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范文最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1-12-19 02:40:05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范文最新
时间:2021-12-19 02:40:05 小编:LCQ

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大学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

摘要:劳动用工风险存在于整体用工过程中,在人员招聘、劳动合同签署、劳动用工管理中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这些用工风险对劳动关系安全性、可靠性有着直接影响。如若避免或降低劳动用工的风险,企业可高效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劳动人员在工作岗位中主动发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故此,本文通过分析劳动用工风险定义,阐述劳动用工风险成因,正确理解劳动与用工风险,提出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措施,以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动用工风险;防范措施;劳动关系

为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确保企业劳动者积极投身工作岗位,创造最大价值。然而,企业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期间,需要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署中可能存在许多风险隐患,如未能对劳动用工风险加以防范,会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带来不良影响。企业应进一步考量如何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科学防范劳动用工风险,推动企业长效发展。由此可见,探究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用工风险定义

历史与现实原因促成当代企业劳动用工模式复杂多变,除去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的长期用工方式,还存在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等短期用工模式[1]。现阶段,新劳动合同法日益推行,多元劳动用工模式并存,加大了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难度,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自身的劳动用工行为意识。规避法律风险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因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日益变化,亦或因企业内部未能根据相关法律要求统筹行为权利,企业法律风险加大,甚至于需要承受不良法律后果。企业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标志着劳动者成为企业的一员,双方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在企业管理前提下,提供相应的有偿劳动。随着劳动合同法日益推行,劳工案件益发频繁,常见工资纠纷、补偿纠纷、社保纠纷、工伤纠纷等情况[2]。在任何企业管理中,劳动用工风险都将始终存在,随着我国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对企业劳动用工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劳动用工风险,深度挖掘、尽量规避各个管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方能保障实现企业经营建设的目标。

二、劳动用工风险成因

劳动法律机制隶属于独立的法律系统,相比于其他法律制度,劳动法律机制更加复杂多变。目前,劳动法律法规在基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主要司法解释的框架下,还拥有许多法律制度、解释与批复,如若立足于保障法的视角进行分析,其难度进一步增加[3]。根本原因是劳动用工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用工提出新的要求标准。

劳动合同法对新的劳动用工格局的出现具有重要影响。新劳动合同法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劳动人员的法律地位,以往的劳动用工格局受到影响,固有的劳动用工思想受到冲击。尽管新劳动合同法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并没有转变固有的思想认识,对新形势下新的劳动关系仍旧存在认知差异,甚至于忽略劳动用工风险,这将对企业管理造成不可预测的恶劣影响。

随着企业对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采取劳务派遣形式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现阶段,劳务派遣尤其是外地劳务派遣的应用频率不断增加,在现实运用中有不少具体实例。基于此,劳务派遣中保障三方管理协调、增强三方管理力度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用工企业虽然和被派遣劳动者不存在法律意义的劳动关系,但是不意味双方不存在权利义务的内在关系,用工企业作为实际用工单位仍要承担一定责任,这也促使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预先对自身的风险隐患加以管控。

此外,部分劳动者虽然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但是并未真正掌握劳动法律知识,存在对劳动法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大多数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管理实践中,既存在忽略劳动合同法相关流程、无法采集提供相关证据的问题,也存在过度维权、错误解读法律条款的问题。从劳动者角度看,劳动用工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隐患。

三、正确理解劳动与用工风险

劳动用工主要指企业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劳动者为企业提供有偿劳动。依照工作性质可以对其展开进一步分解,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企业与劳动人员签署的劳动合同作为基础,劳动人员成为企业工作者,为其提供必要的用工;另一方面,将某种劳动协议作为基础形成用工关系,例如劳务派遣协议、非全日制用工协议等方式。劳动用工的法律关系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的,不同于其他以合同法的法律机制建立的法律关系。

因此,防范劳动用工风险应基于合规性视角,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如若出现未能按照劳动法律机制规定的操作,容易增加劳动纠纷的发生概率[4]。引发劳动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勞动用工风险与劳动用工管理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流程不当、工作制度不完善等。同时,在劳动用工整体过程中,劳动用工风险始终存在,不能忽视,不能逾越,需要以端正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理念加以对待,才能降低企业劳动用工风险,推动企业长效发展。

四、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刍议

(一)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企业在签署劳动合同期间,面临着许多风险问题,如若未能采取有效办法降低这些劳动用工风险,将会对总体人力资源管控带来不良影响,企业也会面临着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因此,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企业需要对劳动用工风险加以防范,避免或减少劳动用工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不良影响[5]。企业树立坚固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意识,深度解读与分析劳动用工中的各类风险问题,方能优化劳动用工风险的预见性、可控性效果。企业管理者需要更新自身的劳动用工观念与态度,深刻理解劳动法律法规,优化劳动用工流程,对劳动用工风险加以管控,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高效管理。企业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者参与教育培训、座谈会等形式,利用劳动法规案例分享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劳动法律意识,将依法依规的理念融入劳动用工管理中,保障企业经营建设有效展开。 (二)增强工作流程相关管理

企业作为主要用人单位,不仅要有法律意识,深度解读劳动法律法规,还要认真梳理人员招聘、人员流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各方面的细节流程,严格按照劳动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企业管理[6]。

企业在招聘环节发出的录用通知书被受聘人接受,符合履约条件,则录用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企业毁约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劳动用工30日内必须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否则将承担支付双倍工资的法律责任,超过一年未签劳动合同更将面临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企业对劳动者明确岗位职责、考核指标,这种做法是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中杜绝劳动风险的重要保障;对重要的管理文书,例如规章制度、考勤薪酬等,企业应要求员工签收备存,这是企业履行告知义务以及确认员工认可同意的重要证据。企业只有深度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优化劳动用工要求、工作流程管控等机制体系,确保劳动用工有法可依,才能提高企业内部的管控效果。

(三)加强劳动用工方面的检查

劳动用工检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劳动用工风险,并应用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避免劳动用工风险纠纷的发生,使其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转变[7]。企业应对劳动用工情况、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劳动用工的规范性与标准化,把劳动用工管理的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互融合,将劳动用工风险降到最低,保护劳动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员工的法律维权意识

劳动用工风险与法律制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可控制性、可预测性的特点,其结果的强制性、实施性十分明显。现阶段,劳动用工纠纷事件频繁发生,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如果企业出现无故减少劳动者劳动报酬、非法解除劳动用工合同等违反劳动法律规范的现象,导致劳动用工纠纷发生,需要企业自行承担有关法律责任[8]。

企业应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维权意识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如果劳动者存在对公司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不理解,再加之对劳动法律法规错误解读,在一定情况下,劳动者很可能会采取过激的错误行为。这种情况不仅会使企业陷入劳动用工风险之中,还会损害劳动者的个人权益。因此,企业为避免或降低劳动风险,不仅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劳动法律意识,也要开展劳动者日常的法律常识普及工作。

企业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基础,认真遵守法律相关要求进行实践操控,不能因为流程复杂繁琐就对其加以忽视,从而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用工风险,也对企业劳动者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企业还要对劳动用工风险给予高度防范,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保障劳动者自身权益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实施有效的经营管理期間,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需要立足于劳动合同法视角,对劳动用工风险进行深度解读,探索劳动用工风险的成因,正确理解劳动用工风险,通过树立坚固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工作流程相关管理水平,加强对劳动用工方面的检查,培养企业劳动者的法律维权意识,有效规避或减少企业的劳动用工风险,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劳动用工纠纷事件的发生概率,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媛,张帅.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研究[J].法制博览,2019(5):226.

[2]张昀.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研究[J].法制博览,2018(21):141.

[3]郭炜阳.探讨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9,631(5):243.

[4]孙玲玲.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策略分析[J].职工法律天地,2017(22):201-202.

[5]蒋东明.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研究[J].法制博览,2018(12):210.

[6]惠晓凤.探讨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J].劳动保障世界,2018(32):10.

[7]廖峥.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防范和化解劳动用工风险[J].财富时代,2019(11).

[8]刘飞.刍议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7(7):5.

【篇2】大学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们有必要对孩子们灌输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立德树人的前提则是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这样的影响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小学生的心智较为单纯,很容易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在课上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告知班级成员不可不劳而获。中国的传统美德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继承和弘扬,因此在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孩子们劳动的价值以及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正心立德

国家曾明确规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以此为前提的授课中劳动教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完成德育教育布置的重要内容。因此课上应该引进新的授课方式来改变现阶段课堂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小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内容加以重视,从而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并不仅仅体现在动手的过程中,它还包括了脑力的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多的重视人们精神层面的内涵,由于课上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劳而获的心理,他们企图在网络上通过求神拜佛,转发一些虚假内容来安慰自己的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样的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为了遏制这样的想法,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思考和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贯彻我们国家的奋斗精神,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教育部对思政课进行了简单的调整,希望可以在实践中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真正落实正心立德的教学目标[1]。

二、如何在课上进行劳动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小朋友们的心思较为单纯,在课上结合理论多加引导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思想。首先要告诉他们劳动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由于这一年龄层次接受的知识有限,可以从最简单的古诗介绍这一思想观念。在古诗悯农中曾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充分的描绘出了农民辛勤耕种的状态,我国作为粮食大国,种地所产生的粮食自然是为了满足国人的需要,只有付出了辛苦才能够有所收获。很多学生会认为农民这一职业身份社会地位较低,教师要对他们的想法进行纠正,职业并没有高低之分,农民靠自己的双手拼出一番事业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尊敬的,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需要手工来完成耕地這些事情,同学们应该思考在未来能够依托自己的知识为农民们做些什么,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在这样的引导中能够让孩子们意识到任何回报都是需要付出的,只有自己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行动,最后的收获才是最快乐的。将这些思想在课上渗透给班级成员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将自己的思想及时的端正,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督促自己,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真实效果[2]。

(二)深刻理解内涵

在观念的引导中,同学们可以深入的体会这一内涵,所谓“新劳动教育”首先还是体现在“新”当中,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不可能让孩子们直接到乡下去干农活,但是可以在不同的方式中体会这样的教学。因为环境的不同,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较少,很难真正地认识到劳动的内涵是什么,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选择一片有泥土的空地,让孩子们将自己准备的种子播撒在泥土里,观察它的生长状况。之后结合一些理论教学和多媒体补充的视频资源,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同时结合现代的生活,思考体力劳动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创造怎样的价值,以此体会这一内涵。

(三)实践中具体体会

在理论的辅助过程中,还需要实践进行相应的补充。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岗位可以供学生学习。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同学可以从事更多的脑力活动,例如为社区提供一些合乎情理的建议。年龄稍低一些的同学可以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例如组织献爱心的活动,或者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在实际的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可以带上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这些活动,一方面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自己付出的辛苦有所回报的快乐,从而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所收获的知识。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能够切身体会到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值得尊敬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引着他们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3]。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端正班级成员的思想,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并深刻体会这一内涵,同时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劳动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同时引导孩子们尊重不同岗位的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中华,隋桂凤.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J].中小学管理,2019,05:17-20.

[2]赖慧玲.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11-13.

[3]张军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9:6-11.

【篇3】大学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

【摘要】

人类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正是我们对人权的不断追求,所以才让人类从野蛮的时代走向了文明时代,从专权到民主,从人治人的社会走向了现在的法治社会。现今,各个国家都把保障人权作为法律的基础来保护,这些也是我们现今社会的共同目标。那么,以下要对劳动者在劳动各方面人权的保障来讲解分析以下。

【关键词】

劳动法;劳动人权;劳动保障

人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让人们实现自己尊严和价值,去发挥和享受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让人类从野蛮低级转化到文明的高级,从以前的人治人的社会发展到法治社会。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人权制度也在随着不断完善,现今尊重人权和保护自己合法的人权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根本目的。故此,劳动人民的权益保障是要经过劳动法律法规来实现实施的。我国第一部的劳动法是在1994年7越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它的出台积极体现出了保障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我国人权的保障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进展。

一、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的基础

从广泛的程度来看,人权与人权保障牵连到诸多方面,比如,法律、道德等,那么我们从这里来谈一下人权与人权保障从法律的角度上相互的关系谈以下此问题。

(一)人权就是我们人类本性的要求

我们大家人人都会要求自主、自由,还会要求丰富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舒畅,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些都是认得本性所来决定的。因为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妨碍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时就要用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去加以改变,在人类社会一定的历史阶段,人权的保障、实现与发展,只有在法律的改变下,使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断的超理性与和谐。

(二)人权的本质就是人们本该享有的利益

只有靠法律来保障与维护我们大家追求的利益都和他们的利益又很的关系的(马克思)。由此可见,人们所说的人权就是要受道德支持的,在现今的生活中,人权的利益必须只有通过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所规范的法规才可以得到保障。什么样的群体一个人,会享受到什么样的人权,那么怎样去确定与保护人权呢?那就有法律、法规做出明确的规定的并且我们还要借助于国家的意志去实现。

(三)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工具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法律通过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法规的方式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实现对利益的向往与追求得到认可。因此说,我们所追求的人权就是法定的群里和义务。人权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的,就如马克思说过的,“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就是同一个道理。法律本着人类权利的需求而产生的,主要为人权的实现为使命。人权的保障是我们国家法律的重要事情。在现今的生活社会当中,我们的国家早就以核心宪法保障人权的体系为纲要。也可以这样认为,人权保障体系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与法律人权离不开的,因为它是人民人权的保障书。故此,我们大家可以这样认为劳动法主要是以保障我们劳动人民人权的保障体系的子系统。

二、劳动法对实现人权保障的条件和过程

(一)劳动人民在劳动领域里的人权关系的实现过程

一般的来说,理想的人权与法定人权的实现是处在一个动荡的过程中,那么就会受到社会法律、经济等限制的。人权分为:应然权利、法定权利与实然权利三种,这三种的人权的本身也是在相互不断地变化过程中。

(二)劳动人民人权要靠法律执行的过程实现

劳动人民权利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方面才可以的。

(1)商品市场经济的情况发展,也就是发展生产力。

(2)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物质发展得越快就越丰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就会越高,同时劳动人民想要实现人权的性能就会越大。

(3)社会法制等规章制度要点的重要性。法律是人权的主宰者,所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让其保障人权的法律实施。

(4)劳动人民人权意识的水平与发展。这也是对劳动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劳动人民不会使用自己的权利或是从不主动主张自己的权利,这种表现就是对权力的放弃,所以劳动人民要做到主动去争权利,并且提高对法律、对权力的认识,去实行民主,拿起合法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而努力。

三、结语

总之,劳动法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能保障满足人们的实现,那么就标志着劳动法成功的实现了人权的保障,实现与人权的保障是互利的,两者的彻底实现是不现实的,虽然制定了法律去保护保障人权,但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要先实现人权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止,例如,公共利益上的等。但是从总的来说劳动法的实施对劳动人民的权利起到了很大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飞速的发展,我们的劳动法也在随之不断地改善着,也在不断地适应到新的人权当中,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相信,法律的人权保障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好,劳动法也会对劳动人民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完美。

【篇4】大学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

摘要: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文章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

引言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教育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等设计科学的劳动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成果,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德育素养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简述劳动概念及分类

词典对“劳动”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本文所分析和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劳动实践教学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付出汗水,有老茧以及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的能力。不得不说,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笔者在创新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的理念,对劳动教育进行创新,以提升小学生劳动教育成果[1]。

关于“劳动教育”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一是从实施主体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学校劳动教育。二是从基本内容角度分类,可以分为生活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产技术劳动。三是从传统劳动角度分类,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当前的培养目标以及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学校虽然会对小学生进行一定的劳动教育,但实际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没有明显的优秀劳动者特征。笔者认为,优秀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即劳动光荣与劳动致富的理念;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主动劳动;劳动品质坚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有“科技兴国”“独立见解”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体力劳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较低,虽然有的人认为这个社会上并不存在最低贱的职业,但是在班级干部中愿意做“劳动委员”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并且很少有学生愿意做一名农民或者技术工人,学生普遍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脑力劳动者。由此可见,虽然体力劳动也很光荣,但这一理念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在目前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缺少在校值日和做家务的主动性。第二,学生的劳动素养不均衡。虽然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主要是年龄方面表现出的不均衡,年龄比较大的学生比较贪图享受,与年龄小的学生呈现出鲜明的反差[2]。第三,劳动教育忽视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能够从体力劳动中获得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还能获得道德方面的教育,丰富思想和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支持,那么学生很难深入学习,难以对这个世界有科学的认识。同时,小学生对体力劳动的认知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有的学生能够意识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是一种劳动形式,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愿意做一名农民和技术工人的学生还是极少数,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愿意做一名农民和技术工人的会越来越少。这一点与社会对劳动的价值认可程度有关,也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忽视体力劳动价值教育所导致的。

三、小学生劳动教育途径

(一)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行培养

小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主要来自幼儿阶段家长每天做饭、洗衣服等劳动行为,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希望参与其中,并为能够与家长一起劳动而感到愉快。当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劳动就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項目之一,他们需要每天打扫教室卫生,布置教室,整理书本等,在这些劳动活动中,学生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热爱生活的思想,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此外,在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课中,教师渗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强化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团结合作、认真负责以及关心集体等优秀品质,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建设未来。因此,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

(二)发挥榜样在劳动中的作用

一方面,利用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树立一个典型,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予以表彰、鼓励,利用榜样促进学生积极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保证劳动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为学生的榜样。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悄无声息的,其力量却比有声的说教更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去影响学生,以便“近朱者赤”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及时整理好自己使用的材料,看到教室地面或者学校操场上的垃圾时,及时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等,这些行为都是劳动教育中的一件件小事,但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的劳动理念产生直接影响[3]。由此可见,在发挥榜样作用时,教师要重点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处理好劳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忽视劳动锻炼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处理好劳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尤其需要处理好劳动实践与文化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劳动会影响学生学习,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考上重点初中等,因此,他们不鼓励学生参与劳动,而是对与劳动有关的内容选择一手包办,导致学生形成依赖等心理,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并且导致学生失去在劳动中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机会。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师需要注意科学处理劳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以手脑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劳动教育与科技活动进行融合

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将其与科技活动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識和能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点,将科技进步与改善民生、优化产业结构有效结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第一,转变劳动教育理念,相信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造意识。第二,教师组织创造性教育活动时,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教师包办,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展示的平台和机会[4]。第三,将劳动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教育需要与各个学科结合,通过科技含量较高的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尝试创造的乐趣,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意识。

(五)通过日常生活加强劳动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洗碗、摆碗筷、扫地、整理衣服等劳动逐渐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养成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良好劳动习惯。各部门需要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从课堂教育转变到社会教育,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科学地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在现实中,将理论知识具体化,还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六)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学校和教师虽然支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但是担心会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担心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很多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劳动动机不足;接收单位因为担心影响自身的生产效益,导致学校在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时没有合适的基地[5]。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劳动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逐渐实现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系列化、制度化,为教育部门成立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支持,相关单位和部门也应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将其作为应尽的义务,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便利,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并且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其能力和素质的一项依据。因此,在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将其与德育进行有效结合,积极利用德育途径和方法提升劳动教育效果,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结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发挥榜样作用、处理好劳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活动融合等措施,落实劳动教育,并保证劳动教育效果,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金娥兰.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路径新探——家务劳动实践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0(8):36-39.

[2]王蕊.试析劳动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2020(16):54-56.

[3]周柳贞,应黎莉.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生生涯发展的思考[J].上海教育,2020(10):76-77.

[4]张春英.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251-252.

[5]张菁.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策略——以班级卫生自主管理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18(16):84-85,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研究”(DX〔2020〕GHB278)研究成果。

【篇5】大学劳动教育论文1500字

关键词:劳动教育;意志力;独立自主

劳动是成人世界不可或缺的,劳动对于幼儿同样如此。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德、智、美、体全面发展,在劳动中能展示、显露、发展个人的天赋才能。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对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意义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劳动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生活与学习技能。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和技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一)劳动能锻炼幼儿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劳动是一个辛苦并且需要坚持的过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人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孩子们总有一天需要独立创造劳动果实,我们应当从小为幼儿创造种种学会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家庭与学校的各项劳动,让幼儿切身体会劳动的不易与艰辛,磨炼幼儿吃苦耐劳的品质。贫困、偏远山村的幼儿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许多生活与生存的技能,因为家庭条件的艰苦,他们不得不早早为家人分担家庭劳动任务。这些幼儿往往比经济条件优越地区的幼儿更能吃苦,在生活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更坚强。当这些幼儿踏入社会时,他们也更容易适应社会,这就是较早的劳动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坚强品质的发展。如果给较富裕地区的幼儿同样提供劳动的机会,这对于幼儿形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极其有利的,也必然会帮助幼儿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能力。

(二)劳动能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一个人独立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们生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品质。有些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慢慢就能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许多事就为孩子大包大揽地做了,幼儿也就丧失了自己劳动的机会,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有教育界的专家曾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而这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应该从小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时期就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劳动是一个需要独立自主进行的活动,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依靠自己去解決。我们应该学会放手,为幼兒提供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劳动,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学会了很多独立生活的技能,慢慢体会到独立自主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逐渐形成“自己能做的事白己做”的独立意识,这样也能减少幼儿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

幼儿时期正是幼儿发展各种优秀品质和能力的阶段,劳动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这一时期应注重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前教育的园地,要遵循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对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对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幼儿的不良习惯,及时提出有效的方法以及帮助家长寻找原因,要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与家庭配合,步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争取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会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古代,一些权贵子弟终日斗鸡玩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发生了战乱,奴仆们四散逃命,这些子弟什么都不会,只得坐着等死。如今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呢?在幼儿园,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长们包办。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力所能及的自理能力势在必行。

幼儿时期,孩子就有了劳动能力。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悉心地包办了,孩子的劳动潜能很难被挖掘出来,从小没有爱劳动的习惯,头脑里没有劳动的意识。

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在班里,为使孩子体验到这一点,我给孩子们安排了值日生表,分组值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劳动的义务。当然,劳动时主要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幼儿劳动教育由来已久,“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然”,更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活教育”的第一原则便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幼儿劳动教育在思想认识、措施办法、家园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家长认识片面化

如今,许多家长在幼儿智力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尤其对幼儿知识学习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思。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有意无意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机会。大多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太小,无法承担家务劳动。也有的爷爷奶奶认为自己小时候没有享福,就该让自己的孙子多享点福。之前班上有个小朋友阳阳,4岁的阳阳是插班生,一来园,他就表现出非常活泼好动,在陌生的新环境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可每当午睡时,其他小朋友都手脚麻利地脱好衣服裤子午睡了,他却坐在那儿“发呆”,老师怎么鼓励、赞扬,希望他自己动手,可他就是不动。一开始,老师以为他不想睡,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坐着都要睡着了。还有几次穿着厚厚的衣服裤子直接睡了,后来老师们终于发现他不会脱,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阳阳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其实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脱袜子、衣服,后来爷爷奶奶舍不得,包办了,才造成了他现在自理能力欠缺。其实像阳阳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种家长也比比皆是。

2.幼儿园教育碎片化

碎片化是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许多幼儿园对劳动教育没有予以重视,劳动教育不系统,组织活动少,很少甚至没有把劳动教育列入日程。有时即使让幼儿参与劳动,由于没有前期系统引导教育,幼儿不知道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就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幼儿在劳动中缺乏情感体验和劳动成果的欣赏、分享,影响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实践证明,幼儿适当参与劳动,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促进肌肉、骨骼等方面的发育和肢体动作的灵活性,更能在动手、动脑的反复实践及同伴互助与操作探索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变得更加能干、聪明、懂事,形成良性循环。多年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幼儿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总结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

(一)符合年龄,追随实际

劳动的性质主要是生活范畴,幼儿劳动的性质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应该“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幼儿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注重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相符的劳动内容并进行引导。例如,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参与的种植、养殖活动,要求就有所不同:小班多以参与种植和动物的照料等为主;中班幼儿就开始独立进行种植和照料了;到了大班,幼儿不仅要在种植和照料方面得心应手,更需要分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考解决改进的办法。再拿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来说,小班可以开展洗手、穿脱鞋袜衣服、整理图书玩具、吃饭等内容;中班可根据生活实际,学习洗脸、洗手帕、洗玩具、分发碗筷;大班开展扫地拖地、整理床铺、清洗碗筷等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有的幼儿甚至还自发和同伴合作,给角色区的玩具排排队。所有这些内容并不是一尘不变,而是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兴趣和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萌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渗透游戏,结合生活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将劳动贯穿到游戏始终,为幼儿提供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平台,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高涨。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机会和条件,如组织大班幼儿帮助食堂叔叔、阿姨剥豆角、择菜叶、包饺子或是引导中班幼儿整理区域材料、摆放桌椅、分发碗筷,这些劳动如果插上游戏的翅膀,对幼儿来说一定変得更加新鲜而有吸引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讲解、引导,并提供适时的帮助,让幼儿逐步了解具体要求和操作要领。如教小班幼儿穿鞋子,我们教师边示范边用儿歌的形式讲解:“两个好朋友,见面看清楚,歪头不高兴,点头做朋友,鞋子穿穿好,走路不摔跤”。幼儿在边朗诵儿歌边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穿鞋的经验。再如收玩具、擦桌椅就可以变身成“玩具找家”“给桌椅洗澡”的游戏。学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后,教师还可组织“看谁穿得快”“看谁叠得好”“谁的小手最能干”等劳动竞赛性游戏。

(三)创设环境,实现自主

根据各年龄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幼儿园或家长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幼儿一起做好劳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每个班级的“操作区”可提供材料让幼儿开展穿衣服、系鞋带、叠毛巾等游戏性练习及比赛活动。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商量适宜的值日生职责,让幼儿自发主动地参与为群体和公共事务效力的公益性劳动。比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在幼儿园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了一些教育活动。我发现,6岁左右的孩子非常热爱劳动,并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还培养了责任心與爱心。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教师还可以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幼儿互相商量种什么植物,养什么动物,分工准备,自主参与,体会“我劳动我做主”的快乐。有了这样的基础,松土、浇水、施肥、除草、喂食、换水等均不是教师要求的,变成了幼儿自发主动的行为。种植区有收成时,教师可顺势组织幼儿一起采摘果实,品尝丰收的喜悦。

(四)家园配合,同步培养

幼儿劳动教育光靠教师及幼儿园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支持与参与,只要家园协同,幼儿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就卓有成效。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会、电谈、约谈、面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邀请家长一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充分的劳动条件,鼓励孩子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不会做或做不好就一味制止、训斥、替代,使幼儿失去劳动的机会。教师更要和家长们一起,转变观念,视劳动为当然,视劳动为激励,幼儿就能够随着对劳动感情的提升,逐步养成社会性和全面性的人格。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鼓励家长在播种、锄草、收获的时节带幼儿到农村参观或实际参加一些劳动,或是到工厂参观一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接近成人劳动者,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生活中最熟悉的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成人劳动,不仅丰富了认识,增进了经验,更培养了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劳动教育,坚持正确引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并促进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让其从小就具备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逐步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期望的那个热爱学习、健康生活、有责任担当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吴静.浅议幼儿劳动教育[J].科学大众,2009(4):89.

[2]张爱玲,冷木草.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J].甘肃高师学报,2015,(06).

[3]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吴玲.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思想探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130-134.

[5]陆晓文.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一点体会[J]新课程(上旬刊),2015(6):204-205.

[6]娜布其.浅谈关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7(2Z).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13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