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要善于利用科技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范围。下列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角度的思考,帮助您更好地撰写总结。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一
《火烧云》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学生自己读就能读懂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采用运用前几课的教学方法学习。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谈谈你印象当中的火烧云,用一句话来描述。学生回答完以后,请大家在书中找出描写火烧云的句子读一读,学生找的`准。接下来开始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你读懂什么?我在巡视过程中,看到多数学生已经能通过读书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批注在书上,而且归纳的很准确。当汇报的时候,学生举手的人多了,回答的也到位。
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丰,抓住“变化极多”,抓住“颜色多、形状多”,并且能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了解了火烧云的形状后,我设计了随文练笔,展开想象,天空的火烧云还有哪些形状,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可以仿写。学生行动很快,内容写得好,他们的想象力真富。应该说本节课按计划教学任务都能完成,效果很好。我欣慰的是前几课的训练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见效了,心里很高兴。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通过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火烧云色彩、形态的描写,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学习作者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并学习用这种方法练习说话、写话。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火烧云色彩、形态的描写,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并能用这种方法练习说话、写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创设情境。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请看:(课件出示配乐的火烧云图片)。
2.问:图片上是什么?看了图片你想说点什么?(指名说)。
3.揭示课题:孩子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文章《火烧云》,这是一篇比图片还美的散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一:同桌合作探讨: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火烧云的。
(二)组织交流: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火烧云的?(指名2―3人说)预设:课文从颜色、形状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
2.相机引导朗读:
(1)你从哪些自然段读出了火烧云的颜色?(指名说)给大家读读。
(2)你从哪些自然段读出了火烧云的形状?(指名说)给大家读读。
三、重点研读,感受、想象火烧云的颜色、形态美。
(一)四人小组组内接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二: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用“―”画出来,小组成员交流: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个自然段?(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相机记录各小组的精彩处,以便汇报时有侧重地点小组汇报)。
(二)小组汇报。
预设:
1.生喜欢第一自然段。先让生说为什么喜欢,再引导读,读出自己的喜欢,然后引导说“五个变化”,感受霞光带来的色彩美,体会霞光带给人们的愉悦心情。最后带着理解再读。
2.生喜欢第二自然段。先让生说为什么喜欢,生可能说“烧”字用得好,可能说比喻句用得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感受。
3.生喜欢第三自然段。先让生说为什么喜欢,生可能会说四个“一会儿”,可能会说表示色彩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读出自己的喜欢。(相机板书:色彩美)然后引导想象:火烧云可能还有哪些色彩?练习说话。
4.生喜欢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让生说为什么喜欢,生可能会说作者把火烧云的形态看成“马、狗、狮子”,很生动。(相机板书:形态美)。
(1)引导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写到“这时候天空出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消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写法。
(2)迁移:自读五、六自然段,说说这两个段和第四段在写法上有没有相同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写法:出现――样子――变化――消失。按照这种结构指导诵读,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形态。
(3)练习说话:除了作者写的马、狗、狮子,想象火烧云可能还会变成什么,用四、五、六自然段的写法练习说一段话。
5.生可能还会说第七自然段(如果没人说就相机引导),生读,说体会,并引导发现课文最后一句话和课文开头第一句话的关系(首尾呼应)。
四、小结拓展。
(一)小结:火烧云下去了,虽然它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作者萧红却用如此美丽的文章让这精彩瞬间成为永恒。作者能写得这么美都源于她平时留心观察、认真积累素材。其实,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也有火烧云这样奇特的景观,请看:(课件展示黔西地方特色景观:六广河峡谷、六广河大桥、黔西八仙洞、黔西百里杜鹃、黔西化屋山路、黔西化屋笋子岩等景观的配乐图片,边展示边解说,激起学生兴趣)。
(二)我看见好多同学不停地说“哇”,看来都被震撼了。其实我们身边的奇特景观还远不止这些,它们还等着你们去发现,请大家记下拓展任务,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吧!
拓展任务:观察一处我们周围的奇特景观,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景的方法,写一段关于这处景观奇特之处的短文。
建议:想把短文写得优美,要多读优秀作品,多积累优美语言,因此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课余读萧红的作品集《呼兰河传》。
课例分析: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将目标精简,力求“一课一得”。
从课例《火烧云》看“精读”与“略读”教学目标的转变:人教版中《火烧云》作为略读课文放在第七册,关于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这样描述: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浙教版中将《火烧云》作为精读课文安排在第十册,关于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这样描述: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笑盈盈、茄子、跪着、凶猛、庙门、蹲着、威武、镇静、恍惚、揉眼睛、偏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补充提纲,按提纲背诵课文。
3.读文章,想画面。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从“目标1”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略读课文中字词教学的要求明显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认识生字”。从“目标2”的对比解读以及精读课文“目标4”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精读课文更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而略读课文却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为此,我们在略读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把课文学懂。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三
《苏珊的画》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讲述的并不是苏珊的画怎样好,而是苏珊通过画画这件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在让孩子正确认读课文中的15个生字的基础上,让孩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课件、词语卡片。
情景教学法。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五
如何促进小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如何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全面的发展,我觉得要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2)“提问式”英语课文教学英语情境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操练课文有效到位操练课文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运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操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使操练更有效。1)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给出课文中的关键词、短语,要求学生提纲性地口述课文大意。对于有故事情节、趣味性较强的课文可由学生分别担任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表演性复述。还可利用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图片、图表、实物等引导学生复述。
2)师生问答。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课文内容,学生以小组互相问答,也可在全班由教师、学生共同提问题进行问答。在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同时也使口语、听力训练变得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大为增强。
3)书面练习。在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对他们进行一定量的笔头训练。该项训练既要考虑有利于复习巩固本课知识,又要考虑练习题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如可做些选择填空、句型转换、完形填空、改错练习等。此外写日记、小短文也是不可缺少的书面练习。
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地接受听、说、读、写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六
1、在对火烧云认识的基础上,使幼儿对自然界的变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对火烧云的观察,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ppt。
(卷云、积云、白云、乌云、彩云)。
出示图片一张:这是什么云?好看吗?(火烧云)。
1、知道什么时候的云叫火烧云吗?
2、讲述故事:火烧云。
3、故事告诉我们火烧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4、火烧云为什么照在猪的身上会变成金猪哪?
火烧云的变化很多,想看看吗?
播放ppt,每播放一张,请幼儿讲讲看上去象什么?
火烧云美吗?你觉得那里美,今天,我们来做风和下山的太阳,把火烧云变成你想要的形状和颜色。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七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谈话激情:
一、导入新课热情。
同学们,你们欣赏过早晨或傍晚的云霞吗?这美丽的云霞就是火烧云[板书:火烧云]。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丽景色吧!(出课件)。
二、检查朗读通过检查。
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读让学生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课文。
b.同学们都读得那么认真,下面请你们前后文内容培养四人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收获多。(学自主学习的生交流,师巡视。)习惯。
c.谁能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2)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根据学生的与鼓励增强回答板书:颜色、形状]学生的信心。
四、朗读体会与积极性。
(一)颜色。
生:颜色多。[板书:多]。并训练学。
师:有什么颜色?就这些颜色吗?你怎么体生有感情的会到的?朗读课文。
师:火烧云不但颜色多它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读读课文试试能不能体会出来?根据对颜色的。
生:变化快。[板书:变、快]学习让学生自。
师:这是一幅多么绚丽多彩的画面,自己试维的深刻性一试怎样读才能把这种美表达出来。(自由读和逻辑性。----指读----范读----体会读----齐读)。
(二)形状。
a.刚才我们通过读体会到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那么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读也能体会到。好,读吧。
师:谁来谈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怎样体会到的?
师:作者对火烧云形状的描写非常有趣,你喜欢哪种动物自己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喜欢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读的也不错。活学生的思。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八
引入课外资源:什么是火烧云?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教师适当补充。然后,用多媒体出示火烧云的全景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火烧云,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1、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上课教师组织开火车轮读检查读文情况:师生边听边纠正错误的读音,读不顺畅的句子。
本课一共5个生字:檀、盈、凶、庙、惚;一个多音字:“模”:模糊——一模一样。学生可以根据文中标注的拼音自己学会。若出现错误,教师提示指正即可。一个字音变调:红彤彤里的“彤”单独念时读二声,在这个abb结构的词组里发生变调,读一声。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要提醒他们读正确。
1、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1)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读课文时,跟随作者的目光,你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板书小结: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然后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2、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具体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不同符号画出描写火烧云色彩和形态的词句。
(2)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abb式词语:笑盈盈、红彤彤、金灿灿。
aabb式词语:恍恍惚惚。
引入课外资源,多媒体出示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紫檀色”、“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茄子紫”、“庙门前的石头狮子”。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以上两种形式的词语,并且练习说话。
2、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或结合生活实际,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描述。师生共议修改,用上积累的词句把句子说美。说好就动笔写下来。
课外资源引入:本环节若学生的想象有局限性,不能开展。教师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视频画面,引导学生根据眼前的画面展开想象,再进行仿说练习。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九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2课时。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森林渗出松脂。
粘稠。
苍蝇沾满逼近。
前俯后仰包裹淹没剩下。
重点认识:蝇渗裹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夏天晌午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蜘蛛。
已知: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几千年又是几千年。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
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二
1、了解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特点。
2.帮助学生会认“寿、秒、恍”等生字,会写“霞、紫、寿”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么描写火烧云形状、色彩变化的。
2、领悟事物动态变化的描写方式。
难点:
1、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2、掌握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尝试写一段话。
1.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2.火烧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红彤彤、多姿多彩.....)。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1.学习生字词,积累关于颜色的词语.
a:正音:一模一样(mu)。
b:结合图片理解颜色的词语:葡萄灰,梨黄茄子等等。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在你的阅读中火烧云都有什么特点?(生:色彩多形态变化丰富)。
b:课文主要写的是火烧云色彩和形态的什么?(生:变化)。
3、朗读课文,体会火烧云的变化。
3、精读课文,品味变化。
3、分析里面的关键词表达(起来、跑着跑着模糊等)。
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三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教学本课,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体会句子的意思,弄清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日月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转入课题:台湾四季常青,很少见雪,只有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美丽的雪景。
2、运用课件展示北方雪景图,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雪的景致,及孩子们在雪地里嬉闹的情境。
二、初步感知,情感体验。
1、教师配音范读课文,学生闭目想像课文再现的画面。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帮助对方纠正误读的地方。
4、圈出生字,同桌交流记住字音和字形。
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同学们听,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三、融入情感,愉快教学。
1、自学课文,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谈一下自己明白了什么。
2、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同学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如何解决难点。
5、请同学们看课件雪景图,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雪景,听教师描述第9自然段,让学生进入情境。(看到雪花纷纷扬扬,看到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白雪,看到孩子们在堆雪人、打雪仗的开心世界。)。
6、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境,想像台湾孩子们的心情会怎样?(羡慕,想到北京去看雪。)。
7、老师是怎么说的呢?盼着是什么意思?(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台湾的小朋友能到北京来。)。
9、分组讨论:你希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意见。)。
10、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中学生的四问和老师的三答。
四、加深理解,情感升华。
教师小结:是啊,台湾省是祖国的宝岛,它在大陆的东南端,台湾小朋友永远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的小朋友一定会相聚在北京。
五、拓展训练,表达心声。
小朋友们,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你们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想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更是神奇的,教学《看雪》这篇课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更好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资料,明白海峡两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台湾的各方面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此刻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冬天你们最盼望干什么事?
生:……。
生:下雪。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23看雪》,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高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做一下标记。
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状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2、质疑: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放在理解课文的环节中再解答。)。
四、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指读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地图):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明白台湾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1):
让学生看图观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
4、出示课件(课文第二自然段):
练习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1)以小组为单位读3—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画下来,讨论一下。
(2)出示课件(学生问老师的四句话):
范读、指读。读好这四句话的语气。
(3)出示课件(第四句话):
多种形式读,指导读好其中的自然停顿地方。
2、(1)过渡:北京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
(2)出示课件(北京下雪的情景):让学生欣赏雪境,感受下雪的乐趣。
(3)你们看了这段雪境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第九自然段):
让我们一齐来感受这完美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出示课件(课文插图2):
1、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台湾孩子的情绪怎样?学生自由谈。
2、出示课件: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3、你期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欣赏台湾的一些风景片。
5、你愿意到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吗?
学生自由谈。
6、引导学生比较(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
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
(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齐玩,盼望祖国统一)。
7、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大胆发表观点)。
五、分主角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资料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主角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主角、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五
《火烧云》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之作。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过程。重点写了“上来”部分。先写火烧云上来时,大地在霞光中,万物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作者用7个“……了”的句子向我们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景象。因此,本段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的多、美和变化的特点。后来又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了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最后写它们不见了的变幻过程。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火烧云现状变化之快,之美,之幻,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感受火烧云变幻的特点。
1、本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对直观的,所见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对色彩和形状比较敏锐,有较好的感知能力。但对于抽象思维就较欠缺,还有就是平常很少认真观察,在脑海中缺乏已有的形象,这是阻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最大障碍。
2、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掌握本课知识,能够更好自主学习,我在上本课的几天前就布置学生认真观察朝霞或晚霞,并做下记录。这样在学习本课时,学生不仅热情高涨,积极性高,而且学得比较轻松,较好的达标了。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造句及写“abb”式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如何表达,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现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变化。
导入课文,激趣引思。(2—3分钟)。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初读课文,畅谈感受。(8—10分钟)。
先弄清观察顺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23—25分钟)。
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现状变化。
对照梳理,积累运用。(2—3分钟)。
梳理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略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成功之处:
1、精选重难点,提高课堂时效性、
2、精心设计重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不足之处: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我虽进行了读的训练,但读的不充分,不畅快、我认为在重点之处还应加大读的力度,反复地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十八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04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