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2:47:10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范文(23篇)
时间:2023-11-08 02:47:10 小编:ZS文王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时长的控制。教案范例不仅可以指导你的教学设计,也是你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展示。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一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二

学生们在语文中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主要都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引导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要顺应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方针写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与此同时还要持续给自己“充电”,强化巩固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建设和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朗读,不仅仅是我国的传统读书方法,更是一门展现精神世界与表达内心思想的语言艺术。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内涵,深刻记忆并不断积累自己的语言库,这有助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文章进行自由阅读,经过充分阅读学生才能对文章整体性有所了解,对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深刻体会,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只有通过充分的阅读才有所思,有所问,有所体验,并从中享受思想碰撞与拓展的乐趣。

第二步,教师们要有条理的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朗读,注重朗读过程的层次性。第三步,针对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不用过于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全体学生从朗读中所得的好与不好,不同的生活经历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各有不一,教师们要接受并尊重不同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以助于每一位学生语言素养的共同进步。

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与教师核心素养的教学成果有着绝对的因果关系。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础是拥有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兴趣才有钻研的痴迷和热情,才有长久持续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并富有热情的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与总结,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们还需要充分展现“指明灯”的作用,在阅读技巧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从文本中提取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勇于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

素养教学也可以解释为实践性教学,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出现的事物或场景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先给学生们展示几张大象真实生活照片,从视觉角度让学生们感受大象的憨厚可爱,再结合文中人与大象的故事情节体会大象的聪慧和善良。课本的后半部分故事氛围以凝重、悲壮为主,教师们可以截取一段符合课文主题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能力,结合课本的具体情节,将知识内容与虚拟的场景体验联系起来。让这个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真挚感人的故事最大限度的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一项重要的特点便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新时代教学要求下,教师不仅仅要教授课本中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章内容如何发散学生思维,让所学内容关联自己的思想,能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地。例如以“认真”词组进行造句,有的学生会将这个词作为形容词进行造句:小明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也有的学生则是以动词进行造句:你再这样我可就认真了啊!通过这种词组的造句形式可以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通过对词的学习了解,然后以不同的情景氛围进行造句。

学生主动性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比被动授课有更深刻的印象,新的教学理念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课堂上教师首先占用几乎全部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复习记忆,而新教学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首先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现代化教学中多运用到了多媒体工具,这样老师再课文讲授之前,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课文有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对课文中的人物及事件有一个基本的概述,并对疑难问题作出标记,通过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对整个文章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种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今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也强调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实践生活中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备课设计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设计在内。比如,让学生对一篇课文进行总结时,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员之间互相交流意见及看法,因为每个人的思维差异,得出的结论便更具有创新性。这个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观点的相互补充,加强了学生合作共赢的意识。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将教学与实际生活想关联,而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教育性,核心素养是对语文教学这一特点的延伸,让学生从课文中所学所感作为实际生活中的面的类似事件的思想指导,例如教师在讲授《蒲公英》这一课文时,要将它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脚踏实地的寓意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正确的思想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四

在小学语文素养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抓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当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依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易于动情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抓年龄特征。小学生表现在学习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好动、好奇心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勃发的盎然兴致中开始。比如,在进行字词句的练习时,除了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外,还要让学生动口说出字的笔顺、词的意思、句子的意义,并联系生活和熟谙的事物识字、组词、造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抓个性特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2.明差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明确认识学生之间在个性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努力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让学有所困的学生完成基本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练习;在记叙文的习作练习时,只要求学困生记叙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写出内容生动的。

作文。

要能说明一个道理或有教育意义。

3.分小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采用异质分群法,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增智。

4.巧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学习。

小学生在探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限于他们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等原因,不可能全都无师自通。语文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探究过程,在他们心求通而不能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疏通学生思维的塞流,拨正学生学习的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信教师把握住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差异与心理方面的特征,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精心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定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培养学生主动去听的兴趣,使学生广泛听取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要求老师上课要有趣味性,听为听、说、读、写能力之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成功,从而充满自信。听的形式和手段多样化,让学生做到细心听,用心听,学会倾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这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倾听时要学会尊重对方,姿势端正,有点头、微笑之类的眼神和表情,别人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不得讥笑或进行人身攻击。当学生渐渐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我们的学生将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生动性。学生说话能力化培养,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要让学生有主动谈话的意识,使他们想说、敢说、爱说;要激发学生说的热情,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善于引导;要采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说话方式,多表扬,诱发学生良好的说话情绪。其次,多开展课内说话训练,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根本途径。再次,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可以结合课文中各类语言特色,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和课堂外的说话实践;经常举行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将培养学生说话生动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表达的能力。

读是语文学生的一把钥匙。读课文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首先,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给介绍符合他们接受水平的读物,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开拓他们的思路。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这样他们的写作兴趣会随之而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写作方法,更要对学生的构思进行科学指导。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内外读物,从中吸取营养,享受收获的喜悦,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引导他们写自己所想的内容,从而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通过实际体验来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后,教师的批改方法要灵活多样,讲评要及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学生的实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五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别人交流、演讲、写请假条等等。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语文与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一些数学研究生到后来出不了成果就和语文基础弱有关。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日军侵占东三省,让当地人民学习日语、讲日语,就是要从精神上麻痹中国人民,从而达到彻底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因此,要教育学生提高对学习语文,学习祖国语言重大意义的认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用最美好语言,最丰富的词汇,最高尚的情感去歌颂赞美伟大的祖国,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可爱的家乡,赞美可爱的学校。而语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例如《信任》一文桌上留言条的内容:“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理解作品,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

在教材研究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教材。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研究不透,对教材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运用教材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操,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作品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进行整体的感悟,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从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六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我与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广泛交流,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孩子们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据前任老师给我讲:本班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注意问题。

一:识字、写字。

完成认字任务主要靠学生自查自学,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检查,少数字作指导。

要求写的字,要把写字任务妥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课内有比较从容的时间,不要把写字作业留到课外。

二:阅读课。

1.要练习朗读和默读,注意检查效果,不流于形式。

2.根据课外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

3.还要注意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4.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5.要向课外扩展延伸。

三:口语交际。

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四:习作。

1.写实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写想象习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综合性学习。

1.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

2.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中,要时时关心,了解开展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3.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11观潮。

22雅鲁藏布大峡谷3鸟的天堂4火烧云。

3语文园地一5古诗两首。

4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5语文园地二9巨人的花园。

610幸福是什么。

711去年的树12小木偶的故事。

8语文园地三13白鹅。

914白公鹅15猫16母鸡。

10语文园地四17长城。

1118颐和园19秦兵马俑语文园地五。

1220古诗两首21搭石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323卡罗纳24给予是快乐的语文园地六。

14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7乌塔。

15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

1629呼风唤雨的世纪30电脑住宅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7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语文园地八。

18期末复习。

19期末复习。

20期末考试。

王正洪。

2011.9.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七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地方的新的课程评价系统却尚在构建之中导致教与学中诸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新课程的桎梏。

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套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紧箍咒”,因此,训练仍是握在教师手中的一根如意精骨棒,用以除魔斩妖。昔日的题海战术,便在新课程推进中愈演愈烈。课后作业,《课外作业》,据称是与“新课程同步”的各类版本的辅导资料,使学生苦不堪言。大量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不仅霸占了学生学习时间,还蛮横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语文作业重要,而且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理也很简单,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必须凭借作业,进行练习。说到底,技能是一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因此,语文作业便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题海战术的危害,其实质是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的是学生的发展及创造潜能,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曾痛心疾首的奔走呼号。

题海战术的再度泛滥,已严重地把新课程的实施推离正确航。故而,只有从题海中空围,新课程的航船才会正常的扬帆远航。

从题海中突围,突破口应选定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即减少大量刻意追求纯语文知识、抄抄写写、机构重复的作业,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将语文作业转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实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中的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次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及说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而且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丰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才能。

把语文作业转移到实践活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材料,积累语言。

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其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搜集语言材料的作业,诸如收集成语、俗语、谚语、网络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名,抄录背诵精短古诗,剪报收集时文等,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有效扩大阅读量,拓展语文视野。这样的作业不但形式丰富,更为主要的是学生易做能做,兴趣浓厚,因而在积累知识语言的同时,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二、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或让学生网上就老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有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丰富语文素养。

三、手脑并用,情景中学语文。

有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无疑是至理名言。让学生做贺卡、书签,并为之说明;为课文搜集图片,配以解释;给课文插图,写解说文字;办手抄报、壁报、黑板报等,将语文作业渗透其中,置于情景里,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绘画、联想、想象、创新等能力的有效发展。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好奇心足,有的好胜心强;有的喜欢画画,有的擅长音乐,

[1][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八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高,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鼓励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趣;知识视野。

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发展。

一、借助语文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优美诗文的诵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帮助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要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培养一定的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改变了让学生单纯的阅读文本的教学方法,采取了情境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将文本改变成对话的形式,之后,让小组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在分角色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的语感,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途径创设出有效的探究情境,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以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而且也为了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对文本进行阅读: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说这里的“钻”字用得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组排比句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结合上述的问题对文本中所蕴含的那份热爱大自然的美进行体会,进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大幅度提高。

三、鼓励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视野。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对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我会鼓励学生在寒暑假的过程中阅读2――3本课外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鲁滨逊漂流记》《上下五千年》《牛虻》《哈佛女孩》《我的自传》等优秀书籍,为了确保能够真正自主学习,也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认真的完成任务,也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我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阅读的书籍写读后感,或者是书中的精彩片段写出自己理解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在此不再一一进行介绍。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初探[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九

只有师生一起努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章内容。

一、积极创设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新。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畅所欲言,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朋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态度要和蔼可亲,在课余时间要与学生多谈话,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学生的家长、朋友,教师是可以信任的。最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充分地尊重学生,时刻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宽松、和谐、良好的教学气氛就会让学生放松下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对知识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善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如在板书一课生字的时候,我无意中把“命令”的“令”的读音写成“lin”了,马上就有一名学生举手了,我示意他说话,他说:“老师,“令”应该是后鼻音,你写错了。”这时,我注意到了,还真是错了,然后我脑子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训练学生质疑知识的大好机会吗?这样我没有和部分教师一样说是自己故意出错的,或者有意识地给这个音加上一笔就完事了,而是表情严肃地对学生说:“老师要表扬小飞同学,因为老师在写字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而小飞同学及时地给老师指出来了,让老师改正了这个错误,老师还要谢谢他。”说完,我就为小飞同学发了一朵小红花,这个时候其他的学生都拍手鼓掌,赞扬、艳羡的目光随之而来。从这以后,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越来越多了,敢于质疑的、创新的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重视学生在良好课堂氛围中思维能力的训练。

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求异思维的形成。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宽松、和谐、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胆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看法,如在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我问:“为什么一动不动?他完全可以打一个滚,或者喊一声,这样他可能就会活。”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他不能暴露目标,要不就让敌人发现了。”“这说明的纪律性很强。”“为了大家牺牲了自己,是个大英雄……”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我都积极地给予了肯定,对于说得好的,我给予小红花作为表扬。同时对于不同于准确答案的看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收到了意外的收获。再如上。

作文。

课《假如我会克隆》时,学生讨论得很是激烈,有的说:“要克隆爱因斯坦。”有的说:“要克隆姚明。”但是有一个学生说:“我要克隆老师您。”我很是吃惊:是否定学生的观点,继续教学活动,还是抓住机会让其他学生给出答案?我选择让其他学生来进行探讨,所以我说:“为什么呀?”来适时引导学生,课堂的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因为您爱我们。”“因为您关爱我们。”“因为您像妈妈。”“因为您是我们的好朋友……”一个个各抒己见,大胆“表白”,让我看到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被学生那稚爱的回答所感动了。

四、努力钻研教材,积极创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上都为教师留有了一定的空间,就是让我们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我的战友》这一课学完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在胜利结束战斗之后,战友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对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能给这篇文章续上一个结尾吗?学生听后,顿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感叹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同样在许多的课文教学中,我都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与学生平等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心灵是既敏感,又脆弱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信任自己,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众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如红军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现在生活富裕,不用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了。”有的说:“要时时忆苦思甜,方知今天生活的不易,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有的认为:“过苦日子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有的说:“只有时时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才能够珍惜今天的生活。”我听了并没有马上给学生下定论,一方面肯定了学生多样性的答案,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极端的答案我给予了适时、合理的指导。无论如何,教师都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这样的话,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只有师生一起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维,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只是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这样,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一、端正学习态度,学好祖国语言;。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别人交流、演讲、写。

请假条。

等等。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语文与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一些数学研究生到后来出不了成果就和语文基础弱有关。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日军侵占东三省,让当地人民学习日语、讲日语,就是要从精神上麻痹中国人民,从而达到彻底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因此,要教育学生提高对学习语文,学习祖国语言重大意义的认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用最美好语言,最丰富的词汇,最高尚的情感去歌颂赞美伟大的祖国,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可爱的家乡,赞美可爱的学校。而语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深入教材研究,体验作品内涵;。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例如《信任》一文桌上留言条的内容:“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理解作品,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

在教材研究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教材。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研究不透,对教材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运用教材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操,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作品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进行整体的感悟,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从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期第8课《静夜思》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

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每次习作,我会选择部分同学(尽量不重复)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一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畅所欲言,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朋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态度要和蔼可亲,在课余时间要与学生多谈话,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学生的家长、朋友,教师是可以信任的。最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充分地尊重学生,时刻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宽松、和谐、良好的教学气氛就会让学生放松下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善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如在板书一课生字的时候,我无意中把“命令”的“令”的读音写成“lin”了,马上就有一名学生举手了,我示意他说话,他说:“老师,“令”应该是后鼻音,你写错了。”这时,我注意到了,还真是错了,然后我脑子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训练学生质疑知识的大好机会吗?这样我没有和部分教师一样说是自己故意出错的,或者有意识地给这个音加上一笔就完事了,而是表情严肃地对学生说:“老师要表扬小飞同学,因为老师在写字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而小飞同学及时地给老师指出来了,让老师改正了这个错误,老师还要谢谢他。”说完,我就为小飞同学发了一朵小红花,这个时候其他的学生都拍手鼓掌,赞扬、艳羡的目光随之而来。从这以后,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越来越多了,敢于质疑的、创新的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求异思维的形成。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宽松、和谐、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胆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看法,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我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不动?他完全可以打一个滚,或者喊一声,这样他可能就会活。”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他不能暴露目标,要不就让敌人发现了。”“这说明邱少云的纪律性很强。”“邱少云为了大家牺牲了自己,是个大英雄……”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我都积极地给予了肯定,对于说得好的,我给予小红花作为表扬。同时对于不同于准确答案的看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收到了意外的收获。再如上作文课《假如我会克隆》时,学生讨论得很是激烈,有的说:“要克隆爱因斯坦。”有的说:“要克隆姚明。”但是有一个学生说:“我要克隆老师您。”我很是吃惊:是否定学生的观点,继续教学活动,还是抓住机会让其他学生给出答案?我选择让其他学生来进行探讨,所以我说:“为什么呀?”来适时引导学生,课堂的`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因为您爱我们。”“因为您关爱我们。”“因为您像妈妈。”“因为您是我们的好朋友……”一个个各抒己见,大胆“表白”,让我看到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被学生那稚爱的回答所感动了。

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上都为教师留有了一定的空间,就是让我们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学完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在胜利结束战斗之后,战友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对邱少云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能给这篇文章续上一个结尾吗?学生听后,顿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感叹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同样在许多的课文教学中,我都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学生的心灵是既敏感,又脆弱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信任自己,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众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如红军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现在生活富裕,不用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了。”有的说:“要时时忆苦思甜,方知今天生活的不易,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有的认为:“过苦日子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有的说:“只有时时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才能够珍惜今天的生活。”我听了并没有马上给学生下定论,一方面肯定了学生多样性的答案,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极端的答案我给予了适时、合理的指导。无论如何,教师都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这样的话,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只有师生一起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维,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只是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这样,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二

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生成性的畅所欲言,我们就要进行更大胆的变革,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二、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阐述。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开展语文活动的一些具体实践。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三

小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更加努力去做被赞许之事。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讲故事等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项“课前讲故事”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前与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故事,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

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当然,我所说的大量阅读并非是毫无选择地盲目阅读。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意义的读物。

三、授人以渔。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成书”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阅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活动,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四

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基础性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本文对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很久以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熟知,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对文章段落、层次的了解,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负载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高度工具化,培养能力,移情悦性,陶冶情操似乎只是一种遥远的假说。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必须用教材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理想、审美情感,培养他们“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用其内在的素质带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提高各项能力。

一、培养感悟能力。

所谓“悟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当然,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本文是作者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热泪所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章保持着作者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于不加修饰的情感氛围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以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人文气息浓郁。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也应当成为对学生的一次情感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层含义,懂得感恩。可以说“悟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剖析过程,是让学生用他们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而要想让那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大火,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该有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悟善”。有了这种感悟能力,才会在感悟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的内涵,才会把作品中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转化为他们的动力。这种感悟能够重构人的价值观,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可见,语文教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理解学生并懂得怎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完善自我。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是在“悟善”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既有人对形象的直觉认识,又有在这种直觉中产生的情感,还有渗透在这种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而作为涉世不深的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专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的美感仅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比如,在教授诗歌《将进酒》课时,就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既要保护学生的初级的美感,也不能忽视道德感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进行审美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写作也是最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的。它包含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情感态度以及全部的语文素质。知识储备的薄厚,认识水平的高低,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思维的活跃与否,情感是否健康,都会通过文章表现出来。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因而,写作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而且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过去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写一些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或者写一些从广播、报纸上听来或看来的话,少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真实的“我”往往不知所踪,要么就是举笔无言,表现得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定能表现出色。写作的题材要真实,细节可发挥;情感要真实。写作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关于写作,叶圣陶认为,首先应有充实的生活,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学生只要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又是健康的,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呈现出各自的个性。所有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表现,在作文中做到了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视野开阔了,求知欲和表达愿望也随之越来越强烈。他们绝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探寻的欲望随着视野开阔认识水平提高而越加高涨。但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文章中常常会表现出是非混淆,或以偏概全的倾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在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认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肃清错误的认识,抵制封建意识,剥削意识,增强人文主义精神的正面影响。

总之,从实用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两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具备了健康乐观的思想情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邹晓娟.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

[2]覃省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j].广西教育,2000,(06).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五

有专家指出,劳动教育区别于劳动,也区别于劳动技术教育。它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场景程序技术、科学享受劳动成果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课程赋能:从“课”到“育”不能为劳动而劳动。

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教育性是其首要属性。参与体验劳动模式不能只注重引导学生获得劳动体验,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真实劳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劳动感悟或理论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劳动实践中去。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效果,要看学生是否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是否增进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否涵养了奋斗精神,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劳动而劳动,而要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

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课程,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知,更能在劳动体验中增强心智,提升对自我、生活、社会、未来和生命的认知高度,反哺学生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与收获的内涵,明确“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事业”的劳动价值。

学科赋能:从“单一”到“融合”打破课堂边界。

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专家徐长发从劳动教育的特点阐释了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他说:劳动教育的内容构成决定着它的实践性特点,“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常规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往往与技术教育结合,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与“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结合,与科学教育结合,与学科教育融合。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家庭实践、校外实践、社会实践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劳动课程只有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放大它的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不能囿于课程开发的层面,应跨越课程之“界”、学科之“界”、学段之“界”,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诸领域、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耦合。

评价赋能:从“拍照打卡”到“多元评价”劳动清单成果可视化。

老师带着学生到劳动基地收收蔬菜、摘摘果子、挖挖土,其间拍拍照、走走形式,完成“劳动教育打卡”,如此就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吗?不少劳动教育呈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重“形式”、轻“体验”的问题。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或简单地把劳动教育当成“体力劳动”,这都是错误的现象。

改进结果性评价、凸显过程性评价、注重增值性评价、健全智慧综合评价、改革评价反馈方式,形成智慧多元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一体化评价机制对应不同阶段学生劳动成果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满满的荣誉感。

劳动教育应坚持成果评价可视化原则,把科学的想法做出来、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成果意识、成效意识和劳动精神,防止做事不认真、不计成本,图热闹、一窝蜂,无果而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六

1.对于美术教育在教学安排上没有引起重视目前,我国的部分学校在中职教育中,注重实用性的技能课程开展,在美术教育教学安排上,课程设置较少。除此之外,学校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等关乎学生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的课程,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一般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开展,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落到实处。

2.教师专业知识和相关审美鉴赏技能不足在中职教育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局限于教师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程度降低。学校的科研教学能力薄弱,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加之,部分中职教师在校时间少,承担的教学和行政任务较多,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美术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忽视,不能专注的开展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拘泥于传统形式。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美术教育仍然是以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为主。对于课外实践以及综合性活动学习很少开展,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大部分的中职美术教育仍然是以写实为主,在实际的作品应该引导学生尽量融入自己的情感,倡导真情流露,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相信力。

中职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中职美术教育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会专业知识,开展技能训练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良好科学的中职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更是为中职美术教育向高等美术教育拓宽的基石,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一)增强专业美术知识的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只有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创造奠定基础。专业的美术知识理论学习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还包括相关的技能专业知识。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也要注重相关的辅助知识的学习,摄影、ps、颜色搭配以及构图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化知识。

(二)增强社会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1.通过校园环境陶冶熏陶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操中职美术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熏陶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校园是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场所,学校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花都是学生创造创作的良好素材。同时,学校每天有各色各样的学生,他们衣着搭配以及行为举止等都是教育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的的最贴近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对于特定学生的行为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能力,更加注重对于细节的处理。

2.通过参观美术展览馆、陈列馆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中职美术教育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还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实际生活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以及相关的画展以及摄影比赛等等活动,以多样化的视角带领学生认识美术创作。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以及高雅的情趣活动,陶冶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视野。

3.充分利用当地名胜古迹开展乡土课程特色美术教育中职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多样化的发展,不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为顺利开展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名胜古迹作为案例纳入实际的教学中,开展乡土校本课程。一方面,校本课程具有当地特色,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乡土校本课程,利用当地的名胜古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对名胜古迹的线条、结构、着色、创艺等方面的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1.根据作品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提升鉴赏能力利用优秀作品,立足于作品的历史发展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于作品的历史背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作品的立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能提升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同时,立足于历史背景发展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后的艺术创造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艺术作品更加精彩。

2.通过开展课堂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心得良好的课堂互动是中职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互动,互相学习交流彼此之间的心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取得进步。同时,对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要进行相关的反馈性的评价,针对相关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解决,对于相关的可操作性的交流活动,教师要提出可行性的'评价。

3.加强师生交流,通过互动反馈了解学生的艺术鉴赏发展情况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互动,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帮助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在课下也要注重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情况。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针对不同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相关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不断增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自我创造能力和审美艺术能力。

(四)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不断改善美术教育模式以及相关的教学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向课外实践。改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积极互动以及课下的多元沟通交流,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同时,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研成果。加强与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聘请专业画家开展教学教育活动,提升中等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中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趋势愈演愈烈,中等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更加重要的比重。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不仅是教学能力和目标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新时期中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发展挑战,中等职业美术教育只有不断迎难而上,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2]陈永清.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学周刊,,(03).。

[4]王丰.学生审美能力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现代交际,2016,(07).。

[5]张振国.浅谈新时期中职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美术教育研究,,(08).。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价值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学生获得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内容。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深入,简单地依靠教材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也是有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的,更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平台,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发现,以阅读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文本,比如《窗边的小豆豆》《小星星》《小葵花》《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好的书籍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而也为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以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交际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并不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较差,甚至一些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复述活动、辩论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讲完这节课之后,我引导学生以正反两方来辩论“是不是父母不顺着自己就是不爱自己,父母对自己严厉就是不爱自己”。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两种不同的爱,而且对学生亲情意识的培养以及正确情感态度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在辩论中得到提高,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思想观念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所以,我们要认真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以期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八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和乐趣的语言学科,学会语文是提高人文素养的第一步。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灵性就应该是核心的任务。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感悟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对文章进行深刻挖掘、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透彻的理解。然而文学是人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刻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更应让学生借助于对文章的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读《庐山的云雾》一文,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还要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优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画,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并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再现云雾的美是因为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逐层深入地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考验将是严酷的。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与优越的家境,使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鉴于这一点,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表现人顽强意志的文章很多,但《军神》一文堪为典范。在讲授此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研读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手术的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先是流泪,继而是深思,最后他们终于悟出了坚强的毅力是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

另外,针对现代学生喜欢顺境,不愿受挫这一普遍现象,在讲授《卧薪尝胆》一文时,重点讲述了越王勾践面对吴王的无理刁难而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并告诉学生这种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条件。类是这样的文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迪思维,点拨得法,自然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乐观向上。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鸟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教师再对重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经过反复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那就证明学生真正地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

合作,与人共存是一种进步的理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人类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体之一,它需要博大的襟怀,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外容不下人,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只知道让别人关心爱护,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所以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帮助别人也是当务之急。

例如《雪儿》这一课,主要表现自己对小信鸽的精心照顾及与之相处的过程中种种快乐的感受。讲授此文时,我引导学生与作者换位,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了许多真实的感受,但与作者的感受相距甚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索作者感情产生的前提是什么,使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爱心的可贵,宽容的伟大。

总之,培养学生的种种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未来的需要。

阅读能让我们的心灵总能行走在高原大漠,无论进退都海阔天空;能让我们不再坐在忧虑或惆怅的摇椅上前晃后摆,而总能在平凡和单调中咀嚼出生活的暖和热,绮丽和温馨。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无穷无尽,它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总是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只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另一面,从而不再疲惫和厌倦。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文本中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

谚语。

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发扬民主教学。

然而,在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这种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事实上,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同频共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并把文本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十九

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而科学素养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化学实验创新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实验创新是实验教学的源泉。化学实验创新不仅是感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更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化学实验创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性思维,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受到从形象思维跨越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因此,化学实验创新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个人的实践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开发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1. 借助化学史中实验,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设计思想,找出实验中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探究设计者完成这一实验可能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创设化学实验情景,优化创新思维过程。

教师应该“稚化思维”、“心理换位”的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究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如高二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电离》的表述如下:“精确的实验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h+ 和oh- ”。学生往往对 “精确的实验”、“极弱的电解质”、“电离生成h+ 和oh-”提出质疑。教师用科学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导电实验灯泡不亮,但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纯水是极弱电解质;石蕊试液不变色,用ph试纸测出ph为7,证明纯水不呈酸性,而呈中性,因而推导出水电离不生成h+ 和o2-,而生成h+ 和oh-。

二、增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究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究性实验教学比验证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1、创新化学演示实验,强化创新思维品质。

间的共同要素,确定所需解决的问题可否归属于已有的某类知识或是它的延伸、扩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由于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的结构,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右图),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稀硝酸装满u型管,将管内空气排除,然后关闭活塞进行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将稀硝酸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可能,而且将no气体的制备与性质熔为一体,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不溶于水的no气体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又可演示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避免了no2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且该装置能重复使用。

《如何在化学实验创新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二十

中学美术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大纲的提出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把美术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了美育轨道,强调了以艺术修养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方式,社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太多的追求美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1,只追求外在美,而不懂得追求内在美。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漂亮就是美,根本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的内在美的重要性,不懂得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同德育、智育、体育一块融入教学之中,开创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2、片面追求美,不能正确分辨美与丑。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他们常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集中表现为:一、校园追星视为美。他们把一些歌星、影星视为自己的崇拜偶像,甘当这些歌星、影星的追星族和粉丝,甚至达到疯狂。二、江湖义气视为美。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模仿电影,主要以讲义气和个人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铺张浪费视为美。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生日和朋友聚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遇事摆阔气,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勤俭节约,没有一点美德。四、把享乐主义视为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把花钱,只知享乐,不知劳动,不懂得劳动创造价值。五、把缺乏美德视为美。满嘴脏话,行为不轨,不讲卫生,随手乱扔,以大欺小,校园称霸,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却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审美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使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使人感到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了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人产生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民族美术的浓厚感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审美因素,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让青少年能够把握是非标准,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知道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目的之一。

(2)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自己、创造生活、面向未来。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审美教育。

(1)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活动。如定期举办艺术节、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认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感受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

(2)举办美育演讲报告会。要用来自现代社会的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中美好、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促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博,激励学生去追求远大理想、追求奉献精神,为国家强盛奉献自己的才智,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在校园建设中实施美育。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校园,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向上的力量。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雅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和谐优美的校园中美的力量的存在,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育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二十一

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我认为要从课内、课外、家庭、社会实践着手。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如何提高学生的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首先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专业院校,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整个学校期间的学习就尤为重要。在学校,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老师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要提高学生素养,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我们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家庭是影响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场所,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所以,孩子素养的提高和父母密不可分,良好的父母形象,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孩子的素养提高。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表率,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为人父母必须做的。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接受的教育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得到正确的辅导,有助于孩子质的飞跃,比如经常带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团体,培养孩子的爱心,带孩子参加一些艺术方面的社会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眼界和艺术修养。

阅读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小就开始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我们的孩子可以从好书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可能是父母和老师做不到的。

多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带孩子去旅游,去认识大自然,去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会教会孩子们很多东西。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作为孩子更容易被影响,所以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外部的邻居、孩子同学等各方面。不要等孩子发生不好的变化才发现问题,可能已经晚了。

检索需要信息的能力。

网络是一个庞杂信息的超大集合,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混淆,一个问题一搜索往往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条结果链接,在这如此庞大数量的结果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数据。这也是最基本的网络素养。

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网络学习”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各种网上教程视频、各种类型的课堂、各种教学直播随处可见,作为大学生,应该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并能从网络上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

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常识。

随着各种信息泄密、资金被盗现象的发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突出,在网络上冲浪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随便打开邮件和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不要轻信中奖信息等,大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常识。

不发表捕风捉影的言论。

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导致很多网络用户,往往听说一点点消息,马上听风就是雨,甚至自己脑补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还满网络的乱发表,一副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她发表的样子。作为大学生,做事一定要谨慎负责,决不可随意发表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以免误导他人。

珍惜时间,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现在的网游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热门的行业,网络上随处可见游戏广告,各种游戏各种请明星代言。只有需求才能带动生产,既然有这么多的游戏产出,可想而知网游用户有多少,对网游的需求有多么强烈。不是不可以玩游戏,只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越过了“度”就是错误。大学阶段是即将走向竞争激烈的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应该珍惜时间,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说话文明,不言语攻击他人。

网络上和现实世界中一样,时常交流难免对某件事产生看法上的分歧,这种分歧是不同人生、不同经历的人自然而然产生的分歧,属于正常的讨论范围,不要强求别人认同自己,更不可因一言不合就言语攻击他人。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二十二

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体现,而审美教育的实施当然离不开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审美个性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个性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审美个性的不同,才能创造出丰富且别具特色的审美对象来。同时在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审美个性的发展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喜好、能力、素养各有差异,而审美个性肯定也会不尽相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其中个性的发展较为关键,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同。审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无疑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美术教育的目的既是开发思维、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但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净化心灵。另一方面,美术教育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美术知识,通过不断的感受、体验、鉴赏、品评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已有的艺术手法、形式、风格的基础上,并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这些技法和技巧,并对现有的风格特征与个性特色根据自己的所学去进行综合的评判,不断对自己的审美标加以反思,提高艺术观察力与敏感程度。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美术教育中的重点;离开了美术教育来谈审美个性,就如同人离开了空气,审美个性也将变得毫无意义。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鉴赏与品评优秀的作品及对作品的感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具体是通过客观形式的比较及对作品韵律与节奏的把握及美的规律的领悟和研究,从而把握形式美,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富有想象能力及自由发挥的创造性等。然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供其欣赏品味和领悟,从而收获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境界的享受。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都能体现所在社会时代的历史背景,包含着对人类真善美的`不同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也可感受作者蕴含在作品中丰富的情感,领悟其中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审美趣味,陶冶审美情操。美术教育不较之于其他学科来说,他更为灵活性,没有绝对标准,也不会存在绝对的对错,自由认识上的差异与审美上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由,也不会感觉到压力,心情会比较的放松和愉悦。所以美术教育符合形象性,自由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是审美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一)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画画的材料也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加方便了美术教育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影响或者干涉学生的审美喜好,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应该多选择一些风格迥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性的学习。在讲解或分析作品时,切忌绝对化,鼓励学生在画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要有创新精神。大胆的去尝试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清楚看出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顺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找出学生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优点;学生的画,往往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要指出一些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

(二)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

美术课现在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美术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体会和美的享受。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同教师一起来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件属于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不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第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是一个演讲的角色,是课堂上的主体也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强制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听从老师的安排,赞同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谈不上一点点的反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单方面的听,师生关系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的交集,更加不可逾越。现在美术课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教师往往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美和探讨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多考虑怎样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避免那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思考的方向也不同,所画出来的画也各具特色。要知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艺术,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并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

(三)编定适应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教材。

美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传统的美术教材主要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会一种甚至多种技法,是很困难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而美术教材知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更加增大了学习的难度与高度,渐渐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教材时要遵循一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灵活,能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二是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及审美情感的流露。使学生确立自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与自我表达的自信。

(四)寻找适合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方法。

随着科教改革,美术的新教材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寻,人们依照美的规律,创造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依照这个规律来发展自己,在评价学生审美个性时,要考虑到学生多个方面,体现其主体性,从而突出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多种功能,要意识到美术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最后去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在探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审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其实也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与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总之,美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个性心理及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实践中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培养和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最后把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完善人格和个性教育的重要部分。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篇二十三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高校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1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

2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高校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培养,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美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动手制作或是绘制图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培养高校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纵观整个高校美术教学,无论是作品欣赏还是技巧训练,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提高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须知任何一个艺术事物的价值判断都离不开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充实,它是美术教育给予学生的情感动力,对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提升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作者:邢程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91119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