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8:19:16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2023-11-25 08:19:16 小编:笔舞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和挑战。可以通过回顾过去的事情,找到关键的事件和经验进行总结。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精华,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一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并学习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2、体会建设者的英雄气概,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

1、欣赏歌曲《天路》。

2、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引题:这条“天路”就是青藏铁路。它为什么被叫做“天路”呢?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字词,理解文意。

(2)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3)勾画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2、鼓励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检查字词情况。

4、提问:文中有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2、研读“困难1”

(1)修建者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2)认识困难,出示句子——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理解困难,了解什么叫“冻土”、“海拔”。

(4)克服困难,出示句子——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5)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考察次数多、时间多,吃苦耐劳的精神。)。

(6)激情朗读:在充满困难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朗读5、6自然段)。

3、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3)克服困难:从哪些词看出科技人员的艰辛?(理解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4)感情升华:天气十分恶劣,工作非常危险、繁重,当你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有感情读8、9自然段)。

四、拓展交流,丰富形象。

2、这条铁路的修建有什么意义?面对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3、鼓励谈话:从铁路修建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就是这条包含着无数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铁路,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史上画下了新的篇章。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竣工,在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路或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2、有感情朗读课文。

青藏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在教学之前应做好相关的资料调查,如铁路修建的时间、路长,什么是高原冻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铁路的伟大意义。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次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了解修路中出现的困难和修建者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在了解到修铁路的困难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们能从情感上感受到修建铁路的困难,加深对与那些修建者的认识,升华情感。

而在后面的说和学当中,使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加强情感的表达,达到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最后,做一些简单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能关注到西藏和西部的一些内容,加深对国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二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传递出的精神才是本节课重点需要同学们去领悟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的重难点是体会文章重点词句,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因此,本节课在深入研读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能在合作的学习中不断体会情感,也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三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但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向是西藏人民期盼已久的事。2006年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这天我们来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解这条铁路是怎样修建成的。

二、初读课文。

1、指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思考:

青藏铁路是条什么样的铁路?

2、交流。

三、默读课文,思考。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怎样克服冻土难打隧道昼夜观测反复试验。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四、想象与交流。

房子吹到了,屋顶掀翻了,头被砸破了,脸流血了……但是队员们想到西藏人民的迫切期望,他们咬紧牙关,一遍一遍地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生自由交流。

五、交流有关资料。

正是这句口号时刻鼓舞着筑路大军,使这条铁路全线贯通。

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最相对筑路大军说一句什么?

六、总结。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季丹妮:读流利。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将这一段读流利。

(季丹妮认真地在读了一遍,很投入,且读得相当流畅)。

师:谁还想读一读自己想读的段落。

(李泓读了建筑工人困难重重的一段,较流利)。

朱宇航:我猜是这段话详细的描写修建青藏铁路的艰辛,所以李泓选择读这一段。

师(还以为猜中了):李泓,对不对?

李泓:没猜中,我是敬佩筑路工人,他们在这样艰辛的条件工作。

(师生一阵哈哈笑,课堂气氛明显更加向上,不再出现初读课文时总是死气沉沉的,很多学生走神的现象)。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总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感之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此为其一;其二,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时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而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这一环节,自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而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初读课文”时,针对季丹妮这类课文还未读流利的同学,老师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同时,用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这样赞赏的话表扬,更使学生产生读书的积极性,也为让学生“有奖竞猜”读书原因埋下伏笔。针对李泓这类课文已经读流利的学生,先让其他同学猜,然后再李泓自己说,这样就在学生初读课文一环节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在初读课文时,学习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令我颇感意外。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季丹妮:读流利。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将这一段读流利。

(季丹妮认真地在读了一遍,很投入,且读得相当流畅)

师:谁还想读一读自己想读的段落。

(李泓读了建筑工人困难重重的一段,较流利)

朱宇航:我猜是这段话详细的描写修建青藏铁路的艰辛,所以李泓选择读这一段。

师(还以为猜中了):李泓,对不对?

李泓:没猜中,我是敬佩筑路工人,他们在这样艰辛的条件工作。

(师生一阵哈哈笑,课堂气氛明显更加向上,不再出现初读课文时总是死气沉沉的,很多学生走神的现象)

初读课文,总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感之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此为其一;其二,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这时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而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这一环节,自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而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的教学时,在“初读课文”时,针对季丹妮这类课文还未读流利的同学,老师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同时,用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这样赞赏的话表扬,更使学生产生读书的积极性,也为让学生“有奖竞猜”读书原因埋下伏笔。针对李泓这类课文已经读流利的学生,先让其他同学猜,然后再李泓自己说,这样就在学生初读课文一环节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理念:

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重点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自主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收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提练主线: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在20世纪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

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二、合作探究。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三、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 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

四、课后反思。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七

为了打通风火山隧道,铁路工人们一次次爆破,因为都是坚硬的冻土区,所以施工难度非常的艰难。科技人员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找出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想要解决这类科技难题,可想而知那是需要花费多少心思啊!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一夜之间将搭好的帐篷吹的七零八落。铁路工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中坚持不懈的与它战斗着。高原缺氧问题是铁路工人最大的难题,因为这里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所以工人们出现的意外情况之大,他们前所未遇。经过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一次次实验中,终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

面对这样的'风火山,铁路工人们不畏艰辛地一次次闯过,是多么伟大啊!想想我们每次遇到困难,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太难了,我肯定不行、干不了……等等推脱的说辞。这就是没决心、没有自信的表现。

可想而知,当一个人没了自信,没有了决心,他能做什么?当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有自信和决心,这样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怕。

“懦夫把困难当成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做前进的阶梯。”这句话说得不错。如果铁路工人们不先经历这各种困难,怎么能有成功时的喜悦?当经历困难的时候则需要有无私奉献、乐观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深深领悟到:那些修铁路的工人们,通过智慧战胜困难,终于使铁路畅通。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环境恶劣,遇到困难能通过智慧克服的精神。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多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长大后,为国家多做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八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这个单元里,我们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去了解另一段感人的故事。首先,请欣赏一首名叫《天路》的歌。可以跟唱。但是要想一想这首歌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探究。

1.读完课文,你觉得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让学生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说一说。

2、这的确是一条艰难的铁路―――介绍一段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其中,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隧道,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请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看看工人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4、围绕“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中心句和线索,进一步领会铁路工人的崇高品质:

这么多巨大的困难能难倒我们勇敢坚强的工人们吗?不能!工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件出示这句话,并指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几次出现了这句话,画出来,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句话的。

当工人们想到西藏人们还过着没有铁路、闭塞的生活时,他们喊出了“把铁路修到西藏去!”的口号。这是一种_______的口号。

当人们在风火山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人们喊出了“把铁路修到西藏去!”这是一种______的口号。

当人们最终战胜风火山困难、成功通车的时候,人们又喊出了“把铁路修到西藏去!”这是一种_______的口号。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的不同读法,通过比对读出感受来】。

4、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板书: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5、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逃避,没有叫苦,而是勇敢地面对,充满智慧地克服了困难,他们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建设工人们的辛勤努力下,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话。

三、拓展延伸:

冻土区。

风火山 恶劣天气 勇气 毅力 智慧。

极度缺氧。

四、教后反思:

本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字词比较复杂。重难点在于通过了解修筑青藏铁路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并通过怎样的方式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由于同学们对青藏铁路的历史和意义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当天的早读课上,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并事先读了一次全文。

较好地把握了“读”的原则,没有拘泥于课件,也没有过多地依赖课件,而是较好地依靠文本本身。

遗憾之处,一是“冻土”的“冻”字写错。二是深挖还不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九

20xx年10月18日,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一声令下,风火山隧道开凿了,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阵阵爆炸,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冻碴子,西方媒体说: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句话让中国人很气愤!

刚刚凿开的隧道,无法喷射混凝土。营地外常常狂风大作,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隧道越掘越深,空气越来越稀薄,使早有准备的突击队员各个胸闷气短。尽管有很多困难,但都克服了!

20xx年10月19日,全长1339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每一个青藏铁工人都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老师说,青藏铁路是天路”,是世界屋脊上的神路”。而我不那么认为,青藏铁路是工人叔叔用汉水和生命搭建的生命之路,要是没有那些边疆建设者,中国的交通就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四通发达,青藏就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富裕,中国别处的小朋友就不可能到青藏高原,去看青藏风景。所以说,这条青藏铁路把中国人民的心连在了一块,这条铁路是多么伟大呀!

拉萨大昭寺导游词。

拉萨导游词参考范文。

铁路简历模板。

铁路通信论文。

2015西藏大学(拉萨校区)普通本专科招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体会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风景美不美?歌曲好不好听?这首歌为《坐上火车去拉萨》,要想坐上火车去拉萨,我们首先得(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老师初读课题,脑子里充满了怀疑(板书:?)有这些同学收集的材料为据。(课件出示师读)。

师: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却在中国建设者的手中建成了。天路——青藏铁路,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介绍它的(课件出示齐读)。

雪域圣城(拉萨)。

二、初读课文把握困难。

师: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今世界海拨最高的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足以在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建设者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课文以风火山隧道的建设为缩影,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奇迹怎样诞生的。(出示课件师读要求)。

生交流,师板书: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三、研读课文体会艰辛。

(一)研读“困难1多年冻土区”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施工难度极大,难怪一些西方煤体预言(出示课件齐读)。

(2)体验困难:师: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这样的预言,不,这不是预言,这是鄙视,难道我们就退缩了吗?不,绝不能让他人小瞧我们,我们要时刻记着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制服冻土的关键是(控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温度(课件出示)。

的筑路大军,因为他们心怀一个梦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于是他们怎么做(课件出示)。

体验情感:师:请留意这两个词“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师相机采访、引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观测、分析、实验;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实验失败时在想什么。

2、小结师:对,我们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为的是找到喷射混背土的最佳温度,制服逞凶一时的冻土,现如今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已被攻克(擦去板书中的“多年冻土区”)。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筑路大军斗志高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念更坚定了。这“恶劣天气”又算得了什么,找出课文描写“恶劣天气”的语句。(课件出示)。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2、小结师: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筑路大军的'共同心愿,他们顽强地与天抗争(擦去板书中的“恶劣天气”)。

(三)研读“困难3极度缺氧”

1、研读。

(1)了解困难体验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恶劣的天气轮番向筑路大军进攻的还有极度缺氧(课件出示)从哪些词体现“极度”

(2)克服困难:师:面对这严重威胁筑路大军生命的困难,用什么办法克服(建制氧站)。

2、小结师:氧气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四、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1、读课文第5至9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指导读。

五、资料拓展延伸课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一

星期天,我读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接下来,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吧!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风火山隧道开凿了。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科技人员昼夜观察,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真正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在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喊出了他们地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国部队,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我心里扎下了一颗难以磨灭的坚持精神的印迹,我要向他们学习,上课认真地听讲,老师留给的作业按时完成,在学习中,学习的氧含量少了,问老师问家长,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完成,老师为我们孕育的养分,在将来也要向我们祖国的部队一样奉献自己,点亮了别人的那种精神,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向往美好未来!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十二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青藏铁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条铁路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穿过多年冻土区——风火山。

为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筑路工人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为了控制好温度,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一夜之间搭建好的保温大棚被撕扯得七零八落。特别是筑路大军在高原上极度缺氧,他们带来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队员们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指挥部和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经过200多次失败,终于制成了世界上大型高原制氧站。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经过重重困难,长达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这篇课文让我学到了要向那些建设者们一样拥有智慧、力量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704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