜、黏黏,糊在我的心间,让我不曾忘怀这滋味。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一
山路在脚下延伸,即便走过千百次,总会走出不一样的心情。
路边草丛里,经常有稀稀疏疏的声音,此时千万别出声,也别动,很快就会有小花鼠从你身边跑过去,你甚至能看清楚它身上漂亮的纹理,但你永远也别想追不上它。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来这里,尤其是在想家、想亲人的时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啾一鸣,都那么亲切,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这里的味道,树木清香的味道,我最熟悉的味道,父亲的味道。
父亲十四岁开始学木工手艺,二十岁离开家乡到了双鸭山,凭手艺成为政府宾馆的正式职工(木工),直至退休父亲已经是八级木匠。父亲打得一手好家具,那个年代,结婚都要请木匠师傅按自己的'要求打家具的,父亲的手艺好,人也和善,所以父亲总是有干不完的活。记忆中,父亲总是白天上班,下班回到家里还要帮人家打家具赚钱贴补家用。经常在朦胧睡意中,依稀听到从父亲工作的作坊(在我们家院子的最南角)传来的声音,那声音似近尤远,延绵不断,无论是锯还是刨,声音都那么有节奏,我甚至觉得那声音不亚于任何音乐。小时候,我们就是枕着这样的音乐进入梦乡的。在父亲的一锯、一刨、一凿、一锤间,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才有吃,有穿,有学上,也是在父亲用刨锯锤演奏的音乐声中,我们一天、一天快乐地长大。
常年同各种木材木料打交道,父亲的身上就有了各种木质的芳香,尤其是松木,芳香更浓郁,特别容易辨别。所有木质的芳香构成了父亲身上特有的味道,父亲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在夜里发烧,由于是夜里,没有公共汽车,那时候还没有tixe(的士),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就会背上我,步行到离家五六里地的人民医院看急诊。来回十多里路,父亲从没说过一声累,却总是在安慰我,快到了,到了医院就好了。
父亲很瘦小,1.57米的个子,体重也只有110斤,然而我一直觉得父亲的脊背是世上最伟岸的。趴在父亲的脊背上,嗅着父亲身上的味道,或许是路太长了,或许是父亲的脊背太舒服了,我经常会很舒服地睡着了,父亲的味道或许就是在那时候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背着我走那么远的路一定很吃力,父亲总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把我身体向上耸,每耸一次,我都会被耸醒,心里就会老大不高兴。父亲总是安慰说:“爸爸怕你掉下来,没事的,睡吧,睡吧。”爸爸,如果当时我能体会到您的辛苦该多好!
常年摆弄木头,父亲的手很糙,手掌总是爆皮,手指常常干裂,那一定很痛,是我没体会过的痛。总是看见父亲洗完手后,摸上一层蛤蜊油,再用医用胶布紧紧裹住。就是这样的手,成了我的最爱。记得有一次,背痒的睡不着觉,我让父亲帮我挠,父亲用手掌在我背上来回轻轻抹了几下,不但不痒了,还很舒服。那以后,每到睡觉前,我都缠着父亲帮我抹背。不管多累,父亲都会用那双手,在我的背上轻轻地,一遍一遍地抹过来,抹过去,稍一停下来,我就嚷着不让,直到我美美地睡去。然后,父亲又会去他的小作坊一直工作到半夜。爸爸,如果当时我能体会您的累该多好!
稍稍懂点事了,保护父亲的手成了我的事业,我每天都会为父亲摸蛤蜊油,再用嘴哈一哈,然后轻轻地、细细地包上医用胶布。父亲则满脸堆笑地看着我做这一切,父亲不说话,但我感觉得到,那时的父亲是幸福的。
再后来,我们都长大了,父亲也退休了,不用再干木工活,手也用上了更高级一点的润手膏,父亲的手不再暴皮开裂,变得又细又滑了。每次回家,我都把父亲的手抓过来,一遍一遍地摸,还会把父亲的手贴在脸上,心里总是在想,父亲的手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细滑的。小时候父亲那双爆皮裂口的手该有多疼!父亲任由我摸索他的手,依旧不说话,脸上依旧堆满笑。
回忆总会让我责备自己小时候的不懂事。而父亲的回忆里却都是幸福,陪伴女儿成长的幸福,当父亲说起我小时候的调皮时,父亲脸上的笑灿烂得像夏日盛开的葵花。
父亲走的时候,把妈妈的一对金耳环交给了我,那是父母结婚40周年的时候,父亲买给母亲的。父亲知道母亲一直想买一对金耳环,就因为孩子多,日子不充裕,所以一直也没帮妈妈实现愿望。我还深深地记得母亲看到金耳环时脸上的表情,笑着流着泪,母亲当时的必情一定很复杂,但更多的是幸福,是父亲的爱给予她的幸福。母亲走后,父亲就把妈妈最喜欢的一对金耳环用手帕包好留在身边,父亲常常拿出来看,是对母亲的思念让父亲不舍得让金耳环离开自己。父亲把金耳环留给我,恐怕也是为了慰藉我的思念吧。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二
窗外,雨淅淅沥沥。
在昏沉的白天醒来,透过沆瀣水汽蔓延的窗户,可以隐约看到窗外成为朦胧色块的行人。这时有一线熟悉的气息穿过我的发间弥漫开来——像乘风破浪归来的帆船,透过时间洗涤过的慵懒而迷幻的特殊味道。
一如很多年前,我透过切割整齐的木头窗棂,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那时是在奶奶家的阁楼,不知是否因为是夏日午后周围一片寂静。最明显、最深沉的也是为整个世界伴奏的雨的声响。从那一刻开始,我便觉得有一线无形的气息,就像那里的水泽与大地共同存在的一种味道。在我第一次发现它时,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片摇荡的金黄苇草,和慰藉的夕阳。这种味道似乎总是环绕在我的身边,或是在我无意吸进一口气前转身遁走,或是在我无意间发呆时暗暗涌起,偶尔伴我入眠,在梦中带我重回那个夏日午后,指引我走上熟悉的小阁楼,见到窗前的一株香樟或凡此种.种……一切都熟悉得像不能被时间所改变。
我好像曾无数次地遇到过它,它好像存在于奶奶家的每一个角落:被晒过散发着阳光味道的暖暖毛巾,陪伴我从小到大有些褪色的软软沙发,无时无刻都有一股淡淡药香的厚厚棉被……这些总会让我会想起很久以前,回想起那段早已沉浸在岁月长河里的时光。
那日重新回到小阁楼,窗外没有下雨,我透过早已斑斑驳驳的木头窗棂向外眺望,窗外的香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推开窗,日光透过香樟叶的缝隙倾泻而下,那一线熟悉的味道,竟又重新充斥在了空气中。
一直陪伴我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味道,它所带来的温暖依然像是摇荡着夕阳和苇草的夏日湖畔。于是我闭上眼,安心地回忆记忆里那片沁人的澄光舞苇,才发现记忆里的味道从未走远——而只有时间改变。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三
这不禁让我想起奶奶,她不也是这样么?记得小时很调皮,幼儿园也只是上了两天就没有再去了,喜欢画画却画得每个“人”缺胳膊断腿,瞎眼歪嘴的,到最后也是一阵乱涂。可奶奶总是会笑眯眯的走来(可现在的印象很模糊了,但还是记得她笑得很灿烂,和蔼)。拿起我的“画”,高高的抬在空中,嘴角上翘着,接着用她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摸着我的头,然后会把手伸进口袋,拿出一颗糖放在我的手心,说道:“还不错嘛!”这时我总爱拿着自己的奖品大摇大摆的的和伙伴玩。
可是,即使是天使,也会有倦了的时候。
现在在电脑前,长歌当哭,不禁微微颤抖起来,想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还在玩,喝杯牛奶,去睡吧!”我缓缓抬起头,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中显得格外的憔悴,可在泛黄的脸上,我却看到了温暖的笑意,顿时心头重重一震,眼泪又来了。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四
茶香悠悠,散落在屋子里。
有一种想将这种味道抓一把藏起来的冲动。
外公喜欢喝茶,每次去他家都会发现一些大大小小的茶罐,但最好的,都在柜子里。
还记得第一次见外公品茶还是在小时候。一进门,就有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面而来。似乎是平时泡茶留下的一点余味。
外公就坐在沙发上,我为了方便看,就坐在了地上。一股沸水冲下,清香绽放如花朵,却又有点苦味。可我正闭着眼去闻,他就将这第一泡茶给倒掉了。我十分不解,问道:“外公,这茶这么香,为什么不喝反而倒掉了?”心里满是疑惑与可惜。外公放下茶壶,对我说:“这第一泡茶不能喝,要倒掉,这一步叫‘洗茶’。”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继续看外公沏茶。
一会儿,外公又提起水壶,将第二股沸水冲下,这一次除了苦与清香还带着一点甜甜的气息。就像是春日里的花一朵接一朵相继盛开,散发出不同的味道。却又不像花香那般浓烈,它是淡淡的,能够沁人心脾。“来,今天你就是我的小客人,先给你倒上。”说着,他笑着提起茶壶给我倒上了小半杯。拿起小杯子,一股刚刚好的温热温暖了我的手心。轻轻抿了一小口,口感不腻人,所有的味道都刚刚好。
这杯子本就小了,为什么还只倒这一点儿呢?我心中有惑,又问外公:“外公,为什么不多倒点儿呢?”“因为这也是一种礼貌啊。”外公答道,一边他手上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我点了点头,又陷入了无尽的茶香中。
外公又提起水壶,又一阵清香中,涩味更加明显了。
现在想起来,人生也是这样一种甘苦的情调。我们活在苦中,活在乐中,活在涩中……却不能没了一颗淡然的心。
好久没闻到那股茶香了。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五
都说,第一份工作会像初恋一样,对以后的工作、价值观影响很大,要慎重。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做果冻发家的喜之郎。说到喜之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果冻,滑滑的,酸酸甜甜的清凉。
在那里,认识了好些踏实、正直、善于思考的人们,其中包括那个他。
一个高高瘦瘦,温和,爱笑的男生。第一次注意到,是公司组织实习生去户外拓展,由于身高优势,他做了我们的队长。当时有一项是高空跳板,他最后上去,我们在下面加油,他在上面弱弱的喊到:起风了。逗的下面的人捧腹。后来,下班在食堂吃饭偶尔会遇到,他也会打饭过来一起吃,闲聊。当时他经常和同一车间的女生一起走,我还以为他们两个会在一块儿。
在总部看到的是市场层面的东西,可是每个人依旧很真诚,踏实,同时也怀念在生产基地那些逼我们思考问题的主任们,还有一起迈入职场的小伙伴们。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由于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变化,最后又做了北漂。
清明,他又路过北京回家,只是这次的相聚是为了践行。他要回家乡发展了。
我买了两个大果肉果冻,两个cici吸的果冻,我们去人山人海的颐和园,去拥挤的南锣鼓巷,去热闹的后海,听着风,看着催情的酒吧演奏,走着霓虹初上的桥边……一路上我尽力保持欢乐。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六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粽子中的怀念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早晨,第一缕阳光从窗户里射了进来,把屋子照的亮堂堂的,不一会儿,一股粽香飘了进来。
于是,我穿好衣服,向餐桌走去,坐在凳子上,低头一看,雪白的.盘中“坐”着一个粽子,它用粽叶包着,又用一根又细又长的绳系着。我解开粽叶一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使我不停地吸鼻子。之后,一个黄澄澄的粽子就出现在我的面前了。它有着四个角,其中,有一个又细又长,像极了“锐角”,其他三个像“钝角”。我吃了一口,软软的,像糯米球一样,可美味了!吃着这个粽子,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满腹才华,可经常受到其他大臣的讽刺。最后这位可怜的“三闾大夫”只好去一个贫穷的小村庄生活,可刚刚强大起来的其他国家正在蝉食领土,掠取楚国的财产,屈原悲伤极了,只好走了投江之路。人们怕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把家中的饭团用粽叶包着,到了五月初五,便投给了鱼虾,让他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慢慢地,变成了粽子,又变成了人们自己吃粽子了。
屈原因为自己的祖国不如以前那么繁荣,投河自尽,这种举动太伟大了!我们要读好书,将来报效祖国!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七
我静静地走在小路上,静静的。突然,只听见“呜――哇”的一声,打破了宁静。我朝哭声处看去,原来是一个小孩在哭,旁边的那个老奶奶则拿着棒棒糖在哄她。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那一次。
记得在我还小的时候,我父母亲们都要上班,没空管我。只有我的太奶奶在陪我。当时太奶奶年事已高,估摸着有七八十岁左右吧。不过她还是有力气管我,陪我的。所以,我小时候大部分时光则几乎都是和太奶奶在一起的。小时候的我特别调皮、淘气。总是会有些磕磕碰碰。或者一溜烟就跑没影儿,等回过神来发现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了。之后,我便会嚎啕大哭。那一次,我在楼下边玩,太奶奶则在一旁看着我玩。我走在草丛里,绿色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像羽毛一样在挠我的脚,我也便痒得笑了起来。太奶奶看着我的?逑啵?便叶会和我一起哈哈大笑。
我继续往草丛里走,发现了在一个花丛中,有一群蝴蝶在丛中飞舞。我看着,便心想:我一定要把蝴蝶抓住。想罢,便迈开双腿。奋力向蝴蝶们奔去。蝴蝶们仿佛早有预料,一下子,便扑腾着翅膀,蜂拥而散。我看着这些蝴蝶飞走了,急得哇哇大哭。太奶奶听见哭声便闻声赶来。可她身手并不怎么矫健,当她赶来时,蝴蝶们则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太奶奶一脸无奈。我则哭得更加响亮,仿佛在责怪她放走了蝴蝶。
太奶奶站在一旁,看着我伤心地哭泣,便不慌不忙地走回了家,从家里拿出了棒棒糖,到我这儿来。我看见了棒棒糖,立马不哭了,我一下子拿起了棒棒糖。拆开包装,吃了起来。马上便破涕为笑了,和太奶奶继续玩了起来。
现在,尽管太奶奶不在了,但她对我的那份爱,我却永远铭记于心。我看向了那个小孩,他得到了棒棒糖,则笑了起来,转哭为喜。我想:这该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吧!我多想再来一次曾经的那一次经历啊!
怀念的粽子的味道篇十八
不知多久没有吃到过家乡的清明果了。每逢清明,老家那儿的人会一大早开工,上山采粽叶。若恰逢雨水,就可以戴上竹编的斗笠。采完粽叶归来,全家人都聚集在后院的长桌上,每个人虽有不同的分工,节奏却和谐一致。看到外婆在揉面团,我趁外婆转身的一瞬间,扒下一小块揉捏成一个翡翠般碧绿的小圆球。外婆见面团上缺了个口,立刻就会意了,叫我洗好手来帮大伙的忙,“全家就你最闲,还净捣乱。”外婆不会说普通话,她连着说了好多遍我才明白。
大家匆匆吃了午饭,又开始忙碌了。把炉子生好乐,清明果也就恰好都做完了,要不是每年都这么做,怎么会有这样的默契呢?外婆把那些圆形的、饺子形的清明果一齐放进去蒸,缕缕炊烟飘在自家的屋顶上,加上清明时节这纷纷细雨织就的薄雾,烟雾迷蒙,难以分辨。
屋外烟雾交织,屋内也热气腾腾——清明果出炉了,阵阵清香直扑我们。刚出炉的清明果要用粽叶握住,这样才会不粘,保全了完整的形状。即使有粽叶隔着,握着还是有些烫,但是趁着热气腾腾的时候吃,才软,才有嚼劲儿。吃上一口,就有了温暖的感觉,吃完一个,就还想要下一个,馅儿里面的肥肉油而不腻,多一分嫌腻歪,少一分就不滑,可好吃了。
美味不可独食,还得分享,我们这里是最看重邻里关系的。我端着这些热腾腾的清明果下山,挨家挨户地敲响了他们的门,迎接邻居们的是一份份心意,回报我的是一张张笑脸。我想分享的不仅仅是这些诱人的清明果,更是我家外婆的手艺,那可是我家祖传的手艺。
这些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对老家的印象却一直很深。每当怀念起她,心中就会被一种甜蜜的、粘粘的东西包裹,像那清明果甜甜、黏黏,糊在我的心间,让我不曾忘怀这滋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92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